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子游戏推荐:2、贴鼻子

玩法:将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请小朋友用语言指挥家长将鼻子贴到动物的准确位置即获成功。

规则: 家长要将眼睛蒙好不能偷看。幼儿只能用语言指挥。

妈妈如果听到老师说了孩子在学校发生一些不合宜的行为后,可以私底下心平静气地请小孩说说看当时的情况、他的感受,展现妈妈对孩子的信任,就是要倾听孩子这一方是如何陈述的,了解他为什么会出现某些行为,平时也可以跟孩子讨论怎样的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甚至与孩子讨论如果下一次发生相似的问题,他可以拥有哪些解决方法。

临床心理师指出,有时候对于自己母亲的不信任感,或是始终无法真正原谅母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会影响自己成为一个母亲时的态度,包括可能会去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成为一个好母亲,或者可能也无法那么轻易地去信任自己的孩子。  

温尼考特(D.W.Winnicot)所提(亲子游戏)到的一位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就是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妈妈除了孩让子吃得饱穿得暖,最重要的就是能感受孩子的情绪,进而去安抚孩子,「响应」孩子的一切情绪。其实,从小当孩子发出需要妈妈在身边的讯息时,他如果知道也能感受到妈妈都会给予响应,协助他一起解决他过不去的困难时,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就会随着时间慢慢被培养起来。  

(文章来源于 本网站) 温馨小提示:http://www.cn0-6.com/parents/Admission.html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互相模仿创造和谐亲子关系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获?

当你喂小宝宝吃饭时,把小勺递到他面前,宝宝自然地张开了嘴,等着品尝美味。那么你呢,你的嘴是否也张着?你们俩谁先张开嘴?到底是谁在模仿谁?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艾普?迪叶特斯特辉解释说:"在4/5的情况下是孩子看到伸过来的勺子后先张嘴,然后父母才模仿孩子的动作;余下1/5的情况是父母先演示,孩子再模仿。"

这个简单的喂饭的例子说明了,模仿不是单向的,模仿其实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间的交流的一种方式。

模仿——我的爱对你说……新手爸妈要学会与新生宝宝交流

艾普教授告诉我们:“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人也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和获得认可、接受的愿望,而模仿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愿望。”

很多父母都知道一项研究结果,就是在很小的婴儿面前做吐舌的动作,宝宝也会模仿。你们也可以和自己刚刚出世的宝宝来做一个特殊的游戏:爸爸或妈妈在宝宝面前做出亲吻的嘴型,看看宝宝是否也会模仿出同样的姿势。有研究者在刚刚出生不过42分钟的婴儿身上就观察到了这种行为。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开始就通过模仿互相交流。你可能会感到,当孩子模仿你时,你的面前似乎有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孩子也做什么。当然,这种模仿也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抽烟,观察手是如何在嘴前往复的,他或许会用一块积木代替香烟来模仿你。

不管他模仿你抽烟的动作让你感觉如何,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愧疚,但孩子在模仿你时毫无恶意。他模仿你,是因为父母是他的偶像,他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你的孩子毫无保留地信任你。当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他同时也抱着你,贴在你身上向你表达他的爱,如同你对待他一样。

模仿——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6个月的婴儿得到一面小摇鼓的话,他会立刻意识到,他不仅可以将他攥紧,也可以松手扔掉。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开始有意识地抓住东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而宝宝突然意识到,他可以"有所作为"影响什么了。于是他开始非常热情地练习,将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例如当你把礼品纸揉成一团发出声音,孩子会好奇地学着尝试,是否他也可以用手和纸制造出同样的音响效果。

慕尼黑马普研究所研究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小组成员艾儿丝纳博士说:婴儿在9个月到12个月大时达到模仿的高潮阶段,此时他们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们成年人会知道其他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进了厨房,就会推测他去那儿是有目的的。那么孩子呢?她和同事一起研究2岁的孩子是否同成人一样思考。最初的结果表明,孩子会对模仿事物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大人若是像孩子一样把玩具塞到嘴里的话,孩子先是很吃惊,但他们并不去模仿。知道了这一点,下次你逗孩子玩时可别被那聪明的小脑袋瓜取笑哦。阅读:9月婴儿的发育特点 9个月婴儿喂养指导

