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童话,是最常见的一种亲子游戏,但是缺少童话阅读经验的大人,往往不习惯童话大多不说“人话”的毛病。更让大人头痛的是,许多挂着“经典”标签的童话,不但有善与美的内容,还有恶与丑的东西——给孩子读这样的东西,岂不是会教坏了孩子、吓坏了孩子?会不会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形成不好的印象?可以说,给孩子读童话,看似的简单的事情,其实并非所有大人都很坦然。

给孩子读童话,最需要一种文学阅读的心情。以一种文学阅读的心情给孩子读童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故事就是故事:

为了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读故事,比如常听大人劝喻孩子,故事中的某人如何如何,请孩子也如何如何吧。这是一种解读故事的方式,但作为文学阅读来说,总这么做未必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糟糕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但把自己变成“等待王子拯救的灰姑娘”的女性应该是极少数吧。今天,虽然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和人生取向我们未必赞同,但《灰姑娘》的故事依然美丽。因为“故事就是故事”,读故事的高手懂得如何从故事中“跳出来”,也会懂得如何引导孩子跳出来。

学会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欣赏故事。故事中有善与美,也会有恶与丑,它们都是人生中宝贵的体验。不知丑恶,也不会懂得美善。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故事中的丑与恶(假如不可避免的话)越是形象逼真,故事才会越完美。而在童话中,孩子们终会安全着陆。

在充分考虑孩子智力与情感的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必刻意去回避童话故事中看来阴暗的一面。同时,不必将故事变成道理,也不必用故事来讲道理。故事就是故事,真正优秀的故事,本身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

(二)语言的重要性:

童话是文学的,而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我们给孩子读童话,也是在帮助孩子享受、学习文学语言。真正优秀的童话大师常常也是语言大师。收集整理《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两人,本身就是语言学家。为孩子创作过经典童话的中外作家,如安徒生、狄更斯、卡罗尔、王尔德、格雷厄姆、波特、林格伦、怀特、苏斯博士、恩德、扬松、达尔、巴金、冰心等等,在语言上都有很深的功力,也非常懂得儿童的心理。在此建议大人们,在给孩子读童话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原著(包括原著的好译本),少用各种去皮卸骨的改写本、缩写本。

(三)图画的重要性:

除了能直观地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外,图画在儿童阅读中最大的功能是愉悦,它使孩子能很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的、艺术的熏陶。给孩子读童话,尽可能选择插图好的读本,最好是选择真正的图画书。真正的图画书,不是那种文字配上说明性的插图的书,图画书中的图画本身也是能讲故事的,文字的叙述和图画的叙述各有优势,不可替代,相映成趣。

(四)择优的重要性:

给孩子读包括童话在内的书籍,目的在于让孩子获得阅读的习惯,保持对阅读的热情。一般来说,在阅读的问题上,应当给孩子足够的选择自由。但童年的时光非常短暂,孩子也并非生来的阅读专家,所以大人还是应该尽可能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作品,渐渐培养孩子择优的能力。

由于童年的缺憾,许多大人十分缺乏童话阅读的经验,除了知道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外,对中外儿童文学世界的优秀作品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广袤而美丽的世界,中外现当代的童话经典多得不胜枚举,而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的优秀童话,在当今世界上也已经形成了非常宏大的潮流。童话在培养亲子关系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我们静心的反思,虚心的学习,从童话这个美丽的世界里汲取更多的营养,让孩子在亲子乐园里快乐的成长,不要有缺憾。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如何给孩子制定阅读计划?


网友:我儿子六周岁,喜欢听我讲故事,象三国,三十六计,神奇校车,封神演义等等,他自己因为识字量不够,所以不能独立阅读,但是很有兴趣。阅读时间不固定,经常是随性的,有时间了,睡前,就讲讲。他经常会要求我们重复地讲一个故事或一个章节很多次。我想问一下,如何系统地给孩子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应该怎么样安排才更科学?

