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对于其脑力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现在父母们常常怕孩子弄坏这个,动坏那个,因此常常限制孩子们的行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宝宝多动手都有那些的益处吧!

认真观察孩子们的举动,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培养,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仔细观察每一个人,当你在很认真专注地玩三角积木时,如果再增加一些积木的数量,你竟然可以集中精力地将它堆积成一座大城堡,一艘船只,又或一架飞机。这种集中的注意力真是很厉害。

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妹妹,原本就非常喜欢在人前说话发言。听父亲说,她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在幼儿园,老师问:“有谁愿意代替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吗?”妹妹便自告奋勇说:“我来。”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一个“肥爷爷”的故事。亲子网

这件事情一经大家夸奖,她更加喜欢在众人面前发表一些讲话了。听说后来她还进了学校的广播部和演艺部。

另外,弟弟在三岁左右的时候,父亲为了让他听音乐,专门买来了随身听。可是弟弟并未对随身听里播放出的音乐感兴趣。听父亲说,“他常很快就把随身听给分解了。不得已又给他买了三次同样的东西,他也因对机械产生了兴趣从而使理科成了他的强项。”

每个人都有个性,擅长的领域也都不相同。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要开发潜能并继续培养,这是幼儿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一定期间内,集中精力让他们做自己喜好的事情,其才能性情也会随之变化。如果孩子有机会去体验这段时期,哪怕短短两三个月,也会慢慢学习并成长起来。

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虽然一言以概之是才能,其实它也包涵多层意思的。号称认知教育学第一人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曾创建了人有七种智能的理论,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他指出人类的七种智能类型包含:

(1)言语—语言职能;

(2)逻辑—数理职能;

(3)音乐—节奏职能;

(4)身体—运动职能;

(5)视觉—空间职能;

(6)交往—交流职能;

(7)自知—自省职能。

IQ(智商指数)测试很有名,但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IQ不止一种能力,应是多元化的。在月刊《培养理想》(七田·教育研究所刊)杂志上刊载的我们的父子对话中,也提到了父亲对于这七种职能理论的理解。亲子教育

父亲对于第七种“自知—自省职能”很感兴趣,我说道:“这是对自己很严厉的一种要求呀。”父亲却说:“这是能控制自己,做到不会失控发狂,且能为他人着想的一种能力。人也分好多种,每一种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世界作贡献。比起在所有方面都能达到平均优良程度,不如选择一种极少人能做到的事情。就像孩子如果非常专注于汽车、塑料模型,就放任他去从中学习就好。”

本网站小编总结:好奇之心是每个小朋友们都有的,他们很想要知道玩具小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玩具飞机利用什么原理飞起来的,因此当孩子们主动去探索的时候家长们要多支持孩子!

延伸阅读

三个小方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教给孩子正确的动手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孩子会出色地完成很多事情。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一、利用游戏激发兴趣,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宝宝的自理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长大后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朋友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起来,让宝宝喜欢玩培养自理能力的游戏,在快乐中学会自理。

指导孩子做串珠、穿穿线板等游戏也可指导孩子利用家庭中的废旧物品做游戏、如将用过的饮料瓶做成娃娃过家家,用挂历纸折飞机、叠小船做开飞机、轮船的游戏等等,便摸子认识到自已的小手很能干,体会到动平的乐趣、强化孩子动手的欲望,养成爱动手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二、食物游戏

妈妈要让宝宝从被动进食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吃饭。新生宝宝需要妈妈喂,妈妈可以让宝宝先熟悉勺子,用勺子给宝宝喂水、喂辅食等。宝宝半岁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训练宝宝自己用手拿饼干吃了。8个月的时候再让宝宝学会自己拿勺子舀东西吃,妈妈可以先扶着宝宝拿勺子的手把食物送进宝宝嘴里,再引导宝宝自己拿勺子吃东西。宝宝1岁的时候,可以让宝宝练习坐在桌子旁吃饭,再大点可以教给他如何给食物剥皮,3岁时可以教宝宝使用筷子。

妈妈也要训练宝宝学会自己用水杯喝水,在宝宝面前放一个小杯子。举起杯子,妈妈假装用杯子喝水,并说一些“好喝、好喝”或者“不错、不错”这样的话语,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再把杯子放到宝宝嘴边,也说同样的话引诱宝宝去喝水。可以在托盘里放一个杯子,看宝宝是否会自己玩这个游戏。

在宝宝1岁以后,可以教给他如何将水倒在杯子中。

三、鼓励孩子多动手,做简单的家务事

对干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竖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做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如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系鞋带等。

