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平时看电视,其有这样的一句广告词“孩子不吃饭,补钙是关键”,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补铁、补锌、补钙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其有不少的家长们也常常自行给孩子补一些微量元素,这样的做法是对是错呢?以下就来让育儿专家揭晓答案吧!

补微量元素家长有误区

家长们对补充微量元素的认识,科学而全面者很少。归纳起来,他们中间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位姓王的家长说:“看到别人给孩子补啥,我就给孩子补啥。听说孩子容易缺钙,我就给孩子买来钙片,吃这些东西不会有坏处。”她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观点,那就是补。补的依据是“别人补啥我补啥”,原因是相信口碑,认为“这些东西不会有坏处”。

另一位年轻的妈妈说:“电视广告上说‘最近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注意力也不集中,原来是缺锌。’我发现我的孩子也是这样,就给他买来补锌的药吃。”

与前两种认识相反的是,有的家长则认为“我的孩子啥也不缺”。“我们家几代人都没有补过这些,身体照样很好,补这补那都是骗家长掏钱呢。”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对于农村的家长来说,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前都不用补,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了,还用补吗?”幼儿疾病

盲目补充过犹不及

年轻妈妈王新对于每天吃的盐、酱油和各种零食里面添加的微量元素并不反感,但是对于孩子缺什么非常在意。她最近给孩子列出的营养补充计划就是补锌。她的孩子头发有些黄,不太爱吃饭,“我看电视广告说这可能是因为缺锌,所以买了补锌口服液来给孩子补补。”

对于这种“补总比缺强”的心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并不认同。鲍善芬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研究30多年,她说,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它们在人体中都有一个安全限量。以锌为例,正常情况下是通过食物来摄入,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0~5个月的婴儿每天只需要1.5毫克锌,6~12个月的婴儿为8毫克,之后随年龄增长,对锌的需求量缓慢递增,到14~18岁时增至最高量15~19毫克。过了18岁,人体对锌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每天只需要摄入11~15毫克就够了。

据鲍善芬介绍,摄入的锌在适宜范围内,机体就能够维持健康,如果缺乏或过量就会产生疾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死亡,“对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应该注意的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她更建议通过日常的饮食而非特意的“补”来摄入锌。因为通过膳食摄入锌,从缺乏到过量有很大的变化范围,机体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改变对锌的吸收、排泄和利用,从而保持体内的平衡。

“只有当摄入量极低或极高,超出了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或者长期的不足或过量,破坏了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机制,才可能造成缺乏或中毒。”鲍善芬说,大量补锌会造成儿童性早熟、免疫功能低下,“我们经常见到病人长期大量补锌以后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小孩性早熟,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呼吁,但声音实在太小了。”

鲍善芬认为,锌在很多食物中都存在,最好的方法是适量吃些动物肝脏、瘦肉、蛋黄和鱼类以及坚果类和种子类等富含锌的食物,“药补不如食补”。

对于食欲不好,发育迟缓的儿童,可以少量补充锌口服液,症状有所改善,就不需要长期服用。鲍善芬介绍,口服产品中的锌等微量元素一般都是化学合成物,如硫酸锌等,而食物中的锌则是天然物质,多数存在于蛋白质内,构成酶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便于吸收,也不容易过量。

慎挑各种“强化食品”

除了加碘盐、铁酱油这两种强推的食品,市场上还存在很多强化食品,比如高钙饼干、高钙奶粉,维生素C饮料、高碘蛋、含铁饼干等。

鲍善芬说,“一个小孩如果喝了奶粉,吃了饼干,喝了补铁口服液,又吃了点酱油,单看每个食品可能铁含量不超标,这些食品加在一起呢?这种没有任何监管的过度强化和滥用,将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而这些后果将由谁来承担?”

