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破坏大王”是家长们给孩子起的称号,为什么会为孩子起这样的一个称号呢?这可不是空穴风,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小孩子们的破坏欲望吧!

虽然宝宝不大,但是两只小手已经具备了“杀伤力”,家里许多的物品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面对一地狼藉,你是应该生气还是应该欣慰呢?

宝宝的破坏行为对父母来说常常是个令人头痛的行为,但是利用好了,宝宝的破坏行为就可能成为培养他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极佳方式。而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构成宝宝将来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元素。因此,一旦发现宝宝有各种各样的破坏行为,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责备甚至惩罚宝宝。如果有条件,最好给宝宝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供宝宝拆卸玩耍,满足他好奇的天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宝宝的“破坏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种,1-2岁宝宝因为手眼脑协调的能力发展不完全,分析判断的能力比较欠缺,对时间、空间距离、物体重量体积等估计不准确,他们的破坏行为更多的属于“无意破坏”。随着宝宝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他开始出现一些“有意破坏”的行为。如宝宝将积木搭起来,父母正在称赞他,而他自己也正自鸣得得意地拍手叫好的同时,他可能突然把叠高的积木推倒,并因此开心地大笑起来;妈妈费了很多时间,终于为他折了一匹可爱的小马,他拿着玩得正起劲呢,突然莫名其妙地将小马揉成纸团,扔来扔去地玩开了。亲子网

宝宝的破坏行为往往也是他迸发智慧火花、促进他更好地从环境中学习的原动力。作为父母,你们要知道,孩子有“破坏”的理由。

理由一:“那是什么?”

新奇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动力,在他们的“研究合同”上只有一句话:掌握全世界的秘密--他们要检查所有的他们还弄不明白的东西。

而在他们的检查清单上,排列着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爸爸和妈妈的各种物品。探索不是什么坏事情,只不过它们总是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结果,例如破坏了爸爸的电脑、倒掉了妈妈的香水……

无论是需要维修的电脑,还是被倒空的香水,对于父母的忍耐力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很想大大地发作,但是又必须保持应有的耐心。因为我们也清楚,孩子并不是故意搞破坏,他们哪里明白香水对妈妈的意义,而修理电脑要花上多少枚棒棒糖的钱呢?

既然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就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可以把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对于计算机或音响这种很难藏起来的东西,就只能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把他们吸引到更新鲜有趣、也更加合适他们的领域里去。

理由二:“我生气了!”

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因此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发脾气是他们表达失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静。

孩子在发脾气之后最希望得到关爱,因为他们需要确认“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所以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但是,我们还必须让他们明白:发脾气不是搞破坏的通行证,所以在他们平静之后,必须乖乖地去把自己摔出去的玩具拣回来并且收拾好。

孩子所得到的自由空间越小,他发脾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不妨先考虑一下是否一定要拒绝孩子。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折中的解决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可以阻止孩子怒气冲冲。

理由三:“我做不到……”

父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很难做到的事情,难免会发生小意外,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此有帮助:我的孩子究竟已经会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如果她喜欢帮助妈妈做事的话,那就做些力所能及的吧。

而在失误发生以后,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打击小家伙,我们不要说“看,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你根本做不了这个”,这种话会让孩子感到沮丧。

理由四:“大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样做很多事情,又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娴熟地倒果汁、推购物车、把钥匙插到锁眼里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爸妈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想大哭或者大叫,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向孩子做好示范和引导。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了乐趣,它满足了孩子的模仿需求,同时慢慢熄灭了妈妈心头的怒火,促进了亲子感情。

理由五:“太简单了!”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与他们的年龄相匹配,既能引起他们的幻想,又要足够结实。而我们在送他们玩具的时候,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2岁的孩子想试一试小木偶能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有时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在一个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寻这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即便玩坏了,他也觉得也没有关系,反正还有很多后备军呢。所以,玩具被破坏也就不稀奇了。亲子教育

理由六:“我在这里!”

