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1-06-08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胎教如何对待任性的孩子。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如何对待任性的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该我先打秋千。”
“不,我要先打。”
“是我先来的呀。”
“不是,我才是先来的呢。”
两个人站在秋千的两旁,争吵个没完没了。两个人都坚决不让,两个人都打不上秋千。
这时,大人会马上开始劝架,并建议划拳决定。最后常以“不许任性”这句责备话而告终。父母对儿童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任性感到为难,苦恼不已。
儿童的心理分析:
您认为把这种情况不容分说地指责为任性好吗?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眼里,只看见这个秋千是“我的秋千”,因此听不进别的意见。经过一次吵架的亲身感受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还有别人,别人的观点,别人的要求,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听一听儿童之间的对话,他们都以自己的体验做单方面的发言,听不到他们互相之间的交谈,可以称之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这与任性、霸道不是一码事儿。
儿童们在电车上也满不在乎在大声讲话、吹牛,被车里的人听到了,父母觉得不好意思,儿童却毫不在意,什么都讲。这是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也是儿童之所以可爱的原因,这与强迫父母答应无理要求的任性是大相径庭的。
妈妈的高招:
儿童的“自我中心性”随着身体的发育到上小学中年级时开始消退,并随着朋友关系的增多而转向社会性发展。我们还是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幼儿或低年级同学的自我中心性为好。宁可把它看成是逗乐的对象,而不要把它当成是斥责的对象。
当然,也有必要让孩子懂得,还有其他小朋友的存在,还有别人的存在,但是对于幼儿或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达不到完全满意的效果。只有多为他们创造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生活的机会,才可以帮助他学习人际关系。父母们要耐心地等待着他们慢慢成熟起来。
相关阅读
如何对待性情乖戾的孩子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对待性情乖戾的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美,你是个好孩子……”
“我不是个好孩子。”
“妈妈求你啦,把它们收拾干净。”
“你给我多少钱?”
“不给。你再不听话,我把它们都扔了。”
“可以,你都扔了吧。”
母亲对这个性情乖戾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本想把他教育成一个温顺的孩子,没料到事与愿违,令人焦急、苦恼。孩子的问题这样棘手,最后只会借助于责骂、体罚等手段,这是人之常情。
儿童的心理分析:
有的孩子,你越是想让他听话,越是骂他、警告他,他越是不听,结果与家长的愿望恰好相反。其实,儿童并非故意这样做。例如,独立性强的孩子讨厌父母对他指示、命令、照料,由此很容易产生对家长采取反驳、反抗、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况多被误解成犟脾气,性情乖僻。再如两周岁以后的反抗期,也是典型的例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反抗,其实是内在的独立精神的表现,对于这一点,家长应该充分理解。
此外,有些孩子得不到双亲或小朋友的注意,或大人放任不管,或被小朋友排斥在外。在他们心里,强烈地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尽做些与别人相反的、与众不同的、挨家长和老师叱责的、莫名其妙的举动。这都是为引起别人注意而产生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
妈妈的高招:
想把孩子教育得听话温顺的家长,要留心经常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事情,先建立起感情上的交流。孩子对自己所喜欢的人是非常温顺的。如果他的独立心得到满足,他那反感、反抗的情绪就会淡薄下去而变得谐调起来。如果对孩子的行为能够做到不泼冷水,不妨碍其冒险心理,不忽视他的积极想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往往就能够改变孩子的乖戾性格。
对于想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的反抗和离奇行动,可以不去管他,相反的,要承认孩子的心是好的,要承认他的人格和他的存在。
对待孩子任性的妙招有哪些?
8月15日下午,以“做不生气的父母”为话题的派克兰帝?法晚亲子大讲堂,在百货大楼会议室如期举行。
尽管当天天气炎热,但老师与家长、孩子直接的沟通还是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到下午两点,整个会议室已座无虚席。“现在每家都一个孩子,由于爷爷奶奶过于宠爱,现在对孩子任性很难管教了。”一位家长在课堂上发愁地说。
一、父母常生气孩子身心有影响
本次主讲人滕婧老师说,由于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容易冲动,小则骂之,大则打之。父母生气、发怒,有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国外研究人员曾对一些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进行观察实验。他们让这些孩子在房间里和父母一起玩耍,同时让两个“托儿”在房间的另一头,先用正常的语调聊天,再用激烈的语调交谈。
当大人们用正常语调聊天时,孩子们依然投入地玩着游戏。可一旦听见有人激烈地对话,孩子们马上停止了说笑和游戏,有些惊恐地向争吵的人观望起来。
滕老师说,一般害怕是孩子们最先有的感觉。在父母面前,孩子是绝对的“弱者”。此外,面对父母的大喊大叫,孩子还会出现缺乏安全感、做事畏手畏脚、没法和父母更亲近、更深的负罪感、人际交往障碍、缺乏正确的行为模式等“后遗症”。
二、让自己不生气父母应改变观念
滕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首先学会的应该是如何避免自己生气。这主要在于转变观念和掌握方法两方面。
1、爱孩子,而非爱他的条件。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表现,但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本身,应减少多余的责备,当孩子面临处理不了的状况时,给他实用的帮扶和引导,别忙着否定他。
2、多赞美孩子,尤其是他的行为。赞美有一种神奇力量,滕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在她小学时,每次体育课上做仰卧起坐是最痛苦的事情。一次,老师对她说:“你是班里做仰卧起坐动作最优美的人。”回到家后,她想,姿势是最美的,如果再加上数量,那么就是完美了。于是,她每天都在家练习,最后竟然得了100分。
3、爱,要让孩子知道。滕老师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和选择,强势和想当然的爱,会让孩子无法接收。孩子无法理解这样的逻辑:爸妈之所以不让自己玩儿,并且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爱自己。
4、和孩子分享你的一切。分享的魔力是再小的快乐也能因为分享而广博,再大的痛苦也能因为分担而弱化。无论责任、快乐、荣誉、悲伤、压力、金钱……让孩子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学会担当和勇气,拥有信心和力量。
三、面对不同情况父母有办法不生气
滕婧老师说,生活中父母会因为很多事情而生气,但大多数责任还在于父母本身。
课堂上,滕老师列举了多个场景,并教了家长们一些不生气的办法。
1、怎样带孩子上街不生气?
逛街路线避开“诱惑”;提前告知购买物品的数量和价格范围;让孩子参与意见,以免走失;受到哭闹要挟,立刻带其离开;巧妙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2、怎样带孩子做客不生气?
访友前注重“系统培训”;每次做客前的铺垫工作;明确告知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如有“状况”,保持风度及时表扬孩子做客时得体的行为;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当“主人”,换位思考。
3、怎样不为孩子看电视、上网生气?
看电视要有时间限制,把这个作为“家庭纲领”宣布执行;有选择地看电视,和孩子一起勾画节目预告;给孩子买有趣、优质的儿童读物,培养他阅读的习惯;鼓励孩子多和其他人接触、交朋友,让他感受到和人交往的快乐;把电脑放在公开的位置;父母最好学会使用电脑。
如果父母在孩子提不合理的建议时能进行合理控制和拒绝,就能让孩子分清哪是正当的要求,哪是不正当的要求。这样孩子的任性也会收敛许多。
如何面对宝宝的任性
宝宝的任性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专家分析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其实,养育好宝宝就要知道宝宝各个发育期的特点,认真对待他们的要求,尊重宝宝让宝宝顺其自然的健康成长。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对于婴儿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
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
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舒展的眉眼和绽开的笑脸。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总之,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查找原因,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