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们,一代比一代难教育,这是大多数的教师及家长所总结出的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如何对00进行性教育!

现在关于90后的各种门事件还在争论不休,00后的性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关于性侵害已经开始向00后蔓延了,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教育,你又是否能够清晰把关呢?

2009年5月28日,广西河池地区宜州一位1月6日刚满4岁的女童小月的下体被一名5岁的男童塞进一枚纽扣样电池,导致她下体长期不愈,至今仍在流脓。2010年1月27日,一名9岁的女孩在长春某医院产下一个2.75公斤重男婴。血淋淋的事实警示人们,对00后的性教育刻不容缓。早教网

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会“变异”

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夫洛克·霭理士认为:孩子对裸体的认识越早获得越好。假如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发育时期,始终没有见过异性儿童的裸体形态,会引起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理;然后一旦突然见到异性成年人的裸体形态,精神上可以是一个痛苦的打击。如果一个儿童对成年人裸体的好奇心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就为成年后的性心理异常和性犯罪留下了空间。比如成年后通过偷看异性浴室、偷看异性身体、偷看异性卫生间等获得性的满足。

医学背景出身的胡萍认为:对于4岁以前的孩子,如果他想了解成人的身体,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看,而且还要大方地、坦然地、自然地让孩子看!孩子年龄越小,这个过程就越自然。父母要明白:现在我们坦然地让孩子看我们的裸体,目的是将来孩子不去偷看异性的身体。如果童年时期对身体了解的欲望被严重压制,成年后就容易形成暴露癖或偷窥癖。

如何对00后进行性教育?

当面临儿童的性活动时,家长往往一片茫然。孩子探索行为的盲目和无知,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女孩也好男孩也好,发现阴部这个“洞”会使他们感到很好奇。他们会用手指、小木棍或者细细的发夹去探查阴道。有些女孩会将探测物放入阴道,之后才知道要取出来却不那么容易了,只好被父母带到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专家认为,成人在对待孩子的性活动时,应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即性尊重+性引导=性关怀。不要随意用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少儿的性活动,甚至随意贴上各色的道德审判“标签”。

受传统观念的约束,儿童和少年长期缺少性教育,这不近让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器官,也就谈不上卫生呵护。这还在其次,性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后果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及时遭遇性侵害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专家指出,我国早期性教育(认识和保护性器官以及遇到侵害时及时告知)目前还处在空白阶段,应该尽快列入到早期教育中去。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经过多个事件的发生,家长们也都认识到了对孩子性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幼儿受到性侵害或是犯罪其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性教育不到位,希望家长们看了此篇文章都能够重视此类的问题!

精选阅读

接宝宝离园后如何交流?


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其实,接宝宝回家时的交流也是门大学问!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市区某幼儿园作了一番小调查,结果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孩子需要一些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

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

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读《放手》后我们该如何放手


对孩子是放手还是保护?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位孩子的父母对自己女儿,从一岁左右就进行“生存放手”教育。记得那个小女孩一岁左右的时候,正是孩子学走路的关键期。孩子的父母都在日资公司上班,小女孩丢给了她家的保姆,孩子被紧紧地捆在小推车上,她的保姆在和另外几个保姆聊天,小女孩看到其他的孩子在满地地走,小脸有些扭曲,她拼命地在小推车上扭动挣扎,想摆脱捆绑她的安全带,尽管小女孩做了很长时间的努力,她的保姆依然视而不见,直到小女孩人和车子整个翻到在地上,她的保姆才停止和别人的聊天,她把小女孩和车子一道扶起后,小女孩依旧被绑在车上。把孩子托管给这样不负责任、不懂教养孩子的保姆,父母对孩子是何种的放手?

早春的北京,常常是艳阳高照,但寒风凛冽。我又看到那个小女孩被她的保姆带出,小女孩没有带帽子,穿的也很少,保姆倒是“全副武装”。小女孩伫立在寒风里,两通绿鼻涕挂在脸上,问她的保姆:“为什么不给孩子带帽子?孩子病了为什么不给吃点消炎药?”保姆答:“她妈妈说要对她进行生存锻炼,她都感冒了大半年了从不吃消炎药,日本的孩子都这样。”看着已是4岁多的小女孩,发育的只有3岁孩子大小,也难怪,身体带炎症的孩子怎能正常的发育?我也暗自为小女孩庆幸:孩子你多亏是生活在北京,要是生活在新疆,你妈妈的这种生存放手锻炼,一定会把你冻坏的。

来自小北大幼儿园的《放手》:

