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子活动
2021-06-16 家长亲子活动 狐狸的童话故事有哪些 幼儿入学准备家长征文家长处理孩子爱发脾气的方式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们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脾气。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处理孩子爱发脾气的方式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和家长吵架,打架的事情一次次上微博热搜,严重的甚至拿刀中伤父母,这些消息听起来就让人瘆得慌,也听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在家里又吵又闹的,遇到一点不顺心,就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生长的花朵,打不得骂不得,可是如果遇到孩乱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总不能坐视不管吧?一旦家长处理不当,孩子脾气反而会越来越暴躁。
那么家长该怎么去处理孩子爱发脾气这件事情呢?
我们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种方式:
先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心理学专家说“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懂得孩子的一切,可是孩子却觉得父母完全不懂自己。”
在父母眼里,孩子好像什么都不懂,他们的一切都得听大人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殊不知,这是家长的误区。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要表达自己,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发脾气一般都是有原因的,而家长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这个原因。
要么是孩子受委屈了,要么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就是想发泄。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急着阻止孩子“不准哭”“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干嘛又乱发脾气”等等,家长应该懂得倾听孩子情绪的表达,试着去了解背后的原因。
家长需要耐心温柔的去引导孩子,让他自己说出发脾气的原因,并让他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以及正确的处理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心情,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缓解心情,不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之所以会有负面情绪,大多都是因为自己遇到的难题没有得到解决,而自己又无法去解决。
这时候,家长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出现情绪的根源消失,他才能真正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穿不进去或者鞋子打结,他们解决不了就会急的大哭大闹。
这时候,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慢慢来,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教他们穿衣的技巧亦或者是系鞋带的技巧;又比如:孩子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发脾气,根本静不下心继续写作业,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送一杯热牛奶,或者让他们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家长还可以跟孩子提示这道题的关键点,给予适当地引导等等这都是很好的方式。
让孩子学会反思
张柏芝虽是单亲妈妈,但是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让很多人钦佩。
一般家长看到孩子摔倒了,会抱着孩子咒骂地板,然后假装去打地板一次行为来哄孩子,但是,张柏芝却会对孩子说“儿子,不要哭,你哭的时候妈妈就听不清你说话了,你告诉妈妈为什么会摔倒?”这时候,孩子会停止哭闹,反思刚刚的行为,然后她会告诉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重新来一遍”,然后带着儿子从原路再走一遍。让孩子能够知道原因,也能够更谨慎地走路。
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孩子情绪疏导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明白应该如何去做,以后也会更加注意去避免。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心
和孩子谈心可以建立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他们会对家长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家长也可以借机告诉孩子,随意发脾气会产生的影响,比如会让家人不开心,也会让家人心疼。
所以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健康,成就等。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恰当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爸爸妈妈永远是坚强的后盾,长此以往,孩子还会乱发脾气吗?
扩展阅读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脾气更大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每当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们总会耐下性子安慰孩子。那么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脾气更大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发脾气,自己的脾气更大,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牌气,但是过于频繁地发牌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脾气”了。
脾气不好,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纠正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但是有些父母的方法相当不可取,一看见孩子要发脾气,自己先大发脾气,想以此把孩子镇压下去。虽然这种方法可能有效,但是,这绝对不是改变孩子发脾气的最好办法。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碰到孩子发脾气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发一顿脾气,或是对孩子的行为过多责难,或是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心理专家认为,心病还需心药治。对孩子的坏牌气,父母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慢慢地开导,才能予以有效的化解。
教育孩子,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量。心理容量大的人,能尊重理解別人。而心理容量小的人,承受刺激量也小,往往会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還。
最忌讳失去控制对孩子大吼大叫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使父母逐渐无法控制局面。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自己有冲突时,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要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父母应该在商讨的气须中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不然会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是在童年时代英定下基融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
孩子脾气急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不少父母发现,自家的孩子脾气特别急躁。那么问题来了,孩子脾气急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脾气急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影响:生理原因、父母的影响和大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很多孩子的生病时,包括病愈后的一段时间,会表现出生理性的急躁,这种情况,父母多不必担心,因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病愈后,当身体一切机能恢复正常,急躁的表现也会跟随好转。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父母的影响,造成的急躁情绪,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会在孩子跟前表现出焦急、烦躁的情绪,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时候不被我们所注意,父母几十年形成的易焦急、易烦躁的情绪,已经成为一种定势的、常态的表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式,也多会像父母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不只包括您的足智多谋,当然也包括急躁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下之意强调了孩子模仿的能力,当然这种模仿,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的同时,是一切通吃的。
第三:学习难度过难,也会产生孩子的急躁情绪
第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快餐式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大多数人的脾气急躁的性格、不求甚解的态度。虽然这样的环境,我们对此表示担忧,但是已经确实的影响了孩子的性格。
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时候,宝爸宝妈们在苦恼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宝宝为什么发脾气?那么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跟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乖乖听话”。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好好听话,懂得配合的孩子好带,希望孩子一直都不使性子,不发脾气。最好是我们说什么他们听什么,最好是我们要求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最好是我们讲一遍的问题,他们统统可以改掉。
然而,在我们这么要求的时候,我们是否把他们当成孩子了呢?还有,我们是否有考虑过,孩子这个发脾气的行为到底和我们有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是否有过反思,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与我们的反应有关系,我们的行为会不会导致他们发脾气呢?
邻居家孩子的妈妈跟我抱怨她家的宝宝(五岁)越来越不讲道理,不听话,总爱发脾气。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这个宝宝亲戚家的小妹妹来了,他妈妈就特别喜欢逗这个小妹妹玩。可是,这个宝宝这一天特别不听话,要吃水果不自己拿,还反过来抢走了小妹妹手里的玩具,还推倒了小妹妹,宝宝的妈妈用玩具熊哄小妹妹的时候,这个宝宝还走过来一把抢过了玩具熊,他的妈妈很生气,责备了宝宝,宝宝哭着跑掉了。
这么听来,这个宝宝是有点不讲道理,可是,我问了这个妈妈几个问题,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问:宝宝要吃水果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答:我在陪那个小姑娘玩呢
问:宝宝抢走妹妹手里玩具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答:跟小姑娘玩积木呢
问:宝宝抢玩具熊的时候,说了什么?
答:宝宝说,玩具熊是我的
从这些简单的对话中,你们大概了解到宝宝的心理了吗?
我来尝试着还原一下这个宝宝的心理活动:宝宝看到妈妈只陪着妹妹玩,心生妒忌。于是,以吃水果为由,想吸引妈妈的注意,可是妈妈依旧陪着小妹妹玩,所以宝宝很生气,进一步破坏妹妹玩玩具,还推开妹妹,想抢回自己的妈妈。
可是妈妈不但没有离开妹妹,反而拿自己的玩具熊哄着妹妹,宝宝要抢回自己的玩具,所以说玩具熊是我的,也更想抢回自己的妈妈,可是妈妈不但没有回到自己的身边,反而把自己说了一顿,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妹妹,宝宝很生气,终于哭了出来。
所以,如果这个妈妈可以这么处理,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宝宝在说想吃水果的时候,心思细腻的妈妈就能察觉到宝宝的小情绪,过来陪着宝宝一起吃水果,让宝宝和妹妹一起玩,而不是厚此薄彼,也许,宝宝还会引导着妹妹玩的很好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他们情绪的变化和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这才是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的地方,不是等到他们发作了才去劈头盖脸骂一顿,觉得宝宝不够听话,是宝宝在找事情,殊不知,这个引子还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一个观察者吧,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宝宝的需求,让宝宝不要“被”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