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育儿专家指出爱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一起读书,古代就有类似的相关典故,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希望父母们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

“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阅读是一切教育学习的起始,而亲子是爱的本能——爱你的孩子,就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近年来,“亲子阅读”一词被频频提起,曾有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首诗: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其实,《三字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孙们的就是一楼图书。在古人的观念中,世代书香传家风。有爱读书的父母,才有爱读书的子女。有联语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早教网

根据深圳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岁到4岁的城市儿童群体,有近40%的家庭是“三无一有”:无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孩子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但一起读书的时间连十五分钟都不到。电视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与长辈对话,也失去了家长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报告指出,阅读的大环境会对5岁以下孩子的识字量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童书中词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比亲子间的对话高3倍以上。

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富有意义的差异”的研究。研究人员将42个普通家庭按社会背景与经济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福利家庭、工人家庭、专业人士家庭,跟踪记录这些家庭的儿童长达4年。结果发现: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听到4500万字,工人家庭的孩子听到2600万字,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字——不同家庭的交谈状况和阅读环境的差异是惊人的。而这种语言能力与阅读能力,将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词汇量的掌握不仅来自于交谈,更来自阅读。无论是成人对成人,还是成人对孩子,日常交谈所用语汇大体在5000个。而另外还有5000个次常用语汇。在这1万个基础语汇之外,就是在阅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所谓“生僻词”。而人们阅读能力的大小往往就取决于对这些生僻词的了解程度。而童书中的生僻词是人们口语交谈中的3倍。从这一角度说,家长和孩子间的交谈只是建立基础语汇,只有让孩子阅读时,孩子才能突破口语语汇的局限,接触到大量的生僻词,这对孩子以后的正式学习大有助益。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可以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传授我们智慧,因此从小就让孩子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习惯对于孩子们将来的成长及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希望妈妈们能够多注意吧!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学会与孩子感同身受的益处


不懂得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是许多的家长所反应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往往更难,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实例吧,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就会明白!

为什么要感同身受?让大脑来回答

家长们承认,只要富于条理地向孩子仔细说明,孩子可以充分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可见,如今的孩子不仅聪明,而且理解能力很强。

很多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母语故事书,上小学前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神童可以说随处可见,不再稀缺。而如此聪明的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你试图用理性方式来解决,只能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愿望相悖的行为。例如,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气呼呼地说:“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站在父母的立场,家长可能会想,平白无故老师是不可能批评孩子的,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但为了孩子以后的教育,还是有必要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的,于是家长只能开导自家的孩子:“要是你真没做错什么,老师怎么可能冲你发火呢?肯定有什么理由吧?”这下可好,孩子气呼呼地嚷嚷道:“哼!妈妈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这样跟老师顶嘴的,是不是?难怪老师批评你!”家长如此训斥孩子,也许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让孩子能安心读书,顺利度过学校生活。但这种方式无疑是给孩子火上浇油,难怪他会用脚踢书包来发泄。这样一来又不得了了,家长肯定不会放过孩子这种无礼的行为,心想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个臭毛病不可,于是家长的嗓门就更提高一截。“赶紧给我把书包放回原处。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趁着说好话时最好听着点。听到没有?”家长这么一吼,孩子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其实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是可以听懂的。早教网

正因为有了这种过高的奢望,才会不知疲惫地唠叨个不停。偏偏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能听进家长的话。不妨试着从了解孩子的情绪角度来尝试一下,这样也许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设孩子从学校回来时,气呼呼地抱怨道:“那个破学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师凭什么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的面批评我!”(到这里为止,与之前的情形是一模一样的。)父母首先会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惹得老师竟然在大家面前批评他?但心生疑虑的同时,家长也应意识到一种责任感,此时正是引导孩子的好机会,以免孩子在将来又因为同样的事情而受批评。

不过,请家长在充当父母角色之前,先试着去读懂孩子的情绪。“你是说,突然不想去学校了吗?老师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你,真让人泄气,可能换了谁都没兴致再去学校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过,可不可以告诉妈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表现出对此事的关心)?”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一五一十地向你诉说内心的烦恼。“我们今天刚好检查作业,我当然写了。但是班里好多同学都没写,老师很生气,决定惩罚大家。我因为已经写了,就告诉老师我写作业了。结果老师让我站到前面去,还训我说‘你听不懂什么叫集体受罚是不是?老师说话时竟然敢顶嘴。你写作业就了不起了吗?’就这样,让我在大家面前挨训。”孩子似乎还是无法平静下来,依然像小牛犊一样喘着粗气。“唉,这的确是够委屈的。明明写了作业,却还是跟大家一起集体受罚,真是很委屈。你告诉老师自己写了作业,结果却被老师教训一通……不过呢,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妈妈很用心地打扫班级卫生,结果因为其他人都偷懒不干,老师就罚我们全体受罚。我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结果被老师训得更厉害。

