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聪明,下面的一些方式会给您一些参考。

2-3岁——

预示4:收拾玩具时,能知道归类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分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他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出不是同类的东西。

看,这个红色的士兵怎么能在黄色的士兵里呢?应该赶快把它拿出来!

这时候的分拣玩具其实是非常有用的。这可是今后学会对奇数和偶数进行分类、区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

预示5:能数数了!

“我要这么多!”你的孩子向你伸出3个手指头,大声地说。他正在过渡到用数字来表达数量的阶段。这可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他会借用自己的手指作为工具,慢慢地,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抽象的表象来“数数”。你看,当唱起“1,2,3,4,5,上山打老虎”时,他就能数数了!

4岁

预示6根据推理做预测

在逻辑推理方面,你的宝宝越来越“老练”了。他甚至可以根据推理来做预测。

这个小实验完全能说明问题:公路上放着一辆玩具汽车。在玩具汽车前,一辆大卡车挡住它的道路。一辆拖拉机挡在卡车前。怎么办?

“为了让汽车前进,应该移动卡车,要移动卡车,应该搬开拖拉机。”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做出分析。

预示7:综合序数和基数进行计算

在一个房间里,我有3个鸡蛋在另一个房间,我有4个蛋杯。我有足够的蛋杯放我的鸡蛋吗?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玩具,包括玩具性质与归类,颜色归类等,这样就能看出孩子的情商与智商的发展突飞猛进,最为家长,您应该及时的认识到孩子这一点。

延伸阅读

漂亮宝宝还能“听出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时没有什么变化,可四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动作协调,就连眼神都与一般孩子有根本区别。

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让孩子多听些优美的乐曲,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变得漂亮起来。

小帖士

0~1岁——让宝宝聆听美妙的声音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爸爸妈妈应逐渐引导他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让他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美妙声音来自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房间里一个能发出清脆声音的风铃,还有周围人的声音。宝宝呆在父母怀抱里的时间最长。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可对他哼哼唱唱,同时伴随颠簸、摇晃、拍打、轻抚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爱和感情,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1~2岁——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1~2岁的宝宝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参与音乐活动的路径可以拓宽一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短小活泼的歌曲或乐曲,帮助宝宝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脚、走步等动作。

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宝宝有节奏地说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说歌词,在会说歌词的基础上,家长可教唱适合宝宝歌唱能力的一些幼儿歌曲。

2~3岁——和宝宝在游戏中感受音乐

当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宝宝坐在父母身上,父母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这些都是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充满爱和想象。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的变化。宝宝小的时候父母主动,大了一点后,可以让他主动来拍打父母。

把想法说出来


四、五岁正是孩子的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候,要让孩子准确地表达出她的所思所想,你就要找到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的好办法。

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听到一个字的答案,或者简单的描述,还有一连串的“不知道”。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能用5分钟时间滔滔不绝地形容一个好得“无以伦比”的玩具,或是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了“的的确确”、“备感失望”等等书面语。这说明你的儿子已经进入了沟通的年纪。

有专家研究发现,四五岁的孩子每天能吸收9个新单词,等到他们上学前班的时候词汇量一般在8000至1万个。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也逐步加强。大部分四五岁的孩子都能说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他们已经有能力与人交谈,并且会使用较为精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会说:“我渴了。我能喝杯饮料吗?”而在此之前,他的表达方式则是:“我要果汁。”

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丰富上,还表现在他们对词义的理解上。当听到“岛屿”这个词的时候,孩子的脑海中可能会勾勒出一幅由蓝天、碧水、阳光、沙滩组成的图画。渐渐的,孩子会明白“岛屿”就是指四周被水包围的一小片陆地。

语言赋予孩子更多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是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语言交流技能有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独立意识和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这时如果孩子在看电视,而其他人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便换了台,他不会再摔东西,而是会说:“我在看电视,你为什么要换台,我要生气了。”如果有人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能够换一种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使得他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促进了他与别人之间的交往。

语言能力的发育也使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控能力。一旦他学会了定义自己的感情,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可能会对自己说:“我感到很生气,所以我最好还是离开。”

语言能力还是孩子今后学习状况的基础。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得较快。而对于“最大”、“较小”等比较级词汇的理解则有助于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龄前儿童的会话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孩子的词汇量的积累可能相对滞后,但是你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孩子对他看过的电影或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越来越清晰、具体了。

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大声讲话,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能力比别人差。只要他能够听懂你的指示,能够明白你说的话、所讲的故事,那就只能说明他的性格可能比较安静。尝试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大声说话。

找一个舒适的时间谈话,比方说在散步的时候,或是给他洗澡的时候。这时一定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当你需要孩子做出回应的时候,故意停顿一会儿给他回应的机会。当孩子开始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你应该全神贯注地听他说。通过询问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对某件事的想法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情。