专家:我看这个妈妈的描述,这个孩子经常要求重复讲一个故事,或者某一个章节,其实这个也是学龄前的孩子经常会出现的这么一个现象。我看这位妈妈倒没有焦虑,有的时候有一些小宝宝的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会焦虑,说为什么总要讲这一个故事呢?为什么就反反复复讲其中一页呢?其实我在书里面也讲到,这个是孩子的一个特点。我们现在也说不好他到底从这当中在学什么,但是我们建议家长,一般来说,尽量去满足孩子重复的愿望,因为这个章节,或者这一个故事当中一定有他需要吸收的东西,他这样非常有兴致的反复的去听,其实对他是有好处的。这个不用焦虑。

我看这个妈妈的想法,我怎么系统给孩子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孩子可能阅读面要广一些,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期望。我们也叫阅读计划,我看后面有网友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提阅读计划,其实这个计划跟咱们大人的概念不一样的。大人计划可能按部就班,对孩子来说倒没有这么确定,只是大致给出一些类别,这些类别是我们了解儿童的图书现有都有哪些类别。再有一个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他什么时间会对某一类感兴趣大致的规律,我们给了这么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妈妈希望孩子能够拓宽他的阅读的口味,可以从这些类别里面得到一些启发。比如说我看这个小朋友,他也喜欢科学,像神奇校车,他对历史方面的东西蛮有兴趣的,这个挺好的。另外,跟史地结合的可以引导他多读一些,多看一些,还有像科学方面,也有蛮多其他方面的书。像6岁的宝宝,有一些像侦探故事,有一些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的东西在里面的,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觉得比较有兴趣的。

我们在带孩子阅读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追随孩子的兴趣,比如说有的小朋友他对昆虫有兴趣,可能有一些有心的妈妈就会去找一些跟这个有关系的书。比如说《木木的昆虫日记》、《蚯蚓日记》类似这一类的书,跟孩子的兴趣是结合的。从这个入手大人比较容易带孩子进入到阅读活动中去,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当孩子有强烈兴趣的时候,我们大人有时候会想,他是不是阅读的东西太单一了,我很希望帮助他去拓宽,我觉得这个可以做,不要太强求,你可以把这样一些书放在他的周围,最好还是跟他的兴趣是有联系的。有一点延伸,帮助他慢慢知道说可能还有别的东西也是很好玩的,孩子的兴趣有时候会逐渐的去转移的,所以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做。

另外:还是跟他的年龄特点有关系,他这个时候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会比较久,他对比较曲折的情节会更有兴趣,甚至对有一点刺激性的东西会比较有兴趣。所以像小的小宝宝,比如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要是拿一本章节书,给他只读其中一章,第二天一般不会追着问你后面是什么。到了五六岁一定要听下回分解,这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

坦然为宝宝启蒙


大部分的儿童从三岁起就会对“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感兴趣。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成人的性概念,你自然不必和他们讨论性交的问题,回答时应该尽量简单。例如:“你在母亲体内一个特别的地方生长”,然后再依孩子的发展能力,慢慢地加以解说。

安妮西班斯坦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她就曾做过儿童对“人类的起源”的认识的广泛研究。

研究中,她采访了一百多位注重儿童教养问题的家庭。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已经向子女恰当地解说过“婴儿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孩子应该能答复得很好,没想到答案却使这些父母大为惊愕。

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性好奇。

各年龄层的孩子各有其性探索取向。

第一阶段,大约三或四岁的孩子,多半无法理解婴儿怎么来的。到于生殖器,孩子想象着——它是存在的,不过也许在别的地方。

第二阶段,为四岁到七岁之间。此时,儿童开始认知婴儿的某种起因,他们相信自己是由成人“组合”而来的,或者像商店中购买的货物一般,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与幼小儿童的晤谈中,班斯坦博士发现,父母竞会告诉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答案。这是值得父母改进的。

第三阶段,在八岁左右,孩子逐步能够认知,父亲也是创造婴儿的角色之一,而且具有肤浅的性交观念,但是她们无法把整个过程联想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面的认知。

