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给你买,给你买啊!买完了你要听话啊”,诸如此例的话语我们经常听到。毫无疑问,这是孩子在和家长要求什么东西了,然而我们过分的妥协,却是隐约的害了孩子。

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早教网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本网站小编祝您春节快乐,合家幸福: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担忧: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

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前段时间,南肖埠小学老师徐峰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心让宝宝越来越笨的坏习惯噢(夏季亲子教育)


前言: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宝宝是每个父母们的心愿,但是家长们是否知道培养聪明宝宝应该从那些的方面做起?若是平时不注意的话,聪明的小宝宝也有可能会变笨的噢,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

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而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亲子网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坏习惯5: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坏习惯6: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亲子教育

坏习惯7: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坏习惯8: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

本网站小编总结:以上的8大坏习惯你家的小宝宝们占了几点呢?平时的生活习惯可是对孩子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噢,因此家长们都要多注意了,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很重要!

男孩越来越娘?男孩应该这么养


“男孩女孩化”、“女孩汉子化”,这样的现象您身边有吗?很多人在男孩女孩的教育问题上有疑惑,是不是教育也要“男女有别”呢?

男孩怎么养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言传身教靠父亲

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探索好动别干涉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幼儿性意识是否越来越早?


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今年才4岁,可现在总是把“老公”、“老婆”挂在嘴上,小小年纪便已懂得“谈情说爱”。前不久,他回家后失望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约小雪跳舞,可是她不愿意,还说她喜欢班里的另一个男生,对我没兴趣。”儿子还紧张地问我,怎么可以让女孩子喜欢。我现在十分担心,孩子咋这么小就“懂事”了?是不是跟别人学坏了?我该怎么教导他?

父母张女士:4岁的小女孩因为害怕“走光”,死活不愿意和小男孩共同如厕;只要在一起开心,小男孩和小女孩也会许下“海誓山盟”……接到父母来信后,记者从多家幼儿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低龄幼儿开始出现成人意识。幼教专家认为,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意识只是初始萌芽状态的性意识,大人对此应该顺其自然,过多指责和压抑反而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恋爱能力。

记者在一家幼儿园采访时了解到,以前,男孩女孩都共用一个厕所,一直“相安无事”,但这学期却突生风波。4岁的女孩玲玲和小丽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这学期以来结成同盟,每次上厕所要轮流把风,绝不让其他小男生闯入。

任凭门外的男孩如何急叫,把风者都振振有辞地表示:“男孩和女孩是不可以一起上厕所的。”该幼儿园的颜老师告诉记者,孩子在目前的环境下成熟得相当早,不少小孩子已经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别。她在保育实践中也发现,“懂事”的女孩常不愿当着男孩的面如厕,只能憋着。

除了拥有性别意识外,不少幼儿也表现出一些朦胧的成人行为和意识。还有的小男孩“追求”女孩子的手段相当高明,平时献殷勤,如帮女孩子擦汗、替她从别人手中抢玩具、跳舞时争着做舞伴……遇到节日尤其是女孩子生日时,男孩还会送巧克力和玫瑰花,一旦逮住机会,就会拉一下小手、亲一口脸蛋。

针对低龄幼童过早出现成人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家雄建议父母顺其自然。因为0-6岁的幼儿并不真正理解大人的世界,拥有奇怪、复杂甚至是过分成人化的想法,也并不代表他们提早拥有了成人的性意识,他们的行为及语言只不过是对大人的一种模仿。由于当今社会日益开放,孩子越来越早地能从各类媒体接触到大量成人话题,因而似懂非懂地接受了这些内容。

朱家雄表示,大人不应对孩子的成人意识加以强化和肯定,但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斥责和阻止,过分压抑可能使孩子认为性是罪恶的,并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从而干扰他们今后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父母可以找出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其他内容上来,让孩子在自然的过程中慢慢转变,并使其想法逐渐接近于成人。

孩子是越长越大,撒谎的能力也是越来越高超,你能对付的了吗?


前言:孩子习惯性的撒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品德问题,这种撒谎常常和一系列过失行为连在一起,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撒谎其原因,多半是因为惧怕,因为惧怕某种处罚而寻求的暂时逃避。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撒谎呢?

孩子怎么学会说谎了?!这么小就会说谎了,以后还得了!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

据统计,孩子的100个谎言中,有70%是由于畏惧惩罚和怕被嘲笑,10%与孩子的想象、夸张有关,20%是故意说谎。孩子的“大话”形形色色,说谎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成无意的和有意的。

1.不是故意的谎言。

这类谎话大概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说过,它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孩子是用说大话来满足愿望:“我家有一架真正会飞的飞机!”“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好多新玩具……”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他的小脑袋瓜里充斥着天马行空般生动、逼真的想象,可是由于年龄小,他往往分不清愿望、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常常把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当作事实,“大话”就此出现了。应该说,这样的“大话”并不算真正的说谎。

2.就是故意的谎言。

如果说第一类说谎不过是孩子的“无心之失”,那么第二类说谎的孩子就是“明目张胆”了。他们确实在骗人,目的是为了逃避他们不希望面对的后果,前提是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互动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了解若是说了真话,父母会有哪些反应,自己又会落到什么样的处境。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除了逃避身体的惩罚或物品、机会的剥夺之外,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尊,从而形成了自我防卫性反应——说谎。对于这类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父母就一定要重视了。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亲子教育,在生活中,对于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观念,儿童多半是通过日常生活无意识习得的。如果儿童经常看到成人说这样或那样的谎言,那他们很自然会很方便地建立起这样的错误观念。对于孩子来说身教更胜于言传。要孩子不说谎,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首先不说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答应孩子的事情,就力求做到,当实在无法做到的时候,也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真诚可信的。