在西方国家,政府以及食品企业都会对强化食品进行一个健康标识,使老百姓在选购中不但拥有“知情权”,也会进行更健康的选择。比如美国规定,凡是每个包装中含铁量达到或者超过30毫克,都必须在包装上标注警告用语,提醒家长注意。儿童疾病预防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里特认为,强化食品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当时联合国卫生组织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发现亚非拉一些贫穷的国家极端缺乏一些营养素,比如铁、维生素之类,就搞了强化食品。“西方国家通常是采用膳食来对营养进行平衡,而不是通过食品强化,因为这些强化剂含有化学成分。”李里特建议,对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用饮食来补充。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目前多数的父母们为孩子补充微量元量缺少理性,常言说的好“药补不如食补”,若是父母们滥补微量元素,还可造成孩子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代谢失衡,越补越缺,反而影响孩子的健康,但愿父母们都能够多考虑,不要擅自的做决定!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与亲子互动(圣诞节专题)


前言:与孩子关系不融洽,许多的家长们将其归功于是没有时间,其实只要掌握好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并不需要很多的时间,以下就让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一分钟吧,相信了解了这一分钟的用途,与孩子互动不成问题!

1、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倾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识,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慧。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亲子关系

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

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6、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子的身上总会有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亲子游戏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

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许多人的眼中,一分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做为家长,若是能够这一分钟用活了、用精了、用妙了,那么对于小孩子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好好的珍惜这一分钟吧!

孩子爱哭不是错(圣诞节专题)


前言:生活之中常有妈妈说“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以此做为评价孩子的标准,但是育儿专家指出,这样来评价孩子是很不合理的,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详细的原因吧,哭是孩子们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

“会哭的孩子真的不是好孩子吗?”这是豆豆曾经在一次母女之间的聊天时问过我的话。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用哭的方式来报道,自然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会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去面对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孩子是喜欢哭”的这一点,反而在孩子哭的时候经常以“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或者“勇敢的孩子是不哭的”之类的话来教导我们的孩子,事实上,当我们这样教导我们的孩子时,是否有想过我们这样的教导真的是正确的吗?亲子网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哭能够很好的调节人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哭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爱哭的孩子难道就真的是不勇敢、不坚强、不快乐吗?虽然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在爸爸妈妈心中做个好孩子,做个坚强的孩子,或者说为了服从爸爸妈妈的权威,而忍受自己内心不良的情绪,压抑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不让自己哭出来,可是这种强忍情绪,真的是在培养坚强的孩子,培养快乐的孩子吗?虽然孩子没有哭,可是孩子却把不良情绪压制了下去,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正常的释放,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换句话说,会哭的孩子,善于哭的孩子心理反而更健康,当然这里说的会哭并不是指那种无理取闹挟制父母的哭。

曾经有妈妈告诉我,虽然她的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快乐阳光的孩子,但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表露出来,而是深深的压在心里,实际上他并不快乐。而在女儿豆豆身上我也清楚的感受到这一点,豆豆是那种遇见不开心的事就哭的孩子,但是哭过之后,你就会发现她的心情又继续变好了,就如她自己所说的,哭过之后心情好多了。心情之所以好是因为通过哭这种方式把不良情绪排放出去了。当然在她四岁之后,对哭有了自己的理解,当她有眼泪时,大部分时候她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哭,而是因为眼泪在眼睛里呆久了觉得很闷,想出来玩会儿,等它玩好了,自然就会回家的。这说明孩子开始意识到哭也许并不是唯一的排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同时她也开始渐渐感受到在很多人面前哭有些不自在,只是暂时她还没找到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哭,或者说这么小的孩子还无法用其它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其实,哭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在成人世界里也是很有市场。大人哭鼻子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看见过,特别是女性,在生活中遇见非常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是会以哭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只不过,因为成人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所以他们能够采用更多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不良情绪。既然我们能够理解成人世界的眼泪,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孩子的眼泪呢?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好坏与是否爱哭没有一点关系。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想哭的时候尽情的哭,让孩子的不良情绪随着眼泪统统流走。我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也会慢慢的积累起各种排泄不良情绪的方式,他们的哭声也会慢慢的减少。

小贴士:

1、面对疼痛时,不要用勇敢坚强去要求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感受真实的疼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理阈限去选择哭与不哭。

2、当孩子受委屈,感觉不快乐时,允许孩子用哭的方式发泄心中不良情绪,往往哭过后心情自然也就好了。亲子教育

3、当孩子因害怕而哭时,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怕,不要简单的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怕的”。

