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大人一样不但需要理解,还需要倾听的对象。心理学家说,倾听也是理解方法之一。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常常会出现违背正常逻辑的思维,家长应该帮助他们,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喋喋不休的方式对他们讲话。否则,孩子听久了会产生逆反心理。难怪有些孩子说:“你们总说,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当这个家那个家。那你们怎么没有当这个家那个家呢?”“你们当父母的是人,我们孩子也是人,凭什么总得听你们的,为什么不听听我们的?”

家长们由于工作忙,家务事多,更主要的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常常对孩子的述说表现出不耐烦,没有心思听孩子“罗嗦”。殊不孩子也会有不顺心的事,也有感到委屈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倾听孩子的述说,并能正确地去疏导,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种做法对加速孩子的成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家长最好每天拿出点时间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是一个理解孩子的好方法。

相关阅读

早教:抽出时间,学会倾听孩子


“我妈妈从不想要听我说话,也不允许我插话,她一直说,小孩子懂哪些,一边去看书写作业去!”“我家人全是各顾各的,非常少在一起说话闲聊哪些的,太闷哦!”“话说不上一块,还比不上网络交友爽快。总之成年人讨厌和大家孩子聊的。”怎么学会倾听孩子?

好多个孩子在一起唧唧喳喳的,都会说自身父母的不是之处,语调里流露对父母的不满意。我还在给家长们授课时,也有心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状况,发觉大部分家长也没有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习惯性,有的说自身忙,沒有那闲工夫;有的说与孩子沒有共同语言,难说得起來。怪不得,父母与孩子中间的隔阂会伴随着孩子的长大了而愈来愈深。怎么学会倾听孩子?

实际上,孩子是很喜欢与自身父母说话的,由于她们觉得父母是自身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应该是最无拘束的。孩子有高兴的事,最先想起的是告知父母,与父母传递快乐;如果有苦恼的事,也很想要父母的疏导和给自己排忧解难。

假如父母能每时每刻关心孩子的心态,耐心地聆听孩子说话,非常是感情上的倾吐,便会与孩子贴得更近:不仅能立即共享孩子取得成功的开心,另外也可以协助孩子解决困难,清除孩子精神实质层面的“负担”和心态上的“废弃物”,让孩子越来越轻轻松松开心起來;更关键的是,能使孩子立即得到心理状态上的调节与生理学层面的修复,便于尽快资金投入学习培训与生活。怎么学会倾听孩子?

家长假如长期性与孩子沟通交流不足,会使孩子渐渐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封闭式起來,性情也会越来越内向型,与父母造成陌生感,此后有话不愿意对父母说。听孩子说话,实际上能获得许多 快乐的。童言稚语,有人说得话许多 全是精神世界的体现,聆听她们说话,就能使自身真实走入孩子的心里,更为掌握孩子的观念。

怎么学会倾听孩子?我建议家长,要爱惜孩子向你倾吐的机遇,抽出来時间来细心听她们把话讲完,另外立即为孩子解决困难,激励她们,适用她们,与孩子创建起同学关系,做孩子最信赖的人。

请倾听孩子的意见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作为长者,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儿童由于身体、智力发育的不成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比成人更需要理解。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儿童的这些特点,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关键是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低的特点。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把新玩具能拆开的地方都给拆开,他想知道里面的秘密,这正是儿童的好奇心所致。好奇心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家长对此应正确理解,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再如,儿童由于理解能力低,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家长用反语说:“你就这样做吧!”“你就淘气吧!”可孩子不理解大人语气变化的涵义,误以为是一种鼓励。因此,家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话或教导时应考虑孩子理解能力。没有对孩子真正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爱护孩子、教育孩子。

不妨试图理解宝宝的“尖叫”


案例:

婷婷是一位2岁的小女孩,平时就喜欢高声尖叫。一天,妈妈在厨房择菜,婷婷进来抓起一把豆角就要去客厅,妈妈伸手阻止,谁知,婷婷愤怒地瞪着妈妈,高声尖叫了起来。妈妈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了。婷婷则趁着这个机会挣脱妈妈,一边尖叫着一边跑到了客厅,把豆角弄得到处都是。

妈妈纳闷,好好的小女孩,不文文静静的,怎么一天到晚尖叫?玩高兴了尖叫,遇到不如意事情了尖叫。难道尖叫对宝宝来讲很舒服吗?

