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网zj09.com儿童古诗频道的小编为您提供优质的“儿童古诗词”相关内容,本文《儿童古诗:题金陵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译文及注释

译文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⑵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⑶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⑸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题金陵渡》鉴赏

这是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古诗延伸阅读

儿童古诗词: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⑵远:远自。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这首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渡荆门送别》鉴赏

这首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汉江古诗带拼音版 渡汉江古诗注释及翻译


渡汉江古诗带拼音版

dùhànjiāng

渡汉江

lǐpín

李频

lǐngwàiyīnshūjué

岭外音书断,

jīngdōngfùlìchūn

经冬复历春。

jìnxiāngqínggēngqiè

近乡情更怯,

bùgǎnwènláirén

不敢问来人。

2渡汉江古诗注释及翻译

注解

1、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翻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渡汉江古诗全文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金陵图古诗韦庄带拼音版 金陵图古诗韦庄解释


金陵图古诗韦庄带拼音版

jīnlíngtú

金陵图

wéizhuāng

韦庄

shuíwèishāngxīnhuàbúchéng

谁谓伤心画不成,

huàrénxīnzhúshìrénqíng

画人心逐世人情。

jun1kànliùfúnáncháoshì

君看六幅南朝事,

lǎomùhányúnmǎngùchéng

老木寒云满故城。

2金陵图古诗韦庄解释

注释

1、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2、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

译文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

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

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金陵图古诗韦庄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渡易水陈子龙古诗带拼音版 渡易水陈子龙古诗翻译


渡易水陈子龙古诗带拼音版

dùyìshuǐ

渡易水

chénzǐlóng

陈子龙

bìngdāozuóyèxiázhōngmíng,yànzhàobēigēzuìbùpíng。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yìshuǐchányuányúncǎobì,kěliánwúchǔsòngjīngqīng!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2渡易水陈子龙古诗翻译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3渡易水陈子龙古诗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带拼音版 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


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带拼音版

dùjīngménsòngbié

渡荆门送别

lǐbái

李白

dùyuǎnjīngménwài,láicóngchǔguóyóu。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shānsuípíngyějìn,jiāngrùdàhuāngli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yuèxiàfēitiānjìng,yúnshēngjiéhǎilóu。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réngliángùxiāngshuǐ,wànlǐsònghángzhōu。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古诗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古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带拼音版 古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译文


古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带拼音版

sāixiàqūyǐnmǎdùqiūshuǐ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wánɡchānɡlínɡ

王昌龄

yǐnmǎdùqiūshuǐ,shuǐhánfēngsìdāo。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píngshārìwèiméi,ànànjiànlíntáo。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xīrìchángchéngzhàn,xiányányìqìgāo。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huángchénzújīngǔ,báigǔluànpénghāo。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2古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古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2.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

2.“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表达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2题西林壁古诗的哲理

题西林壁古诗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跳出事外,从更高的层面审视之。

3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古诗金陵酒肆留别李白带拼音版 古诗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翻译


古诗金陵酒肆留别李白带拼音版

jīnlíngjiǔsìliúbié

金陵酒肆留别

lǐbái

李白

fēngchuīliǔhuāmǎndiànxiāng,wújīyājiǔhuànkècháng。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jīnlíngzǐdìláixiāngsòng,yùxíngbùxínggèjìnshāng。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qǐngjūnshìwèndōngliúshuǐ,biéyìyǔzhīshuíduǎncháng。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古诗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翻译

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古诗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阅读答案

1、试简析最后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表现手法有,拟人、比喻、比较、反诘、虚实相生。

比喻与比较,把别意比作东流水,并且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此处的比喻、比较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亲切、神情毕肖,韵味悠长。虚实相生,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情感表达饱满酣畅,有强烈的感染力。

2、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可有可无),还有金陵子弟来相送的浓香情意。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古诗利州南渡温庭筠带拼音版 古诗利州南渡温庭筠翻译


古诗利州南渡温庭筠带拼音版

lìzhōunándù

利州南渡

wēntíngyún

温庭筠

dànránkōngshuǐduìxiéhuī,qūdǎocāngmángjiēcuìwēi。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bōshàngmǎsīkànzhàoqù,liǔbiānrénxiēdàichuánguī。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shùcóngshācǎoqúnōusàn,wànqǐngjiāngtiányīlùfēi。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shuíjiěchéngzhōuxúnfànlǐ,wǔhúyānshuǐdúwàngjī。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2古诗利州南渡温庭筠翻译

江水粼粼的水面上斜映着夕阳的余晖,曲折的小岛苍茫接连翠绿的群山。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谁理解我乘着小木船寻范蠡的意义,飘泊在辽阔的江湖上面忘掉世俗心机。

古诗利州南渡温庭筠阅读答案

1.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2.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1.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

2.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