所以呀,妈妈能理解你现在为什么不肯去上学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试着感同身受)。”“哦?妈妈也遇到过和我一样的事情?”孩子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刚才平静了许多。显然,孩子感觉到妈妈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正是这种信任,给了孩子一种沟通顺畅且内心安宁的感觉,最终能让孩子的内心恢复平静。“嗯,是的。我觉得很丢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学了。”这时妈妈如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和孩子营造一种共鸣。“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办的呢?”

此时,孩子开始认真思考遇到这种情形时该怎么解决了,这正是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行动”的机会。“后来,我回到家,并不像当时那样生气了。我想,我们班的卫生那么差,而我又是班长,也许老师觉得我作为班长责任重大,所以才会更严厉地要求我。于是,自从那以后,我就更努力地做班里的工作。你猜怎么样?到期末时,老师竟然给了我三好学生奖。”“对对对。我们班也是,每天不写作业就上学的同学可多了,老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发火吧!结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诉老师就我一个人完成了作业,所以老师才会更生气了。”

一旦孩子的情绪被他人理解并接受,就会逐渐恢复平静,这时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会更出色。建议此时,妈妈不要毛遂自荐充当谋士的角色,不妨试试这样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等明天上学了,我去找老师真诚地道歉。老师正说话时,插嘴打断了老师的话,很对不起。”也许你会不相信,但是这就是孩子给出的完善的解决方案。别忘了,这可是靠他自己思考和摸索出来的。早期教育

由于孩子想通了这件事,不再因为老师批评他而感到委屈,而且妈妈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好朋友,愿意倾听他的烦恼,那么孩子根本不会泄愤地踢书包或大哭一通,而是独立摸索出应对事态的合理情感和行为。收获的不仅是这些,通过这种沟通,孩子和妈妈的心会贴得更近,彼此的信任感也会加倍增加。作为家长,也会真实地感觉到孩子又成长了一大步,由衷地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像刚才这种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做出正确选择的原理,如果结合大脑结构来说明,可能会更直观易懂。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孩子与父母隔阂的越来越多了,是孩子们难交流了还是父母们不懂得理解孩子呢?希望家长们在看了此篇文章之后能够认真的反思下,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和孩子一起加入动感春节


父母带着自己放鞭炮、贴春联……这是我们对儿时过年的记忆。随着我们长大,这些乐趣也随之远去。对我们来讲,如今的过年早已成为一种固定程式。

但现在,我们自己也有了孩子,新的任务也就随之而来——传递过年的传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春节是我们最传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风俗,并尽量创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让他们在欢乐中体会“除旧迎新”的真实味道。

在此,我们准备好几款不错的亲子游戏,希望父母们带着孩子一起过个动感春节!

发现春节——年的来历

准备材料:一张大的白纸板、若干彩色手工制作纸、剪刀和胶水。

先剪出屋顶、烟囱、窗子、门等等,让孩子涂上胶水,帮助他粘成一个房子形状。

有了一个房子以后,接下来就可以给孩子讲述“年”的故事了:“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年是一个非常凶恶的怪兽,每年的除夕之夜出来害人性命,人们没有办法可以制服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惶惶不安。有一次,年来到一个村子,恰巧遇到村子里的人在比赛牛鞭,看谁的鞭子抽得最响,年听到鞭声心里十分害怕,跑的远远的,不敢靠近人,也就不能伤害人的性命了。人们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鞭炮来吓唬年。年又跑到第二个村子,看到有家门口晾着红衣服,吓得年掉头就跑,年又跑到第三个村庄,看到村子里灯光闪闪,吓得年晕头转向,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后来的放鞭炮、贴红春联、点灯守岁就是从“赛牛鞭”“红衣裳”“灯光”演变而来的。

再向孩子讲述春节的传统风俗:“过年前大家要收拾房子,叫做‘掸灰’,过年前剃头、置办年货,春节的头天晚上吃团圆饭,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正月初一要到长辈家里拜年,小朋友们可以收到压岁钱的红包,总而言之啦,春节是个非常快乐丰富的节日。宝宝我们现在先一起来做春节前的掸灰工作吧。”给孩子找个小抹布,让他给你们做的小房子“掸灰”。

