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一样

妈妈的焦虑情绪似乎是与宝宝的诞生一起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当宝宝脸上出现了一个小红点,当宝宝哭声不断,当宝宝不愿吃奶,妈妈的心揪了起来。很多妈妈都承认,在最初的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当她听到孩子的烦躁的哭声会怀疑孩子患上了严重的病症,而在孩子安静熟睡的时候,她会紧张得贴到宝宝脸旁边,看看宝宝是否还在喘气……

事实上,世界上的新妈妈都和你一样,在育儿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每天都要面对不安和焦虑情绪。育儿的确需要很多实际的经验,面对从未有过的重大责任,遇事就紧张,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不是你的错!况且事情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畅销全球的《斯波克育儿经》里专门讲到了“婴儿并不娇嫩”的问题:“刚有第一个孩子的妈妈可能会说,我总是担心不小心会伤到他。其实用不着担心,你们的孩子挺结实,不会轻易出危险。多数婴儿的体温调节系统都很好,只要他穿的衣服能够起到一半的保温作用,一般就没有问题。婴儿的抗菌能力也很强,能抵御多数细菌的侵犯,在家里人都染上感冒的时候,他被传染的程度往往是最轻的。如果他的头被别的东西缠住,他有很强的本能去挣扎、呼救。如果他吃不饱,就会哭闹着还要吃。如果灯光太强刺眼睛,他就会不停地眨眼,并表现得烦躁不安。他知道自己需要睡多少觉,所以他就一定会睡那么多,对于这样一个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婴儿来说,他已经算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了。”

所以,尽管你有那么多忧虑的情绪,产后抑郁症也没有找到你的头上。你的宝宝自己会长大,你是最称职的妈妈,是最专业的妈妈,也是最优秀的妈妈,这是不容质疑的。无论其他人照顾宝宝的动作有多么娴熟,都不如你所带给他的那种爱的感觉。

(文/彦铭)

阳光计划abc

因为太爱宝贝、因为初为人母的迷惑、因为当局者迷,所以,新妈妈容易陷入自责、焦虑和不自信的负面情绪当中而不能自拔。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会令心情阴转晴。

A自责妈妈快乐方案

容易使新妈妈陷入自责的事情:

宝宝容易生病。

宝宝受到意外伤害。

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己照顾宝宝。

陪伴宝宝时间过少。

怀孕时不是很注意饮食及营养。

怀孕时心情不好。

没有条件给宝宝更好的照顾。

有条件但没有给宝宝提供更好的照顾及养育环境。

自己选择剖宫产。

因为身体原因或经验不足,无法母乳喂养。

经典案例

半岁的聪聪又发高烧了。短短一个月,聪聪已经到儿科急诊室看过两次病了。聪聪妈总觉得聪聪这么多病,主要是自己怀孕初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了笔记本电脑,而且在生聪聪时选择了剖宫产。为此,聪聪妈妈一直自责:为什么当初自己没有坚持自然分娩。

专家会诊

新妈妈们一定要明白,宝宝是否发生疾病,不是你能控制的,对于许多既成事实,过于在意实在是没有必要也无济于事。况且,究竟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的孩子更容易生病,目前在医学上都还没有定论。

而且,即使是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一些病症,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从母体带来一些免疫抗体,随着他的发育长大,5~6个月时抗体消耗完了,而自身的免疫功能还未健全,病原就很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宝贝患病

B不自信妈妈自信方案

容易使新妈妈不自信的事情:

总觉得自己奶水不足。

不知道宝宝的营养够不够。

看到别人的喂养方式与自己不一样时,怀疑自己的喂养方式不对。

出现不同观点的指导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听谁的。

看到别人的宝宝发育得比自己的宝宝好时。

对科学喂养不了解。

没有途径得到专业的、有经验的指导。

宝宝长势不够“喜人”。

自身身体条件不是很好。

经典案例1

李莉已经做妈妈两个月了,她的奶水很充足,足够宝宝吃得饱饱的。可是因为李莉身体瘦小,平时身体也属于虚弱敏感类型的,因此她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乳质量不够好,不能满足宝宝健康成长的需要。

专家会诊

新妈妈们根本不必担心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母乳的质量。因为你的乳汁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绝对能够满足宝宝的需要。除非你自己患有极度营养不良,那时你的奶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

阳光计划

1.只要宝宝吃得饱,没有因为吃不饱而哭闹,而且发育很正常,新妈妈就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