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同吃喝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最终父母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并且以孩子做了破坏行为为代价,来关注孩子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注意。

对孩子来讲,父母对自己的忽视比责骂更难忍受。所以,当孩子得不到足够重视时,便会通过搞破坏吸引父母的注意,哪怕破坏行为换来的是责骂。所以当孩子出现无原因破坏东西的行为,父母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及时调整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本网站小编总结:妈妈们常常为孩子的破坏行为而生气、苦恼,其实许多的时候家长们不防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也许正是孩子们的破坏行为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大发明,但愿家长们都能够多理解孩子,全面的看待问题!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春季带宝宝踏青要做好那些准备呢?(春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此季节正是带小宝宝出游的好时机,但是带孩子游玩还需要家长们注意许多的地方,并且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保证孩子的安全问题,因旧约带孩子出玩家长们可不要大意的噢!

先做份计划书

出门踏青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周围不断涌现的陌生面孔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会使宝宝害怕、紧张,这会使他(她)更加依赖家长。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没有自己的意愿,如果出行前和孩子商量一下目的地,如可以问孩子:“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湖边、海边、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你想看到什么样的东西,想玩些什么?”征求孩子的意见后,最后确定一个家长和孩子都满意的地点。当孩子认为要去的地方是他自己定下来的,那么他(她)对此次出行一定更加向往,而且整个途中也会因此表现得更像个大人。

如果出游前,父母能够先列出一张计划表,做好准备工作,那么基本能够确保整个春游计划愉快安全地完成。亲子早教

带上必备物品

一带常用药物,如万金油、风油精、薄荷膏、止血的云南白药、创可贴、晕车晕船药、止泻药;二带伞和帽子;三带幼儿专用的防晒霜;四带干净的食物;五带干净的杯子和干、湿纸巾。

孩子不离视线

通常天气晴好的时候,春游踏青的人会很多。带孩子去公园或者其他人多的场合一定要记住,孩子要在家长的视野内。比如,当孩子跟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玩时,家长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状况,并留神周围的陌生人。如果需要离开去买门票或办其他事情,要有一个大人陪伴孩子。为防万一,出行前在孩子的衣服口袋里放一张家长的联系卡片,方便孩子走失之后求助。也可以提前对孩子进行一些基本的安全教育,如一旦与大人走失要在原地等待不要乱走等。

管好孩子的嘴

不吃景点周围流动小摊贩的食品,建议带孩子出门前带上一些孩子平常爱吃的方便食品,如饼干、蛋糕等,水果可以清洗干净后装在保鲜盒里。家长、孩子接触食物前都要先洗手,可以用湿纸巾、免洗的洗手液彻底清洁。还要准备充足的饮用水(纯净水最好,尽量不带果汁、碳酸饮料)。

引导孩子观察

踏青过程中,要对孩子进行启发提问,让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春季自然界的变化。如家长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春天到了,树上、地上有什么变化?”“人们穿的服饰有什么变化”等,这样孩子在寻找春季变化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其观察能力。

踏青结束时,应和孩子进行一次谈话,让孩子讲讲踏青的所见所闻及其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用各种方式表现对春天的认识,如绘画春季的景象,折出春天的花草,用彩泥塑造春天的花草等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鼓励孩子结伴

如果宝宝想和自己的小伙伴结伴春游,家长一定要支持并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初步尝试共同预设、讨论出游计划的能力,而宝宝自制计划书的过程,不仅是个体经验交流及完成任务的过程,更是通过协商和分工,学会妥协与尊重,这便是提升孩子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这时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做事的条理性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团队意识浓厚,自信心和规则意识等得到充分的表现。

春游踏青还是孩子们交流,相处的好时光。孩子们会将自己带的食品与同伴进行分享,培养了孩子的分享情趣。春游,是给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体验春天的意境。这样的活动,无论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还是塑造良好的性格,对孩子们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本网站小编总结:带小宝宝们踏青可以使孩子们用欣赏、观察、聆听、触摸等多种手段来亲近大自然,这对于小宝宝们感官功能的协调、认知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丰富都有着促进的作用,此外春游还可加深亲子关系,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起来!

