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幼儿园组织文艺演出,音吟作为领舞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台表演了一个舞蹈节目。我忽然觉得音吟有点变了。

音吟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胆子很小,不声不响地坐在那里。老师提问题,她从不举手,尽管她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邀请小朋友做游戏,她不参与,尽管她也很想做游戏。回到家里,要她表演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舞蹈,她往往就轻轻地一句“不知道”,其实她能表演好几个节目。我心里挺着急,这样下去,音吟怎么适应各级学校的学习生活,怎么走向社会?

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她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从我们父母的角度来说,平时对孩子的想法、做法尊重不够,扼制了孩子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使她自己不相信自己。于是,我和她妈妈一方面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多给音吟表现的机会,一方面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鼓励音吟大胆一些,敢作敢为。

音吟说话的声音小,特别是提要求的时候,声音轻得像蚊子叫。我们要求她大声说话。声音小时经常要她重说,大声说出来的要求尽量给予满足,使她首先有一个自信的声音。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孩子体现自己能力,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机会。我们经常叫她到小店里去买酱油、盐,上菜场买菜请她提一点,到商场购物让她去付款……,使她感到自己能干好多事情。一次吃完晚饭,音吟突然提出她来洗碗。虽然我有些担心,怕她打碎了碗,但还是爽快地说:“行!”结果她花了好长时间,把三个碗以及筷子、调羹都洗得干干净净。尽管弄湿了衣服,我还是好好地表扬了她一番。她非常得意,还打电话给奶奶“报喜”:“我会洗碗了。”

发现孩子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不吝啬表扬,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进幼儿园不久,细心的老师也发现音吟不爱表现自己,老师就经常鼓励她举手发言。我们在家里也不时问她有没有举手,每得到肯定的回答,就反复地表扬她。后来,老师的评语上终于有了一句“能积极举手发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音吟喜欢上了做算术。也许她对数字比较敏感,十以内的加法没做几道题就“融会贯通”了。我试着教她做了几道二十以内甚至数字更大的加法题,很快她居然也能心算得基本正确。我们经常以此为例,夸奖她很聪明。她也真的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小朋友了。

记得有一篇文章曾说:单单教会孩子说“我行”两个字非常容易,然而,仅此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之所以要教孩子会说“我行”,其宗旨就是要把自信教给孩子,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容易。

相关推荐

启蒙教育从说“你行”开始


孩子出生后最先开始的教育要提倡说行,反对说不。当孩子出世后,你开始尽心尽力地进行哺育,问题也开始产生了:喂饭时,孩子的小手要抓饭勺;高兴时,小手要挥,要抱住小脚丫往嘴里送;稍大些,孩子会手脚并用了,一有机会,就爬来爬去。此时大人可别说不,担心汤勺扎了嘴,责怪说“不许抓”;害怕乱爬摔下床,制止道“别爬了”。

教育学者认为,这一个个“不”,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活动性,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辅导,提供机会满足他的活动欲,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当孩子语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可以听懂成人的话语时,他们会以成人为准,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你教育孩子不准说谎,但你千万别让孩子见到你找借口骗人。如果孩子发现了,他会不接受你的“不准说谎”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学着骗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任何时候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说“不行”。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为自己尽可能多地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们会更多地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从小到大会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作“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处处显得不听话,表现出对成人的逆反心理。成人要理解这种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让孩子懂得“尽管你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处于不成熟的水平上”。当孩子自认为正确而与家长发生分歧时,要提醒孩子“想想家长所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利于你成长的。”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性征结合。

行姿正确全身不累


儿童正值骨架及肌肉、韧带发育的旺盛期,正确的坐姿、站姿固然重要,正确而健美的行姿对骨骼的正常发育也是同样重要的。

有些孩子习惯低头、俯背或弯腰行进,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因驼背、腹部八块肌群得不到锻炼而形成的腹肌松弛、脂肪堆积的“大肚皮”,胸肌也不能得到扩展,有碍心脏与肺脏的功能,且长久的重心和重力倾斜一侧,易导致脊柱侧弯。对少女来说,会影响到乳房的发育。

什么是正确的行姿?女孩子步态应轻盈、挺拔,男孩子步态应矫健、敏捷,显示出阳刚之气。不论男孩女孩,行走时应双眼平视前方,口微闭,颈项直,头略昂起,表情自然,胸向前上方挺起,直腰,收小腹,臀部稍后突。

行走时双臂摆动自然,上臂带前臂,前摆时微曲,勿甩前臂,后摆时勿甩手腕。下肢举步有力,换步时肌肉微放松,膝关节不过于弯曲,大腿不要抬得过高,平稳行进,步幅大小根据个人腿长及脚力而定。

如果孩子在行走时上下颤悠、摇头晃脑,或左摇右摆地惹人注目,可能是跟什么人学的,自己并不知道好看与否,家长应及时帮助纠正。让孩子从小培养正确的行姿,不仅可以可减轻肌肉的疲劳,还能促使其身材健康生长发育。

多看1.5行,智力更领先


本期“妈咪最疑惑”:

听朋友介绍,近日,我带宝宝到一早教中心上课。中心开设了宝宝视觉启智的课程,听老师说经常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视力,比如给宝宝看一些颜色鲜艳的图片,移动玩具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等,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很重要。我知道这可能起到刺激视力发育的作用,但与智力发育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北京妈妈:高丽颜宝宝:李笑6个月