第四阶段,在八至十岁之间。班斯坦博士发现,孩子在被问到“婴儿从哪里来”时,第一次出现困窘的样子。他们能够完整地叙述怀孕的原因,但是仍然不了解如何发生、如何结合,才能开始生命的过程。

处于十一和十二岁的第五阶段儿童,可能也是如此。这两个阶段的儿童,都需要有人向他解说:精子和卵子相遇,并且结合后,胚胎才开始形成。

青春期为第六阶段,倘若父母从小就曾告诉孩子婴儿如何出生,这时的他们通常能较正确地描述其过程。

家长应坦然面对儿童性教育


为了凑够钱让未成年的女友到医院做流产手术,南宁一中学生在网上发帖筹钱。另据报道,上海的少女意外怀孕救助热线接到的求助中,初中生占10%,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2岁。

很多人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专家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很多中国家长性教育的不得法。

家长太敏感易误导孩子

上幼儿园的女儿告诉王女士,她想学男孩子站着小便,王女士除了斥骂无言以对;当发现11岁的儿子遗精时,梁女士简直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面对电视里出现的男欢女爱镜头,家长们不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立刻换台……有关性的话题,在很多家庭里都是禁忌。

某个大城市的调查显示:71.6%的家长从不主动给孩子讲性知识;当孩子询问时14.5%的家长会斥责,27.7%的家长会“骗骗他”,只有18.6%的家长耐心回答。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卫生专家邸晓兰指出,孩子关于性和性别差异的问题,不一定是受了性刺激,而只是正常的好奇心。而家长遮遮掩掩的态度、诡异的表情、慌张的神色,反而让孩子觉得这些是神秘的,是不好的东西,进而使孩子今后不敢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更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家长坦然孩子也轻松

那么,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呢?邸晓兰建议,家长面对孩子关于成长的疑惑千万不要太敏感,而是要坦然。

她指出,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理解能力来进行不同的性教育,例如告诉年幼的孩子生殖器官的不同、性别差异是正常的,就像女孩子穿裙子、留长发一样自然,以介绍五官一样平常的态度让孩子认识阴茎、阴道。孩子来月经或遗精了,这时家长未必要给孩子讲性交是怎么回事,但要告诉孩子这些反应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身体发育的正常阶段,这代表他们长大了,没什么好尴尬的。妈妈甚至可以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时带孩子去小小庆祝一下,告诉她们这是她们成长的一个标志,这种坦然轻松的态度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兴奋度和好奇心。

让孩子明确底线在哪里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比较快,这时他(她)们遇到的问题更多,性冲动就是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回避的态度对于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这些是没有好处的。

专家认为,妈妈要尝试和女儿沟通,而父亲要让儿子知道自己也曾经经历这一切。要让孩子知道,性冲动是他们性成熟的表现,但有了性冲动不是就要过性生活,因为这会涉及抚养下一代、家庭责任等问题。而在这个年龄段,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成长,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回报后,他们才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要让他们知道底线在哪里,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甚至可以告诉孩子合理的自慰不肮脏也不下流,这是健康、合法,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行为。

家长如果找不到自然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共同讨论一个社会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讨论时家长千万不要采取批评的态度,而是以惋惜的口气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那些是错误的,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让孩子坦然面对输赢


相信很多年轻爸妈都曾有过宝宝哭闹着输不起的尴尬经历。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爸妈该如何开导,帮宝宝坦然面对输赢呢?

“输不起”本是天性

“输不起”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宝宝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宝宝年龄还很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还不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长有短,因此尤其是同龄人进行的集体活动,宝宝一旦输给了别人,自然会表现出不开心,甚至哭闹。

宝宝的“输不起”,实际上是对挫折、失败的一种错误解决方式,一旦输了,他们或是成为回避型宝宝,逃避困难,表示以后再也不接触了;或是成为焦躁型宝宝,大发脾气,哭闹着向父母示意。

1、“输不起”的回避型宝宝

场景回放

6岁的小磊搬新家的第一天,看到小区空地上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新成员小磊抢着要做守门员。开始的时候,小磊扑住了好几个球,得意得又唱又跳,还直喊着让妈妈看。可没过多久,小磊的大门就被攻破了,一个球接不住,就个个球都接不住。小磊甩下小帽子,带着满脸的不高兴,哭着跑向妈妈说:“踢球不好玩,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妈妈!”小磊妈应该怎么办呢?