他们能够:将玩具从地上捡起来,根据分类将它们放置到相应的玩具箱中或者玩具架上。

收拾衣物:他们能够将阳台上的衣服拿到房间里去,然后放进衣柜里,简单的分类。

餐前准备:他们能够:放置碗、勺、筷子。

父母可引导孩子将家里不用的印有车辆、动物、风景等各种图案的图画用剪刀剪成8—10块,然后让孩子再将其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孩子在剪剪、拼拼、玩玩中。不仅锻练了手动平能力、而且发展了分析问题、解诀问题的能力。孩子在动平的同时、也在动脑,从而培养了孩子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

其实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这就要看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上述一些简单的方法父母可以借鉴一下的,但同时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那就要看方法是否正确,否则会适得其反的。

让孩子在动手尝试中获得能力


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包办、代替。

记得小班孩子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玩的时候很开心,可是到了吃饭、小便和睡觉时,就哭着喊着要找家人,不是说不会吃饭,就是讲不会小便,睡觉的时候不会穿脱、不要独睡等等。自理能力水平的低下,直接引起小班新生的入园焦虑情绪,影响到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因此,小班新生的日常自理能力提高成为了摆在我们小班教师和家长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

造成以上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要数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施行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随着独生化程度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往往宠爱有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也有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不足,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需要大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就会了,用不着现在刻意地去教他。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吃饭、洗漱等一些小事上(他们觉得那是小事),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只会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等孩子吃完了还不得作父母的收拾,倒不如大人喂来得省心又省事。时间一长,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而得不到锻炼的。试想,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暖的家,走进复杂多变的社会,作父母的不可能喂他一辈子;再说父母终究是要老的,未来的生活还得孩子自己去面对,到时苦的恐怕还是孩子。与其那样,不如趁孩子年轻的时候让他们多学点多做点,何况,幼儿期是很多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我采取了以往在区域中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如小猫、小狗等)贴在鞋盒上,并把嘴巴部位挖空,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黄豆、绿豆、蚕豆等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就连平时什么事都不愿动手的轩轩也抢着去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给“动物宝宝”吃,口中还念念有词:“宝宝吃饭饭。”我一直在旁关注她,并没有打断她游戏的热情。在讲评活动情况时,我表扬她,并对她提出了能自己动手多吃饭饭的要求,她很开心地接受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轩轩果真能尝试自己吃饭了,虽然动作很麻利,吃得很慢,而且轩轩吃饭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反复,但也是个良好的开端。

很多东西教的当时学会了,很快就会遗忘的,开始的时候老师要辛苦点,时刻提醒他们按要求做好,慢慢地习惯了就好了。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生活上的各种处理方式,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在动手尝试中获得能力,得到发展,从指尖飞扬出快乐!

简单游戏锻炼孩子自控能力(新亲子教育专题)


引言:孩子时期都是喜欢游戏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生活的最大一部分。在幼儿园,有老师妈妈的组织,有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儿更有意思,老师妈妈还能巧妙的在游戏中教育孩子们知识。

例如:“老鹰捉小鸡”、“大鱼网”、“打活动目标”等游戏。

一般,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性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的情绪过程,通过动作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情感。

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教师制造的情境越逼真和夸张,自控培养的效果越好。但丰富的游戏材料也会干扰教师的观察,在音乐中,孩子神经兴奋性增强,动作、语言、表情会异常活跃,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较大的施展空间。因此建议娱乐性游戏应从分组游戏开始,逐渐过渡到集体游戏。

进行游戏培养,还应注意的问题

1、各类型规则游戏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孩子自控的要素,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不受游戏类型的限制,但绝对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越浓,自控水平表现得越明显。

2、对孩子自控能力构成的四个因素即: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和延迟满足应该有机的贯穿于游戏的整体而不应单纯地进行界定。因为孩子自控的内部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一个游戏中四个因素会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所以可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将目标指向不同的自控因素。

3、自控游戏中孩子的自控表现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呈现出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而同一个孩子在游戏前后的自控水平差异也很大,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游戏中会积极参与游戏,对游戏规则理解敏感而稳固,游戏中情绪热情,反应机敏。相反,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却时常在游戏中表现得漫不经心。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园的老师妈妈是有办法通过不同游戏让孩子体会的,亲子教育也是幼儿园最重视的教育方式,通过亲子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老师妈妈们必须胜任的课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学到了东西。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处(秋季亲子教育)


前言:现在的孩子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的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但是造成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父母们平时不给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机会,以下就让我们以溪溪为例来看看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其父母们从中得到的好外吧!