恐吓孩子的后果(春季亲子教育)


前言:恐吓孩子是现在父母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们都习惯的使用这一招来吓唬孩子,但是育儿专家指出,恐吓孩子往往会给孩子留下很严重的后果,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孩子需要谨慎注意方式,恐吓万万不可: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亲子网

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亲子教育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是比较单纯的,也许在我们大人看来不足以引起的恐惧,对孩子们的内心造成的却是莫大的伤害,严重着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们都要甚用恐吓的方式来威胁孩子!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呢?(春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小孩子爱发脾气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宝宝们的自知力比较差,他们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只能以发脾气的方式宣泄出来,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了解下孩子发脾气了,应该怎么办吧!

2-5岁的孩子,发脾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家长遇到孩子发脾气是很正常的,而遇到后的处理方法,也简单之极,就是用心倾听、认同情绪、探究发脾气的背后原因、对症处理、事后处理五步。

对孩子来说,尤其是2-5岁的孩子,发脾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爱发脾气的孩子,一般都是容易产生挫败感的,这与孩子的年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有关的。从孩子的认知上看,由于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决定,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是不满足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有时候甚至是打人、“绝食”。

若孩子只是偶尔发发脾气,也不过分,就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发脾气并不是坏行为,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爱发脾气的孩子也绝不是坏孩子。但问题是,现在许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情绪管理教育。如果加上父母对自己的情绪也疏于管理,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想让孩子不发脾气都难。亲子网

所以,孩子性格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父母给的,而发脾气习惯,则全部是父母“示范”和惯出来的。因此,帮助孩子自己找到情绪体验背后的原因,学会情绪管理,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但不管怎么说,家长遇到孩子发脾气是很正常的,而遇到后的处理方法,也简单之极,就是用心倾听、认同情绪、探究发脾气的背后原因、对症处理、事后处理五步。

第一步,用心倾听

当孩子已经发脾气以后,由于其情绪的不稳定,此时家长就需要保持平静,温和地做出倾听反应,先让孩子感觉你在关注他,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如果上来就强行制止、训斥指责或劝慰,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发脾气是,其表达一定比平时不清晰,所以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和进行适当的猜测。

理论上,当孩子发脾气时,你用心倾听时,是可以猜测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的。但是有意思的是,根据我的经验,在孩子发脾气的初始期猜测原因,除个别比较明显的情况,其他几乎都很容易失误,甚至被孩子误导。原因很简单,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就算你猜对了,孩子往往也说不是,再猜也都是错误了。

第二步,认同孩子情绪

孩子发脾气,就是一种情绪发泄,宜疏不宜堵。所以,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在先,也要给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甚至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不妨允许孩子进行一些活动,如在纸上画画、打枕头、被子等柔软的物品,来发泄情绪。当然,此时家长的语言安慰、肌肤接触的拥抱,都是很好保护孩子自尊心的选择。

其实,认同孩子情绪是可以和倾听一起做的,就是用眼、表情、耳来倾听,用身体接触、放松的体态、轻柔的抚摸来认同情绪。这两步的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来判断,一般家长共情的好,孩子情绪转换就快。所以,孩子发脾气你认同情绪时,就不要和孩子讲大道理、埋怨、预言式总结、批评了,这些都容易使战火复燃。

第三步,探究发脾气的背后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除了精神病,没有人会无缘故地发脾气,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常”的理由。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其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不能按照成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做。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过多的猜测孩子的原因,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过分的依赖。

当然,不管怎么做,家长孩子应好好找找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这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劝慰和真正帮助孩子,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可以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与压力,慢慢让其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到与其他人的有效沟通。这样才能使家长的对症处理才能有效进行。对于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可以参看《6角度37条谈孩子发脾气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四步,对症处理

在解决孩子发脾气的处理原则上,其核心是:对孩子正当、合理的需求,应主动、尽量满足,而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则“温和而坚持”地不能满足,同时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当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脾气死灰复燃,这就需要家长重复上面的步骤。这也是明确告诉孩子,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对于死灰复燃的孩子脾气,家长一定要“温和而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时间太长而失去耐心,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你这次费心了,最多再有几次,孩子就会知道发脾气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但家长的妥协,就让孩子明白了“哭闹发脾气”是可以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以后你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算总时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亲子教育

