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孩子“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父母的赞扬、同学的刮目相看,但是这样他们真的就是快乐的吗?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吧,我们应该怎样给予孩子幸福感吧!

成绩好”何以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幸福?

我们一直在反思教育,我们一直为始终睡不够的孩子们心痛,我们也一直希望,孩子们可以有简单快乐的童年。但看看现实吧,我们应该觉得脸红,改革教育模式,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做出了哪些努力?让孩子睡够觉,居然也成了老大难问题,以至于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对教育给出了“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样的定义。

“成绩好”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幸福,这是应试教育和起跑线竞争的必然结果,为了提高成绩而连觉都睡不够的孩子们,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感,即使有,那也是扭曲的。

英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迪金森(Dickinson)教授认为,儿童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幸福感,并且孩子的身心发育和人际关系的总和是相等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受欢迎程度如何,包括受不受小伙伴的欢迎,受不受大人们的喜爱。迪金森教授表示,要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是看孩子积累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其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

有研究显示,受欢迎孩子的行为特征往往表现为,行为举止得体出色,喜欢与人合作,帮助他人,同情心强烈。入园指导

他们懂得如何奖励其他伙伴,即知道注意他人,赞美他人,善于与人合作和分享,对人提出有益的建议,听从成人劝导,维护团体的荣誉,努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等。

而被拒绝的孩子的行为特征多表现为:行为随意,吹牛,喜怒无常,欺软怕硬,有攻击性,蛮横无理等。童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很可能会成为将来成人世界人际关系的阴影。

目前,我国幼儿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调查发现,3-5岁的孩子除了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外,还要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由于幼儿自主性差,不能违背成人要求,但事实是他们已经不堪重负,正在丧失本属于童年的幸福。如果孩子们生活在缺少童年幸福的世界里,怎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乃至获得终生幸福?教育不应该以牺牲孩子们的童年幸福为代价,而应提倡既能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童年,又能让这种幸福成为奠基他们终生幸福的教育。

有专家表示,幼儿的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一是满足幸福感的需要是具体而简单的,很少受到客观价值标准的影响。比如,一件渴望已久的玩具、父母老师的夸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虽然这种幸福感粗浅而感性,也不够持久,但它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二是选择幸福感的工具与他们的思维水平相一致。三是幸福的主观体验受外界评价影响且不稳定。

当“成绩好”给孩子们带来最大幸福的同时,我们是否该想一想,孩子们其它方面的能力是否被压制了,当成绩不再是唯一目的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真正幸福起来?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随着国家《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把大家的目光再一次吸引到教育这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行业,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业。多少年来,我们都把学习好做为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这就导致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也错误的认为只要学习好那就是真的好,自己好,家人好,老师好,学校好。我们不指望中国的教育改革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也不奢求一个通知、政策甚至法律能改变现状,但大家希望教育改革能有实质性的推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科学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她)们健康茁壮成长!——倪卫校

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和老师及其他孩子,而“成绩”是牵连这三类群体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成绩在目前中国教育制度下仍然是唯一的识别尺,“成绩好”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幸福理所当然。——李斐

这个调查问卷很惨烈,小孩子本该单纯的快乐,被单一的外在标准衡量了。问卷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已经依据成人喜好被裁剪初具雏形。评价并用评价引导他人行为其实是很残忍的事情,自己事情尚未处理好的我们凭什么坚信自己有评价他人的资格,甚至了解都无从谈起。把孩子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他们所拥有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想法距现实有些距离,现在只能希望在“学习好”这个标准里,有更丰富的内涵,从而给予孩子们一点点小小的空间。——西铭

要知道幸福不是一百分,一百分带来的成就感远远不如爸妈的一个笑脸一个问候更有力量。太久了的畸形教育,已经让我们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就算现在年轻的父母想着给孩子减压,可是在社会的各种压力下还是想让孩子汲取更多的东西,这些压力不知不觉的一定会转换在孩子身上,考试成绩必然也是会成为一道枷锁横亘在孩子面前,这样的好成绩怎么能称为幸福?!——杨文