放手,不等于不关心,只是我不能代替别人做事。

放手,不等于从此不管,而是明白我不该控制他人。

放手,就是不要提供所有的答案,让别人从结果中学习。

放手,就是承认无能为力,因为结果如何不在于我。

放手,就是不再试图改变或责备他人,因我只能改变自己。

放手,就是关心而非操心。

放手,就是不要替别人补救,只是表示支持。

放手,就是不要批评,让对方保有尊严。

放手,就是不要操纵结果,让别人自行决定。

放手,就是不要过分保护,让别人面对现实。

放手,就是不要否定,只是接纳。

放手,就是不要唠叨,叱责和争辩,而是反思过予以改正。

放手,就是不要凡事照自己的意思,而是接受现状,珍惜每一刻。

放手,就是不在批评或勉强别人,而是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放手,就是不为过去感到遗憾,而是继续成长,为未来而活。

放手,就是少害怕一点,多爱一点。

看完来自小北大幼儿园的《放手》,我好象看到了一颗花种,在花盆里破土而出,因为它太娇嫩,我要将一个玻璃杯罩在它上面,让她得到阳光的沐浴又少点风沙的侵蚀。一篇《放手》也让学会了对儿子的放手:就是少害怕一点,多爱一点!

经常带小北大去游泳,每次他看到其他的孩子象鱼一样在泳池游来游去,非常羡慕。“妈妈,我也能和他们一样在水里游吗?”儿子问。我有些犹豫和害怕,毕竟他才三岁多,能行吗?但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我是不是该放手?

于是,我买来了儿童泳镜给小北大戴上,先教他在水中憋气,孩子很有勇气,一次次地把小脑袋扎向水中,有次,他呛了一大口水,小脸憋的通红,咳嗽震的眼泪直往下落,我不停地拍打着他的后背说:“没事的,北大,你真棒!你已经会憋气了。”小北大休息一会又再来了。当他开始学习游泳的时候,我站在浅水区抱着他,让他将头埋下,看看水有多深,消除孩子对他来说是深水的恐惧。丢开双手后,小北大开始游泳了,每当他从另外的一头,游向我时,我都会拥抱他,对他说:“小北大,你真棒,自己会游泳了!”

我家的“门后小霸王”(亲子教育专题)


引言:您家宝宝是这样的吗?当在家里的时候厉害的很,活泼的很,但是一出门,到了别人家或者外面的世界,孩子突然出奇的安静。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胆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敢说敢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但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或面对生人,便会完全“失去”聪明与灵巧,缺乏信心,不敢表达,尤其害怕失败。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幼儿教育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与老师一起轻轻“推一把”,引导孩子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同龄人集体行动,以培养其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鼓励为主、推动为辅,让孩子由“两面派”蜕变为“表里如一”的“自信派”。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是要把握住力度的,太松了,孩子就肆意妄为;太紧了,孩子就会有所抵触,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家长们注意的。

80后别误入早教教育怪圈,耽误孩子


一个人的幼年时期主要是由父母照料,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是一味追求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或最好的学校,而是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 任何一位好老师、一所好学校、一个好伙伴所不能替代的。80后一代,做好父母角色。

案例:

琴棋书画,琴在首,为了培养一个淑女,早教网,波波刚满3岁,妈妈就把钢琴买回了家,到处找老师教琴。找了几个老师,钢琴老师都认为孩子太小,说:“等5岁后再来学吧。”波波妈可不答应,“早点学,孩子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啊!”

后果:

“拔苗助长”大家都知道,但当前早教领域存在的“越早越好”的观念和“拔苗助长”的本质是一样的。家长们受“提前、赶早”的影响,勉强使孩子提 前进入下一阶段,结果不仅达不到父母希望的效果,孩子还可能因为承受过多的失败和压力而产生沮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孩子自卑等消极心理,使孩子 这株幼苗没有经历成长就已“枯槁”。

专家认为,5岁以下的孩子骨关节、韧带等组织都较松弛,过早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练习,容易使孩子的手部骨骺受损,导致手指的长短和粗细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手指的缺陷会愈加明显。

对策:

关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个比较著名的 “关键期”(敏感期)理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敏感时期的,只有到了敏感期才会发生较快的质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窍”了。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 育就是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不同的关键期给予相应的刺激;不同的孩子进入关键期的时间会有所差异,父母就需要仔细观察孩子,不要太心急,等孩子到了某个敏 感期才给予有益的引导和帮助,这样的早期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何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早教网,不是单单因为现在的起点,未来的后天社会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只要正确树立孩子的观念和品德就行了。

80后,你如何影响孩子一生


80后一代,末端接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得到我们的影响呢?孩子的生活细节如何培养呢?下面的这些细节,80后的我们是不是拥有呢?我们是不是会用下面的的正确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呢?