在具体处理方法上,我井中月想,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方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以及事发当时的情境,采取什么方法就需要斟酌了。这也需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了。反正一个总体的原则是:处理孩子发脾气,家长一定要真诚、尊重孩子、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对常规处理孩子发脾气方法的点评,请参看《点评常规处理孩子发脾气方法》。

第五步,事后处理

对于教育,非常强调总结和反思,而处理孩子发脾气也是如此,这是许多家长忽略的。一般的事后处理,首先当孩子停止发脾气的时候,应该给与一定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越早停止其他人越喜欢这样。其次,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缘由,对人发脾气都是不对的,也是不尊重其他人的表现,所以应该向对方道歉。第三,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合适的情绪表达,遇到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合适行为,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上面说的步骤,只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家长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能太拘泥了,可以随时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孩子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倾听和认同情绪,你后面的推断基本都是凭借本能和经验来猜。猜对了固然可喜,可是假若你猜错了,对于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来说,你说有什么后果?

但解决孩子发脾气的最关键是,家长要在平时多进行预防工作。也就是说,可对孩子进行阳性强化,在孩子针对某事未发脾气,就必须对他进行及时表扬,例如赞许、鼓励、拥抱、微笑等等,或增加玩耍、讲故事的时间,使孩子知道你注意到并赏识他的好的表现。这样长久以往,孩子自然知道其通过不发脾气来解决问题,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解决发脾气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对于成人也是有同样的效果。虽然成人间的情绪控制,和孩子比没有那么明显,那是因为我们学会了讥笑、讽刺,但实际是一回事的。而解决时,我们总是放弃倾听和认同情绪,直接猜测背后的原因。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你到底猜到几次对方“发脾气”的背后原因?

本网站小编总结:遇到宝宝发脾气,家长们首先要沉得住气,先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切记不可大喊大叫与责骂孩子,希望以上所提到的几点可有效的提醒家长当孩子发脾气时应该怎么办!

请勿责打孩子(春季幼儿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现在虽然规定禁止体罚孩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对于孩打骂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存在着很大的严重性,对于孩子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极其重大的,以下就让我们来看实例吧!

现在的家长过于主观地决定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家长认为哪一方面有发展,有前途,就会强迫孩子遵从他的意愿,若孩子学得不好或表示不喜欢,家长就会用武力解决。

而大多数被打的孩子都很屈,因为很多家长一般只看表面现象,而不去问缘由,甚至是迁怒于孩子。即便是孩子犯错应该接受惩罚,打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再说了,打也该顾及孩子的感受啊,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可能还会事与愿违。

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候,父母难免一气之下伸手就打,而屁股是首要的受害部位。因为打脑袋,担心万一失手,打出大毛病;打胳膊打腿,也容083易脱臼、骨折。家长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坏了要害,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有个心理承受的度。相对来讲,孩子要比成人脆弱、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父母一时的怒声训斥和粗暴行为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有些家长视教训孩子为家务事,自己有绝对的权利,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是圣旨,孩子应当无条件地接受,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抗和不满。这种家长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俯视孩子,总是以命令的口气指示孩子该怎样不该怎样,对孩子往往不分地点场合地随意指责批评,甚至是打骂。

当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尊重自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时,便会本能地产生自我保护,对父母顶撞或者漠视。不良的批评方式,其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逆反,一般表现为: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我行我素,或表面接受背后反抗,或变本加厉。

如果父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采取打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教训的话,那就必须注意孩子的感受,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案例】

程先生今天下班很早,于是跑到阳光小学去接读二年级的儿子回家。不是很远,接到儿子,父子俩一边聊天,一边往家里走。路上经过一个地摊,边上围着不少孩子,走近一看,是卖玻璃球的。看着那些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玻璃球,儿子走不动了,蹲在那里看了很长时间,爸爸等得不耐烦了,就叫儿子赶紧起来,妈妈在家等着他们吃饭呢,回去晚了,又要听无谓的唠叨。听了爸爸的话,儿子不情愿地站起来,回头看了好几眼那些漂亮的玻璃球,才小声央求爸爸给自己买一些。