2.母乳制造过程有时会剥夺母亲自身的营养而满足母乳的养分。因此喂母乳的新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尤其是钙的补充。

经典案例2

维红的宝宝1个半月了,一直纯母乳喂养。只是最近一个星期以来,维红感觉到宝宝吃奶十分频繁,睡觉也不安稳,维红担心她的母乳分泌量开始不够了,害怕宝宝因为吃不饱而影响发育。

专家会诊

宝宝突然比以前更加频繁地哺乳,是因为宝宝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生长期”。一般来说,“快速生长期”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3个星期、6个星期和3个月左右。这时婴儿所需要的养分比较多,他就通过频繁吸吮来刺激母亲制造更多的乳汁。在这种关键时期,新妈妈一定要坚持勤喂几天,一旦乳汁分泌量达到宝宝的要求,他的吸吮自然会降低频繁程度。

阳光计划

1.采用母乳喂养的新妈妈们尽量放松一些,“把你的乳房放在垂手可及之处”。

2.在宝宝的“快速生长期”内,千万别沉不住气,慌忙给宝宝补配方奶粉,因为哺乳频率的降低,会导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而这和宝宝向你”订购”的恰恰相反。

阳光计划

1.科学喂养,增强宝宝的抵抗能力。要加强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接触阳光,接触新鲜空气,这样才能使体格长得健壮,对疾病有足够的抵抗力。

2.注意保持居室环境空气新鲜。即使在室外温度比较低时,每天上下午必须开窗通风半小时,许多病原体可在大自然的空气中得到净化。

3.晚上不要和衣而睡;平时穿衣不要捂得太热。因为婴儿新陈代谢旺盛,运动量大,若衣服捂得过厚,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更易诱发感冒与肺炎。

C焦虑妈妈放心方案

经典案例

艳宏最近觉得心里总是堵得慌,儿子已经5个月了,还不会伸手够玩具,在最近一次带儿子出去晒太阳时,艳宏发现邻居的女儿比自己宝宝小了大半个月,已经会伸手抓拨浪鼓上的小球了。书上说,婴儿在满4个月时就应该学会主动伸手抓东西了,而且手的灵活性可以直接反应婴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艳宏更担心了。儿子还这么小,就在智能上发育落后,将来与别的孩子差距岂不是越来越大?

专家会诊

许多新妈妈们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长得没别人家的孩子高和胖呢?为什么他的孩子已经长牙了,而我的孩子却没有?其实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你在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发展水平要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比的。即使是许多书上列出的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也只是个平均和参考数值,具体到每个宝宝身上,自然会有些出入。

阳光计划

1.新妈妈们要用一种平常心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宝宝的成长,不要一味要求宝宝的发育一定要比书上的提前或分毫不差。

2.宝宝各项本领的获得与后天的环境和训练关系极大。例如,对于宝宝手的训练,可以让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尝试自己握住奶瓶慢慢送入口中。在宝宝七八个月时,可以让他自己学着用勺子吃东西。

3.宝宝的各项感觉与功能并不是生来就已经成熟,新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各项感觉与功能发育的不同阶段,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亲子游戏加以科学训练,并持之以恒。当你发现教育和训练的效果非常明显时,你的焦虑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容易使新妈妈陷入焦虑的事情:

宝宝身高体重不如别的同龄宝宝。

宝宝吃得比较少。

宝宝某项能力达不到书上说的标准。

宝宝爱哭闹。

宝宝出生时不太顺利:如使用产钳、脐带绕颈、宫内窘迫等。

宝宝的一些“异常”情况:如打嗝、肚子叫等。

宝宝大便过多或过少、过稀或过硬。

宝宝过于安静。

宝宝睡得过多或过少。

宝宝微量元素缺乏。

相关推荐

宝宝独睡培养手册


培养独睡从婴儿期开始

从婴儿期开始就要母婴分开睡。可以在爸妈的主卧室旁边设置一间婴儿房,或是在主卧室内放置一张婴儿床都较为适合。但在宝宝3至4个月大时,最好能将婴儿床移至婴儿房,如果等到宝宝六七个月大,进入“认人”阶段(见到陌生人就哭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宝宝学会“黏人”之后再分房就会有一定难度,宝宝发觉爸妈不在就会焦虑,无法安静入睡和进行深睡眠,而且这也不利于宝宝独立人格的形成。所以,3至4个月大时,是让宝宝学习独自睡觉的最佳时机。