先不说“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是不是幸福,幸福与否是孩子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觉。有句话说,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自己知道。为什么“考试成绩好”成为最大的幸福,我认为这不是因为“高分成绩”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幸福感,而是由“出色的考试成绩”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说父母答应考试考得好会给孩子买一些渴望已久的东西,比如说考试好带来的老师的赞扬父母的夸奖和身边所有长辈的喜爱,比如说“考试成绩好”让孩子在班级中脱颖而出成为学习委员等等,这些才是构成孩子幸福感的原因。但是这些幸福感是不是来得过于畸形,也就是说,中国人把孩子的幸福的着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好”上让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幸福价值观。——胡倩

小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幸福的内含义,在他们眼中,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而“考试成绩好”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幸福指标。我常给我一个小侄女补习英语,她会因为考试没有考到100分而十分沮丧,我跟她说其实你已经很棒了,99分跟100没什么两样,就差一分而已,但是她说,本来她考了100分奶奶就会奖励给她一个玩具的。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分数掐的这么死,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这个比考100分更重要,孩子还是多鼓励教育比较好!——张欢

考试成绩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个学生所最应该注重的方面,这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种下的因结下的果,不能说这种体制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少说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也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可是在这种科技时代,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浩瀚知识,更多的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对知识的创新与改进,对自身的管理与提高,这些才是真正所应该学到的。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着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及发展方向,但是也得跟着兴趣来,才是好的发展。——于瑶瑶

记得小时候每当遇见大人,他们首先问的都是考了多少分,这令学习成绩不好的我总是面红耳赤。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大人们还是一样一样的。而考试不好的孩子们则依然受着同样的折磨,而我除了同情,还能有什么呢?——李特

成年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幸福,并且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殊不知每个阶段的幸福的涵义并不相同。做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就是幸福,学习只要不是倒数就可以给孩子最大的空间。——程鹏丽

我认为小孩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培养,他们一定要有些脾气,有些癖好,有些担当,世界上少了很多数理化通才不会就不成世界了,但少了一批有个性有脾气的人确实有些灰暗。他们一定要有情感(情感的受阻将导致滥情或者呆板),有了情感就有了方向,从而才会在面对问题时有了选择。小孩子有时候会不知好歹,大人们需要仔细护航,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大人们应该抱有开明的眼光,但不要代替自己的孩子去选择,这时候告诉他们相应的责任倒是很恰当。但小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升学制度还是会支配学校的一根筋教育,教师的资格评定、待遇等关切到自身生存的问题无一不被升学制度所影响,这种状况不改善,孩子们只能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以“考试成绩好”为幸福的来源。入园须知——潘宇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所为某个单独个体的幸福,因为幸福必定会与他人关联,孩子也一样。与恋人朋友的幸福是共同经历和分享的幸福,和工作搭档的幸福是一起努力成就某事的幸福,而与亲人的幸福恐怕是最纠结的一种,因为无论恋人朋友、还是工作搭档,在幸福感不能同时笼罩双方的时候,我们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亲情却是“捆绑的”且无法替代的,很容易“道不同却必须相为谋”。所以,学会和父母或者孩子像朋友那样相处,不要因为他/她是你的儿女莫名变成了你的价值观牺牲者,也不要因为他/她是你的父母就背上了义务为你奉献的道德绑架,学会互相尊重,欣赏和鼓励对方,让对方的欣喜成为彼此相处的幸福感来源。——阿布

从小到大,成绩还不错,确实对“考试成绩好”这一“幸福”指标深有体会,现在的的教育制度和家长的态度虽然不是在扭曲孩子,但是着实效果却更胜之,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吧,不只我一个人期待。——阳利雄

我小学成绩不太好,每次最怕的就是开家长会了,最怕老妈被老师训。后来上了初中成绩变得挺不错,结果老师每次开家长会都表扬我妈,让我妈觉得特有面子。回家也表扬我,我突然觉得自己的价值原来还是挺大的,确实挺幸福的。——郑义君

这个最幸福数据的得来,主要在于成年人的诱导,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期望在孩子心中的映射。所以,做这个调查,本身有积极意义,但科学性不大。试想,儿童嘛,有多少意识和想法是属于自己的?会独立思考吗?还主要在于大人的诱导,大人平常的期待,言传身教影响。也就是说,这个调查本身的设计者思路不对,至少不全面不客观。——栗彦卿