阅读是学会新词的好办法

阅读能够帮助孩子增加他的词汇量,并且非常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对阅读发生兴趣了,孩子小的时候,更喜欢颜色鲜艳、设计新颖的图画书,喜欢听你讲故事,完全沉浸在你们亲密的读书时间。但是现在,你要教会他关注故事情节、故事中不同性格的角色,锻炼他叙述故事的细节,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才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孩子也通过书籍,了解更多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的一些简单办法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最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

1、选择恰当的时间:很多人把就寝时间定为读书时间,但如果你在这个时间非常疲惫,或者非常忙碌,你大可不必非要依照常规,因为这个时候你自己都无法对一本有趣的书感兴趣。一定要利用你一天中最放松、最有兴趣阅读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许是早饭后,或许是你的爱人下班回家的时候。

2、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总和孩子因为读什么书、读多长时间而争论,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哪怕连续5天都在读同一本书。也要允许孩子打断你,向你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评论。如果他累了,就不要让他继续听你讲。记住你的原则是让读书时间是一段轻松、美好的时光。

3、要非常生动。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要充满兴趣地扮演各种角色,在每本书里都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你和孩子一起享受其中。

4、问问题。不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偶尔停下来,问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孩子在回答你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发展了他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5、书籍是鼓励孩子阅读和发展表达能力的最好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杂志、广告宣传品、报纸、电视都是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好途径。

在游戏中扩展孩子的词汇量

1、交谈、游戏、阅读等活动能够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有必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练习会话能力。你不妨试试以下5个方法:

2、突出新词汇。如果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膝盖,你可以问他:“伤得严重吗?伤得厉害吗?伤得要紧吗?”尽管这样问问题显得有些可笑,但这却是扩大孩子词汇量的好办法。

3、使用新的表达方法。描述你所做的动作以此向孩子传授新的词汇,如“我要把这个西瓜砍成两半,然后再切成片”。同时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孩子所熟悉的事情,如“在你找到你的鞋子,穿上之后,立刻在我面前现身。”

4、角色扮演。这类游戏非常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强化。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医生或是商店售货员,当他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就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词汇。

5、文字游戏。通过提问来猜物品是培养孩子交流能力的好游戏。让孩子用一两句话来描述某个家居用品的形状及用途,然后你来猜这是哪样东西。

6、“阅读”游戏。在故事书中挑出一段大声朗读,然后让孩子继续讲下去,你可以利用插图作为线索,鼓励孩子猜测故事的进展情况。

没错,坏孩子就是家长“骂出来”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在所有骂人的嘴当中,乌鸦嘴最毒,也最灵验。好话从它的嘴里很少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见得能实现。

但是,坏话从它的嘴里吐出来,往往都会变成现实。有多少坏话,就有多少恶果,立竿见影,百试不爽。乌鸦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厌,望而生畏,善良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算小。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三气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儿童近视眼怎么办?


1、眼镜片矫正:科学育儿知识大全说到戴镜是矫正儿童近视的最基本对策。针对轻微的近视,并不是危害生活、学习培训的,并不是注重马上佩戴眼镜。针对中、中重度近视因为看远的眼睛视力下降显著,不矫正必定会危害生活、学习培训,务必佩戴眼镜。科学育儿网在配镜以前,最先要根据检影难光搞清近视的真正近视度数。针对青少年儿童配镜视力检查要在睫状体麻木下开展,以操纵缓冲作用,清除隐匿性近视。配镜的标准应采用一样可让近视眼的眼睛视力矫正到最好眼睛视力的最少度眼镜片。

2、儿童巩膜结构加固术:科学育儿知识大全说到6岁下列产生的儿童高宽比近视,以先天、遗传较为多见,通常归属于近视眼睛疾病。这种的小孩的眼睛视力通常较为低,矫正眼睛视力都不理想化。针对特发性加重的近视,能够 考虑到应用儿童后巩膜结构加固手术治疗。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3、激光近视手术近视手术治疗:它是一种准确地医治近视的方式,可是,这类医治方式不宜儿童应用。销售市场上各种各样医治近视的医疗器械,品种繁多,花式千姿百态。宣传策划中商品的功效神乎其神,一些对防止近视的发展趋势也许也有一定功效。但针对真实的近视,尝试根据那样那般的医治,超过不戴眼镜的目地全是徒劳无功的。

亲手“打造”聪明好宝宝


你希望宝宝聪明吗?请善用期待的眼光!你希望宝宝可爱吗?别吝啬赞美的语言!你希望宝宝自信吗?得学会加油和鼓劲!

知道吗?你的鼓励和预言,将促使宝宝成为你所希望的人!!