程先生本来要掏钱了,忽然想到有天看见儿子的抽屉里有上百个玻璃球,觉得没必要再买,于是伸进衣兜的手又掏了出来,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儿子看到这一幕,觉得自己再央求两声,爸爸肯定会买给自己。于是不往前走,继续拉着爸爸,求他给自己买玻璃球,程先生又拒绝了两次,可是儿子依然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努力着。

让儿子这么一絮叨,程先生烦躁起来,于是高声呵斥儿子停止纠缠,引来无数路人侧目。看见大家都看自己,儿子觉得不好意思,便小声和爸爸说,让爸爸不要再骂自己了,不买就不买了,并快速地往家走去。亲子网

可此时盛怒之下的程先生,听见儿子这么说,觉得他是嫌自己丢人,越发生气。于是一只手拉住孩子的胳膊,不让他往前走,另一只手指着儿子的鼻子质问他。见爸爸如此在大街上批评自己,儿子既感到难受又觉得羞愧,于是拉扯爸爸的胳膊,想赶快离开。程先生正在气头上,见儿子此举,更加生气,骂道:“你竟然笑话我,真是欠揍啊。”随后在儿子的后背上重重地拍了两下。于是,儿子边哭边往家跑……

育儿专家给家长的建议——

1.孩子的脸绝对打不得

有一次我在做心理咨询时,一个13岁的男孩打进热线对我说,他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已经三天没有上学了,原因是自己去网吧上网,被爸爸发现后痛打了一顿,被打得鼻青脸肿,不仅无法上学,甚至没脸出门。

这孩子很诚恳地和我说,他这次挨打并不冤,但是有两点他不服气:一是爸爸不该下手这样重,二是不应打他的脸。这样让他身心都遭受摧残,他想和爸爸讨个说法可又不敢,于是打进了育儿专家心理热线。

我理解这个孩子的心情,因为育儿专家的童年也曾有过同样的遭遇,我也曾试图和父亲理论,可是均以失败告终。听完这个男孩的讲述,我安慰了他,并对他能够勇于承认错误表示赞赏,过后委婉地试着和他父母做了沟通,后来他爸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孩子表达了歉意,并且表示以后尽量不再打孩子,即便打也不会很重或打脸。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有两层意思,直接的意思就是:打脸,打破打肿了,让人没法出去见人;第二层意思是间接的面子,“人有脸,树有皮”,人都讲究个面子,中国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你触及了这块伤疤,他都会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反击。他们都想获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大人是这样,孩子也如此,可有些家长却认为:一个小孩子哪里的面子不面子的,什么自尊不自尊的,由于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往往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

如果实在是要打孩子,脸又不能打,那就拍打两下后背或屁股,打屁股时,尽量让孩子的脸背对着父母,以免让孩子看到父母生气时可怕的面孔。亲子教育

2.打人不要伤害孩子的脸面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打骂孩子,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打骂孩子,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外面一些场合。孩子和大人一样,也都是好面子的。否则,容易让孩子很难堪,甚至形成对立情绪。孩子即使知道错了,也会强词夺理,宁折不弯,甚至和家长对着干。

一个叫刚刚的男孩,上小学四年级了,有一天正在学校和同学打篮球,听见妈妈大声叫自己,于是笑嘻嘻地跑到刚开完家长会的妈妈身边,准备和她一起回家。妈妈的脸色很不好,见儿子笑嘻嘻地跑过来,皱着眉头询问他在学校的表现。

刚刚觉得自己表现得很好,成绩也有所提高,就说自己表现很好,还问妈妈老师是不是表扬了他。见儿子不主动坦白,妈妈很生气,质问儿子为什么总是和前后桌说话,上课还搞小动作,这是妈妈特意找老师单独交流时,老师说的原话。