4、当孩子因困难、挫折而哭时,多抱抱孩子,夸夸孩子,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用“笨”、“无能”之类的言辞去指责孩子。

5、孩子的好坏与是否爱哭没有关系,哭只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本网站小编总结:哭并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做为大人有的时候也很是喜欢用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况且小孩子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也只有通过哭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愿家长们都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

如何给孩子补钙(幼儿疾病专题)


前言:给孩子补钙是一项大问题,爱长们也都非常的重视,但是应该如何补呢?这是很重要的,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如何给孩子科学的补钙吧,相信可以使许多的家长们受益匪浅!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介绍,钙最好的来源就是奶。对于半岁以内的孩子如果母乳充足,是没有必要补钙的,如母乳不够,建议补充低剂量的钙。当半岁以后,如果母乳无法满足需求了,可以添加配方奶,配方奶中也含有钙,只要有足够的奶量不用额外补充钙的,但当孩子奶量减少,就要适当补充钙了。幼儿疾病预防

1岁以后,随着孩子添加辅食的量越来越多,家长仍要给孩子保留喝奶的习惯。1到3岁之间每天的喝奶量不低于400毫升,如果孩子不爱喝奶,可以考虑从膳食中来补钙。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骨头汤、肉中的钙其实并不多。绿叶菜中的钙含量倒很丰富,比如说菠菜、空心菜等。不过绿叶菜中有草酸的成分,会影响钙的吸收,也会使菜吃起来有股涩味。在烹调前,可以把绿叶菜先用水焯一下,这样草酸就会出来了,菜也更好吃。

豆制品也是含钙比较高的食物,比如说石膏点的豆腐、豆腐干,也可以经常给孩子吃一点。豆子本身和豆浆中植物蛋白丰富,但钙含量并不高。

其他含钙高的食物还有芝麻酱(家长可以经常用芝麻酱给宝宝蒸花卷)、虾皮(家长可定期给宝宝用虾皮蒸鸡蛋)等。

如果日常饮食中钙实在不足的情况下,再考虑给孩子吃钙片。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目前许多的家长们多选择吃钙片的方法来为孩子补充一定的钙元素,常言说的好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说家长们还要多注意为孩子选择一些含钙量比较高的菜类食品!

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呢?(圣诞节亲子专题)


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若是家长们想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多去观察的孩子眼神,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会说话的眼神”,可以轻松的让家们懂得小孩子的心思!

1、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2、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这时,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确与否,父母应夸奖他,然后给予讲解。

3、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出做还是不做的决定。

4、孩子低着头,眼睛躲闪着,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那一定是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怕受批评。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表情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孩子承认错误后,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气,相信他能改正,并告诉他仍然爱他。

5、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

此时,父母不可压制孩子,应该反思究竟,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理服人。

6、孩子目光轻松,眉飞色舞,说明孩子高兴。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许多的时候家长们都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但是小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也是很有限的,因此许多的时候就要靠父母们去观察了,希望以上的几点可以帮助家长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何让孩子远离交通伤害(圣诞节健康专题)


前言:根据人们生活的提高,目前私家轿车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孩子们远离交通事故的伤害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乘坐私家车应该注意的事项吧!

1提醒12岁以前,后排就座

孩子都爱坐在副驾驶座上,视线好,看着爸爸或妈妈开车很好奇,小手也想这儿摸摸那儿碰碰。不过,副驾驶座可不是孩子的安全位置,即使系了安全带,也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要知道,12岁以下或者身高不足1.4米的孩子是不宜坐在前排副驾驶座位上的。因为安全带是根据成人的体型设计的,孩子使用成人的安全带,如果绑得太紧,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会造成致命的腰部挤伤或脖子、脸颊压伤。如果绑得太松,车辆紧急制动时,孩子可能会从安全带和座椅之间的空当飞出去。所以,没满12岁的孩子,一定要坐在后排,并配合使用安全座椅和安全带,才能确保安全。幼儿疾病