引导宝宝独睡的方法

对于已经习惯和爸妈同睡一张床或者同睡一间房的宝宝来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引导宝宝独睡。爸妈首先要消除宝宝的恐惧心理,用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独睡的好处,慢慢引导宝宝养成独睡的习惯。在此过程中,爸妈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过分担心宝宝睡觉时会踢被子、着凉、夜惊等。

安排好宝宝的作息时间

爸妈要让宝宝的生活形成规律,作息时间安排要科学,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通常情况下,最好在晚上8点~9点安排宝宝上床就寝。早上要早起,不要赖床。

配合宝宝需要,提供完备设施

尽量配合宝宝的需要,可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床单、枕套和被子的颜色及图案。为宝宝布置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房,可以激发他独睡的兴趣。

给宝宝自己睡一张床的记忆

在宝宝还是个婴儿时,就为他准备一张婴儿床,要让宝宝了解这是他自己的床,而爸妈的床是另一张大的,给宝宝他自己要睡一张床的记忆是很重要的,这种独立意识的建立,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基础。

鼓励宝宝独睡

给予宝宝鼓励,对宝宝的积极心态是有帮助的。爸妈要尽量鼓励宝宝单独睡,告诉他“单独睡是长大的表现。”“你很勇敢,一个人睡没有什么好怕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爸妈的鼓励会让宝宝拥有独睡的信心和勇气。

适当陪伴宝宝一段时间

可适当陪伴在宝宝的房间里一段时间,讲个故事或放录音故事和音乐等给宝宝听(最好是他从小就听过、很熟悉的、柔和优美的催眠音乐),那么他就会很快地睡着。而且,最好经常变换方式,有时讲故事,要讲愉快的故事,而不要讲恐怖的故事;有时改放录音带,以免有时爸妈没空或不在家时,又行不通了。

平时就要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在生活中建立宝宝的安全感是让宝宝自己睡的一个前提。爸妈要让宝宝感觉到你就在他的附近活动或工作(不一定要在同一个房间或床边陪他,以免他依恋或不睡),让他知道你没有丢下他不管,他有全感就不会害怕,这样慢慢地他就会睡着了。爸妈要特别留意的是,宝宝可能装睡,也可能睡后突然惊醒,所以事前就要让他知道爸妈就在那儿,让他明白他可以完全相信你,这样可以减少他半夜醒来时,因找不到爸妈而引起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安慰物来做伴

爸妈可以为宝宝寻找玩具朋友,这个玩具要是他最喜欢的,尤其是女宝宝,可以为她找个娃娃朋友,跟她说这些朋友是会保护她的。同时,可以为宝宝开着房门,当碰到他做梦惊醒,不要将他带到大人的房间,而是应陪宝宝留在自己的房间内平静下来,帮宝宝明白自己的房间其实是最安全的。

爸妈自己要真正放心

爸妈安排了宝宝独睡,就要避免因为不放心而过于频繁去照看宝宝,这样容易干扰宝宝睡眠。例如给宝宝穿用吸湿能力强的纸尿裤,就不用“闹钟式”地去检查宝宝是否尿湿,帮宝宝换布尿布,爸妈也就能放心让宝宝一夜安睡。

tips

无论宝宝是一出生就在单独的房间睡觉,还是后来才分开睡,爸妈要特别注意房间内的安全,如针线、楼梯、电器用品、插座、热水容器、药品,或可能伤害到宝宝的物件,都必须远离宝宝,或设置安全措施,以免发生意外。

0~6岁宝宝空间智能培养手册


为什么有的宝宝总是不认得路,有的宝宝却能指出东南西北?为什么有的宝宝只会画歪歪扭扭的框框,有的宝宝却能画出色彩鲜艳的复杂图画……难道,真是智商惹的祸?非也,其实,真正造成宝宝不同表现的是空间智能的高低。

