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今网上突然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有小孩儿爸爸妈妈哄孩子不要晃,不要摇晃着睡觉,说会有生命危险,就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幼儿园专家。

摇宝宝危及生命近日,一条“不要再摇晃小婴儿睡觉”的微博引人关注。该微博提醒,大人一边唱摇篮曲,一边轻摇宝宝,这种影响了无数代人的经典画面,给宝宝带来的危害巨大,让家长们大惊失色:部分宝宝在不断抖动中会哭闹得厉害,大人则会抖得更加厉害,直到孩子慢慢睡去。但宝宝不是真正熟睡了,而是被抖晕了。该微博称,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因其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发育慢于颅骨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并非危言耸听“并非耸人听闻。”昨日,专家们表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值得家长们重视。临床上,过度摇晃婴儿可能导致其脑部血肿,尤其是1岁半以下的婴儿,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完全,脑组织及结构抗压能力不高,如同盛放在颅骨里的嫩豆腐,脑组织和颅骨间并无连接。同时,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空腔比较大,当孩子受到一定频率长时间摇晃时,脑组织与颅骨之间会发生碰撞,严重者可能形成硬膜下积液。一旦出现空腔和积液,孩子继续受到晃动,大脑也会跟着震动,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静脉被挤压,血流受阻,严重者可能出现失明甚至死亡,但临床上,这种发生率极低,医院尚没接诊到确诊病例。因为过度摇晃,可能造成脑部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如果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本网站小编总结:看来啊,网上发这条消息的人士也不是不无道理。作为家长也不要太害怕,多注意孩子时间段的健康。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抚触宝宝,让他身心更健康


新生的宝宝软软的,小小的,连碰都不敢碰,能给他们做抚触吗?当然可以,现在提倡最好每天都能给宝宝做一次从头到脚的全身抚触。

这种按摩技术刺激了婴儿的最大感觉器官———皮肤,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促进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加深婴儿的睡眠,促进小儿消化吸收,增加体重和智能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抚触过程中,加深了母子之间的感情。

上海6家医疗机构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也显示:经过抚触,新生儿体重一般增加10%左右,患先天性贫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早期神经发育得到明显促进。而且,一些患先天疾病的孩子如颅内出血、脑瘫等,如果出生后即开始对孩子进行抚触,可以让损伤的脑细胞得到刺激,能缓解病情,有利于孩子向健康进步。越早抚触,效果越好。

研究表示,即使新生儿离开医院不再被抚触了,早期抚触的效果也可以维持到他们八九个月大。抚触虽然并不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但在抚触时确有一些诸如抚触时间、室内温度、抚触手法、如何交流等需要注意。我们提倡妈妈们亲自给宝宝做抚触,自己心情要愉快,才能在触摸中给宝宝带来快乐。

触动作分解

1.脸部———永远的微笑

你吃奶累了,哭累了,长牙牙了,脸都会紧绷绷,摸摸,会很舒服。

※抚触步骤

取适量婴儿油或婴儿润肤乳液,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眉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眼窝: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人中: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划出一个微笑状。

2.腹部———ILOVEYOU

你便便臭臭的,硬硬的,妈妈帮你按摩腹部,就会放屁屁。

顺时按摩

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

漫步

用指尖在婴儿背部从您的左方向朝右漫步,您可能感觉气泡在指下移动。

※抚触步骤

I:用右手在婴儿左腹由上往下画一个英文字母“I”LOVE:依你的方向由左至右画一个倒写的“L”U:依你的方向由左至右画一个倒写的“U”做这个动作时,用关爱的语调向婴儿说“我爱你”,婴儿会很喜欢的!

3.背部———舒缓情绪

你今天一直都睡不着,妈妈帮你按摩背部,让你不哭不闹睡好觉。

※抚触步骤

分分合合,上上下下双手平放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轻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次从颈部向底部来回地运动。

4岁前的孩子 请不要对他说反话!


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会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反话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形式,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你说的“好事”与你生气的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纳闷:妈妈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生气呢?

