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的声音

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步伐提速、竞争压力加大,爸爸妈妈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中国台湾心理学家游干桂便认为,现代爸爸妈妈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反而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最想要黏的、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爸爸妈妈,游干桂表示,每天不论是2小时、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都好,爸爸妈妈都应该学习当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如此一来,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优缺点,然后再针对其缺点加以改进,而對其优点则予以鼓励,以求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多元智能。

此外,吴娟瑜也表示,如果希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最好的引导,做爸爸妈妈的必须先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同时也需要学习用言语、用肢体语言适度地表达爱孩子的心意。吴娟瑜也提出了现代爸爸妈妈最容易犯的十件胡涂事,例如过分担心孩子、以为孩子长不大便什么小事情都帮他们做,对孩子太严厉或者是太溺爱等等,这些过与不及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养成小孩子依赖、没自信,严重的可能造成性格上的偏差,所以爸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跨越这些误区,多花一点心思考慮自己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个性,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圆满。

爸爸妈妈最容易犯的10件胡涂事

1、要太多:对儿女有过多的担心,例如:担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担心孩子晚归等。

2、做太多:替儿女承担太多的责任,例如:无论晴天雨天接孩子上下学、替孩子拿书包、孩子忘了东西马上替孩子送到幼儿园、替孩子写作业等。

3、骂太多:爸爸妈妈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小孩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4、给太多:无论是物质生活的补偿,或是口头上的赞美,有时候给了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胀。

5、要太多: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点,结果安排了过多的学习,让孩子大感吃不消。

6、玩太少:亲子之间没有太多有趣的休闲活动,没时间跟孩子一起玩,欠缺开怀大笑的共同回忆。

7、“坐”太少: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机会可以坐下来一起聊天谈心,没能养成谈天、分享的习惯。

8、知太少:可能忙于工作,可能忙于家务,结果忽略现代资讯的吸收,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流行音乐,爸爸妈妈都不了解也搞不清楚,亲子之间只能谈些吃饭、穿衣的日常琐事。

9、爱太少:爸爸妈妈当然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言语和行动表达上,总是还不够具体明确,使得亲子在相处上减少了互动的润滑剂,也容易让孩子觉得爸妈对他的关心不够多。

10、变太少:亲子相处模式一成不变,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断调整,以致孩子与爸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让孩子学会做对的判断

亲子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悲哀的矛盾”,也就是说,大人总以为孩子应该知道如何做判断,孩子也以为自己应该是做对了判断,然而,事与愿违,孩子竟然没有做对正确的选择。

究竟事情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有时候对孩子而言,真的是茫然无所适从,面对爸爸妈妈对于对错的标准,有的孩子是用不断尝试希望找到爸妈认为是对的方法,但一错再错的机会自然也很高,更有的孩子干脆不要有任何动静,等着耗着让爸妈忍不住自己说出来要怎么做,以免做错判断受到责骂。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接受“孩子难免会判断错误”的现实,孩子也能在爸妈的鼓励下学习接受“判断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亲子之间互相体谅包容,如此一来,爸爸妈妈便能在适当时机,协助孩子做出正确判断。

事实上,要做到“在对的时机,做对的选择”这样完美的状况,其实是需要通过许多“尝试”的过程。因为“尝试”会带来“经验”,而“经验”才会带来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吴娟瑜表示,爸爸妈妈除了用言语、举实例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之外,更应该花时间协助孩子理出一个判断现实状况以做出正确反应、选择的的能力,唯有交给孩子正面且正确的思考逻辑,才能让孩子在日后成长的过程中,有信心面对人生一道道艰难的考验。

爸爸妈妈该如何教育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5要点

1、告诉孩子,做决定之前应该先搞清楚自己要的结果是什么?