所谓空间智能,就是眼睛对于线条、颜色、形状、立体感与空间关系的敏感度,以及能不能将视觉所接收到的讯息,在脑中呈现出来。视觉-空间智能是观察力、图象力、美感、空间感、方向感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能力。空间智能突出的人会在大脑里积累大量的视觉和空间形象,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素材,也更容易理解比较抽象的点、线、面等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原理,将来数学成绩一般会出色。还会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间感、色彩感、线条感,在日常生活中认路记人的本事大,对视觉元素的把握较好,在绘画、制模和建造、服装搭配、图形记忆方面的表现会更加出色。未来在职业偏向方面更倾向于设计类工作,如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雕塑、摄影师、美术设计……甚至还可能会成为发明家哦!空间智能较弱的宝宝对于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方向;还有其他视觉元素,如距离、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较低。鉴于视觉空间智能由脑部的枕叶区控管,而枕叶区的发育集中在0~6岁,因此,在0~6岁有针对性地刺激培养,有助于宝宝的智慧网络延伸得更好,让其观察力更敏锐、学习反应更迅速,而这一切,都是要经过父母的精心训练的。

优异空间智能6大特征

如果父母想了解幼儿是否具有优越的智能发展,可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去观察,了解。

1.喜欢美丽的图片、色彩,容易被其吸引。这代表幼儿对于图片、色彩已经具备敏锐度及粗浅的判别能力。

2.喜欢用积木、黏土等不同的物品塑造自己心中的构想。这代表幼儿已具有足够的空间架构能力,可将虚拟的想法化成真实的物品呈现。

3.喜欢涂鸦,能尝试不同色彩的搭配,利用图画表达内心想法。在涂鸦时,幼儿可通过线条的组成来表达思绪,喜好涂鸦的幼儿能够建构完整的空间概念。

4.喜欢而且擅长玩拼图和组合式玩具。出色的拼图能力需要具备强烈的线条、色彩敏锐度,这也是优秀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元素。

5.很有方向感。凡是去过几次的地方,幼儿都能很快辨识出明显地标,在陌生空间中也能快速、准确地辨认出方向来。

6.擅长“走迷宫”“找找看”等益智游戏:这代表幼儿已经有了不错的方向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

空间智能培养进阶手册

宝宝1个月以内

关键词:声音引导

空间智能的发育主要靠视觉刺激,但是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的视力不是很好,主要靠听觉和触觉辨别空间方位。循着妈妈的声音和他的本能寻找乳头就是他最初的空间概念的表现。等他会抬头、转头时,就会开始积极地寻找声源,这时就可以运用声音帮助孩子建立方向感。

视听训练的方法

1.将色彩鲜艳带响声的玩具,放在距孩子眼睛25厘米处,边摇边缓慢地移动(按水平方向、垂直方向、180度弧度来移动),使宝宝的视线能随着玩具和响声移动。

2.坐在孩子对面,一边喊他的小名。当孩子注视母亲时,母亲的头向一侧慢慢移动,但仍然面对着婴儿的脸,嘴里依旧轻轻地叫着新生儿的名字。这时孩子会慢慢移动眼睛,随后转动头追随母亲运动的方向,一边移动自己的脸。除水平方向外,还可垂直方向移动。

宝宝1——6个月

关键词:吊饰刺激

出了满月到6个月之前,宝宝经常会躺在小床上玩耍,他的视力也比新生儿时期要好许多,能看得清较远的物品,同时他喜欢注视移动的物品。如果在宝宝的小床上面悬挂彩色风铃,风铃随风摆动,宝宝的目光也随之摆动,这对宝宝的视觉空间智能有积极意义。

追视红绒球

将孩子置于仰卧位,妈妈把一个红绒球吊起来,在宝宝的眼睛正前方20厘米的地方,左右慢慢移动红球,使孩子眼睛能跟着红绒球看。垂直向上移动红球(大约4~8厘米),然后再呈弧形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色彩训练

妈妈可用彩色蜡光纸折数个风车,红色、绿色、黄色等等,把孩子仰卧着放置在床上,大人将转动的风车在孩子眼前做左右运动,诱导孩子用眼睛追视。接着再做高低运动、绕圈运动,引导孩子追视。

妈妈也可在朝阳的窗户旁放置一个分光棱镜,让七色光都呈现在地板上,抱着宝宝去看七色光带,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色彩运动将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其视力的发展。

视线转移

使宝宝仰卧,用一个色彩鲜艳,或带有响声的玩具逗引宝宝,让宝宝注视玩具。过一会儿,再拿出另外一个玩具逗引宝宝,此时宝宝的视线将由第一个玩具转移到第二个玩具。

这样的游戏,每天进行1~2次即可,没必要进行太多,以免引起宝宝的疲劳。

宝宝7——12个月

关键词:变脸游戏

6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具有大小知觉,可以开始区分东西的大小,能够把一件小的东西放在大的里面;初步具有深度知觉,知道“怕摔”;9个月的宝宝己经有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玩具丢了知道回头去找。

