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画画,把自己眼中的世界通过画板表现出来。但是父母总想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压力也抹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宝宝还知识兴趣培养阶段,家长就拿考级水平来衡量,这不是揠苗助长嘛!

画画是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的一种可独自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当孩子画画的时候,家长会不会常说以下5句话,让孩子渐渐失去绘画兴趣了呢?对于儿童来说,画画是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感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他不用依靠父母帮助,可以独立进行自我探索和创造。孩子的画是他情绪的反应和创造力的体现。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但偏偏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轻易地就用几句话扼杀了孩子画画的天分和兴趣。1、你画的这是什么呀?怎么一点都不像呢?

2、我现在没有功夫听你讲你的画。3、你的画太棒了,将来能够成为画家了。

4、画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可以准备考级了!

5、你画的不好,我来帮你画。

如何激励孩子更热爱绘画

1、把画装进精美的画框中,作为礼物送给亲戚。2、把画制成一个薄板,用它们当作盘垫。3、把画发到网上,例如雅虎相册等,让更多的人欣赏。4、用他喜欢的画当作壁纸来装饰孩子房间的一面墙。5、做一个家庭绘画作品展,邀请孩子的老师、同学、长辈、邻居前来参观并留言祝福。

本网站小编总结: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宝宝们天性单纯,也许一句无心的话会让他们受到伤害。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该宽松一些,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神通,劳逸结合与社会实践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很重要。

延伸阅读

有钱也不要“富养”孩子


亲子班下课后,下起了雨。大多数家长都是骑车带孩子回家,有一位妈妈没带雨衣,大声地责骂孩子:“就说要下雨吧?!我说开车来,你偏偏要坐自行车!人家没车没办法,你有车不坐一定要坐自行车。看,真下雨了吧?现在怎么办?咱俩都得淋雨了。”孩子也就2岁多,听到妈妈的责骂后大哭起来,冲着妈妈叫喊:“我就是要坐自行车!我就是不要坐小车!淋雨怎么了?淋雨更好玩!”

这是孩子的性格有问题吗?还是妈妈的想法有问题呢?

关键点分析

生活条件好了,是不是就可以放弃传统美德呢?如果家长一味娇宠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在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享受、毫无节制,长大后必然沾染许多坏毛病:浪费、爱慕虚荣、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有人格健全的孩子,长大后才能靠自己赢得精彩的人生。

这位妈妈很疼自己的孩子,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家里条件也不错,有私家车,对孩子更是呵护有加,明显有富养孩子的心理。孩子坐惯了小车,想找坐自行车的乐趣,这也许是小孩子的天性,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位家长明明知道天要下雨,却听了孩子的建议,选择骑自行车,说明孩子已经很任性了,而这种任性可能就是家长平时太过宠惯、富养所致。在已经养成任性毛病的孩子面前,家长的话已经不起什么作用,孩子这么小就逆反,家长已经开始吞咽自己酿出的苦酒了。

富养,不是仅仅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也不是过度关注孩子,更不是骄纵孩子。有时可以尝试一次“低水平”生活,也是大有好处的。那位妈妈已经骑自行车来了,天已经下雨了,就不要责骂孩子了,母子一起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解决问题,共渡难关,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向困难低头的韧劲。

关键帮助

招数一:不要随意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诉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愿望在家长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在物质方面,必须买的物品,当然不能含糊,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急需的,甚至算奢侈品,家长就不能纵容孩子。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助长他的欲望不断膨胀。要让孩子明白,钱再多也不能乱花,要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当孩子提出一个愿望时,家长可以跟他一起分析这个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急需,如果不是,就要打消念头,或者推迟实现。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提出要求之前会仔细考虑。孩子在快下雨时还提出坐自行车,这个要求是不太合理的,家长当时就应该打消他的念头,可以等天气好时再体验自行车的乐趣,就不会出现后来妈妈的恼羞成怒和一通责骂。