1、节俭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靠的都是恒心与持久。节俭更是如此,一日一钱,千日千钱,节俭是累积财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应该把这个词用行为做给孩子看,用耐心讲给孩子听。也许这对他一生都有意义。

2、健康

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多生活梦想都只能是梦想。健康的身体,健康向上的思想会让人的生命处于最佳状态。身为父母要首先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和发扬健康的观念,给孩子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回影响他的一生。

3、现代

生活和工作理念的现代化、时尚化、个性化会让你总是处在社会和生活变化的前沿,使你总是保持一种现代、向上的心态。孩子在这种氛围理成长,会有助于他很快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4、友爱

一个家庭也该十分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始终强化“家”的概念。在这种氛围里会让家庭每一成员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这或许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营生意、经营人生都应如此。

5、上进

不进则退。作为父母首先要上进,从心态上,从行动上。我们要适时的告诉孩子:原地踏步即是后退。

6、危机感

这是让人上进的动力之源。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设置为“假想敌”,使自身处于危机状态,这会让一个人永远理智、冷静。但我们没必要因此剥夺孩子玩皮好动的天性!

7、思考

正确的思考方式,准确的思考方向会让一个人少走弯路,保持迅速的、良性的发展。对正在成长的孩子而言,这种正确、准确的思考能力来自父母、老师和社会媒介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8、敬业

一份值得你从事的工作是值得你尊重的,所以身为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激发不起你的热情,你最好还是换一份值得你去做的工作,这对你和孩子的发展来说都有益处。当然,你尊重了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才会带给你回报。

9、感激

你给生活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你将收获什么样的花朵。父母首先要对生活怀一份感激之情,感谢生活本身的美好,感谢那些给你帮助的人和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并将这些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10、诚实

诚则持久,信必永恒,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经商者远离诚信绝不会长久。做人更该如此!

本网站小编总结:生活是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儿童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在女孩2岁后 就别这样教育她


很多家有女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聪明、漂亮、可爱,能受到大家的喜爱,这就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加以注意,尤其是2岁后的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那就更要避免采取一些不当的方法。如下的做法,您看您家有吗?

1、教导她有礼貌且沉默寡言。

举止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进了后者的范围。我们经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教导她成为一个“可人儿”。

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冲突、不要麻烦别人、要安于现状,这样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但是,这样会让女孩长大后不敢在课堂上及工作会议中发言,以免被视为不淑女。她们也不敢在职场上争取更高的薪水,因为不愿意得罪潜在雇主。

2、给她买性别色彩鲜明的玩具。

在她人生的头三年只给她买粉红色的玩具,这样你的女儿可能会决定粉红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应该喜欢的”。研究表明,这并不是天生的基因倾向,而是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中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强调仪容外表,其中包括塑料化妆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针对男孩的玩具则更多鼓励创造性、探索性、竞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优秀员工和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

3、只夸她漂亮。

的确,她是个可爱的娃娃,卷卷的马尾辫那么迷人让你忍不住惊呼。但是她同时非常擅长阅读诗词,在堆叠复杂的枕头堡垒方面还是个建筑奇才,并能边唱歌边摹仿弹奏吉他。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貌协会”的社会,她总有一天会明白外表很重要。

但是如果家长可以开始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进行鼓励、认可,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也就是她的价值不因为外表而产生,也不会因为外表而终结。

4、让她相信“公主梦”。

公主文化鼓励女孩让自己陷于混乱的生活,而等待着白马王子从天而降,拯救她并给她的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女孩会误以为只要吸引王子就万事俱备了。这会让女孩觉得她们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价值,而只有依附男性才完整。

5、家里的体力活都给爸爸做。

虽然让男人修理水龙头可能更容易,但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去挑战非典型性别分工的家务活,否则会让人觉得女性比男性柔弱,女性永远是“被照看者”而不是“养家糊口的人”。

要向女孩展示妈妈也可以进行重要理财操作或修水龙头。

6、只让她和其他女孩玩。

研究显示,划清界限各玩各的会导致男女形成两套不同的社会技巧、处世风格和对人生的期望和偏好。2011年秋天一份报告显示,女子学校的毕业生不但没有更有造诣,反而更会拘泥于性别的呆板印象。

所以,如果你女儿在学校里都和女孩玩,试着鼓励她和男孩建立友谊,或邀请男孩来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她将明白,男孩能做到的一切她也能做到,甚至比男孩做得更好。

7、批评自己及其他女性的身材。

当你在女儿面前讨论节食,如何再减掉几公斤体重,或者因为其他女性的身材而批评她们的穿衣风格,那么你女儿就会认为女人一定要保持某种特定的体型才能够被认为是可爱或成功的。

你应该展示通过平衡膳食来获得健康,而不是只购买低脂食物或不吃任何一餐来减肥,这样会断送你的健康。

小编结语:以上的做法,如果您经常对孩子使用或者是不经意间,已经渗透到你的育儿生活中。那么请适当的改一下方式,让女孩们在思维成熟前减少以上的想法或做法。

孩子入园后,父母要讲究教育技巧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

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父母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父母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4、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父母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父母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也有利于老师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安,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希望在孩子独立的起点上,父母们能做得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