玩变脸

通过让宝宝看不同的脸谱,让宝宝学习用眼睛凝视,以培养宝宝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和分辨能力等。

方法是:打印或绘制15厘米x20厘米黑白图片十余张,分别做成各式各样的脸谱,其中有妈妈的脸,爸爸的脸,还可以是一些竖条纹、斜条纹、同心圆、棋盘等。在宝宝醒时,把妈妈的相片挂在墙上,让宝宝观看,当宝宝的视线移开时,再换其他脸谱,直至宝宝眼睛感到疲劳为止。频繁地变脸,一定会使婴儿感到非常有趣新鲜。

认识左右的双手律动

妈妈一面唱儿歌,一面分别举起宝宝的左右手。歌词是:“我的右手举高高,我的左手碰天空,左手、右手,拍拍,右手、左手,好兄弟!”孩子可以通过双手的摆动来锻炼灵活度,另一方面也进行左右方位的认知。

宝宝1——2岁

关键词:各就各位法

1~2岁的孩子能够熟练地爬,开始蹒跚学步,而且乐此不疲,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爬和学走的环境,多多鼓励孩子爬和走,在宝宝摸索着爬和走的过程中,他对空间的意识将更加明确。此时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方位感。在熟悉的环境中,宝宝能够根据成人的指令,如“在阳台上”、“在床底下”、“在衣柜里面”等,迅速地找到相应地点的东西,因此正是用各就各位法提升宝宝的空间秩序感的好时机。

让玩具回家

如果妈妈把宝宝的用品和玩具总是放在固定的地方,宝宝就建立了物品与空间之间的定位关系,他就用各就各位的方法建立空间秩序感。所以,妈咪要把宝宝的物品归置有序,如果哪天发现物品不在原处,就与宝宝一起找,“让迷路的玩具回家”。

指出插图的主要内容

看图画书时,要宝宝说出书中的插图都画了些什么,指出的东西越多越好。也可以要宝宝说说相似的两幅画上有什么东西画得不一样,以此来培养宝宝的日常观察能力。

宝宝2——3岁

关键词:动手游戏

2~3岁的孩子,空间智能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解空间和表述空间。家长可以让孩子画画,通过画画可帮助孩子建立大小、形状的概念;也可以让孩子搭积木、捏橡皮泥等,可促进孩子形成对前后、上下、远近等有关空间智能的概念;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指点孩子,比如“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你喜欢走在妈妈的左边还是右边”等等。大小、高矮、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都是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般情况下,宝宝先掌握大小、高矮、上下概念,过了3岁再掌握前后、左右、里外概念。

用亲子身体运动培养宝宝的空间概念

空间概念概念很抽象,硬性灌输给孩子,孩子掌握起来会有困难,妈妈可引导宝宝通过亲身运动来感受。比如高矮概念,除了引导宝宝观察比较静态的高树与矮树之外,还可以玩一些动态的身体游戏,如妈咪带着宝宝一起蹲下去说“变矮了”,站起来说“变高了”,来帮助宝宝认识高矮概念。

玩躲猫猫锻炼宝宝的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宝宝空间智能发育的重要方面,指宝宝能够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不依赖自己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与宝宝经常玩藏猫猫的游戏,可以使他的客体永久性得到反复锻炼。

随意涂鸦

在家中固定摆放一些纸、色笔,供宝宝随意涂鸦时使用。宝宝涂鸦时并没有特定目的或是主题,有时只是色块的表现。可以锻炼宝宝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把握,是提升空间智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填色

要求宝宝画画时将颜色填满,或许宝宝在填色时会用跟线条不同的颜色来填充,这正是想象力的发挥,也是探索环境的开始,妈妈千万不要要求宝宝画出跟真实物品一模一样的颜色。有些填色的童书也可以买来让宝宝填色。

按主题找物品

每天选定一种主题,要求宝宝找出符合的物品。例如:在客厅里面带有红颜色的东西有哪些,在房间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戴在头上的……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日常观察能力。