我对溪溪独立性的培养,现在看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记得溪溪1岁半上育婴园时,她的自理能力就让老师刮目相看。要小便了会主动找老师;吃饭能够自己用勺子;2岁以后转入现在的幼儿园时,她的自理能力更是完全超出她的同龄伙伴。自己吃饭早已不在话下,午休后自己穿鞋不成问题。3岁以后,午休时能够自己脱上衣,换睡衣,自己躺下睡觉。也因此,她特别招老师喜欢。近日和老师小聊了会儿。老师说,溪溪是班里最省心的孩子之一。

在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我有两条经验分享:

1.独立,是人的成长本能,家长只要顺势,只管做懒妈懒爸,孩子必然独立。只要是孩子主动想做的事情,譬如吃饭、穿衣、如厕,甚至擦屁屁,你都由着她去做。许多妈妈在孩子穿衣吃饭这些事上,看着幼小的孩子不会拿勺子、动作慢,不由得想“帮孩子一把”。其实,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来讲都是全新的人生体验,他们本能地就很愿意尝试。家长只要“顺势+鼓励”即可。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就让他(她)穿,穿得不对的话,等孩子穿完了再帮忙纠正。即使纠正,也要先肯定孩子“宝宝会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就让他(她)拿,即便洒了饭也先别急着批评,而要先鼓励肯定宝宝会自己吃饭了。孩子在受到鼓励和肯定后,他们的士气被激发出来,自理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亲子网

拿擦屁屁一事来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自己擦,生怕臭臭粘到手上。溪溪刚开始想自己擦时,我也拒绝她,但稍后一想,就觉得自己剥夺了她的成长本能,于是就允许她。溪溪一看妈妈允许她自己擦屁屁,那个兴奋劲儿啊!小胳膊还不够长,似乎够不着小屁股,我就让她弯下腰再试试,刚开始还是有点够不着,我问她:需要妈妈帮忙吗?她答:不需要,全然想要自己搞定,终于够着了一点,纸巾挨了挨屁股,算是擦到了。等她完成了这一遭试验后,我再帮她料理未净的小屁股。如今,她已能擦个七八成干净了。

2.在家长认为应该独立的事情上,有意识地引导、训练。也许是受了欧美育儿思想的影响,我非常看重溪溪独立睡觉一事。如果她每晚必须要求我陪睡,那我几乎就被她“绑架”,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因此我对她这方面的训练很早就开始了。

在训练溪溪独睡一事上,我经历了四个阶段:灌输独睡思想、偶尔试着独睡、允许孩子反复、让习惯成为自然。先是给孩子灌输——“你就应该自己一个人睡觉”的坚定观点。让孩子知道,“独立睡觉”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培养的生活习惯,能够做到独立睡觉的孩子是很棒的!当孩子渐渐接受了这一思想后,偶尔开始试着让孩子独睡。这一尝试过程是最考验家长的智慧与技巧的。因为习惯了与父母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孩子,如果突然间让她一个人在一个屋里睡觉,肯定很难做到。因此,可以先让孩子习惯——“分床”,当孩子接受了分床之后,再进一步让孩子接受——“分房”就容易多了。

溪溪第一次分房睡觉是我有意引导的一次“偶然事件”。那时溪溪快3岁了,因为我感冒了,担心和溪溪睡一张床会传染给她。于是,我借此和她沟通:“妈妈感冒了,打喷嚏、咳嗽,如果和溪溪睡一张床,很容易传染给溪溪,溪溪也会得病。这样好不好?妈妈睡在客厅沙发上,你睡床上。有什么事情,你叫妈妈,妈妈马上就过来。”我记得当时和溪溪商量此事时,溪溪表现得很懂事。她听了我的话说:“好吧。妈妈把门开着,把灯打开。我想和妈妈说说话。”溪溪的要求我一一满足。就这样,我们娘俩在她还不到3岁的时候就这样被迫“分房”了。那是我们第一次“分房”,我整夜都睡不踏实,一方面担心她尿床要把尿(现在溪溪已经能整夜憋尿了,这也给分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怕她醒来找不着妈妈。经过了那次短暂的分房,溪溪开始有意地接受“分房睡觉”的训练了。

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实现“分房睡觉”后,家长一定要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最美好的赞赏,让孩子为自己的这一巨大进步而骄傲和自豪!如果能让幼儿园老师也给予孩子肯定、表扬的话,那就会更加坚定孩子的独睡信心!