这个调查结果挺切合国情,考得好什么都有了,就像现在成人世界有钱几乎什么都有一样。这就是现实。其实要评判的话,最好是将其他选项和比例放出来看看。——小迷

都是应试教育压的。这个调查结果显示了小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就像你到一个闹饥荒的国家去调查,他们肯定说能吃饱是最幸福的。如果你到一个有家庭暴力的家庭去调查,孩子一定会说,不挨打就是最幸福的。儿童之所以选择“考试成绩好”为幸福指标,真是由于考试成绩成了他们压力的来源,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王俊岭

孩子的幸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能说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幸福或者不幸福,幸福这个感觉是主观定义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发言,有些孩子会觉得成绩好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赏、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自己的满足,这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但有些孩子会认为在追求成绩的时候丧失了娱乐时间,和同学的关系没那么紧密,从人际关系上得不到满足,因此获取不了幸福。我不认同只有无忧无虑的玩耍才是童年,应该是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做自认为快乐的事情才是童年,哪怕他要当五道杠,他只要开心他就幸福。——高欣婷

只能说相对于考试差点的孩子而言,他们高兴多一点,可以得到父母的肯定,老师的表扬,其他家长的表扬,甚至可以得到同学的羡慕之情,但是是否幸福,不是我们所能界定的,有的孩子每日苦读,获得好的成绩,是一种回报和验证,并不见得幸福,有的孩子无忧无虑,单纯的生活,成绩差点却也很快乐。不管考试成绩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和幸福的童年,对孩子而言,很重要。——刘鹏飞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很多人是被逼出来的,没想到孩子们也要承受这份压力。于心何忍?他们不是因为得到成绩而去努力,他们不认为努力学习就是幸福的,他们是为了幸福而去学习,也可能他们不愿意天天这样子,无知的学习。应试教育,毁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有学生忍不住压力跳楼?你孩子需要自己的独立的思想空间,他们不喜欢别人去控制他们,我们做的只是引导教育,不要让他们做温室的花朵,这样他们长大也承受不住,狂风暴雨。——刘君清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孩子都在家长的督促下勇于的前行,他们就像是一匹被鞭策的马,只有不断的前进才不会挨鞭子,虽然得到了“千里马”的称号,但是他们的却失去了许多欣赏周边风景的机会!

精选阅读

孩子年龄太低,入园是好?还是不好?(宝宝入园指南)


引言:很多家长都想提前送宝宝入园,自己认为

妈咪有什么苦恼?

每到宝贝准备入园时间,无论是网上论坛还是朋友聚会,到处都是一片唉声叹气之声;也有不少妈咪来邮件来电话,倾诉她们的烦恼和疑虑:宝贝刚上幼儿园,天天早上哭着不肯去,甚至夜里睡梦中哭醒。

妈咪每天早上送到门口,宝贝总哭得一塌糊涂,可老师说,妈咪刚一走,宝贝就好了。这到底是老师安慰自己,还是小宝贝是个超级小演员?宝贝明明前两个月挺爱上幼儿园的,可现在突然不肯去了。妈咪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幼儿园对宝贝不好,还是自己的宝贝太脆弱?

宝贝的困难在哪里? 宝宝入园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后,我从家长和老师两个角度,对宝贝入园问题做了观察,据我观察分析,宝贝入园的困难来自两方面:恐惧感和不适应。

与我们小时候的传统社区环境相比,目前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宝贝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因而对陌生环境适应较慢。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宝贝对幼儿园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与宝贝熟悉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宝贝要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3周就可以送到幼儿园了,然而很多家长都愿意早早的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让孩子提早接受幼儿园这个小圈子的教育。

宝宝入园早还是入园晚好


妈妈早早的就开始给宝宝选择幼儿园的做准备工作了。对于宝宝入园的年龄问题一直与家里人没有沟通好,老人们不愿意让宝宝尽早的送宝宝入幼儿园认为孩子不适合送孩子这么早送孩子去幼儿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建议早些上