这是一个锻炼语言与能力的游戏,妈妈可以把这个故事讲两三遍,每次讲的时候都给孩子提问,看他有没有记住春节活动的内容。这个游戏可以训练他的记忆力,增进他对春节的理解。让孩子们亲自给自己的房子掸掸灰,也能激起他的积极性和对春节热切向往。

小手撕撕看——大红灯笼高高挂

准备材料:红色的手工纸、红色细绳和剪刀。

妈妈可以先带孩子去观察外面的灯笼,给孩子提个建议:“过新年了,我们一起做一些红灯笼吧!”相信每个孩子都会非常雀跃的。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一个灯笼的形状,用大头针沿着灯笼的轮廓扎上很多小孔,指导孩子沿着轮廓把纸撕成灯笼的形状;对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个圆头小剪刀,帮助他给灯笼剪出穗子来;最后在灯笼上方剪一个小口子,穿进细绳,一个漂亮的红灯笼就做好了。

这个精细活动很适合2岁左右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手里的物品有着良好的控制能力。“撕”这个动作能力锻炼了孩子手指力量,使用剪刀更能促进手眼协调性的发育。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一定会觉得又自豪又快活。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撕出一些花的形状当作窗花。

涂鸦游戏——美丽的唐装

准备材料:白色的纸板和剪刀,各色颜料和画笔。

告诉孩子:“过年的时候要穿新衣服的,唐装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服装,又喜庆又漂亮,我们来一起做几件漂亮的唐装吧!”妈妈先在纸板上剪出衣服的形状,画上对襟盘扣;调好颜料,让孩子用画笔或者棉签在上面涂颜色;涂好颜色以后,用手指头蘸着另外一种颜色在唐装上涂一些圆点,当作是衣服上的图案。

孩子们都喜欢这样的涂鸦游戏,这尤其能训练孩子的眼手协调性,训练他对工具的控制能力。而且用纤细手指头画上去的指纹图案,精巧生动,一定让他觉得亲切无比,不妨做上一套三口之家的“唐装”,作为宝宝的春节特别作品。记得涂鸦前给孩子穿一个罩衫当作工作服哦,否则会弄脏他的衣服。

手工制作——爆竹声声响

准备材料:旧报纸、彩色皱纹纸、彩色光滑的纸、透明胶、剪刀和胶水。

用皱纹纸搓一些长条的纸绳,剪一段纸绳夹在报纸里,露出一段当作爆竹的芯子,把报纸折成适当的宽度卷成一个筒状,用透明胶固定住,然后纸筒外面贴上彩纸,一个漂亮的爆竹就做好了。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的,孩子们虽然不能享受亲手放鞭炮的乐趣,不过自己动手做一些玩具鞭炮,照样其乐融融。用红纸还可以剪一些春联,爸爸妈妈在上面写上诸如“岁岁平安”、“吉祥如意”、“五福登门”等字样。虽然商店里卖的玩具爆竹和春联比自己做的要漂亮,但是远远没有自己亲手做有趣,一家人围在一起做春节的小手工,孩子们就能体会春节的隆重和快乐了。

角色互动游戏——置办年货

置办年货是年前一项重要的活动,孩子们除了跟大人一起到超市或者商店购物,还可以在家里玩这个游戏。把我们先前做好的灯笼、唐装、爆竹、春联、窗花等等手工作品,以及里购置的“福”字、年画、食品、小工艺品等等都拿出来,摆在沙发几上,准备一些小纸片当钞票,让孩子当售货员,妈妈当顾客。比如妈妈问:“你这里有没有唐装卖啊?多少钱一件啊?能不能卖给我一件?”让孩子把你要的东西准确地找出来,你付钱他找钱。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角色互动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能了解到春节需要购置哪些物品,并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还能把抽象的数字概念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来;更能掌握这个生活常识--买东西要付钱的。这个游戏可以互换角色。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语言交流能力训练——串门去喽

把孩子的手工艺品都拿到第一个游戏创作的房子那里,妈妈和孩子一起用春联灯笼和窗花把房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就可以玩串门的角色游戏了。妈妈先请孩子来串门,同时告诉他一些串门的基本礼节:比如要有礼貌地敲门,见到主人要说“新年好”,进屋以后不可以到处乱跑乱翻,收到压岁钱的时候要拱手谢谢,临走说“再见”等等,并让孩子拿出玩具与他人分享,学会礼貌地接待客人。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这样的角色游戏,能教会孩子一些生活中的礼节,为他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做一个良好前奏。