2提醒不要抱着孩子坐车

把孩子抱在怀里坐车应该很安全吧?很多人都这么想,不过,看了下面的解释,你的这个想法就被颠覆了——当汽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如果突然紧急刹车,在惯性的作用下,10千克重的孩子受到的冲击力相当于200多千克,也就是说,相当于三四个成年人体重的总和,家长就算是大力士,也没法抱住孩子,孩子会飞出去,撞在中控台或前风挡玻璃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果前排的安全气囊没有关闭,后果会更严重,因为气囊的安装位置及打开的力度都是按照成人来设计的,气囊打开后的位置正好在人的头胸之间,而这个位置正好是孩子的头部,气囊的弹出,不仅不能保护孩子,还可能造成孩子颈椎骨折,甚至死亡。

3提醒减少车上的装饰品

自己家的车,当然想放什么就放什么了,不过,这可要以安全为前提。如果车里挂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中控台上再摆瓶车用香水,摆个摇头晃脑的小摆设,看着是很漂亮,可在发生紧急制动或碰撞时,这些装饰物就会像一颗颗子弹一样射过来,你和孩子都不能幸免。

4提醒不要让孩子自己上下车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但绝对不是在这种场合。孩子力气小,开车门时如果不能推到位,会因为车门反弹而被夹伤,还有可能会被旁边行驶过来的自行车或者汽车撞到。

5提醒绝对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汽车是个大铁盒子,当车门车窗关闭时,车内的温度会快速升高,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会使孩子出现体温飙升、窒息等中暑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这些,你要让孩子知道:

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头或手伸出车窗/天窗外。

不能碰驾驶室的各种仪表盘。

车门的开关处绝对不能动。

下车后,千万不能从车尾绕道走。

6提醒孩子也需要安全带

孩子不喜欢被束缚,所以安全带自然就成了他拒绝的对象。安全带有缓冲作用,能吸收大量的撞击能量,化解巨大的惯性力,减轻伤害程度。调查表明,在发生正面撞车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57%,侧面撞车时可减少44%,翻车时可减少80%。所以,不管孩子怎么抗拒,你也不能妥协。

7提醒不要和孩子共用一根安全带

和孩子一起共用一根安全带,对孩子和你都起不到保护作用。一个孩子在高速撞击事故当中,产生的冲力相当于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且发生碰撞时,大人的冲击力还会施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大。儿童疾病预防

8提醒不要让孩子在车里吃东西、玩玩具

孩子在行驶的车内吃东西,特别是果冻、冰激凌、坚果等食物,无论是刹车还是颠簸摇晃,都可能噎着孩子,严重的还会导致窒息。有些坚硬的食物和食品包装还有可能将孩子弄伤。而在刹车的情况下,玩具有可能剐伤、扎伤孩子,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目前小孩子因交通事故出现意外的事故不在少数,因此孩子安全乘车的一些基本常识家长们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敬请关注更多的有关此方面的相关提醒吧!

冬季,如何预防宝宝过敏(圣诞节幼儿健康专题)


前言:目前季节正是宝宝容易发生过敏的时期,许多的家长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过敏,导致小孩子过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以下此文章可详细的给父母们解决这一难题,具体的来关注下吧!

宝宝为啥会过敏

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可以识别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有害的。如果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想方设法把它清除出去,比如感冒、发烧了就是外来的有害微生物进入了体内、免疫系统与之斗争的结果。适当的免疫反应可以保持身体健康,但是有的人免疫系统反应过于激烈,就会产生危害,我们通常称之为“过敏”,医学上又叫“超敏反应”。据悉,过敏的常见表现有起皮疹、水肿、长期咳嗽及喘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幼儿疾病

导致宝宝过敏的源头是什么?