刚刚回想了一下,这不过是偶尔的行为,也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半开玩笑地认错。没想到这下子可触怒了妈妈,她抬手照着孩子后背就是两巴掌,不解气又掐了儿子两下。此时两个人还没有走出校门,很多同学和家长都看到妈妈教育孩子的“盛况”。看到别人投来的眼光,刚刚感到非常丢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批评惩罚孩子是难免的。所有批评惩罚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指出孩子的错误,督促孩子加以改正,让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家长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惩罚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令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对批评产生抵触,令亲子关系冷漠紧张。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但一定要顾及孩子的面子,千万别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然容易让孩子对自己彻底失望,自暴自弃。掌握好打孩子的尺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维护孩子的自尊,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情,若是稍有差错,父母就开始责打孩子,却从来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法不仅不能够起到作用,反而还很容易使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

看到宝宝自慰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春季亲子教育)


前言:孩子自慰,这是让多数的家长们感到很忌讳的事情,若是处理的不当往往还会给孩子的心理落下阴影,那么若是发现了孩子的自慰行为,家长们应该如何做呢?以下就来看看科学的方法吧!

宝宝竟躲在被窝“自慰”

“你在干吗啊?!”某一个夜晚,奇奇妈妈发现儿子奇奇竟然躺在被窝里抚摩“小鸡鸡”,一下子掀开被子,把奇奇揪下床,让他对着墙壁“面壁思过”。奇奇向妈妈发誓保证:“以后我再也不会了!”可让妈妈困惑的是,第二天晚上,奇奇又“旧病重犯”了。

奇奇妈妈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比较传统的家长往往把性看作是一种坏事,所以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才这么小就这么“坏”了,自然感到着急。其实,这不过就是小儿自慰的各种表现而已。

幼儿自慰是在探索自身

自慰最早的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孩子往往通过自己抚弄、摩擦自己的外生殖器,以获取快感。等到了儿童期,这种现象就已经相当普遍。婴儿从几个月就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小手不停地摸来摸去,其中也包括生殖器。抚摸生殖器带来的快感往往比其他部位强,所以他们会给予特别的注意。亲子网

幼儿最初的快感体验可能是无意的,其强度也往往较弱,反反复复就会得到强化。不过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孩子们摸摸鼻子、揪揪耳朵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也完全是孩子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求知欲的一种表现。

正常自慰对将来性事有益

婴幼儿期和儿童时期的自慰行为,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日后建立正常的性反应都很重要,而且还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偶尔为之可以,但如果日夜沉迷于其中,则对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不利。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正常地对待并处理幼儿的自慰,以避免孩子过份沉缅于这种兴趣中。首先,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养成开朗、大方和合群的性格,多与其他孩子交往,减少孤寂独处的机会;其次,让孩子建立多方面的兴趣,充实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有较好的淡化并转移孩子注意力;再有一旦看到孩子自慰这种场面,也宜不动声色、故作不知,想方设法分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亲子早教

宝宝自慰最忌粗暴对待

1、如果发现宝宝有自慰行为后,事后可以采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聊天,交换一下感受和看法;

2、发现宝宝有自慰行为,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训斥、打骂,那样只会激起强烈的逆反效应。

3、家长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只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消极印象,并使其产生厌恶心理。等到长大以后,常常会造成性反应和性表现能力的抑制。

本网站小编总结:性教育是亲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若是家长们采用不正当的方式阻止孩子自慰的行为,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希望看了以上的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正确的性教育!

如何看待孩子的“流氓”行为呢?


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知识的过程,好奇之心是小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进步的一种方法,但是面对小孩子们的一些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待与回答呢?

4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孩子怎么玩起了性游戏?