团团圆圆的饮食游戏——五彩饺子

饺子是其中最经典的春节食品,和家人一起合合美美地包饺子,实在是让人幸福极了。生活中的饺子都是白色的,而今年春节我们要别开生面地做一道五彩饺子宴,分别用西红柿、油菜、紫甘蓝、胡萝卜放入食品粉碎机里粉碎榨汁,掺入到面团里面,让白色面团变成彩色面团,拌五种不同的馅:西红柿鸡蛋、韭菜墨鱼、紫甘蓝鸡肉、胡萝卜牛肉和白菜猪肉,分别放在红、绿、紫、橙、白色的饺子里面,一顿五彩缤纷的饺子宴就出来了。让孩子也加入到包饺子的队伍中来,洗干净小手,给他一团面,捏、揉、揪、拍、擀、搓都可以,彩色的面团跟橡皮泥一样充满了妙趣。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把馅装入到饺子皮中,包一个成模成样的饺子出来,让他体会包饺子的乐趣。实在不济,让孩子搓一些小球也可以啊,五彩丸子汤,也是一道漂亮的菜啊。让孩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体会亲情的温暖和春节的快乐气氛。

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会发现春节的乐趣,学会体会生活的幸福。

和孩子一起善良(下)


现在社会上的乞丐我们有时分不清真假,但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我宁愿让她以为这些都是真的,以培养她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格,因为告诉她他们有的是骗子是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我觉得会给她带来失望和困惑,她还不能接受,或许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别人带来快乐,我想对孩子是有益处的。至于是真是假,随着孩子的长大,她慢慢就会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觉得文章中的父母做的很好,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要象他们一样。

chloris的回复:

我觉得行善要针对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完全是看着一些感觉上比较穷困落魄的人就给予帮助,象那对母女应该给予温暖,但是那个汉子呢?难道自己就没有能力挣钱,只能靠乞讨吗?应该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是好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啊,如果只是让孩子看到美好的一方面,等某一天他突然发现世界原来和他想的或者知道的不一样会是什么感觉呢?

rgx的回复: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不善只是后天被蒙蔽了。不过现在大街上乞讨的搞不清楚是真是假?经常有人在饭馆碰上刚在路口乞讨的人,有些地方就有讨债村,全村靠乞讨发家治富。所以我现在都不知何时该去行善,何时该去除恶?不知怎么去给孩子讲。要是佛或者上帝能告诉我们就好了,佛讲一切尽随心意,圣经上意思也差不多,但我还是不知怎么办,也许我悟性太差。

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现在我们来做一项调查,问一问孩子谁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吧,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的孩子所写的填的并非是自己的父母,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为什么孩子最贴心的人不是父母吧!

我们有些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为什么?因为你是他的家长,你是他的父母,他尊重你,但是,关系不密切,所以,敬而远之。有些家长很苦闷的是,孩子有话有时不跟父母讲,这也是让父母很伤心的事情。

一位家长跟笔者讲,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班里有什么大事,考试的情况等等对爸爸妈妈谁都不讲。你一问他,他说别管了,搞得我们很尴尬,也不知怎么办好,也很苦恼,不了解孩子情况,怎么帮助他和引导他呢?

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我们过去有一种传统观念,父母是老子,儿女是小子,子女就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都不能违背。我国的家庭关系受封建家长制度的影响很深。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顺从,不得有异议、不得有争辩,否则,就是没大没小,无法无天。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不少孩子自身的事情,也是要由父母说了算,父母斥责甚至打骂管教孩子也认为是自家的事情。孩子没有隐私权,信件被拆开,书包口袋被搜查,抽屉被撬开,日记被偷看,行为被干涉等等。

这些做法严重地伤害了子女的人格和自尊,也大大地削弱了家长的权威,束缚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入园指导

家长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就要彻底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亲近,想方设法做孩子的朋友、知己。

父母要成为孩子亲近的人,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就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愿望、他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你的话孩子也能听进去,并且与你产生感情共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愿,真正了解孩子的感情,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收到应有的家教效果。

正确处理代际关系,采取有效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对搞好父母与子女心理协调,增强两代人的感情沟通,发挥家教的效果,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代际关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代际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两代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代沟,培养孩子很难。其实代际关系不是现代人才有,而是自古以来就有。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代际距离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父母与子女的代际距离表现就大。

所谓代际距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行为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

·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较实际,下一代人比较理想;