满足宝宝的求知欲

大多数孩子都由保姆或老人照看,他们没有精力和经验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靠家长下班后的那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家宝宝1岁半入园,之前一直在外婆家,入园前只会说单个字。入园后1个月,宝宝不仅弄懂了所有的常用称呼,而且见了人会主动打招呼。

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园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有趣的童话故事,简单的手工课,顺口的儿歌、童谣等,都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现在我家宝宝2岁2个月,会背十几首古诗、会唱N首儿歌和童谣,喜欢手工、弹琴、绘画、看书。

早入园唯一的缺点是孩子抵抗力较差,容易生病,但刚入园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适应期。只要家长平时注意宝宝的饮食与卫生,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抵抗力自然就提高了。

适应快,习惯好

超级小帅帅

我儿子17个半月入园,现在已经入园半年了。宝宝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在入园前几天,我每天下午带着儿子到班里熟悉环境。第一天送去,他没有哭闹,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一个星期后,早上虽然拉着大人的衣服不放,但放学时却不想回家,还要和小朋友玩。过了几天就开开心心地去了。

而且,儿子上幼儿园以后,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吃饭时会把小椅子拖到小桌子前,很端正地坐在那里等;吃完饭会拿纸巾擦桌子;自己会洗手等。集体意识、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现在我儿子是全班最小的一个,但是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被老师评为了冠军宝宝。

建议晚些上

让孩子充分享受幸福时光

恬宝贝儿

人的一生中,最幸福的就是3岁之前,每天只管吃好睡足,没有任何压力。在这个阶段,只要孩子身体好,一家人可以省很多事。可是放到幼儿园里,一则孩子抵抗力差,一旦有传染病,很容易被传染到;二则老师少,很难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孩子太小,独立性也差,有什么要求不敢或不会跟老师说,很容易憋出病。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这幸福时光,3岁以后再上幼儿园。

提倡早上幼儿园的家长,更多的可能是考虑到上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我认为成长是个必然的过程,到什么年龄自然会学什么东西。再说现在教育孩子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在幼儿园才能学到。

更自信,更从容

对于儿子仲辰宇的入园年龄,我权衡了又权衡,决定3岁半再送他上幼儿园。

辰辰3岁半时,看到小伙伴都上幼儿园了,他也说想上。虽然他刚开始也哭闹,但一个星期就适应了。在班里,辰辰年龄比较大,老师说他接受能力、自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强,带起来很省心。我觉得老师看我儿子的目光都是赞赏,辰辰也越来越自信了。

辰辰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大概2岁多一点,刚去时不停地哭,看见我就像捞到救命草似的伸出双手让我抱。一到我怀里,她就紧紧搂住我的脖子,哭着连声说:“走,走!”想想平日教育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走,而这个小女孩却把信任的手伸向我这个陌生人,可见她是多少想念她的妈妈啊。

留言

不管是让孩子早些还是晚些上幼儿园,准备工作都是必要的:让孩子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学会简单地表达“渴了”、“要大小便”等要求。

要让孩子明白,上幼儿园不是爸爸妈妈不要宝宝了,宝宝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做做游戏,睡一觉醒来后再吃一次饭,爸爸妈妈就来接宝宝了。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强调这一点。

简单描述幼儿园的生活,但不要为了让孩子愿意去而描述得过于美好,否则孩子入园后容易失望。

上面家长所建议的意见也是分两种完全不同的几种方式,家长可以从中更详细的了解宝宝早入园对孩子的利与弊,更方便家长了解这方面得内容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的。做出对孩子来说最合适的决定。

按钱分班的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吗?(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我们都很清楚目前中国的现状,幼儿教育是家长们非常重视的,但是目前幼儿园处于一种“僧多粥少”的状态,因此就有一些的幼儿园弄出一些新的花样,按钱给孩子分班,那么这样的幼儿园你会选择吗?