当初,在溪溪3岁正处于“允许孩子反复”的第三阶段时,我把溪溪独睡的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表现出异常惊讶和惊喜的表情,并在班里大大表扬了溪溪的独立睡觉能力。当天回到家,溪溪主动提起说“妈妈我晚上要自己一个人睡觉!”我故意问:“真的吗?”溪溪自信地答道:“当然啦。”我心里暗喜。

这样独睡了些日子后,溪溪也偶尔会反复。那晚,溪对我说:“妈妈,我想今天和你一起睡。我害怕。”“你一向都很勇敢的啊。”“不,我就要和你一起睡。”“那这样好不好?你今晚和我睡,明天自己独睡。你一天和妈妈睡,一天独睡。”“好吧。”第二天晚上,溪溪履行承诺。我欣慰。对孩子的偶尔反复,我完全接纳。毕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累积的。当我们在训练孩子“独睡”的过程中,孩子偶尔提出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时,我们可以答应她。这样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又给了孩子台阶下。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每一次独睡,都给予强烈的肯定与赞赏,并且明确地告诉她——很多宝宝是做不到这点的,孩子你真棒!有了以上这些铺垫,孩子的独睡从“偶尔反复”到“习惯成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亲子教育

自理能力、独立性的培养,说到底其实就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越小,习惯培养的训练就越是紧迫。好习惯培养得越早越好,教育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事情不用家长催促,孩子自己就已经做好了。如今,溪溪在自理能力上的出色表现已经让我尝到了甜头。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自己的特点,自己重视什么就会着重的培养孩子什么,在那里成功过就会强化孩子成功的路径,此外独立的孩子能够更早的规划、思考自己的人生!

培养小班幼儿的分类能力


计算教学不仅向幼儿传授粗浅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提高他们初步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班是否能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本人进行了尝试。

一、点数教学和分类

采用看图点数的方法,先要求幼儿说出图片上的数量,让幼儿多角度地观察,进行数数。如:花、鸟、动物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他们不懂得玫瑰花、菊花、喇叭花的类概念是花,所以本人在进行数数教学的同时,借助教具,加深幼儿的类概念和种概念。

二、游戏活动和分类

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寓计算教学于游戏之中,对提高幼儿计算和分类能力很有好处。本人把计算和分类有机结合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情趣,巩固了数数知识,培养了分类能力。

三、日常生活和分类

在晨间活动中,本人有目的地供给幼儿玩具。如:积木、小汽车、橡皮泥、小碗、小勺等。让幼儿边玩边数,并按用途把这玩具分类。日复一日,幼儿对物体有了初步的概念,一边学习数数,一边进行分类练习,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

分类能力是人们初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在幼儿小班中进行这种能力训练,有利于启迪儿童智力。

学会培养孩子的生活常规(圣诞节亲子专题)


前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及其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因素,但是许多的家庭都不知道合理的生活规律,以下就让我们来具本的了解一些吧,希望对于父母们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帮助!

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该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常规的作用

培养生活规律

从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儿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而在幼儿园则是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能力。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规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形成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亲子网

培养自律能力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来逐渐培养,如幼儿在听故事、进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动的时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进食不说话,排队不乱挤,不强抢别人的玩具、不伤害别人等,渐渐地,遵守规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

小班的常规教育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常规不等于紧箍咒。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被要求排队的孩子一旦没有老师的监督,就会横冲直撞、争先恐后、难以自控。这说明有些不合理的规则束缚了孩子,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制定常规,将其看成保证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润滑剂”。如,老师讲故事时,不是让孩子们排排坐在远离教师的地方,而是参差不齐地围坐在老师身边,气氛很融洽,关系很亲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显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这正是良好的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要求。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常规应该简单、明确,适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有适合幼儿的能力要求,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愿意去做。

制定和使用常规时的注意事项

常规应该是积极的

常规是在明确幼儿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习惯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觉性的基础上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幼儿将常规转化为习惯后,他们就能轻松自然地去履行既定的各项要求,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幼儿的主动精神了。

制定常规需向幼儿解释理由

解释理由能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所做的要求,如:“你应该和某某一起玩积木,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分享,这样某某会很高兴。”

教师在描述规则时

应用积极的正面语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并且要从正面来讲述和要求孩子,以免引起误会。如,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不应该说:“不要用别人的毛巾”,而应当说“用你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这样更容易使幼儿理解。

教师要按一日生活的顺序制定常规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应当考虑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常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多的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尽量避免呆板的活动。

耐心的讲解和示范必不可少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内容都还不熟悉,也不习惯按一定的要求去行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耐心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在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时,教师可以配合歌谣来示范,使幼儿印象深刻,继而完全掌握。

常规的建立需要反复练习

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于新的常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常规的建立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同时,逐步习惯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班级老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采取一致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幼儿自动、自主地遵守常规。

督促检查与个别教育并重

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行为上的反复较多,所以对于初步建立起来的一日常规,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做到持之以恒。另外,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注意对个别幼儿进行单独指导才能使常规教育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亲子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也指出,培养幼儿一日的生活习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常规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项的顺利开展及其幼儿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多考虑!