·在道德观念上,上一代人比较重视道德标准,下一代人比较强调个人不受束缚;

·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较保守、谨慎,下一代人比较活泼、开朗;

·在行为反应上,上一代人比较迟钝,下一代人比较灵活;

·在交往上,上一代人比较慎重,下一代人比较广泛;

·在生活上,上一代人比较重实际,下一代人比较重幻想;

·在用钱方面,上一代人比较重视节约,重视金钱实用价值,下一代人,用钱计划性差,倾向消费;入园须知

·在服装服饰方面,上一代人比较重实用,下一代人比较讲究时髦。

以上所谈的代际差异是就两代人的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是说每一个上一代人都与下一代人存在着这种差异,也不意味着同一代人的各方面个性都完全一致。

代际距离存在的原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所区别。

两代人成长环境差异,是我们目前父母一代(50岁左右以下)与子女一代(20岁以下)之间代际距离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的心理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出生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体制等,对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反应、价值观、待人接物、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就当前两代人家庭教育来说,上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在我国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时期出生或成长起来的,他们体验到我国建国之初的困难,他们对改革开放后生活的改善深有体会。他们生活比较朴实,也比较容易满足。

现在家庭中的下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后长大,他们在社会迅速发展、国家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长大,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也比较难满足。

父母应该面对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缩短代际距离。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一味地埋怨孩子,认为现在孩子实在不好管,不听话;和我们那时对老人的态度大不一样等等。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代际距离,而且,有时还加剧家庭代际关系的紧张。

我们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代沟”确实存在,应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这种距离。基本上父母和子女在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反应、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关键在于根据父母与子女代际差异的具体内容互相理解、包容,不能一味排斥,采取可以并存的态度就可以缩小这种代际距离。所谓并存就是两种意见都同时存在。由于两代人之间习惯不同,两代人之间爱好不同,两代人的差异不同,没有涉及原则问题,没有必要强求一致,可以各自存在。父母爱吃辣椒,子女不爱吃辣椒,没有必要强迫子女一定要吃辣椒,各吃各的就行。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们虽然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但是却不能表明父母一定就是孩子最贴心的人,希望看了此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去理解下支持孩子,学会走近孩子的心理!

与挫折一起成长


在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发现,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挫折教育应势而生。对还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当妈妈的你肯定会举棋难定:让宝宝受点挫折吧,宝宝还太小,当爸爸妈妈的难免会心疼;不受挫折吧,又觉得宝宝一直处于家人的溺爱之下,受不了一点风霜,终究对他没有好处。

处于幼儿阶段的宝宝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挫折教育呢?如果需要,该怎样进行挫折教育?妈妈又该注意什么?

宝宝需要挫折教育

Q:什么是挫折?

A:心理学中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

挫折包括三层含义:

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

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现在的宝宝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爸爸妈妈竭力粉饰和掩盖挫折,光谈赏识教育显然不够,所以,让宝宝适度接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对挫折教育的3种错误认识

进行挫折教育,早教专家主张顺其自然,让宝宝明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苦也有乐,还生活本来面目,让宝宝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和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目前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提醒妈妈尽量避免。

认识1:挫折教育就是吃苦的教育。

不少妈妈认为,如今宝宝的耐挫力差都是由于家庭溺爱而成,只要让他吃点苦头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情境,故意让宝宝受点苦。其实,挫折教育是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人为地让宝宝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挫折贯穿人的一生,单靠吃几天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认识2:中国式的“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源于这些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因此错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大声呵斥、谩骂甚至“修理”宝宝。这说明,一方面,封建家长制观念还在影响着你,另一方面现代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溺爱宝宝的现象。两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导致妈妈对宝宝的教育是“左手持棒,右手拿糖”,恩威并施。

认识3:挫折教育就是让宝宝身体受点苦,流点汗。

生活中的挫折包括身体上的苦和思想上的苦,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的社会,思想上的苦必定会比身体上的苦更多。身体上的苦即为受点累、流点汗,也许宝宝不会觉得苦,不会觉得是挫折,反而觉得是种乐趣。而对于宝宝思想上的娇气,妈妈没有耐心、怕麻烦,宝宝遇到困难,就帮着解决,结果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

挫折教育4个实施方式

宝宝的身体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妈妈要根据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随时随地地对他实施挫折教育,而非你去搜索挫折、制造挫折。