模仿——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如果孩子因为肚子痛而整夜睡不安稳,第二天早上,父母的情绪通常会有些烦闷,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宝宝这时冲着你们笑,所有的父母都会不由自主地喜笑颜开,疲劳被笑容驱赶得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父母在模仿孩子的笑时,大脑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传输了愉悦的信息,立即分泌出营造快感的激素。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原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的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阅读:“我”有各种情绪

模仿——你说我也说

父母在和小宝宝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儿语”,他们改变了通常讲话的节奏,几乎是像唱歌一样和孩子们说话。而且语速相对缓慢,句子之间停歇较长,经常重复所说的和所做的。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方式进行交流,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就会发现宝宝在“密切注视”并“回答”你,尽管他可能还不会说话。宝宝大一点后模仿的能力更强了:比如他还不会说话,可已经能学着你们拿起电话听筒煞有介事地"打电话"了。孩子每一次模仿的尝试都促进着语言的发展,同时加强了父母与孩子间的联系。

模仿——时间停止,生活继续

对于新生的婴儿来说,不存在昨天或明天,只有现在算数。当你给孩子穿衣、洗澡、哺乳时,对他重要的只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在宝宝观察你的时候,望着他,用二三分钟来营造一个小小的永恒,一段美妙的时间。而且你要将动作的节奏调节到宝宝的频率上来,“慢动作”有时候恰好是合适的速度。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的时间感和记忆的形成。

当然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的时间观念也至关重要:有的父母全天候24小时为这个小小的大人物服务,忙得焦头烂额,担心自己支撑不了多久。宝宝却有能力让你坚持下去,就像他自己一样保持旺盛的精力:不停地挥舞手臂,趴着时不断向前爬,可能只为够到一只红色的球或毫无目的。孩子的这种耐力、耐心和集中注意力恰好是父母也应当效仿的。孩子可以引导你,尽全力去生活,日复一日。

暑假亲子关系亮红灯,原因何在(秋季亲子专题)


前言:暑假是难得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走的越近,矛盾往往就越容易展现出来,目前孩子们的暑假才过了一半,已经有不少的家庭亲子关系亮起了红灯,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就结合实例来了解了解吧!

烦恼

孩子的烦恼

家长一厢情愿报班报营

暑假长达近两个月,如果能好好安排,那可以是很丰富多彩的。不过,问题就出在“安排”上,到底谁来执行?采访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暑假安排权,几乎都牢牢掌控在家长手里。

“暑假对我来说就是去另外一个学校上课。”某重点小学五年级学生陶陶说,为了明年迎战竞争激烈的“小升初”考试,妈妈早在放假前就帮他报名参加补习班,语数英一科不少,每天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我身边很多同学也有同样遭遇,心里很不爽,但又不敢反抗。”陶陶说,他和同学曾有策划联合逃课,但又怕引起家长更严格的盯梢,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

“孩子平时都在学校住宿,放假了我还真不知怎么跟他相处。”家长肖女士说,儿子向来性格孤僻,连自己都很难跟他沟通,所以决定暑假帮他报一个夏令营。为了给儿子一个惊喜,肖女士亲自到各大教育机构咨询夏令营的线路和内容,最后帮他报了个到北京的科技夏令营,7天的花费近万元。没想到儿子夏令营回来后并不开心,反而责怪肖女士打乱了他的计划,“我对科技并不感兴趣,原想着利用暑假在家写小说,一下思绪完全被打乱了。”而对于儿子的兴趣和计划,肖女士和丈夫却一点都不知晓。亲子网