宝宝3——4岁

关键词:方位游戏

3岁以后,宝宝空间智能比以前又能有明显发展。在形状知觉发展方面,3岁宝宝能正确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但他们往往会用一些表达具体物件的名词来形象地称谓几何图形。如把圆形称为“皮球”,把正方形叫做“手绢”等。在空间知觉方面,3岁宝宝能够辨别左右方位,3岁以后能够辨别前后,里外方位。能够拼好切开的4~8块拼图,能将圆形切分为1/2或1/4,还会分清身体左右不同的部位。

找玩具游戏

妈妈将玩具先放在宝宝的面前,然后用小毛巾或小纸盒盖起来,让孩子自己将玩具找出来,练习孩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纸盒的里面。也可以将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里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妈妈拿两个玩具,问宝宝哪一个在前面或哪一个在上面。观察宝宝能不能分辨上、下、前、后。

躲猫猫

跟宝宝玩躲猫猫游戏,指定宝宝躲的位置,如“你去躲到电视跟音响中间的位置,用右手捂住右耳,左手抱着肚子”,观察宝宝能不能理解。

搭积木游戏

提供各类积木,让孩子在搭建中形成对前后、上下、远近等有关空间智能的概念。妈妈和宝宝玩积木时,要求宝宝把积木排列成一长排,并按妈妈的指示,依序将最远、最近、中间的积木取来,观察宝宝能不能理解远、近、中间的概念。

玩方位游戏

妈妈在跟宝宝沟通、游戏的过程中加入方位概念,例如用“你用左手去拿在妈妈前面的红色小熊给妈妈”来取代“你把小熊给妈妈”。看图画书时,妈妈可以指着书中的插图要宝宝说出或指出哪一只小熊在最前面,哪一只小鸟停在树枝的最上面。照镜子时,跟宝宝说说话,例如:“动动你的左手,就可以看到镜子里的人也动动左手。”

画出故事画面

妈妈说故事给宝宝听后,要求宝宝画出刚刚听到的画面,或是他最喜欢的一段情节。

锻练透视能力

妈妈带宝宝去郊游时,可以引导宝宝观察各种树木。如人在山脚下时,面前的树高大且郁郁葱葱,而山顶上的树却看似那么渺小;当人到了山顶时,面前的树长高了而山脚下的树变矮了……在这实际的观察比较中,透视观念就种在了宝宝脑海中。

给大脸娃娃添加五官

妈妈可先在磁形玩具板画好大脸娃娃,让宝宝大脸的适当部位摆放五官,让宝宝一边摆一边说出器官的名称,使宝宝学会确定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宝宝的空间视觉能力。

宝宝4——5岁

关键词:环境布置

4~5岁的孩子已经迷上拼图,立体拼图,可以让孩子在自由拼搭中,发展空间智能。这也是孩子热衷于玩过家家的时间段,在替娃娃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事实上也在发展自己的空间智能。

布置家里的环境

在家里设置一个小角落,让宝宝自己决定要放什么东西来进行装饰。

一起逛街

带宝宝逛街是培养视觉—空间能力最好的时候,妈妈只要刻意地多跟宝宝说话就行了。例如经过橱窗时,问宝宝他看到什么,他最喜欢什么,离我们最远的是什么,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之后要求宝宝用手指出来或说出来。也可以常常变换散步的路线,让宝宝有机会从不同的方向行走来认识周遭环境。

自己观察作画

指定宝宝画出街上不同的建筑物,如高楼,桥梁等,或者要求他以积木组合出来。千万不要“指导”他应该怎么画,宝宝画出来后,也不要批评他,只要叫宝宝解释他的图就好了。必要时给予细节方面的提示,让宝宝重新观察,并补充画出。

宝宝5——6岁

关键词:地图辨识

5~6岁这一时期,幼儿的空间智能又前进了一大步,能够利用明显的标记或路标对物体定位,并开始学习利用较为复杂的标记。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去感受、体验行走的路线和认明标志物,如熟悉去幼儿园路程公共汽车线路图、看公园导游图等,发展其空间定位能力。

画地图游戏

要求宝宝画出家里空间摆设的地图,或是画一画到爷爷家去的路线图。初步建立东南西北的概念,去游乐园玩时,画出各个游戏项目的方位图,也可以进一步帮宝宝明确东南西北的概念。

玩走迷宫游戏

先是考一考宝宝是不是走得通,再与孩子比赛,看谁有更多的办法来走出迷宫,或者比一比谁走得更快。拼图游戏和下棋,也可以先练准确率,再练速度。

玩戏剧表演

舞台表演性游戏常常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兴味盎然,可以让孩子模拟表演“左门出,右门进;前门进,后门出”,来进一步发展其空间智能。也可以带宝宝去看话剧和舞剧,通过观察戏剧舞台的设置,来发展孩子的透视能力。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