招数二:培养孩子勤俭的美德。即使家里再有钱,也要注意节约,能用的东西尽量用,能省的钱就不瞎浪费。家长在家中拾掇东西时,可以变废为宝、旧物新用,做这种“革新”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说:“这些东西改一改都还可以用,变废为宝是一件有意义和神奇的事情,对吧?”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做小帮手,拿拿工具、扶扶物品等,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过程和乐趣。

招数三:与孩子一起体验“吃苦”的感觉。生活水平高了,就容易丧失吃苦的精神。因此,偶尔找一些“吃苦”的事情与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比如上面这个案例,既然天下雨了,家长没开车,只有自行车,这时妈妈一味责骂孩子,只会引起孩子自责或撒泼。与其这样,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体验在雨中骑车的苦与乐。其他孩子都能忍受雨天,为什么他就不能忍受呢?体验一次后,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己也会明白,原来开车与骑车是有很大不同的,便会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同时也知道了其他人的生活状况,会理解与体谅别人,一举多得。

父母不要把孩子的缺点在心理放大(本网站编辑)


前言: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就连历史上的名人为人也会有自己的小缺点,当然孩子也不能例外了。有一些小缺点可以通过不断的教育而改正,而对于哪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也不应该太过苛刻。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可是很多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更优秀,这就导致他们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并时常拿出来教育孩子,这个过程会给孩子的成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孩子小的时候,自身发育的构音系统和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不太完善,出现轻度或者短暂的口吃现象,或者在紧张情形下说不出话来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父母或者老师过渡关注这些问题,问题就会在无形中被放大和强化,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个人越是害怕什么,就会总在不经意间看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从而引发内心强烈的恐惧体验,就越加害怕什么。所以不要过分关注并且强化孩子的某些缺点,以免适得其反。

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孩子的缺点上面,多引导,少批评,多暗中纠正,少当面点明,因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多东西还没有成型,可塑性非常强,再者说了,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更别说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了。就是说,在孩子出现一般错误时,不要当面大声呵斥,像发生多大事儿似的,应该用正常的说话语气,告诉孩子该怎样做,还要告诉他不那样做的影响和后果,如果是发生了严重危害他人或者孩子自身安全的错误,则必须当面提出严厉批评,而且要求其复述一遍,以加强印象,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要想成为孩子眼里的权威,这会拉大亲子间的距离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感。就想成人之间的爱与被爱都应该让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如果没有做到的话总有一天这种失衡会对彼此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性教育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性教育

一般说来,儿童从3—4岁起便开始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并对成人及其他儿童的生殖器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感可持续到8—9岁,其间出现与性有关的游戏及对性的探究行为。此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来自某市少管所的调查证实,性犯罪的少男少女,大多与其幼年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有关。

幼儿性教育必须严格把握儿童年龄、心理特征,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决不能采取强迫的、教条的、粗俗的方式,更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寻欢作爱或进行性行为。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8岁的小男孩,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爸爸就是这样对妈妈的”。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丰富儿童生活内容。对儿童关于“性”的提问和某些行为,应当自然坦率、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和引导,消除其疑问,防止淫秽书刊、影视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若大人羞于启齿、含糊搪塞、一味训斥,则只会使孩子产生种种联想,以至造成日后的性压抑、性自卑,或是促使他们从其它不正当渠道错误地了解“性”。

要注意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如喜欢抱着妈妈的枕头、内衣睡觉,玩弄生殖器,裸露阴部,看异性洗澡等。这些行为一旦成习惯,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适时和父母分床,有利于儿童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形成。有些家长爱将孩子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是很不好的,它会使孩子性识别产生障碍,为同性恋、性倒错、异装癖等变态心理种下隐患。

我们提醒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性”是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的,早期性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性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别等孩子走错路时,再追悔莫及。

这些话,再生气也不要跟孩子说!