儿科专家:良好的视敏度有助提升智力

确实,适当的环境刺激能促进视力的发育,这是早教理念中较注重的一个方面,并引进了视觉启智的研究。因为视力发育得好,不仅看得更清楚,它还与智力发育的关系紧密。

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在心理学上称为视敏度,它是指视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或物象细微差别的能力,对婴幼儿来说是脑部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种感官系统中,视觉是大脑摄取外界信息的关键“窗口”,83%的信息通过眼睛进入大脑。因此,视敏度越高,宝宝看得越远、越清楚,大脑就能捕捉到更多、更清晰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储存,在大脑皮层形成更多的视觉记忆,使大脑进一步发育。

宝宝出生后,脑细胞数量已确定。但外界信息的刺激,能促使脑细胞的树突和轴突的增长,突触数量的增加,形成“大脑互联网”,使信息有效沟通。而脑细胞间的沟通是大脑学习、记忆的基础。良好的视敏度,能让大脑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有助于形成优质、高效的“大脑互联网”,使宝宝的大脑发育更发达,提升智力。

营养专家:多看1.5行得益于高含量DHA

1岁前是宝宝视觉的重要成熟期。刚出生的宝宝,只能模糊看到眼前约30厘米的事物,1岁时的视力会达到刚出生时的10倍。但不同营养情况下的宝宝,其视力发育也可能逐渐出现差别。而要提高视敏度,充足的营养支持,特别是DHA,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研究指出,DHA占视网膜磷脂中的50%,直接影响视网膜感光体的发育和功能形成。美国专家莫里研究显示,在出生的头12个月内,持续摄入高含量DHA(17毫克/100千克)的宝宝,其视敏度有更好的表现。持续补充仅36周的宝宝,他们的视敏度比没有补充的宝宝在视力表上可向下多看1行;而持续补充达52周的宝宝,则比没有补充的宝宝在视力表上可向下多看1.5行。但在另一位美国专家Auestad的实验中,持续补充少量DHA的宝宝,其视敏度则没有发现任何优势。

对于宝宝的世界来说,即使是微小的视敏度差距都会影响着他们进行认知的快慢和准确度。而高含量DHA的持续补充,将对他/她的视力和智力发育起着持续长久的影响。

早教专家:视觉训练有效提高视敏度

有了营养素DHA的支持,妈妈们也不能“偷懒”,不同阶段有计划地提供相应的视觉刺激,能有效提高宝宝的视敏度和认知能力。0-6个月,宝宝看到的只是光和影,这时最好摆放一些黑白对比色的玩具在面前,刺激眼睛移动,也可介入红色色彩的刺激。

6-12个月是宝宝的视觉色彩期。可提供一些丰富多样、颜色鲜艳的图案刺激,快速移动物体,让宝宝寻物等。训练宝宝用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

1-3岁,宝宝开始对立体空间有更多认识。可引导宝宝对形状的辨别,以及与形状有关的如大小、上下、左右、内外等概念形成。一岁半后可让宝宝练习绘画,加强颜色和形状的领会。

只要科学地进行培养并持之以恒,看得更清楚的宝宝智力自然更领先。

陶行知先生的幼教观


1、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无数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全部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样,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一批批的学生都比老师差,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同学们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长讲故事的意图。从此,大家不再死记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也不是片面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各门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告诉那位后悔的母亲,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杀孩子的创造精神。

3、教育是缓的艺术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作报告时,提到了教育方式的问题。他把一只老母鸡放到讲台上,平静地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是怎么喂它的。”说着他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强性把鸡嘴对准米粒,让鸡吃米,老母鸡执拗地把头一歪,奋力挣扎就是不吃。稍停,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于是,他又使劲按住老母鸡的头,更加用力让它吃,可老母鸡头昂得更高了,简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这时,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只见他轻轻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开始四处瞅望,突然发现前面有米粒,便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陶行知先生的报告告诉我们,教育是“缓”的艺术,尤其当孩子接受某项新事物时,更需要多一份“缓”的从容。当孩子未能马上接受某项新知、没能一时达到理想效果或者对某个方面的学习不感兴趣时,我们不妨让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情缓一缓,让教育孩子的思路缓一缓。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陪孩子散散心,多考虑考虑孩子的长处与短处,给孩子适当的缓冲。否则,为了取得认为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孩子不想“吃”的学习硬给孩子“吃”,孩子已经在某方面“吃”得适度了,还强要孩子“吃”,那么,孩子本来健康的求知胃口反而会被破坏的。

4、教学做合一手迹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的一场演讲会上提出了"活的教育"这一命题,后来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民主事业中做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晓庄师范是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的教育试验基地,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积极创造,对晓庄的生活体验无疑是陶先生当时非常深切的感受,赞成"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陶行知先生总结出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即"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经为自己设计了一枚独特的印章,为"行知行"三字的合体,据吴树琴先生口述,陶先生念做干(gan),意为凡事必要先做起来才好。可见"教学做"的"做"在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在"教学做合一"之上。陶行知先生经常拿这几个字送人,勉励大家要"在劳力上劳心",在"做"上下功夫,尤其与吴树琴经常谈起晓庄的岁月,在一次心情激动之时,用毛笔郑重写下"教学做合一",作为二人的座右铭,这也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该手迹是当年陶先生应吴树琴请求,欣然题写的。手迹中"吴合小姐",即吴树琴。二十世纪50年代晓庄师范复校筹建陶行知纪念馆,吴树琴把这幅珍贵的手迹捐赠给南京晓庄师范,现由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永久珍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