家长的烦恼

不惯环境转换闹着回家

采访发现,有些亲子冲突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爆发的。林女士的女儿娇娇今年7岁,以前每年暑假,林女士都会送娇娇到河南老家陪爷爷奶奶住一段,今年也不例外,他们全家早早策划好回老家的事情。上个星期,林女士请假陪娇娇到了老家,看起来孩子在那里过得挺开心的,三天后林女士自己回广州,临别前娇娇情绪也无异样。但林女士前脚刚踏进广州家门,娇娇的电话就来了,“妈妈,在这里好无聊,没人陪我玩,我想回去!”这是林女士意想不到的,以前都好好的,怎么今年会这样?

后来,林女士自己仔细分析,明白女儿自从上了小学后自我意识强了很多,老人那种单纯的陪伴式照顾,已经无法满足娇娇的需求,“她现在需要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交流,一起玩耍。”在离开爸妈的两天里,娇娇吃不香,睡不着,动不动就哭鼻子。林女士怕娇娇这种情绪给老人造成太大的压力,最终还是把娇娇接回了广州。

共同的烦恼

孩子作息混乱惹家长烦

许多在外地念书的大学生,暑期回家少不了要和闺蜜、兄弟聚会,各种饭局,消夜,唱k,派对,玩得太疯也会惹父母不开心,冲突也会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爆发。

小潘放假回家还没呆够一天,便投身到各种聚会中。她告诉记者,由于她家楼下需要阿姨开门,每次回去都凌晨一两点,不忍心叫醒阿姨,所以索性不回,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去。有次手机没电,父母急得团团转,第二天劈头盖脸把她臭骂一顿。小潘不依不饶跟父母顶嘴,嫌他们管得太严。

许多大学生混乱的作息,懒散的生活状态严重招致父母的诸多不满。小翘家住佛山,在暨大读书,平时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暑假有时间和父母住在一起,她却向记者诉起苦来:“住得久了,矛盾就来了。”原来小翘平时在学校都是夜猫子,常常玩电脑到凌晨两三点才睡,放假回家生物钟还是调不过来。就是这个习惯惹怒了妈妈。“你这样白天睡觉,晚上熬夜,身子迟早会垮的!”妈妈见唠叨无效果,第二天七点把小翘从床上拽起来,终于引爆了一场争吵,一气之下小翘决定搬回宿舍住。

采访了解到,除了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等是亲子冲突的导火线,看不惯子女大手大脚花钱也会引爆冲突。大学生小李每月生活费需要2000多元,暑假因为各种聚会而捉襟见肘,伸手向爸爸要钱却遭拒。她委屈地告诉记者:“平时爸妈都说我在外地辛苦,可现在回家了却对我这般吝啬。”不过,小李的父母事后表示:“其实也不是真的不肯给女儿钱,只是不想女儿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我还打算假期让她去实习,让她体会挣钱的辛苦。”

专家支招

父母要收起命令的口吻

孩子有和老一辈人不同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面对亲子间如此微妙的关系,心理专家于东辉认为,亲子关系中,父母首先要做到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适当的时候要收起命令的口吻,去包容和尊重,理解他们身上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如果父母的惯性思维还一味地停留在命令和强迫等原有的教育模式下,问题不但不会解决,反而容易激化。

“在新的时代,孩子们有新的思想,兴趣,爱好,甚至是和老一辈人不同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于东辉说,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素质的培养,和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迥然不同,家长切忌再把以前强迫孩子学习的惯性思维带到大学,这样会磨灭孩子的创造力。亲子教育

谈及亲子间因金钱引爆冲突,于东辉认为,大学阶段不挣钱,养成啃老的习惯很可怕。关键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养成从要钱到挣钱的转变。他建议,家长可以仿照学校助学贷款的模式,也模拟一个家庭助学贷款,先让孩子试着从贷生活费开始,启动了就要按照合同来,这有利于日后的还贷。利息设定在百分之三或更低,这样孩子就会渐渐改掉大手大脚的习惯。