倾听宝宝的尖叫声

宝宝尖叫,是有理由的。宝宝是用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的。不管宝宝是为了发泄情绪,还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或者是为了反抗而尖叫,妈妈都要明白,这是宝宝的语言,倾听是最好的方式。

所谓的倾听,并不是需要父母忍耐宝宝,“这不仅需要钢铁一样的意志,更需要有聋了一样的耳朵”,而是要认识到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去了解宝宝为什么尖叫。

1.高兴的时候

当宝宝一边笑一边跳着尖叫起来的时候,可能是有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宝宝做了什么事情。妈妈一定要明白,宝宝的兴奋点和大人不一样。比如,把什么东西搞坏了,看到搞笑的事情,实现了某个愿望等,这个时候的宝宝还不能正确区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更不知道如何充分表达他兴奋的情绪,因而极易采取尖叫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欢乐。

如果妈妈观察到宝宝高兴的源头并没有伤害性,就配合着宝宝一起笑笑吧。

2.寂寞的时候

当宝宝独自一个人尖叫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玩没意思,才发出了抗议,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越是到夜晚的时候,宝宝越需要有人陪伴,因为这样会令他们感到安全。

所以,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们,到了晚上就要慷慨一点,把时间多给宝宝一些,陪宝宝一起玩玩吧!

3.愤怒的时候

宝宝被欺负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大声尖叫,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个时候,妈妈要看情况来安抚宝宝。如果是被人欺负,妈妈可以先置之不理一会儿,如果发现宝宝们动手了,就当一下裁判好了,分清谁对谁错后,就要告诉宝宝如何和睦相处。

如果妈妈给宝宝洗澡、换衣服、剪头发等,宝宝因为不愿意而大声尖叫,妈妈就要告诉宝宝:“妈妈很轻很轻地洗,一会儿就能洗完!宝宝勇敢点!坚持一下啊!”如果宝宝反抗得厉害,妈妈不妨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会儿,了解一下宝宝的感受,然后再进行,但是决不能妥协。否则,宝宝养成了习惯,就会用尖叫的方式反抗妈妈的行为。

4.在模仿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说话声音比较高的.宝宝接触到了,觉得那样很神气、很威武,就会尝试着去模仿。所以,妈妈要自制一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对着宝宝大喊大叫。当宝宝尖叫的时候,妈妈也不要对着宝宝喊叫,因为这样反而会激发宝宝尖叫的兴趣,更难以制止了。

面对家里喜欢尖叫的宝宝,妈妈只有明白宝宝为什么尖叫,才能釜底抽薪地让他停止吵闹。

试着理解宝宝

每位妈妈都试图去尊重宝宝,尊重宝宝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宝宝,精心架起通向宝宝内心的桥梁。这样,妈妈才不会误解宝宝的行为,作出错误的判断。

1.教宝宝说出来

宝宝1岁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什么都想自己做,可是妈妈又觉得宝宝自己做不好,往往就替宝宝去做,妈妈不了解宝宝的意图盲目地帮助宝宝,宝宝就会不服气。但是语言能力较差,无法顺畅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急之中,就大声尖叫了。

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大声地制止宝宝,而是平静地对宝宝说:“你想做什么,说出来?”如果宝宝不会说,只是用手比画。妈妈可以猜测一下宝宝的想法:“你想把抱抱熊放进洗衣机里是吗?”“你想把自己的衣服给抱抱熊穿上是吗?”“你想把抱抱熊绑起来,当做坏蛋惩罚是吗?”如果妈妈猜对了宝宝的想法,宝宝就会点头。