成功对策

这个小故事是小编无意中在育儿论坛上发现的,让我们来看看小磊妈妈的成功经验吧!面对明显受挫、情绪低落的宝宝,小磊妈妈帮孩子擦掉眼泪,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问道:“为什么呢?刚才你不是玩得很开心吗?”小磊满心委屈:“他们欺负我,我不跟他们玩了。”“是吗?”妈妈认真地看着小磊,“可是妈妈没有看到他们欺负你呀,是不是他们真的很厉害呢?你刚才不是扑住了好几个球吗?你跑得很快,也很厉害呀!”小磊不甘示弱:“所以,没有理由输的。”妈妈笑笑:“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踢一次,你觉得怎么才能不让他们进球呢?”“再跑快些!”小磊答道。“那你下次玩的时候,再跑快些不就可以了?”小磊嘟囔道:“也对!”“那宝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呢?就这么输了可不好!”小磊点点头:“想,这一次我一定会赢!”

案例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宝宝的心理出现了明显的受挫。当宝宝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这时应该首先向宝宝表示妈妈能够了解孩子的感受。等宝宝情绪缓和下来后,为他解释失败的原因,告诉宝宝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游戏规则。同时要主动引导和激发宝宝再次投入该游戏的兴趣。

2、“输不起”的焦虑型宝宝

场景回放

妮妮今年6岁,跟爸爸学下象棋,只几个月的工夫,就把下了几十年象棋的爷爷给赢了,大家都夸她聪明。可从此以后,妮妮居然变成了“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平时好脾气的宝宝,一输棋就开始哭,闹着情绪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她每次都让她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还能干什么!

成功对策

对策1输几盘,然后适当地赢一盘。

找一段集中的时间专门陪宝宝玩,开始先让他赢几次,宝宝自然开心。在这个时候趁机赢一局,然后告诉他:“玩棋是不可能总赢的,赢是要靠实力的。在家里玩儿,可以有人让着你,如果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呢?会有人让吗?是游戏就有赢有输,谁都不会让着你一辈子的。如果总让别人让着你,即使赢了,也不光彩,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的。”

对策2抓住时机,善用例子。

虽然宝宝年龄还小,但已经可以理解输与赢是生活中的常事,输不见得是坏事。爸爸妈妈不妨给宝宝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还可以结合孩子接触的身边实例,帮宝宝讲解。

案例分析

面对“输不起”的宝宝,家长绝对不能迁就。不妨就让他输几次,事后任由他发泄,不去理睬,这样会让宝宝感到哭闹很没有意义。而且,当宝宝以后再提出类似诸如“下棋”的要求时,爸妈要立刻拒绝,并直言告诉他,我不喜欢和你玩,因为你怕输。从而让他感到因为他输后不正当的情绪会影响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他会成为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人。对这样的宝宝,让他明白“输不起”的结果更重要。

家长如何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孩子的安全问题已经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部分,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已是家长们见面相互交流的一个话题。那么,你准备给孩子一个怎么样的安全教育呢?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引起了父母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政府与民间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虽是好玩的地方,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所以从警局回来,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父母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3、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4、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你妈妈受伤了,嘱咐他来接你,你跟他走吗?