1、例子1: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2、例子2: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3、例子3:影响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4、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5、建议: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家长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你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你可以主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主动提问,通过问答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3、例子3:影响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4、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5、建议:家长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而家长要用一些积极的正面语言甚至辅以肢体语言,让孩子明了家长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宝宝辛辛苦苦搭的积木倒塌了,妈妈可以说:“天啊,你搭得很轻松呀,可是大楼怎么累得趴下了呢?”宝宝没准会发出会心一笑,学习家长用笑来应对负面情绪困扰。

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对孩子语言、逻辑的学习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样做,你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你可以主动给孩子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主动提问,通过问答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早教机构能取代幼儿园吗


开栏语:在“入园难”的焦虑中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和政策动态;在选择早教机构的茫然中理清信息迷雾和挑选依据;在幼教市场的模糊多样中探讨健康前行的思路和对策。本刊推出“幼教透视”,邀您一道关注幼教、思考幼教、分享幼教。

家住海淀的周女士最近为给快满3岁的儿子找家合适的幼儿园费尽周折,却仍然还没落听。她打算如果实在找不到,就让孩子在之前上过课的一家早教机构参加托管班,学习3到6岁的早教课程,也不失是个好办法。据了解,在“入园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期待早教机构分担幼儿园功能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早教机构纷纷涉足3—6岁教育

在不少人的眼中,早期教育主要面向的对象是0到3岁的孩子,作为幼儿园的预备期教育。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不仅立足0到3岁孩子的教育,同时延伸到3岁到6岁左右的孩子,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发潜能,培养习惯,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一直注重儿童脑神经开发、帮助发展儿童能力的瑞德探知学堂,目前为0到5岁的孩子及其家长提供服务。新爱婴、爱乐国际等多家知名早教机构都面向0到6岁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的早教机构的服务对象甚至延伸为0到8岁的孩子。

当然,0到3岁的孩子是早教服务的主要群体,目前3到6岁的早教课程基本上都是幼儿园课程的补充。一般孩子周一到周五去上幼儿园,周末的时间再来参加早教机构的活动。

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互为补充

“早教机构无法取代幼儿园。”针对周女士们的无奈打算,所有接受采访的早教机构和幼儿园的专家都明确表示,从功能定位、办学目标及要求等多个方面来看,两者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瑞德探知学堂负责人杨淼认为,早教活动一般每周1到2次,由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早教机构要把科学的教育方法教给家长;幼儿园则是孩子独立地参加学习和活动,家长不在身边。目前一些早教机构开设的托管班或半日班,容量并不大,无法和幼儿园比较。

“在教育功能上看,早教是幼儿园教育很好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新爱婴(北京)早教中心负责人房东波告诉记者,其实早教机构在不少方面比幼儿园要求更高,同时面对家长和孩子的早教每堂课都是“公开课”,不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孩子提高自信、专注力、秩序感、协调性等素质,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育儿观念。据悉,该机构招聘教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爱乐国际儿童早教中心市场总监张华表示,早教既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开发孩子潜能,也为孩子和不少全职妈妈们提供了固定社交的空间。

东方剑桥教育集团战略发展总监兼北京总校长、幼教专家李辉表示,早教机构不能取代幼儿园,两者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大。幼儿园关注的是孩子社会化成长的发展,拥有固定的班级和活动场地、师生和同学关系,连续性的课程等早教不具备的内容。

部分早教机构试水“幼儿园”

“经常会有家长来找我们,能不能办幼儿园?”这两年,房东波已遇到了许多带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过面对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她坦言目前正在考察之中。

其实早有专业的早教机构涉足幼儿园教育,知名机构红黄蓝旗下就拥有多所幼儿园。目前伴随“入园难”带来的市场需求,不少早教机构都期待能从中分一杯羹。

“我们特想办幼儿园,然而目前办学门槛很高,而且办园资质审批很难。”一家早教机构负责人有些无奈地说,现在办所小型幼儿园都得三五百万元,但民办机构拿下办园的指标非常难,“风险的确不小”。