1500元上普通班,多交1400元进特色班,多交2400元进逻辑思维班。——西安一家公立幼儿园新学年就要按钱分班,这让一些家长倍感纠结。上吧,经济上难以承受;不上吧,又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幼儿园是学龄前孩子玩耍的小天地,是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宝宝健康成长的乐园。有句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见孩子在幼儿期所受的教育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每个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他们在挑选幼儿园上可算得上是“较劲脑汁”、“精挑细选”。可让家长们始料不及的还有即使选好了幼儿园,为孩子选择班级还得再伤一次脑筋,再加上“昂贵”的学费真的是让年轻父母们“伤不起”啊。

在孩子天真的童年生活里,不会有金钱的概念,孩子们会接受按年龄段来划分班级,但不会明白按“钱”来分班是为什么,不会明白即使家长交了钱,他们被分到了所谓的特色班或逻辑思维班意味着什么。所以,幼儿园所说的多交1400元可以进特色班,多交2400元进逻辑思维班的现象只会让孩子的家长为难,只能说是园方的一种变相涨价。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我们绝也不应扼杀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们稚嫩的肩膀过早的担负起“学习”的重担,不要让孩子过早感受“贫富分化”,让他们陷入拜金主义。

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们都想要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更不想要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希望父母们都能够认清楚现实,不要因此而扭曲了孩子们的性格,敬请多关注这方面的常识吧!

你给孩子的爱是免费的吗?(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妈妈给孩子的爱是否是免费的呢?现在的家长都喜欢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去做事情,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看以下的小事例吧!

几年前,我和老公北燕南飞,定居江南。女儿注定要生长在一个和我们语言不通的城市里。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我只好辞去工作自己带她。

初为人母,一切从头学起。没有亲人帮忙,没有与其他妈妈互相交流,我的育儿知识基本来自书本和网络。姐姐寄来两本育儿宝典,作者分别是日本人和美国人。她以自己养育孩子的经验告诫我:一定要综合美日两国的先进理论,抛弃国人陈旧的母鸡式、填鸭式“饲养法”。近些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批判传统的早期教育,似乎成千上万个爱因斯坦都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里了。受这种潮流影响,望女成凤的我决定对女儿进行洋式早教。入园指导

根据我的浅薄理解,洋教育就是对传统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想到自己小时候在衣食上受到的过度爱护和行动上遭遇的诸多限制,我对女儿采取“饥寒交迫”的“放养式”养育法。衣服要少穿,方便运动;吃饭随意,坚决不勉强她多吃,饿几回,她自然就会好好吃饭。关键是给她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她自由地摸爬滚打,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养成坚强自信的个性。女儿就这样自由自在地长到两岁九个月。

女儿上了幼儿园小小班。那是一所名幼儿园,我们费了一些周折才把女儿送进去。在那里,活泼开朗的女儿开始遭遇人生最早的挫折。先是因为不肯午睡,被老师训斥;再是由于上课时带领小朋友们满地爬,还有她的运动速度太快,经常摔跤或把别人撞倒等等,她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我深受打击,原以为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孩子一定很优秀,没想到……痛定思痛,都怪自己太迷信洋式教育了,忽略了洋花朵在中国可能会水土不服。哎,还是给孩子来点符合国情的教育吧。

为了让女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下狠心给她订规矩。可是,要把一只顽皮的猴子改造成温顺的绵羊,谈何容易。自由惯了的女儿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能”:睡觉前不能说话、吃饭不能下地、上课不能走动、不能争抢玩具等。她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规矩”一词,一遍一遍地强调,只能加深她对幼儿园的厌恶心理。我不敢一下子要求太多,只能督促她一项一项改进,一点一点进步。但幼儿园是一个共同成长的集体,如果一个孩子在老师眼里长期落后或者与众不同的话,她就会逐渐走向孤独自卑。我开始担心女儿的心理健康。

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出来时,我大吃一惊:她的右脸上有3道长长的血痕!老师歉意地说:“我们有责任。但你女儿说是自己挠的。”回家后,我先表扬她勇敢,不怕疼。又哄了她好久,她才说是某某小朋友挠的。我既心疼又气愤,女儿居然如此懦弱胆小,还撒谎,我忍不住伸手给她一巴掌:“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这是女儿第一次挨打,她受惊地躲到爸爸身后,哭了好久,才能开口说话。她的回答令人心痛:“好不容易有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我一时说不出话来,抱着女儿安慰她:“妈妈不该打你,妈妈爱你。”女儿哭着说:“妈妈,你的爱是免费的吗?”我一愣,她接着说:“我不听话,惹你生气,你还爱我吗?”她边哭边继续说:“在幼儿园,我表现好,老师才喜欢我……小朋友才和我玩……”哦,原来她的意思是: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吗?我为她的早熟而震惊,她还不到3周岁呀!