此外,我们还建议父母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小编总结: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但是,一两次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安全教育是讲究方法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法,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接受的方法比整天的死记硬背重要的很多。

在亲子阅读时间要和孩子动起来


当孩子对花花绿绿的图画感兴趣时,父母千万别错过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这时孩子懂得许多东西的名称,也会用感叹词。他有能力回答爸爸妈妈提出的简单问题;他会提问,是关于人物、地点的问题;他的好奇心在发展,他每时都沉浸在想象中,他要了解他所见到的每件事。他把每件事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听到飞机在天上飞的声音,就立刻幻想自己正坐在飞机里;听到讲生病的事,就恐惧自己会生病。父母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故事,对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文学气质和人格有着下可低估的作用。孩子在两岁时,一般不太喜欢只给他看图画,或只给他讲故事。他更感兴趣的方式是父母一边给他讲故事,一边用图画加以说明。孩子听着看着,会对画面提出异乎寻常的怪问题,比如:“小鸭子的脚哪里去了?。父母若理性地回答:“小鸭子在游泳,脚在水下面,我们看不见。”如果孩子再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父母就感觉难以回答,因为在孩子的头脑中,水是透明的,什么都能看得见。给孩子讲故事,父母也需有儿童般的想象力。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不可完全拘泥于画面上的内容和文字描绘的情节,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加以发挥。孩子很希望画面上画的就是他自己,或者他熟悉的爸爸妈妈。父母若把画面上的东西稍加变通,让书中的主人公改头换面,成为孩子熟悉的人和环境,以及孩子自己经历过的事,会大大提高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孩子会为这个神奇的故事兴奋不已。

父母最初给孩子讲故事是用音调来吸引孩子。孩子天生喜欢有节奏的语言,喜欢爸爸妈妈的声音,他会目不转晴地看着父母嘴巴的张合,他会听得出神。至于故事情节,最初是次要的,他在慢慢汲取父母描述事物时所用词的意思,他在暗自学习父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父母讲故事的语调一定要柔和而富有韵律。

培养孩子文学气质的最好方法是让日常一切生活情节化。这种情节化是父母在给孩子讲述中加以描绘的。让孩子感觉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画面上的,都是可以通过画面表现、通过文字描述的。

给孩子讲的故事最好由父母自己编。故事不一定完整,也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有情节就可以。即景生惰,随手拈来。让孩子在故事中成为他所知道的一切事情的主角,让孩子感到一切都不陌生,他想象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他的力量是超人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孩子天生知道编故事的技巧,所以也应该让孩子成为编故事的作者。孩子在编故事时想象力是惊人的,他甚至自己也搞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他自己全身心沉浸在其中。父母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编故事,指责他的故事是胡编乱造的。孩子编故事是跟大人模仿来的,很容易千篇一律。父母可以跟孩子聊点别的什么,比如“你的朋友现在在哪儿?”“明天有些什么打算?”等等,以这种方式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另辟蹊径。孩子更喜欢讲他熟悉的故事,他总以为熟悉便是完美。他可能不厌其烦连续几天给别人讲同一个故事。父母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题材,开阔孩子的眼界,方法之一是多读书给孩子听。

但是,如果孩子每天花很多时间讲他幻想的朋友与奇遇,而且自己还感到很可信,整日陷入冥想之中,父母就应该注意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否得到满足,父母是否和孩子相互处得和谐,孩子在恐惧什么、渴望什么。孩子在父母的故事中获得情感和智力的飞快发展,故事教育孩子的效果有:美妙的故事使孩子对阅读充满渴望。故事会减轻孩子学习上的痛苦。讲故事亲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入学前孩子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过了这个夏天,又将有一批孩子进入小学了。但在他们上小学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呢?

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不同,小学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度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一、社会意识的培养

对于孩子,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围绕这些内容,过度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如理解规则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2、培养独立性,如自我意识独立意识;

3、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培养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成就动机、责任感的培养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5、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对同伴、集体的积极情感,学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等。

6、培养主动性,包括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发现、寻找新的经验的渴望,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并主动去实践等。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要重点培养后三个方面。

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父母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准备

1)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2)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

3)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

4)发展方位与空间知觉。

而幼儿园和家庭培养重点在于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

2、数学准备

1)数量关系的认识等量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

2)理解应用题题意,理解解题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等

3)萌发注意、发现、探索的兴趣。

专家告诫:父母了解幼小衔接过度期的主要教育培养内容后要避免两种倾向:

1、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启发、鼓励,不提过高要求或硬逼孩子;

2、对孩子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还会使孩子事事依赖、自信心降低。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

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做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