如果要找一句话让孩子自卑又难受。非这句话不可:“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有一个朋友,他说自己一直害怕犯错误,没有安全感。一直以为是性格问题,后来才知道是家庭的影响。他说“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爸爸都很少肯定我。

在外边跟同学打架了,二话不说,直接开打,骂我调皮惹事。在餐桌上,有时讲话讲到一半,爸爸就会从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脚制止我,要我别说了。每次被踢,我都很受惊吓。”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前几天从邮箱里看到一位妈妈的来信:

她说我家先生个性内向,不喜交际,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而且每次看到这样,我心里很无助。

有一次女儿说要听写,爸爸就给她听写。中间有字不会写,爸爸就要求她不会写的都写几十次。女儿就哭了,说不想写,觉得太多。爸爸就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抄书比这还多。女儿就一直哭。这时爸爸更加烦躁,开始骂了起来。

事后当我跟他谈的时候,他的态度也很不好,事实每次他都没有耐心,要么骂要么就说不管她。有时还骂“说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真的想抱抱这个被骂的孩子。爸爸的否定一次又一次对她的心灵造成伤害。

孩子就算真的不会做,或者慢半拍,可以想办法呀。特别是给孩子做测试或者做作业。常常考验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心里的怒火很容易被点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也不会!!!”(你几十年的经验和孩子比?)

“为什么我生了这么笨的你”(你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

“给我再来,写,重新写几十遍。”(恨铁不成钢的爱变成了罚)

我也曾为这事恼火过。有一次,一首七言绝句,儿子怎么背都差一句背不过。我当时感觉心底一股火苗窜了起来。但我不想吓到他,去外边喝了几口水,告诉自己冷静,不是已经背了3句么。完成了75%,不错不错。所以当我回来时,他看到我脸色没有那么难看。反而放轻松了。

带读了3遍,基本能背。那我就放下书,说去玩吧,晚上洗澡时我们一起背一下就好。当我控制怒气,把任务分解的时候,往往就不会那么冲动发脾气了。

当你责备孩子笨的时候。往往是内心的那个“小孩”在肆掠你的理性。

你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作品。不好看的,没成器的作品总是会让制造它的人发怒,甚至毁掉。可是孩子是作品吗?

NO,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小小的身躯里装着一个渴望理解、需要尊重的心。

很多的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自己往往察觉不了。而等察觉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后悔莫及。

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也许下面这位妈妈的来信值得我们思考。特别是值得爸爸们反思。

我家男孩快11岁了,我老公没事的时候非常喜欢玩游戏和看游戏视频,父子俩的关系不是很好,我觉得他们沟通方式有问题。

一般他不管孩子,要是孩子有什么做不好的地方,他就会骂孩子,经常说一些不好的话语去形容自己的孩子,甚至说他以后就是怎样怎样的人了。真怕孩子就被他说成了那样。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父亲树立榜样,奈何他的爸爸还在走老一辈的育儿思路,高兴就管,不高兴就不理,犯错就骂。

我很想他能多陪孩子玩玩,给他一些正确,积极向上的引导,而不是他只要赚钱给孩子花,就是老大什么都不管的样子。”

这封邮件里,让我们看到三个常见的问题:

1.爸爸总是玩游戏,还有时间看视频提升自己的技能,是一个爱学习的好爸爸,要记得多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点,叫你爸爸的不是游戏。

2.平时不管孩子,但是孩子不对就来骂孩子,而且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让自己做父亲的威风尽显。可是我们真不是为了骂孩子而存在的啊,爸爸。

3.能挣到钱,就是老大,威风得很,觉得对得起家,其他的不要来烦我。可是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上的引导和交流呢?我们可不是游戏里的主人公,给装备就升级,花钱就满血,而是有情感的人。

你是不是还要继续这样下去?到时真的不要后悔。

所有的孩子都期待被呵护、被接纳。可是一旦被父母恶意、不友善的对待,孩子就会感到受伤、感觉被背叛。而且这样的感受会一直“过不去”,停留在记忆里,一辈子不散。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小的时候,会非常在意大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当然好的评价,差的评价都会有。但是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想要好的评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开始评价自己,有了“自我概念”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比如父母常常说孩子“你真笨”。孩子做作业做错了,就说“你真笨!以后就是一个熊样。”