2、学习自己做判断。

3、参考别人的经验做判断。

4、若判断错误,马上补救,不要一直停留在后悔的情绪中。

5、不断尝试,记取教训,才会更容易成功。

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性格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提升,现代爸爸妈妈总是极尽所能地想要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环境,陈富美表示,因为爸爸妈妈的大量给予,使得孩子很容易便养成了予取予求的习惯;在百货公司的玩具部门,常常可以看到孩子蹲在玩具前大声哭闹的情形,原因只是为了爸爸妈妈没有答应他购买他想要的玩具而已,而许多爸爸妈妈便在不忍心小孩哭太久的状况下,答应了小孩的请求,如此的情况一再重演,终于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不知自我克制的性格。

为了让孩子懂得忍耐的功夫,陈富美认为爸爸妈妈在面对孩子任性要求时,绝不可心软,尽管小孩哭闹不已,也必须坚持原则,好让孩子知道大声哭闹、乱发脾气这一套戏码是不管用的;同时,爸爸妈妈在事后也可以与孩子约定,只有在生日或圣诞节、过年等特殊节日时,才能够让他拥有想要的玩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培养孩子学习忍耐、懂得自我克制不任性,也可以让孩子更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物品。

订做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

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能过得很快乐,笑口常开,然而人生总会遭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惟有让孩子拥有开朗的性格,才能使他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都可以在脑海中产生“正面思考”的模式,乐观进取地迎接挑战。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爸爸妈妈批评孩子的方式,是造成孩子乐观或悲观的重要因素。”他建议爸爸妈妈两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第二项原则则是爸妈要养成“以乐观态度来解释问题”的风格。

吴娟瑜表示,当爸爸妈妈对孩子又吼又叫,或经常唉声叹气,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步退缩消极;而当爸爸妈妈以明理、正向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孩子也才会有机会将性格渐渐地调整为开朗乐观的方向。

相关推荐

影响孩子成长的10大误区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10.不要定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分享的误区(下)


前一段时间和亲子园的老师还讨论过这个问题。小涵过了一岁半就开始小气起来,自己的玩具一般不给同龄的小朋友玩(大孩子除外),当然交换玩具就可以,也得征得他得同意,要是别人不经他同意,拿走了,他就会去抢回来,一边抢一边哭,好象很委屈的样子。甚至公共场合的大型儿童玩具,他喜欢的,也会霸着,别人一来,他就哭。我天天讲故事,讲道理,说大型玩具是大家的,问他滑梯是谁的,他会回答:是大家的。但下次去玩时,仍会犯错误,让你哭笑不得。

他看见别人的玩具,想玩,一般不抢,会盯着看,有时我会教他拿玩具去换,或者叫他自己去说:借我玩。一般他说出来,别的小朋友或大人都会给他,但他的东西仍是不能借给别人。我想也许这是一个阶段的反应。过了两岁就好了。

从社会的发展来说,物质的供给是有限的,人类或动物间的分享都是有限度的,但不分享又是不可能生存的。所以首先要教会孩子所有的概念,然后才是分享。如果没有所有的概念,也就谈不上分享。

娃娃这样的反映会不会是太自制了,她以送人东西为乐吗?她会不会为失去了玩具而不高兴?还是她喜欢听到人的称赞和感谢?你要多分析她的心理,我觉得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人天性宽厚,有人天性狭隘。如果她很快乐,是自愿的,那麽你也不要太担心,也许你真的养了一个天性博爱的孩子,她长大了说不定是人间的天使。

Curious George的回复:

除了教育孩子外,有时也需要家长们共同的配合,我时常带孩子去公园,但我不喜欢她玩沙,所以开始时不带玩具去,她常常拿别的孩子的玩,如果玩具的主人要玩的话,我会要求孩子还给她,宝宝会马上还,有时别的孩子的家长也会要求她的孩子让我家宝宝再玩一会,较少有矛盾,后来我也带着玩具去,如果别的孩子要,我会让孩子借给她,既然是说借的,也就不会白给了,如果宝宝舍不得我会说你玩好后借给她好吗,我也会教宝宝向朋友的孩子借玩具,或要回自己的东西,说实话我也是壮着胆子的,我是个不会说No的人,但我不希望孩子如此,觉得要教会她分享和说明自己的要求,如果她和其他孩子抢玩具的话,我不大干涉,只是要求抢到的孩子玩好后,让给别人。老是接受娃娃馈赠的家长我认为不足取,她应该知道孩子不懂事,或者应该回赠点什么,不如老着面皮和那家长说明孩子不懂事找个理由就说玩具是别人送的不能给,要回来吧。