女儿很早就会拍手的动作,但我们说“鼓掌”,她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也就是说,她还没有把动作和相应的语言符号联系在一起。在她7个月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只要她无意中一做拍手这个动作,我就说“鼓掌”。连续几天后,女儿知道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一说“鼓掌”,她就会拍手。对她的行为表示赞许时,我们会对她鼓掌。十多天后,她就知道“鼓掌”可以用在什么时候了。

那天,她爸爸听着电视里熟悉的旋律,忍不住手舞足蹈,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爸爸表演完,她马上热烈鼓掌。我很惊讶,不知这是不是巧合。于是,也闻歌起舞,舞罢,女儿一样兴奋地大力鼓掌。这下,我知道女儿真的把词、动作和含义都掌握了。这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充分运用女儿自己的主动性,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她。像“再见”等词,后来都是这样学会的——在她挥手时,我们就说这个词。

我很为自己的实验结果高兴。因为我越来越多地发现: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孩子自发出现自己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把行为与父母的认可、赞扬或奖励联系在一起,其行为得到正强化,孩子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表示否认、反对甚至对其惩罚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因为孩子得到的是负强化。其实,家长在鼓励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时常会用到这两种方法,只是有些父母负强化用得多,对小宝宝也是制止、禁止的方面更多,对正强化的效用则没有充分重视。正强化的关键是发挥宝宝自己的主体性,其威力不可低估,它既是一种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的捷径,也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女儿学爬的过程中,我们大量应用鼓励的方法。每一次爬到终点时,她都会听到我们的喝彩。有时,女儿显然是为了享受喝彩才爬的。

在女儿学走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经常传出鼓掌声——那是对她走得好的鼓励。女儿很在乎这些掌声,有时我们的掌声不及时,她就会自己拍拍巴掌,以示鼓励。

鼓励的次数多了,女儿好像也不太在乎了。我后来发现,如果在女儿做得好的关键点上鼓励,其效果要比泛泛地鼓励好。比如学走时,说“宝宝走得好!”就不如点出“好”在哪里:“对,宝宝学会不用扶东西走了,真能干!”或“宝宝学会转弯了,真了不起!”基本听懂的女儿对这些夸奖很得意,同时,也增强了她的信心。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我曾向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教——他把女儿培养成18岁的博士。他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你正确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就会如你所愿。”这位教授在女儿很小时就开始和女儿比赛数学题,小小的女儿常常赢了有名望的父亲,父亲对待女儿的态度,让女儿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慧的,女儿开始对数学充满信心。稍大一点,父亲装作愁眉苦脸地从学校回来,说自己有一道题不会做,女儿就自告奋勇地帮爸爸解题。虽然,这道题女儿没解出,但她却下定决心要学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父亲鼓励期待的眼光中,女儿成为一位年轻的数学博士。

需要注意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既有正面、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消极的效应。有的孩子在学爬、学走路时比较慢,如果性急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如别的孩子灵活,对孩子嚷嚷:“你怎么这么笨呢?!”并用对待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那有可能,这个孩子真的变成一个笨而胆小的孩子。有时,这种毁灭孩子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很多广告中宣传某种微量元素或产品会让宝宝更聪明,有些家长常会毫不吝啬地购买,但其作用却很值得怀疑。然而,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精神鼓励,它可以激发出孩子聪明的潜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施行,其效果还可以累加。所以,只要父母处处做有心人,你就可以“打造”出聪明的孩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他爱上了自己亲手雕刻出的美女雕像,每天虔诚地凝望,最终雕像具有了生命力,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预期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现代心理学中常用“自验预言”或“预言自验”来指同样的意义。

跳绳还能跳出聪明宝宝


孩子去幼儿园了,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心想,终于孩子对幼儿园熟悉了。在幼儿园老师们首先就交给孩子们跳绳,老师说跳绳能锻炼聪明的宝宝。

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不少儿童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儿童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儿童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 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儿童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儿童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

跳绳能促进儿童心灵手巧。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早教网

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 作且有一定节奏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跳神对与孩子来说,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好处。

“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兹维卡(舞动导师),当年他大孙子5岁,他买了昂贵的音乐会门票。进场时孙子说:“爷爷我害怕。”兹维卡说:“哦,我看到你很害怕。那我们离开吧。”然后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并给孙子买了最喜欢的玩具皮球,说:“你能勇敢表达自己,我为你高兴。”

需要守规矩时,怎么请孩子配合

一个妈妈要去图书馆,之前跟女儿商量,图书馆这个地方,所有人都不能说话,如果有需要,趴在妈妈耳朵边轻轻告诉妈妈,这样你愿意去吗?女儿说愿意。

图书馆里,女儿悄悄告诉妈妈,要上厕所。妈妈带女儿到厕所,对女儿说,宝贝儿这么久都没说话,也不能跑动,忍得挺辛苦的吧。现在有什么话都可以大声说出来哦。

我的一个来访者,带3岁孩子去电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说,电影院是所有人一起看电影的地方,大家都不能说话,你觉得可以吗?孩子表示想去。