李辉认为,有能力的早教机构办幼儿园不是坏事,但需要清楚地把握两者的区别和关系。据悉,东方剑桥集团旗下的幼儿园目前在全国迅速增到30所,在北京有6所,其中地处天通苑的3所幼儿园需提前半年预约才能报名。一直关注早教的东方剑桥集团待时机成熟时将进军早教领域。

照顾不细心,孩子反而更健康(幼儿健康专题)


引言:如今的爸爸妈妈都小心翼翼的照顾、照看的孩子,生怕孩子生病。但是曾经的我们,80后的我们,那那妈妈也没这样的太小心的照顾着我们,我们不是依然身体棒棒的吗?

最近美国有研究发现,“脏一点的孩子”更健康。研究发现在皮肤表面有一种叫葡萄球菌的细菌,让孩子适当接触这些细菌,可以增强免疫力。由此可见,农村的孩子,整天在外面滚爬摸打的,看上去脏兮兮的,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相反,在城市里,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在公园、小区里,妈妈带着孩子在玩,手里还拿着一包消毒湿巾,只要孩子碰一下他们认为脏的东西,就随时擦一下孩子的手;家有婴儿的父母,更是把消毒做为头等大事,把各项消毒措施做得滴水不漏。幼儿健康

专家介绍,都说“病从口入”,这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儿童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也不能洁净过度。因为科学证明,如果婴儿首次接触细菌的时间太晚,患病几率反而会增大;同时,在婴幼儿时期的成环境如果过于洁净,将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

孩子感冒了,家长如何处理?在我们记忆中,小时候感冒了,就喝一大碗热的姜葱水,睡上一觉,过几天也就好了。而现在,儿童感冒药品种多样,美林、泰诺林、金克诺……很多家庭里都常备这些药品,退烧的、镇咳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咳嗽,就紧张得不行,赶紧给孩子喂药,殊不知,这样更容易损伤孩子的免疫力。

专家介绍,孩子感冒发热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它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力,免疫力从而得到增强。而且,80%的上呼吸道感染都属病毒性感冒,病毒感冒本身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在3-7天之内就可以自愈。而如果家长盲目给孩子用药,尤其是用抗生素,反倒会损伤孩子的免疫力。现在很多家长一来医院,就要求医生马上给孩子输液退烧。这样的结果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感冒必须得服药,不然很难靠自身的免疫力消灭病毒;服了药,免疫力随之也变差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今的孩子被呵护的太过分了,这样对孩子到底是好是坏呢?通过我们上面的介绍,您怎么认为呢?

应对孩子拒上幼儿园妙招!


应对孩子拒上幼儿园妙招!

当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不乏有各种各样的事出现,而当宝宝拒绝上幼儿园时,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面对孩子,父母往往是即心疼,又无可奈何,以下就让过来妈妈来为我们支招!

我家宝宝三岁了,这个月开始上幼儿园了,刚上两三天就开始生病,这几天才重新上学,可他现在特别抗拒上幼儿园,每次送他去都哭得惊天动地,晚上也常常从梦中哭醒。请问,我们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辣妈支招:离开温暖而熟悉的家,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对小朋友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既要面对与父母分离的焦虑,也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很少有小朋友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这双重焦虑,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情感支持对他们十分重要。

所以,有经验的父母往往会未雨绸缪,在孩子入学前几个月,就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走走,熟悉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幼儿园的开放日更是他们带孩子熟悉内部环境的大好机会;他们也会找一些小朋友上幼儿园的图画书来看,告诉孩子幼儿园里可以做很多好玩的事情,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憧憬幼儿园的生活;他们还会有目的地带着孩子去早教机构体验一下集体生活;这些准备都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不管你有没有做过这些准备,你必须认识到,孩子入园后出现情绪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天接他回来后,多跟他说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是很善于语言表达,所以你得开动脑筋,设计一些游戏,一方面让他把在幼儿园里积累的负面情绪引导出来,另一方面引导他喜欢上幼儿园。比如,你可以扮演宝宝,让孩子来扮演老师,把他在幼儿园里的活动重新表演出来,这个表演的过程就是释放情绪的过程;你也可以找一两本讲幼儿园的图画书,给孩子讲讲里边的小朋友是怎么从害怕上幼儿园到喜欢上幼儿园,这就给孩子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榜样。