幼儿睡觉的最佳姿势(春季亲子专题)


前言:睡觉直接关系着小宝宝的健康成长,但如何才能让宝宝们有一个充足的睡眠的呢?育儿专家指出,其宝宝的睡姿很重要,以下就来一起看看什么样的睡姿才更加容易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吧!

一、仰卧睡姿

仰卧的优点:

1、一般父母都习惯于让婴儿采用仰卧的睡姿,仰卧时便于父母直接观察婴儿脸部的表情;

2、婴儿的脑低睡平,形成所谓的“方头大脸”,婴儿的内脏器官受到压较小,宝宝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幼儿疾病

仰卧的缺点:

1、对宝宝的呼吸不利,由于重力的关系,喉部会阻挡呼吸气流自由进出气管口,一旦气流阻力增大,宝宝在仰睡时呼吸就会有杂音(鼾音),造成呼吸困难,对原本呼吸就不顺畅的婴幼儿不合适;

2、宝宝容易发生呕吐,由胃反流到食道的食物吐出后,会聚积在宝宝的咽喉处,不易由口排出,较易呛入气管及肺内,发生危险;

3、在新生儿期,宝宝的头颅还没有定型,仰卧总是朝着一个方向睡,就会形成扁头,影响头型美观。

4、宝宝身体较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外,容易着凉,而且新生儿初来人世,心理上也有不安全感,不易熟睡。

二、侧卧睡姿

侧卧的优点:

1.侧卧的姿势能使全身肌肉放松,从而得到充分休息,提高宝宝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2.让宝宝右侧卧,有利于胃内食物顺利进入肠道,即使发生溢奶,口腔内的呕吐物也会由嘴角流出,而不至于流入咽喉引起窒息。

3.右侧卧位可以避免心脏受压。

4.侧卧可以减少宝宝睡觉打鼾,打鼾多由咽喉部分泌物及软组织相互振动而产生的。侧卧可以改变咽喉软组织的位置,减少分泌物的滞留,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也就不会打鼾了。

侧卧的缺点:

1、如果总是侧睡,容易发生脸部两侧发育不对称以及歪扁头,或形成“招风耳”,也有可能造成斜视;

2.宝宝不容易维持侧卧的姿态;

3.左侧卧容易引起呕吐或溢奶。

三、俯卧睡姿

俯卧的优点:

1、趴着睡不但不会影响胸部和肺部的发育,相反有助于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因为趴着时宝宝的胸部压迫床,床会给一个反作用的压力正好按摩小儿的胸廓,能提高宝宝的肺活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尤其是对未满月的新生儿是有保健功能的。

2、宝宝如果发生吐奶时,也会顺着嘴角流出,不致于因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危险,因此在许多国家都喜欢让孩子以俯卧姿势入睡。

3、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是腹面部朝内,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势,所以,俯卧睡姿容易让宝宝获得安全感。这种姿势是最自然的自我保护姿势,宝宝容易睡得熟,从而减少哭闹,提高睡眠质量。

4、俯卧时面部朝下,后脑勺朝上,不会导致头部变形,容易塑造完美头型。

俯卧的缺点:

1、父母不容易观察宝宝的肤色和表情;

2、婴儿和口水易下咽,造成口水外流;

3、口鼻容易被被褥等外物阻挡而造成呼吸困难;

4、婴儿的四肢活动不方便;

5、趴睡时胸腹部紧贴床铺,不利于散热,容易引起体温升高,或者由于汗液积于胸腹而产生湿疹。

3种睡姿交替睡最佳

婴儿的3种睡姿各有长短,年轻的爸爸妈妈该做何选择,实在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根据专家的建议,对婴儿的睡姿,特别是一岁以内的要仰卧、俯卧、侧卧3种姿势交替睡,每天不能总固定一个姿势。儿童疾病预防

如果不能随时有人在旁照料,以仰卧为主,有人照料时以俯卧为主,当宝宝生病(如感冒、发烧)时,体力肌肉会变弱,最好还是采用仰睡姿势。

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交替选择适合宝宝的睡眠姿势,同时还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注意从小就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样在抚育宝宝的过程中,您会觉得很轻松,宝宝也会很健康地成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睡眠时间比较长,一般除了吃奶之外就是睡觉,因此年轻的爸爸妈妈掌握好宝宝正确的睡眠姿势很重要,希望在日常的生活中,你家的小宝宝都有一个高的睡眠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