进电影院大门之前,妈妈说:如果进去以后觉得不可以,就拽一拽妈妈,妈妈带你出来。看了一会电影,孩子有些害怕,妈妈就抱着孩子出来,坐在电影院门外耐心的安抚。

这些妈妈,不会说教孩子、管控孩子,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一个地方的规则,跟孩子商量,并且随时关注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是真正的有教养的父母。

而这样的孩子,自然不会动不动就各种场合犯“熊”。

飞机上的两个妈妈

飞机上遇到一个妈妈和双胞胎儿子,随行3个保姆。我问她,你平时都是带3个保姆出门吗?她说平时带4个,1个孩子2个保姆。我问为啥,她说,保姆如果累了态度就会不好,不能够及时回应孩子,所以要有个保姆轮换休息。

她说,养孩子我就知道一点,充分满足孩子,要啥给啥,及时给,所以孩子总是很满足,极少哭闹打架,特别好商量。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人格很稳定,困了就睡,醒了要啥就清楚的表达,整个旅程没有干扰到别人。

这一行人是刚从迪拜玩回国,女人漂亮、有力量。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她从未学过心理学但育儿理念跟心理学一致:及时回应,充分满足。

我猜是从小富养出来的自然结果。富养是父母愿意及时回应,能满足时痛快满足,不能满足诚实予告的心态。所以,穷人、富人都可以富养孩子。

飞机上一个妈妈特别“懂礼貌”,不停的轻声跟孩子说话:飞机上要注意安静,不要打扰到别人知道吗?你要吃这个东西是吗?妈妈给你剥开,这样吃。你要喝这个是吗,拿好别掉了。你要什么你要跟妈妈说,嘘,安静!你看别的的叔叔阿姨需要休息。你看空姐都很忙我们不要给人家添麻烦……一刻不停歇的跟孩子说话。

同时也跟空姐多次礼貌致歉:不好意思麻烦到你了,不好意思孩子给你们添麻烦了,不好意思,孩子不知道为啥这样尖叫……

她是真的不知道,为啥她的孩子无法安静下来,总是不能专注,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

孩子为什么尖叫呢

孩子哭闹、尖叫(排除生理原因)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不满足,要么是被侵扰。

①不满足:比如想要亲密陪伴,没得到满足;当下想要探索体验某个事物,被制止。比如想要吃零食,被限制。

当下的不满足带来大哭大闹,必然有长期不满足做基础。大部分时候被痛快满足的孩子,遇到某些不能满足的情况,孩子会很通情达理好商量,不会哭闹死缠。

②被侵扰: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不请自来教育孩子该怎样,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事情、做决定。

孩子无法专注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被打扰,所以很容易尖叫、暴怒、焦虑不安,无法专注。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莫名其妙的尖叫,那么他至少有一个抚养者,很喜欢唠叨说教,经常没完没了的说教孩子。无论他说的内容多么正确,语气多么温和。

说教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不安扔给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家长的焦虑如潮水般包围,肯定感觉要疯,所以尖叫自保。经常满足带来快乐,人性就这么简单。

也有微博网友说: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小时候就是要啥给啥,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性格不独立,懒,什么都靠着家里,任性。我周围的有的富二代,饭都要妈妈递过来,书读不好,爱好就是打游戏,赌博。我看的太多了,溺爱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养大的孩子都不成器。

几乎每个爱无能的父母,都会说,我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没想到,还真有孩子信……

幸福的孩子,不会随便“熊”

养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在孩子开心的玩着食物,手舞足蹈时,你看见了他,你被他的喜悦和临在感染,你们相视一笑,就是幸福链接的时刻。妈妈的生命,被这样扩展和滋养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孩子的幸福在于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时,他被妈妈看见了!妈妈感受到他的开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确认。

养孩子的辛苦在哪里?在于孩子专注玩食物时,妈妈对孩子当下的感受视而不见。妈妈睁着眼,却是全盲,焦虑的活在头脑想象的世界里,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怎么没把勺子挖出食物放进嘴里,他今天才吃了一个蛋怎么就不吃了,他总是这么玩,不成规矩,会营养不良的,我该怎么训练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这样养孩子,真是一场酷刑。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温暖流动不僵硬,情商特别高。

而总是被说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控制不住的“人来疯”,侵扰别人。当孩子确认爸妈愿意回应他、保护他,愿意呵护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爸妈。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

假如,被针扎的孩子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却只是嫌他的哭闹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