幼儿园是孩子迈出家庭的第一步,难免会出现各种负面的小情绪,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安慰与鼓励,所以作为父母不可强逼着孩子去幼儿园,更主要的是要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接受眼前的实事,相信孩子会慢慢的爱以幼儿园的!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请尊重孩子的秘密(幼儿健康专题)


前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秘密,小孩子们也一样,每一个都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泄露,小孩子们也是一样的,因此做为家长们不要拿小孩子们的秘密去说事,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很重要!

很多爸爸妈妈会认为:小孩子有什么秘密?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爸妈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爸妈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父母不尊重孩子隐私的表现

把孩子缺陷当笑柄

萌萌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萌萌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萌萌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萌萌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亲子网

分析:爸爸妈妈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爸妈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柄。

私闯孩子的小天地

然然有一个玩具柜,从4岁开始,然然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并且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然然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

分析: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如果爸爸妈妈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使用。

拿以往错误罚孩子

东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涂抹成了“大花脸”。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东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东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

分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这也是他们的隐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爸爸妈妈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不如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孩子也有不想让人知道的小秘密

以上这些事例都值得各位爸爸妈妈们深思,在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在家人面前没有秘密可言。其实,小孩子也有享有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对孩子而言,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就是个人隐私,例如爸爸妈妈吵架或离婚、自己身体上隐藏的缺陷、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活动出了洋相、因为不听话被惩罚等“失意”的过去特别在乎。要是你经常对别人提及这些,孩子会觉得这是在揭自己的短处。

其实,2岁半左右的宝宝已经开始有羞耻感了,3岁的宝宝会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小秘密,4岁以后的宝宝则会有越来越多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这些都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需求。亲子教育

爸爸妈妈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小秘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也有秘密的这一点,多数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有了日益增多的独立需求,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而爸爸妈妈偏偏对孩子的一切都想了解,想知道,总想让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成长,按照自己的理想加以塑造。

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爸妈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在孩子面前言行谨慎,切莫信口开河,无意间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给孩子创设出属于他的空间,比如,与孩子分床睡,为稍大一点的孩子设立单人房间,允许孩子保留个人秘密等。另一方面也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哪些事情只能自己和爸爸妈妈知道。将隐私具体化,避免孩子不知不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从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只有做到这些,爸妈才会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

本网站小编总结:养育小孩子,家长们不仅仅是要给予其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要多注重培养孩子心灵的茁壮成长,但愿父母们都能够学会尊重孩子的稳私,这对于小孩子们的心身健康成长很有意义!

孩子幼升小 这些事情不要忘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之后,孩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就比较少了,更多的时间会用在于学习之上。所以,家长不可以把对待幼儿园孩子的那套方法继续用在已经上小学的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上小学,家长要做些什么呢?此外,有哪些注意事项是需要家长去遵循的呢?

一、孩子上小学家长要做些什么

1.耐心对待

孩子处于幼儿阶段,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玩耍上,但是,一旦进入小学阶段,就要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学习上了,此时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所以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太大的压力,而是应该耐心等待孩子的学习成长。

2.关心陪伴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心理变化可能会比较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和陪伴孩子,多和他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学习情况,正确引导孩子学习成长。

3.鼓励激励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以经常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多鼓励激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培养兴趣

做事情的态度,取决于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家长多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

5.养成习惯

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预习、学习、复习。平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地方,家长应该配合引导孩子的思路学习。

二、孩子上小学家长注意事项

孩子上小学,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学习压力,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这样极其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此外,应该适当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应该及时指正和引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