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学前的家长准备

2021-06-16 孩子入学前的家长准备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什么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占4条就是失败教育。

二胎妈妈的勇气,是在实践中不断踏实的。

二胎妈妈的世界,丰富,多姿多彩,二胎妈妈的爱,温馨,深挚恬谧。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占4条就是失败教育。

1、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达标做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得不到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达标做法: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3、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

达标做法: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去幼儿园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4、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因为前不久刚刚买了一套芭比娃娃。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5、天女散花

临睡前,6岁的孩子脱下衣服,随手扔到桌上、凳子上,甚至一只袖子耷拉到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说:“穿好睡衣,然后把你的衣服叠好。在幼儿园午睡前,老师不是要求你们都把自己的衣服叠整齐吗?老师还告诉妈妈,你做得非常好,有时还帮助小朋友呢。妈妈知道你是个很讲秩序的孩子。来,妈妈看着表,你准保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马上开始吧。”说这些话时,不必高声,但一定要柔中带刚。

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孩子喜欢听好话,妈妈对其好行为的强调,恰是对他的正面激励,在反复的督促中,孩子能逐渐学会自理,并懂得承担责任。

6、用谎言掩盖事实

8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的家里的猫干的。

达标做法: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7、我要一次玩个够

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间,9岁的孩子却坐在电脑前不动。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宽容度:“好吧,再给你5分钟,把这局玩完,如果还不结束,明天也不允许你玩了。”

电脑游戏容易使人上瘾,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规定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天一次,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并严格督促其遵守。使之通过服从外在的约束力,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另外,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在规定时间的前5~10分钟,父母可提醒一次,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为准时离开电脑提供可能。

延伸阅读

孩子有这4种行为,不能纵容,必须惩罚!


这里提醒父母们的是,当你决定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先做一个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如下问题: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前没有告诉他不能这样做,还是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是不是父母自己也是在犯?

3孩子为什么总是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那么,什么情况应该惩罚孩子呢?当孩子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父母可以考虑采用适当的“强制手段”。

1当孩子的举动会危害自己的生命时

比如,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经过父母反复说服教育,却仍然管不住自己的。

2当孩子的某些习惯、心理倾向有可能发展成违法行为时

比如,经常欺负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看见同学的好东西就去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经过父母和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仍屡教不改的。

3当孩子自我意识非常严重时

从小被父母宠惯了,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愿意与人分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已经提醒无数次,孩子也不予理睬的。

4当孩子明知故犯,依然我行我素时

父母多次的规劝、反复提醒,孩子仍执迷不悟,且态度恶劣,拒绝认错的。

提醒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摒弃“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采用“恩威并重,奖惩并举”的原则,凡事以理服人,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向上的家庭环境。

孩子撒泼哭闹能纵容吗


孩子撒泼哭闹能纵容吗?聪明家长是如何管教撒泼哭闹的孩子?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一哭起来就干什么都不行,太让人头疼了,家长有什么办法呢?

还有的妈妈反应孩子哭起来就是一两个小时,好担心眼睛会哭坏,可是怎么哄/吓唬/满足都没有用。对当爹妈的人来说,世上最让人头大的事就是孩子哭闹。而比这更可怕的事,是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当孩子的哭闹大戏又一次上演的时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是不是希望手里有个遥控器,“啪嗒”一按,孩子立刻变成静音模式……可惜啊,这样神奇的宝物大概只存在于多拉A梦的口袋里,而你不是大雄,自然也就用不到了。

还是现实一点,来找找孩子哭闹的原因吧!

当然,孩子每次哭闹总会是有原因的,生病啦、害怕啦自然不用说,因为这样的原因哭闹,爹妈是最能理解,也最快会给予回应和安慰的。

可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孩子的哭闹在我们看来就是无理取闹。只要一不顺他的心意,就开始哭闹不止,不达目的不罢休。

其实,这种情况,孩子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难过,或沮丧,或生气。孩子从出生时,因不会说话所以只能通过哭闹表达情绪,只是个体不同程度不同。随着孩子长大,如果家长忽视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情绪,孩子无法知道何为可行何为不可行,撒泼哭闹便成为他们眼中最能发泄情绪的方法。

孩子撒泼哭闹是情绪的表达方式,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从小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学会情绪发泄。

这个问题,应该分年龄段来解决:

·0-1岁,满足他们所有需求

1岁前的孩子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合理需求,哪些是不合理需求,他们哭闹是因为还不懂得说话,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哭闹是他们获得关注的途径,比如尿布湿了、饿了之类。如果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不停地哭闹。因此,孩子在1岁前的需求,家长应无条件满足。

·1-3岁,尽量满足他们需求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大多处在想要什么就要得到的阶段。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应尽可能地与他们讲道理,安抚孩子情绪的同时,更要让孩子认识到为何有的需求不能满足。

·3岁以上,明确地说明拒绝的理由

3岁以上的孩子已能和家长正常地交流,更能明白家长对某些不合理需求拒绝的原因。因此,孩子在3岁左右教育尤为重要,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更要明确告知他们这些需求不合理之处在哪里,立场要坚定。

试一试,要求孩子用好好说话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并且告诉孩子,假如他哭闹,那么爸爸妈妈的答案就只有一个:“不行”。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有两个:

第一点:对于孩子好好说的话,我们要认真听,认真回答,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

即使孩子的要求在我们看来并不合理,也试着去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你打算要这个东西来做什么呢?然后给他解释你不能同意这样做的理由,并且提出一两个你们都可能接受的替代方案让他选择。倾听孩子的想法,是对孩子尊重的表现,会让孩子也学会用尊重对方的方式来沟通。

第二点:就是坚持。

往往我们败下阵来的原因就是摇摆不定,当孩子刚开始哭闹时,我们不同意他的要求。等他哭到上气不接下气时,我们就觉得必须要让他停下来,别再哭了,于是妥协了。尤其孩子是在外人面前哭闹,让我们很没面子,担心别人都认为自己是个管不了孩子的熊妈。熊孩子也深知这一点,他牢牢抓住你的软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单独的空间,不让他继续表演,然后温和而坚定的告诉他,我们约定过了,哭闹得到的答案就只有“不行”。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什么时候你不哭了,我们再商量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哭闹的过程中开始采用伤害自己的行为,那爹妈应该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是不能因为他的自伤行为而满足要求。不信,你可以试试,下次,他会用更严重的自伤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补充一点,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他需要一些小小的宠爱来确认自己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儿。所以,那些我们可以满足的要求,就痛痛快快地满足了吧!何必总是为难孩子,也为难自己呢?

孩子这三大坏习惯,你千万不能纵容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


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许多营养。这个营养不光是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的营养同样重要。那么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孩子除了身体营养需求外,在不同年龄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首要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最重要!

“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他有这个“我”时,就是4岁-5岁的时候,这时候所需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第五个心理营养:榜样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

孩子入学前的家长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