早教网zj09.com儿童古诗频道的小编为您提供优质的“儿童古诗词”相关内容,本文《儿童古诗词:渡荆门送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远自。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这首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渡荆门送别》鉴赏

这首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zj09.com小编推荐

描写送别朋友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送别朋友的诗句古诗词

1、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13、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4、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6、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8、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20、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2朋友走了送别的话

1、离别,人生不断上演的戏码;有悲伤,只因牵挂充斥在其中;有不舍,只因浓浓情谊包涵在内,离别,又是新进程的开始,所以,我对你只有祝福,愿你新的旅程能够好运连连,一切顺利!

2、今日送别,让我唱出祝福的歌;朋友珍重,心中的思念要诉说;一路前行,愿成功的旅途你不会寂寞;弹指之间,让咱们把情谊的画面捕捉。送别时刻,心绪难平,有份不舍,难以诉说,惟愿你一路平安,顺风顺水!

3、今日的离别是为了今后的相聚,暂时的分开让咱们更懂的珍惜。虽人不在一起,但心却永相系;只愿时常的问候让你不觉孤寂。祝你一路顺风,一切如意!

4、回的时候,大包小包,包的都是你的心意;走的时候,大袋小袋,袋里装满家的记忆;在家的时候,随你撒娇;在外的时候,把人做好;走了,就安心工作;到了,就回个信息。

5、花开花又榭,春去春又回。时间在搁浅,岁月在流转,唯一不变的是咱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离别之际,愿我的祝福带给你美好的愿望:一路顺风,幸福长久。

6、离开才知道,你们多重要;所有不懂事,渐渐明白了;在外闯江湖,确实有点苦;若是不离开,怎能理解爱;这次又离开,不要再伤怀;我会好好的,一定放心吧;车子慢点开,再见我的爱。

7、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你知道我好担心,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对你深深地凝瞬;我好难过却不肯说出口。

8、相会再别离,别离再相聚;秋风吹旷野,一期只一会。我会珍惜你我的友情,更期待相会的时刻。

9、月朦胧,鸟朦胧,我悄悄送你远行,从此天边有了一颗含泪的星星,永远注视你远去的背影。

10、我还不懂寂寞是什么,我还未感觉恋爱的快乐,今日与你分别,才第一次觉得情的孤独,才第一次感到失落很多很多。

11、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遥远的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12、但愿你知道,有个人时时关怀着你,有个人时时惦念着你。像星光闪闪的,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我的心幕上,夜夜亮晶晶。

13、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忘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14、如果今生咱们注定擦肩而过,那我深深地祝福你永远快乐。然后收起所有的点点情意,期待来生与你相遇。

15、想说的很多。可是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能留给你的,只有我的默默的祈祷:珍重啊,朋友!

16、也想过不认识你,便不会有我今天的痛,可我从未后悔过。如果真如你所说还爱我,便忘了我好好过。

17、这一次我真的离开了你,比当初爱上你更需要勇气,这一次我真的离开了你,不敢告诉你我还是爱你!

18、没牵住你的手是我一生的错,无论是在天涯海角还是近在眼前,你都是我心中最深的思念最深的痛!

19、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这一份默契

20、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天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

21、轻轻的我将离开你,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没有你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我自己。

22、非常感谢你对我的感情,在异地过这个情人节是第一次,但你却能让我始终感觉到你在我身边关心我!

23、一缕发梢随风飘逸,一摸泪痕长亭送别,奋斗的青春,等待的收获,等待这幸福安静的到来。朋友,离别后,愿你一切安好!

24、轻轻的你将离开我,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深深的友谊莫忘记,咱们会是一生的知己。送别时刻,话语不多,惟愿你一路顺风!

25、道离别,离别就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是永远。芳草萋萋下,我将你送别,祝愿你今后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一路珍重!

26、岁月的河流上,会流走很多很多。相逢时的那片红叶,也会褪色吗?让我把无声的语言,融进江南的风——为你送别。

27、天高海深,比不上咱们的感情;诗美词甜,比不上咱们的真情;日月之光,比不上咱们的纯情。今日分别,祝你一路顺风,健康常伴

28、凝聚欢笑与甜蜜身影,闪亮青春光彩和风景,经常联系才使友谊随行,祝福不断才令好运不停,愿离别后的每一天都有灿烂心情!

29、朋友,快乐时,让咱们欢度;悲伤时,让咱们痛哭;辉煌时,让咱们享福;困难时,让咱们搀扶。一路走好,一切都好!

30、美丽的彩虹在雨后,真心的想念在离别后,好运好梦好心情在你收到短信后,亲爱的朋友,希望这一刻,幸福就在你身旁。

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句古诗词一

1.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3.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4.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5.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6.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送沈子福之江东》

7.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8.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10.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1.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1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5.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6.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赋得暮雨送李曹》

17.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8.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19.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岑参《送崔子还京》

20.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1.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2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23.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24.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25.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26.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27.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29.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30.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2关于送别友人的诗句古诗词二

31.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高适《夜别韦司士》

32.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33.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3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6.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37.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38.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晏几道《愁倚阑令·花阴月》

41.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4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4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6.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7.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48.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4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2.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53.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5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6.朋友天一端,友于甚相欢。珍重千金字,重逢一解颜。

57.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58.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59.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60.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6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2.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古诗词:渡汉江·东流既瀰瀰


东流既瀰瀰,南纪信滔滔。水激沉碑岸,波骇弄珠皋。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渡汉江》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解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渡汉江》鉴赏一

这首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渡汉江》鉴赏二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古诗词

1、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3、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4、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5、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6、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戴复古《贺新郎·寄丰真州》

7、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8、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王之道《如梦令·一晌凝情无语》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0、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1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12、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13、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14、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

15、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6、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

1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8、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19、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20、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21、莫道蓝桥路远,行云中隔幽坊。——吴文英《风入松·为友人放琴客赋》

22、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3、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24、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5、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佚名《留别妻》

26、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怨诗》

27、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8、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29、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30、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31、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张籍《蓟北旅思/送远人》

32、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薛道衡《昔昔盐》

33、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

34、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35、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36、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37、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38、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游次公《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39、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方干《送从兄郜/韦郜/途中别孙璐》

40、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41、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42、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43、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44、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45、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周紫芝《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

46、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47、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顾敻《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

48、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4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50、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

51、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52、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53、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4、此心终合雪,去已莫思量。——虚中《送迁客》

55、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56、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57、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58、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游》

59、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60、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61、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62、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63、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64、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65、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6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别董大二首》

67、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吴文英《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68、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

69、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王月山《齐天乐·夜来疏雨鸣金井》

70、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山中送别/送友》

71、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72、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73、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74、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吴伟业《遇旧友》

75、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76、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

77、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78、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79、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8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81、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82、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83、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84、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85、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86、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骆宾王《送别》

87、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晏几道《愁倚阑令·花阴月》

88、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9、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90、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91、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儿童古诗词: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2)但:只。闻:听见。(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4)照:照耀(着)。

《鹿柴》英文译文Quietvalleydidnotseeanyone,Canonlyhearthevoice.Theafterglowofthesettingsuninthedeepforest,Asinthemossandpleasantscenery.《鹿柴》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儿童古诗词: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及注释

译文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关心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④才调:才气。⑤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⑥虚:空自,徒然。⑦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⑧苍生:百姓

《贾生》评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