1.让宝宝走出爱的“保护圈”。

放开手脚,不要怕宝宝摔着、碰着、饿着、累着。摔倒了,鼓励他自己勇敢地爬起来,而不是把宝宝抱起,一边哄着“宝宝不哭”,一边把地板踏上几脚“谁让你摔着我们家宝宝”;宝宝想要玩具,鼓励他自己去拿;让宝宝自己尝试脱穿衣服,等等。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你包办代替,不要把宝宝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而应让宝宝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2.寓挫折教育于游戏。

在游戏或故事场景中,你用“角色语言”鼓励宝宝,会比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宝宝爱听奥特曼,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当他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你正好顺着他的兴趣点,给他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用他喜爱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励宝宝克服困难,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适当地给予批评,让宝宝品尝失败的滋味。

现今的宝宝,大多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宝宝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宝宝,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4.带宝宝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

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宝宝郊游、爬山、逛公园等,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受到磨练。

实施3项注意

1.“度”的把握。

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宝宝是有利的,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挫折过度了,宝宝受到的打击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对失败产生恐惧,最后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和信心。

2.时机的把握。

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创设挫折情境,关键是你把握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如:带宝宝出去散步时,宝宝经常走一会儿就要抱,这个时候你要多鼓励他自己走,磨练他的意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比创设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关键是你要把握时机。

3.家庭教育观念的统一。

对宝宝的教育观念你们一定要统一,不要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尤其是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家庭,祖辈与父辈对宝宝的教育观念要一致,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以免让机灵的宝宝钻了空子,达不到挫折教育的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文红

和孩子一起适应幼儿园


进入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就像他成长里程碑上的一次飞跃。但最初的两周,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将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案例:2岁多的甜甜一直是由姥姥看护的,从来没有离家的体验,在家吃饭很挑剔,常喜欢边吃边玩。甜甜要进幼儿园了,妈妈最担心的就是她的情绪和吃饭。

入园第一天,甜甜显得很高兴,一到幼儿园门口就和妈妈再见。中午姥姥怕她不习惯,就悄悄到幼儿园围墙外探望,结果发现甜甜没有哭,和小朋友玩得挺开心的。中午幼儿园吃饺子,她虽自己吃,但速度很慢,只吃馅子不吃皮,就是老师喂她也不吃。下午姥姥去接她,她蹦蹦跳跳的走回家。一天没有看见家人,回家后她总是黏着姥姥,连吃饭也不让姥姥吃,要陪她玩。临睡前,姥姥问她明天还去不去幼儿园,她说还去,要找老师和小朋友玩。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天天却哭着不愿再去幼儿园了。最后,姥姥只得硬下心来抱她出门。一路上甜甜都不高兴,到了幼儿园,还是哭着被老师接进去的。不过,进了幼儿园,甜甜的情绪好转了,中午吃饭也比第一天要好,还主动与其他小朋友比赛……

提示1:

适应阶段大约两周

孩子在最初,肯定只愿意和父母在一起,呆在熟悉的环境中。但是经过了对分离的适应过程后,幼儿园往往成为孩子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所以他们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的。通常适应阶段是14天,但是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家庭和幼儿园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会有上下浮动。

建议:在这段时间,父母的投入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感觉。如果父母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度过适应阶段,可以请孩子喜欢的家庭成员来参与。

提示2:父母力争按时接送

孩子入园后,父母要做好按时接送孩子,与老师保持交流等,在晚上或周末要给孩子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很多妈妈在送孩子进幼儿园后,就会心情很糟,自责把孩子放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将这种情绪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否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早上送孩子入园时不要全家陪同前往,容易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要和家人分开,实在不是一件好事,适应期就会自然延长。

提示3:

别轻易允许“逃学”

孩子入园初期哭闹,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状况,妈妈不必过分担心,更不要随便猜测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妈妈每天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把幼儿园比家里好的地方告诉他,譬如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同时还要多和他谈谈老师,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因为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心理上的依赖者。切忌对孩子说:“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去”之类的话,会加剧他对幼儿园的恐惧。

建议:孩子适应幼儿园需要时间,父母要耐心陪孩子度过这个阶段,不要轻易让他“逃学”,如果孩子情绪不够好,可以与老师交流,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子君

【链接】

过来人的小计策

父母一致:父母不能态度不一致,很容易让孩子抱有可以不去幼儿园的幻想。

短暂奖励:和孩子约定,去幼儿园得1分,不哭得3分,满10分可以换个小玩具,满20分去公园。孩子在第一周还认真计算积分,一般到第二周已经全忘了。

借机引导:利用平时讲故事或者看动画片的时候,借机称赞那些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