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在外边玩的时候起了争执,如果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了,父母就说“你真笨!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被欺负,你就不会去打回去啊!“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说“你真笨!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孩子自己在内心觉得父母都说自己笨,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做什么事都怕,因为怕人说自己笨。

可怕的是,孩子到了最后,也会真的觉得自己笨。原因是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说自己笨。

真的!对孩子而言,一句话的威力有时出乎我们意料,特别是孩子最信赖的那个人,说的话如同人生判决书……

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非常感人: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多么让人感动的睿智而善良的回答呀!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我…。”

父母不能将自己脑子里的人生观、宿命论附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将自己的那些愤怒和戾气倾泻给孩子。因为你说的那些话,会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温暖的话会温暖孩子的一生。而那些伤人的话也会像噩梦一样紧紧纠缠孩子。如果你曾不小心伤过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感觉被背叛,请记得道歉,去抚平伤疤。

如何让你的孩子也变成“长腿偶吧”(本网站推荐)


前言: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正在发育期时刻都在长个子,实际上也是这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春季是他们长个子的最佳时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孩子能发育的更好。但是父母会在让孩子长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些错误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每年春季是一年中长高的最好时机,长高速度甚至可以达到冬季的两倍。如何在这段时期抓住机会帮孩子快速拔个子,成为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5月份孩子的平均身高增长最快,要想孩子能快速长高,家长千万要牢记三点:别乱补、多跳跳、睡饱觉,做好这三点,个子自然就能蹭蹭往上长了。为拔高吃蛋白粉反而矮小专家说,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事实上如果营养过剩反而会造成矮小。家长如果长期给孩子进补这些高蛋白的东西,会出现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进而引发性早熟,最终导致身高达不到遗传的预计值。长高关键看营养、运动、睡眠首先遗传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到出生后小儿生长发育,有的甚至累及终身;另外,儿童的性别、内分泌功能、生活环境、营养、疾病情况等,也影响体重和身高。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果孩子生长的过快出现腿抽筋的情况可以到医院检查并适量的服用一些钙片。长个期间营养当然也很重要,控制零食的量和吃的时间,一定不能影响孩子在正餐时的饭量。如果在平时注意营养搭配的话就不用其他市面上买的一些营养品来搭配了,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这三个原则


小孩子在一定的阶段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好奇心,经常会问父母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爸爸妈妈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困惑,不知道如何解释。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

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

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

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视“性”有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而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你有孩子,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很多跟孩子有关的性信息就来了,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比如孩子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孩子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可悲的是,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性教育机会,因为难以启齿,回避对孩子说起性话题,而白白地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小航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独有一个坏习惯,让他的父母一直苦恼不已。

那就是在幼儿园午休时,老师发现他总喜欢趴着,两脚夹紧不停地挤压小鸡鸡。于是,老师就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让妈妈注意一下。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航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或睡觉时有此动作。思想传统的父母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于是,她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老师让他把双手放在头上仰着睡;在家里,妈妈编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有恐吓的味道,或者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等等,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殊不知妈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孩子觉得他这种行为既恶劣又羞耻,但又无法改正。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了……

小航父母的这种做法真是不可取!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身体发育大大提前,他们需要更多的渠道了解性知识,但是,现实是父母和学校都在回避性教育,加之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等等对性知识作了大量片面或扭曲的传播,容易促成孩子们的好奇和冲动。他们有了好奇想要了解性知识时,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回避,孩子就会想办法去获得想要了解的性知识。

但是,父母的回避却无法堵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利用一切途径获取性知识,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孩子们接受性教育知识的渠道太少且不正规。既然正常渠道不行,他们就会“另辟蹊径”去尝试一些非法渠道,会去搜集黄色书籍、黄色光碟、浏览黄色网站等等。这些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于在国内受谈性色变的影响,父母们往往对孩子的任何有关的言语或举动过分担忧,态度总是那么粗暴、简单,父母这种错误的性教育将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危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