妈妈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宝宝,不但教会了宝宝遇到难题怎么向妈妈求助,同时也教会了宝宝怎么与人沟通,提高了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2.等宝宝发泄后,疏导

既然宝宝把尖叫当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那么阻断宝宝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情绪就像决堤的水,堵是堵不住的,更何况你面对的是一个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与其盲目地去堵,导致情绪泛滥,不如让宝宝尽情地发泄。发泄完了,宝宝就安静了。

即使宝宝想通过带有情绪的尖叫来威胁妈妈满足他某项不合理的要求,当他发现这种方法不管用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使用这种方法。宝宝可是很聪明的!

不过,等宝宝平静下来后,妈妈最好跟宝宝沟通一下,让宝宝明白这样的做法不好,是一种不被赞赏的行为。妈妈做事是有分寸的,合理的、正确的需要只要宝宝说出来,妈妈就会满足,而不正确的要求,即使尖叫一天,妈妈也不会答应的。

扔东西也是游戏


宝宝的自发游戏——扔东西

1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总是试图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会儿,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时嘴里发出“嗯,嗯……”的叫声,并伴随着期盼着你给他捡起来的眼神。你捡起来之后,他又挥舞着小手企图拿过来,拿到手之后,却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着你捡起来。就这样——扔下去,捡起来,再扔下去,再捡起来……

有些妈妈会被宝宝的这种“戏弄”行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宝宝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宝宝的小手打几下,力度虽然不大,但生气完全写在脸上。宝宝的这种看似荒谬、重复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符合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称为自发游戏,而你对于婴儿自发游戏的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身心发展。

解析:宝宝为什么要扔东西

·符合宝宝的心理发展水平

游戏是由儿童心理特点所决定,各个发展阶段的宝宝,他的游戏行为总是正好符合这个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你别用成人的眼光与标准来衡量宝宝的做法,不要认为只有玩摇铃、躲猫猫等你可以接受并理解的活动才称得上是游戏,那种婴儿自己发展的,看上去可能不合常规的活动或许正是发展儿童创造力、想像力、思维力的最初源泉。

·感知世界,发展亲子感情联系

小婴儿的感知笼统而片面,认识肤浅而表面,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依赖于感知印象的,因此宝宝会通过不厌其烦、乐此不疲的重复同一种动作、同一种行为来加深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认知。这种重复动作联结着宝宝与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形成了一种互动,宝宝正是在这种重复的过程中发展着与你的亲子感情。

·锻炼宝宝的能力

宝宝的这种重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抓握、找寻、手眼协调、沟通等能力,因此,这种婴儿游戏蕴藏着教育契机,应该受到你的重视与配合,并加以顺势引导——

扔在地板上的物品会发出声响;

小球球掉在地板上会弹起来;

宝宝把什么东西扔到地板上了?

妈妈找一找。妈妈捡起来。

小小游戏,意义不小

“婴儿游戏”蕴含在生活当中,时时有游戏,处处有游戏。“婴儿游戏”能帮助宝宝积累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的储存,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人的永存性”,以及对物理世界各种物体、各种环境的认识,这些都奠定了日后进一步认知发展的基础。

“婴儿游戏”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宝宝个性的发展。“婴儿游戏”是在与你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你在游戏中的态度与方式潜移默化在宝宝的头脑中留下了最初的痕迹。在“婴儿游戏”中,你们通过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沟通,满足了宝宝情感的需求与情绪的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你对婴儿游戏的积极应答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信心感与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宝宝形成开朗活泼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请善待“婴儿游戏”、理解“婴儿游戏”,用积极的、配合的、乐从的态度对待“婴儿游戏”,给宝宝一个灿烂的、开心的游戏童年吧!

上海交通大学刘晓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