假期规划可以很细化

最好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家长再提出要求

亲子关系心理专家胡慎之认为,很多家长过于焦虑,担心孩子放了假在学习上会泄了气,于是假期还不让孩子休息,让他们继续参加各种补习班,小学生没有反抗能力但有不满情绪,但青春期的初中生则已经开始叛逆了,如此一来,原本就有距离的亲子关系只能渐行渐远,甚至慢慢恶化。“暑假最好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家长再提出要求。”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家长和孩子对假期的规划,可以细化到每一天每一时间段,并且还要跟孩子讲明安排的亮点、用意所在。

主任建议,暑假的安排可以分成三段进行,前段让孩子彻底放松,中段跟孩子策划一些有益的活动,等到了假期的后段就要把孩子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调整到与开学相适应,这样孩子就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家长别忘了履行监护权

告知孩子网络中人际交往危机事件的处理措施

主任表示,亲子关系是双向的,但很多家长却牢牢抓住对孩子的管理权不放,按照成人思维去安排管理孩子的暑假行为和娱乐,把对自己的管理套在孩子的身上,这是一个大忌。

“假期的策划必须在放假前就沟通好,除了给予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家长还别忘了履行监护权,告诉他们对社会事物好坏的判断或甄别能力。比如有些孩子假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活动,那么家长就应该坐下来与孩子交流,告诉他网络中人际交往危机事件的处理,或者应急的措施,通过这样积极的引导,才能避免和防止意外的发生。”主任提醒家长。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亲子关系不合多是由于家长们独断专横的性格所造成的,暑假本应该是属于孩子的,所以说只要孩子们不违规纪律家长就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打划自己的暑假生活!

真诚陪伴,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


父母总以为亲子拥有天生的血缘关系,“亲”是必然的。其实,亲子关系需要从宝宝出生那刻起开始经营。

宝宝一出生,举凡喂食、洗澡、换尿布等,都需要主要照顾者的悉心照顾,这不只是满足其生理需求,更是让主要照顾者从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慢慢地与宝宝建立起亲密关系。随着宝宝逐步长大,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外,还要陪宝宝如玩游戏、讲故事,双方一起做一件事,从中建立良好的互动,让宝宝对主要照顾者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延伸出依附关系。如果主要照顾者是父母,那么,与宝宝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理所当然;反之,若主要照顾者不是父母,而是隔代教养或委由保姆照顾,恐怕父母和宝宝之间将会出现关系连接不上的窘境。

有个例子,因为父母忙,小星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父母每隔一两个月才南下探望小星一次。不知为何,每每爸爸妈妈把小星抱在怀里,总觉得小星不太自在,等奶奶一把抱过去,不自在的神情就消失了。等到小星六、七个月大时,当妈妈要抱他的时候,不得了,哭声响彻云霄,常常要花上很久时间,小星才愿意让妈妈抱抱,可是爸妈又要赶回去了。

当小星1岁多,只要看到父母来,就怯生生的躲在爷爷奶奶背后,偷偷瞄着两个自称爸爸妈妈的“陌生人”;有任何需求时,全是嚷着“奶奶”或“爷爷”,即使妈妈想帮忙喂小星吃饭,或帮他换尿布,小星就以哭声抗拒,这举动让妈妈觉得很受伤。奶奶看出妈妈的心事,就跟媳妇说“别怪孩子这样,你多久才来一次,孩子哪里会认识你,平常抽空打个电话跟他说说话,让他听听你的声音也好……”

小星妈妈当下决定,再忙也要想办法跟小星拉近距离,她跟先生商量,以后尽可能每个星期都来看小星,平常也固定在晚上打电话跟孩子说说话……一段时间后,妈妈慢慢地发现,小星似乎不再那么抗拒自己了。