生命那么脆弱,4月20日早8: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发生7.0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后,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

2.心理救援在行动

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请记住下面的话:

受灾后,寻帮助;先躯体,后心理;多鼓励,缓压力。

3、本次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本次地震突如其来,伤亡巨大,余震连绵不断,震区交通破坏,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也会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

4、灾区的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

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5、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尽管灾难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对有上述情况的人要加强识别和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

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比如到处打听信息造成头脑混乱,不能判断真伪,反而影响自身健康;

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险区域的房屋里;

相信政府,做到不听信传言,不传播谣言,以防引起混乱;

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尽可能定时就餐,适量饮用清洁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恶挑拣食物;

注意保暖,特别是夜间;

如果您有慢性病,请不要忘记按时服药;

尽量注意卫生,尤其是在暴雨过后,一定要保证食物、饮用水和手的清洁。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

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

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一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

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

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

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

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

7、在困境下,哪些事情应当尽可能避免?

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没有人愿意遭受地震。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绪,也不要在亲人之间相互埋怨,而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可能会有少数人会散播各种小道消息,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诱使大家上当受骗。因此,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通过暴力的途径不能达到解决困难目的,反而增加了解决困难的难度;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还在继续,生命还有危险,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中国一定可以渡过灾害,重建家园!

雅安地震后 儿童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字眼,每次都会牵动人心。大地震的经历远远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专家指出,地震中,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对儿童心理直接造成伤害。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地震对儿童的心理伤害程度到底有多大?究竟该怎样对经历了地震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一般会呈现出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不同年龄层儿童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

地震后的儿童心理健康复原

灾后儿童心理会出现的反应

学龄前(1-5岁)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因大地震遭遇失去至亲、家园摧毁的他们会表现出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例如:口吃)。食欲减退或增加。

学龄儿童(5-10岁)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例如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失去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他们会表现出易怒,哭诉,黏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逃避上学,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心理危机干预5大原则

在灾区进行大量访谈和分析的基础上,有儿童心理专家提出了让孩子远离地震恐惧伤害的心理危机干预的5大原则。

1、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

经历如此大的灾难,孩子产生恐惧情绪是正常的,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的恐惧表现要镇定、充满同情地作出回应,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另一方面不要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得过分关注,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

2、成人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表现出对地震的恐惧

儿童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要消除儿童的恐惧,父母或陪护者自己必须先要无所畏惧。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让孩子对地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首先应该教育儿童这是一种地理运动所致,以后长大后会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其次尽量避免让儿童看灾难性的场面,包括图片、电视播报、网络新闻,避免对他们造成一种循环的恐慌记忆链。

4、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家人或陪护者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允许孩子时刻呆在自己身边,聆听并接纳孩子对地震的感受。不要向孩子宣传地震的恐惧性,更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传输给孩子。同时可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让惧怕得到缓解,重新建立安全感。

5、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多参与活动

快速解决灾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正常复课外,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参与游戏活动,这是驱走恐惧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孩子会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

灾后,教育需要做什么?

5件事情给孩子温暖的关爱:

灾后的孩子大多处于惊恐、悲痛等消极情绪中,他们极度需要你的关爱。除了遵守以上这些心理干预的原则,面对灾后的孩子,你千万不要吝啬给他们的爱心与关怀: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

对孩子,此阶段,在这种情境下(仅限休克、急性反应期——在重大事件中,在几秒钟后或几小时内数月内),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3、礼物:巧克力,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过,才能给出关怀。

4、如果有时间,也允许的,给孩子表达的方式: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来来往往的探看者,造成了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

10件事情或许会伤害孩子:

灾后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许都会触动他们的敏感的神经,勾起他们痛苦的回忆。有些常见的做法会不知不觉中造成对孩子的另一种伤害。在儿童震后心理干预中有这些事情需要万分注意的:

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是骗他);

2、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4、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

5、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

6、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7、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8、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们的内疚(幸存者综合征——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10、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我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结语:宝贝,若是无法守护你,我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我们可能无法给你重现过去完整的家园,但是我们希望用尽所有的爱去为你重建美好的心灵家园,令你不再恐惧,重新拥抱阳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