引起过敏的物质叫“致敏原”,常见的致敏原有2000—3000种,大多是通过呼吸、饮食、注射、接触这4种方式使机体过敏的。那么,容易导致宝宝过敏的物质有哪些呢?吸入式的: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食物中的: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酒精、毒品、抗菌素、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接触中的: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肥皂、化纤用品、塑料、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注射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从年龄段上看过敏

一般1岁以内的过敏体质宝宝容易得湿疹,在奶粉选择上尽量选低敏奶粉。小婴儿添加辅食要注意,蛋白、鱼虾类的,一开始不要添太多,也不要添太早,一旦有过敏症状,要暂缓添加。

而6个月以上到2岁之间的过敏体质宝宝,可能最容易发作的是毛细管支气管炎,孩子表现为喘息性。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呼吸道感染。

对于3岁以后的宝宝,大多都上了幼儿园,那么要注意幼儿园的卫生,家长要注意是否有过敏原,也要防止孩子们之间交叉感染。如果反复咳喘厉害,可以去查一下过敏原,看是否是螨虫、猫毛狗毛等过敏。一般建议4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进行脱敏治疗了。

接下来是8岁—11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就是快靠近青春期了,如果孩子有咳嗽、发作性的喘息以及偶尔清嗓子,说明有机体过敏的存在,医生建议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要规律的用药,如果没控制好,就可能变成成人型的哮喘。

专家支招过敏宝宝“衣食住行”

衣:由于宝宝皮肤比较娇嫩,所以给宝宝准备的衣物要宽松柔软、全棉质地的面料。洗澡不要过频,要注意洗后用润肤露,避免肌肤过分干燥。儿童疾病预防

在冬季来临之后,妈妈外出时别忘了随时帮宝宝带一件薄外套。在清晨外出时或是骑摩托车、自行车带宝宝出行时,也要帮宝宝戴上口罩。在早上起床时,不能立即让宝宝赤脚踩踏冰冷的地板,可帮宝宝穿上防滑袜或是铺上地垫,但要避免使用地毯。

食:出生第一年的饮食也要以低过敏的食物为主,并延缓副食品的添加,6个月以后每周逐步增加一种新的食物,由蔬菜、米饭、水果开始;蛋和鱼在18个月大以后才添加。

住:房间要保持通风,空调过滤器常常清洗。另外一点,不让尘螨在家中作怪。尘螨是引发宝宝过敏问题的一大元凶,所以,家中环境应尽量保持无尘螨状态。宝宝的玩具娃娃要经常清洗,或减少使用绒毛类的玩具。

行:香烟、汽车与工业排放的废气都是造成过敏的因素,尤其是怀孕母亲抽烟,或婴儿吸入二手烟,都会促使过敏体质提早出现。不要让宝宝接触太过刺鼻的气味或空气,如果确实需要经过这些环境,建议暂时给宝宝戴上口罩。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由于年龄的原因,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了完全,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因此很容易在冬季发生过敏,若是家长们想要预防宝宝的过敏反应,就多从宝宝的衣食住行做起吧!

隔夜菜最好别让孩子吃(圣诞节幼儿健康专题)


前言:妇幼保健的医师提醒家长,对于小孩子最好吃新鲜饭菜,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隔夜的菜容易产生对我们身体不健康的物质,以下就来结合实例具体的看下吧,希望家长们都能够重视!

3岁女儿婷婷突然腹泻不止,刘女士感到十分奇怪,直到近日见到医生,婆婆才透出隐情:孩子吃了隔夜菜。

刘女士说,婷婷连续几天拉肚子,吃了止泻药也不见好转。正当医生为孩子检查时,陪同的奶奶小声告诉医生:“都是我的错,我不好跟她妈妈说。”原来,前几天家里来了客人,做了一桌子饭菜,剩下后她没舍得倒掉,第二天把剩菜随便热了一下当作自己的午饭,婷婷看见她在吃,哭着也要,她就给孩子喂了一些,没想到婷婷当晚就开始拉肚子。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介绍,隔夜的绿叶蔬菜,非但没有营养价值,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肠胃功能差、抵抗力不强的小孩吃了隔夜菜就可能引起肠胃炎。哺乳期的母亲如果吃了含亚硝酸盐较多的食物,通过喂奶使孩子摄入了过量的亚硝酸盐,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的皮肤、黏膜出现青紫绀。

家长最好给小孩子吃新鲜的蔬菜。此外,入冬以后,孩子食欲增加,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要过饱,也要注意腹部、脚部保暖。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宝宝由于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吃了不健康的蔬菜很容易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在此提醒家长们以后尽量的少给孩子们吃剩的蔬菜,敬请关注更多的有关健康的问题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