在小星两岁半时,妈妈打算带他回自己身边上幼儿园,奶奶虽不舍却也乐见其成,但她怕儿子媳妇一时无法招架,主动要求陪小星一阵子,直到孙子习惯一切。妈妈和爸爸也约定好,每晚一定要有一人早点回家陪孩子洗澡、讲故事,假日则排除万难,一起陪着小星到处玩玩,夫妻俩都想早日修补与小星的关系。很快地,小星适应了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虽然还是比较粘奶奶,不过,跟爸妈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很多时候已会主动要爸妈抱抱、亲亲,奶奶这才放心地回老家。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7、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引起宝宝的交谈兴趣。

8、充实宝宝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宝宝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着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身边的花花草草。

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素材,宝宝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总之,尊重孩子不只是因为他们是孩子,要真正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8妙方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7、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引起宝宝的交谈兴趣。

8、充实宝宝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宝宝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着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身边的花花草草。

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素材,宝宝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最佳时间


网友提问:什么是最佳的时间去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赵红梅:一般从我们国家来讲,这种亲子关系可能从青少年表现的比较严重,冲突或者是逆反,有的孩子也是三岁左右出现不听自己的话,这种其实亲子关系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孩子在你肚子里的时候,你跟他已经就形成了一种关系,因为你们的血液的流动、心跳彼此之间是沟通的,但是这种沟通可能是你意识不到的。

自从小孩子从妈妈肚子里一出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上从你开始给他很好的喂养,包括洗澡、爱抚这种动作都包括在里面了,这个时候你们就已经开始建立这种关系了。而在这时候,实际上从出生到他以后很长时间里面,之间的这种信任感。比如他饿了,一哭你就马上给他喂,他渴了你也能给他喂水,他需要你抱的时候,你能及时的抱他,他觉得有安全感。向世界发出一种信号都会有人关注我,如果孩子有一种需求,通过哭没有这种得到及时的反应,哭累了就不哭了,慢慢的他对你就没有信任感,就没有安全感。他长大以后,我们其实做很多成人的心理咨询,他就是没有安全感。不管是对于异性的关系,还有对父母、对同事都会出现这种状况。

赵红梅:北京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现任北大幼教特教资源中心副主任。

本文来自

专家在线聊天

亲子关系遭遇“瓶颈”怎么办呢?(夏季亲子专题)


前言:亲子关系的合谐对于小宝宝有着很重大的意义,那么当亲子关系遭遇了“瓶颈”应该如何解决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有关此方面的相关交流技巧吧,说不定对于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噢!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

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则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亲子网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家长要“多探讨,少说教,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关键是有效的亲子沟通。

我把亲子沟通的要素简化为一个公式,供大家参考:有效亲子沟通=15%言辞+35%角色行为+50%活动参与。这就告诉我们,有效亲子沟通的关键,不是言辞的多少、声音的大小和说教的好坏,而是家长的角色行为和参与孩子的成长活动。

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七大技巧:

第一,交谈时眼光的接触和关爱的眼神;面带微笑,积极倾听,适当发问。

第二,适时认可,多称赞你喜欢看到的行为;让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可以说明心中的感受,但不要指责孩子。

第三,遇到问题时,与孩子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寻求共识;不要说太多,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影响孩子的自尊。

第四,多参与孩子的活动,给自己一段与孩子独处的时间,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亲子教育

第五,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孩子遇到疑难时,共同探讨,引导他思考而不是告诉他结果。

第六,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第七,亲子间尊重、真诚、理解、宽容。

最后,我向家长朋友们推荐一本好书,书名为《学习的家庭》。该书描述了来自上海各个角落58个家庭的状况,分析了58个成功的例子,探讨了一个新理念——亲子共同成长。这些家庭虽然家长的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的结构不同、孩子年龄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目标不同,但父母与子女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学校成果,为孩子营造了和谐的成长环境,这就是学习型家庭环境。

本网站小编总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上,育儿专家指出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提升生活的质量,让家庭变的更加的合谐,因此家长们都不要忽视了这一点,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技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