其次,要和孩子平等交流。

家长一味居高临下的俯视孩子,自然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为了逃避责打,惟一的办法是撒谎。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孩子逐渐养成了撒谎的心理。可见,我们给孩子设下许多难以达到的目标,对孩子期望过高,当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时,他们只能选择说谎。

再次,温情教育。

对于撒谎的孩子必须严肃指出是错误的,并进行必要的批评,但这种批评绝不是简单的打骂,而是动力以情、晓之以理的温情教育。比如孩子偷拿了小伙伴的玩具,回家却说是自己捡的,你可以问他是真得很喜欢这个玩具吗?如果喜欢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买个新的,让你把“捡”来的玩具送回去。而且要注意给孩子说理,告诉他诚实是一种美德,而撒谎既不道德也有损身心健康。还可以给他讲一些撒谎者最终遭人唾弃、自食其果的故事,以此教育孩子改掉撒谎的毛病。

在孩子犯错并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适当的夸奖两句:“宝宝能够跟妈妈承认错误,真乖。”这样也就等于在告诉宝宝,说实话才能换来夸奖。对于孩子的诚实的行为,要及时地表扬和奖励,使之得以强化而不断巩固。

最后,家长要调整自己不当的言行举止。

尽量避免说一些带有威胁性的话。即使成人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孩子也极有可能当真。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也要公正合理的对待与处理,不要动不动就实施严厉的管教。口头的恐吓和曾受到惩罚的经验,都会加剧孩子对犯错误的恐惧,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自我防卫反应。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果孩子撒谎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那么家长也可给孩子一定的处罚,让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免以后再犯,但是切忌简单的打骂,可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处罚方式,比如扣除零花钱、写检查等等方式让孩子引以为戒。

天价幼儿园越来越多,有人解决吗?(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最近几年幼儿园托费普遍上涨,更多一、二线城市还出现了天价幼儿园。很多家长都无奈的接受这个社会现实,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幼儿园上涨费用,我们进行了调查。

按照目前的教育定位,学前教育并未被包括在免费义务教育范畴内,只有极少数地区实施了学前教育免费的政策,绝大部分孩子都要花钱上幼儿园。

各地出现的“天价幼儿园”,正是在学前教育市场化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针对的就是高端人群。既然“天价幼儿园”的卖点不一样,又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公众就别太过敏感了,毕竟其收费再高,也跟绝大多数人无关,吐吐槽也就算了,没必要揪着不放。

真正需要大家关注的,则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平价幼儿园,它们的生存发展,更值得关注。我国于2010年才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计划投入100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而在三年计划之前,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一直偏低。正是投入不足,才造成眼下上幼儿园难、收费过高的局面。而公办幼儿园又占据过多社会资源,亦导致幼儿园发展不平衡,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挤压,拿不到政府补贴,只能通过涨价来维持,则又加剧入园难、收费高的困境。宝宝入园

学前教育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必要衔接,亦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改革教育体制,将幼教纳入义务教育范畴,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与补贴,让公办学前教育成为政府主导的免费教育。眼下,除了政府投资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向现有的民办幼儿园发放补贴,鼓励其就近接受本地生源,以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亦能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从而降低整体收费。

本网站小编总结:天价幼儿园这样的社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为老百姓多想想,多办实事,从根本问题上解决幼儿上学问题。

你是一个妥协的家长吗?(端午节专题)


前言:现在的小孩子们智商都比较的高,并且还会察言观色,若是父母们对孩子一味的妥协,那么小孩子们就越是贫的厉害,因此对于小孩子们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们要学会当机立断!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亲子网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最初孩子学会对妈妈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妈妈的拒绝还没有坚决到让孩子害怕或绝望,孩子会继续坚持,甚至用哭闹来要挟妈妈。这一招最能试探出妈妈拒绝的极限。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孩子就逐渐放弃制服妈妈,让妈妈顺从自己的念头。相反,如果妈妈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只要尝到了一次甜头,孩子就会抓住妈妈的弱点,继续用任性执拗的方式让妈妈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一、如何和孩子订立私下协议: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守信用。妈妈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人都要说到做到。谁反悔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须清楚地答应他同意这个协议。

二、拒绝孩子违反协议的三条对策:

孩子坚持要违反协议时,你必须告诉他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都不喜欢。

1.眼睛看着孩子,表情严肃、平静,不要笑,让孩子觉得无可乘之机。

2.拒绝孩子时,说话要简洁:“不行,我们已经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须……”如果孩子继续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你要更简洁地拒绝他:“不行。”如果孩子更加执拗,哭闹、喊叫,弄得你很难堪,你可以不说任何话,直接抱起孩子回家。如果遇到入园的时候,你正赶着上班,这时可以二话不说,直接送孩子到班里,跟老师说明情况,然后离开幼儿园。如果孩子坚持不吃饭,或吃零食,你必须坚持不给他零食,同时让他不吃饭。

3.拒绝孩子的当时,不要跟孩子争辩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妈妈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有不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摆脱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难堪;为了孩子更高兴;为了孩子不饿着;……这些饱含“母爱”的理由,会让孩子更任性,让妈妈付出母亲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付出换来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快乐和妈妈暂时的轻松。殊不知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忍让,只会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亲子教育

除了协议的方法外,对于一些临时状况,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不予理睬。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耐心劝导。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适当地“惩罚”。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本网站小编总结:过于的顺着孩子,往往很容易使其养成专横跋扈的性格,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之中,不易与人合作,所以说父母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合理,对于孩子错误的做法不可一味的忍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