避开10大误区 养育出色男子汉


你可能觉得男孩总是很调皮,总是给你惹麻烦。有时他还很固执,不听你的话。其实,有些行为恰恰因为他是男孩。让我们读懂我们的男孩子,然后你要做到:

多拥抱你的男孩

误区: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但他很少专注妈妈,他大概不需要妈妈抱他。

事实:男孩需要更多的拥抱。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你的儿子都是不过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时间少,看起来好像更少依赖你,而且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脸,他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但实际上,男孩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所以他们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他的肌肤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想让你带着他四处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事实: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适当让男孩走进集体

误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妈妈不喜欢让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实: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寻找的是能让自己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是谁。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执

误区:一个2岁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个高高的童话城堡。但他太小了。妈妈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但男孩好像没听见,还在看城堡。妈妈硬拉着孩子离开。

事实: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注意力不如你

误区:你说了好几遍,他也没听见。你觉得他是故意的不听你的话,所以你很生气。

事实:他就是没听见。男孩的听力不如女孩好,特别是在他们非常专注地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听不到第二种声音。这时,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这种陌生的噪音。你应该走过去、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对他温和地讲话,让他同时有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刺激,他才会从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转到你身上。

体谅男孩的特殊表达方式

误区:对你不满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门、砸东西、喊叫、甚至敲墙。于是你训斥他,展开一场嗓门儿的比赛。

事实: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侵略、冒险和竞争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体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他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即使表示对你的爱,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时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也摔东西,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这个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2~5岁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压制他的反抗,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一生的性格。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给男孩优秀的男性偶像

误区:男孩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女人,妈妈、姥姥、奶奶、保育员、幼儿园老师等。这些女人会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他还需要什么?

事实: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总是要在身边寻找一位男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在过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往往充当这个角色。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多数男孩缺少叔叔、舅舅这样的男性亲属。男性榜样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师。当男孩说“我喜欢某位男性”或“***很不错”等话语时,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可以认同。因为男孩子已经把他作为了榜样。

帮助男孩表现自己的同情心

误区:小猫咪病了,邻家小女孩不断地抚摸着小猫咪,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儿子却冷眼旁观,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实:男孩同样有同情心,只是现实社会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样用语言和倾听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他们更注重自己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给予对方切实的帮助。当你情绪不好或者身体欠佳的时候,女儿也许会陪伴着你,给你说些甜蜜的话语,儿子却会用实际行动表达他对你的关爱。也许他会笨手笨脚地给你倒一杯水,也许他会积极地收十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妈妈操心。了解男孩的这一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亲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鲜花的时候,爱人却给你买来烤鸭,也许你会少一些怨气,多一分感激。

帮助男孩认识他们的英雄主义

误区:4岁的儿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首当其冲。这孩子太莽撞了。

事实:这是男孩一种本能的反应。男孩通过“自我牺牲”来发现“我是谁”和自己的“个人力量”。他们在共同奋斗中和谐友谊,可以为了理想献身。所以家长要告诉他们冒险和使命的衡量标准,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诸如“倒垃圾”的小任务,告诉他这些小任务也可以让家人很舒服。衣食无忧、万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学到很少的冒险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励男孩去发现自我价值并实现它。在鼓励中,告诉他最有意义的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教男孩学会自律

误区:邻家小妹妹刚走进房间,儿子就挥起手中的“金箍棒”打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应该狠狠教训他。

事实:男孩有很强的进攻性,父母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解一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教男孩懂得价值观、道德观实现他的自律。电视节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好的。

三大误区埋没孩子天性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

专家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他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做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难过不已。“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