情景故事: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听了专家的话,阿华就不那么害怕了。原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这种行为并不表示他变成了“坏孩子”,反之,这是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正常反应。事实上,孩子的“性游戏”分为几种,阿华宝宝的这种属于“探究式”,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们互相看对方是怎样小便的;男孩子们互相比“看谁尿得高”等等。孩子的“性游戏”还包括“侵犯式”和“友爱式”。早教网

“侵犯式”性游戏通常发生在男孩子身上,比如,4岁的明明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过来,就冲动地跑过去抱住她亲了一口。这种行为往往被家长呵斥,而其实明明的行为完全符合此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明明的行为或许是看了类似的影视片而模仿,或许是出于对小女孩的喜爱,或许是由于顽皮。

“友爱式”的性游戏则表现为孩子们互相玩耍着“过家家”、“结婚”的游戏。4岁的晶晶和冬冬高兴地玩着“扮新郎新娘”、“过家家”。晶晶将纱巾戴在头上,冬冬抱晶晶并在她的脸上亲了一下,晶晶也亲了一下冬冬,然后“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说:“我们生个小宝宝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裤腰里,然后取出来说:“我当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当爸爸,带孩子玩耍……”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6岁孩子妈妈的疑惑:小孩子也会手淫?

情景故事: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阿晴的儿子小北今年6岁了。阿晴最近非常苦恼,因为小北没事总喜欢玩自己的“小鸡鸡”,阿晴先是制止,可是效果不大。

专家支招:

婷婷和小北的这些行为的确属于手淫。很多妈妈对孩子摸弄生殖器或以其他物品摩擦生殖器存在很多的疑问,其实这是儿童性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教授解释说,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不是到了青春期才突然出现,而是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出现摸弄生殖器的行为。而这种兴趣在孩子上小学后会逐渐消失,直到青春期后的复苏。

胡教授建议家长,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既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又要注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生活中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扩大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画画、唱歌、体育活动等有意义的事情上。早期教育

性教育越早越好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在“金宝贝”亲子教育机构举办的儿童性健康教育讲座上说,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陌生而敏感的话题,但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越早越好,而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性心理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家长逐渐认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必须而且只能贯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有规律的,而家长适时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此,幼儿的性教育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教育,必须首先从理解孩子做起。

对幼儿的性教育上,在理解的同时,还应该有交流。据了解,其实幼儿时期,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电视镜头里的亲密场面、小动物的交配动作,甚至可能是无意中看到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等等。总体来说,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持有不隐瞒的态度,适时给予解答。让孩子了解性,不会使孩子“变坏”,反之,越隐瞒和抑制,反而越容易出问题。家长还应注意,对孩子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生命、爱与尊重,学会珍惜自己。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产生良性的效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爱看大人洗澡或是玩一些有关性方面的游戏,家长们往往就会感到惊谎,其实小孩子们玩这些是属于正常的性心理发育,因此专家指出,父母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反应而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发展!

那些因素影响孩子的亲子关系(春季亲子教育指导)


前言:其实我们都清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宝宝们将来的性格及其感情方面等等,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了解下那些的因素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吧!

母爱影响恋爱模式

1、安全型爱情

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一个关心、爱护他们的母亲,儿时的安全感能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成大后,这类孩子通常拥有安全型爱情,拥有这类爱情模式的人占55%左右。

2、逃避型爱情

一个对爱情和婚姻表现出恐慌的人,恐怕在年幼时饱尝过被母亲冷落的滋味。孩子很小就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了,尤其是母亲的态度。妈妈的冷漠,会让孩子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亲子网

3、极端渴望型爱情

有些孩子的母亲在他童年时往往对他们照顾不够,于是他们就认为,只有“紧缠”母亲,才能获得爱。这又叫"情感饥渴症",放到爱情和婚姻上,表现为不断追求完美,并极度依赖对方。

父爱影响社会角色

如果说母爱影响孩子情感的话,那么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犹太国家,父亲常会对儿子说,“我是怎样把你驮在鹰背上的。”这句话代表着最健康的父子关系。因为,在犹太人信奉的宗教中,有这样的教义: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老鹰就用枝条拨弄小鹰。小鹰就不得不在窝外盘旋,当看到小鹰要掉落到岩石上时,老鹰就会用背接住它。通过这样的故事,父亲首先告诉儿子“你可以飞”;其次暗示他“我会无时无刻保护着你”。“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得不到父爱,或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长大。亲子教育

父母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父母关系则会影响到日后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亲一方或疏一方都可能让孩子长大后难以对人产生信任。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做为家长要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教育孩子,不要将自己的一些不良的思想传达给宝宝,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明白如何教育自己的宝宝!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