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这么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不出。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栽培孩子,试图把他们塑造成优秀人物。孩子似乎在替父母圆梦,向着他们有心无力没有成功的目标艰难前进。我按照所谓的先进育儿法培养女儿的时候,潜意识里是否也有所期待?入园须知

不能让女儿背负我们的理想包袱。一学期后,我给女儿换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幼儿园。尽管这个幼儿园没有教会女儿一个汉字、一道算术题,但是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她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园的教育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因此做为家长不可忽略,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幼儿园远比一个最贵的更加合算,希望家长们都能够算清楚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孩子三岁之前应该上幼儿园吗?(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究竟应该几岁让孩子上幼儿园比较好呢?其实小孩子并不是上幼儿园越早越好,这还要看孩子的心理能力,以下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宝宝几岁上幼儿园比较合适吧,我们需要从那些方面来考虑吧!

姓名:多多,年龄:4岁半

入托年龄:1岁2个月

多多1岁刚过就被送进幼儿园读全托。

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多妈妈表示没有发现多多有暴力倾向,“有时老师会投诉说他欺负别的孩子,但是情况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担忧的是多多不喜欢呆在家里,“他一回到家里就发火,老是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多多妈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不会再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算苦一些也应该自己照顾孩子。”

专家观点:太早入园不利于孩子发育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太早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将2岁以下的幼儿送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对一的照看是最为理想的。”但是对于过早进幼儿园会让幼儿具有暴力倾向的说法,他表示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这一点,而且幼儿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认为把幼儿长时间地放在托儿所中,特别是群体中,可能会培育他们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父母日常生活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让孩子提前上幼儿园,父母应该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顾,不但会阻碍身体发育,对其心理和性格成长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他也表示,对3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入园指导

足够的爱才是重要的

婴幼儿最好由母亲专职照顾,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压力和竞争日趋增强的今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大多数父母都被迫选择的事,而该什么时候送,很多时候会受到诸如工作、经济和照顾孩子的人手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尽管孩子过早入托会产生暴力倾向这种观点还有待证实,但也给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钟,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照顾和指导,但却不能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任何一所学校或任何一个老师。努力赚钱让孩子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记住,被无数例子证明的一个事实:在爱与关怀下成长的孩子远要比仅仅在物质中成长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丰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心、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入园须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许多有家长们都愿意把孩子早早的送入幼儿园,这样自己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但是过早的送孩子上幼儿园未必就是一件好的事情,希望家长们能够多反思!

入园早好,还是晚好?


建议早些上

满足宝宝的求知欲

大多数孩子都由保姆或老人照看,他们没有精力和经验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靠家长下班后的那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家宝宝1岁半入园,之前一直在外婆家,入园前只会说单个字。入园后1个月,宝宝不仅弄懂了所有的常用称呼,而且见了人会主动打招呼。

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园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有趣的童话故事,简单的手工课,顺口的儿歌、童谣等,都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现在我家宝宝2岁2个月,会背十几首古诗、会唱N首儿歌和童谣,喜欢手工、弹琴、绘画、看书。

早入园唯一的缺点是孩子抵抗力较差,容易生病,但刚入园的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适应期。只要家长平时注意宝宝的饮食与卫生,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抵抗力自然就提高了。

适应快,习惯好

我儿子17个半月入园,现在已经入园半年了。宝宝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在入园前几天,我每天下午带着儿子到班里熟悉环境。第一天送去,他没有哭闹,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一个星期后,早上虽然拉着大人的衣服不放,但放学时却不想回家,还要和小朋友玩。过了几天就开开心心地去了。

而且,儿子上幼儿园以后,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吃饭时会把小椅子拖到小桌子前,很端正地坐在那里等;吃完饭会拿纸巾擦桌子;自己会洗手等。集体意识、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现在我儿子是全班最小的一个,但是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被老师评为了冠军宝宝。

“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


只要稍微总结一下中国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所谓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是,同时中国式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听话”并非绝对是坏事(专家视点)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