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胎教
2021-05-22 健康之路胎教 真新娘童话故事 入学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洗手真健康。
什么时候应该洗手?
★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洗手。
★在吃饭和玩水之前洗手。
★在换完尿布、玩玩具、在外面玩沙子以及与小动物一起玩耍之后洗手。
注意:给宝宝洗手之前,先解决一下自己的卫生:
妈妈洗手的步骤:
1.在自来水下面冲湿双手。
2.涂上香皂,双手摩擦5秒钟。
3.在自来水下冲洗双手10秒钟。
4.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
轮到宝宝洗手了
1.用一块柔软的湿毛巾涂上香皂,轻轻地给宝宝擦洗双手。
2.用另一块湿毛巾为宝宝冲洗双手。
3.最后擦干双手。
4.注意,一定要用流水给宝宝洗手。
宝宝可是个古灵精怪的人物,他可不是那么容易受人摆布的,如何让不愿意洗手的小家伙就范呢?教你3招:
1.做好榜样。
你洗手的时候,让宝宝坐在一边看着,让他感觉到洗手是妈妈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听到流水的声音,他会被吸引,慢慢地凑过来。
2.给娃娃洗手。
8个月左右,宝宝就能够用手去抓物体,并且开始学会爬行,这个时候,和宝宝一起玩洗手游戏,让宝宝抱着娃娃,然后你用水给娃娃洗手,告诉宝宝,洗完手之后,娃娃就会干干净净的,不会生病了。在游戏中,让宝宝渐渐地喜欢上洗手。
3.物质诱惑。
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摆在一边,告诉宝宝,洗完手之后就可以去玩玩具,或者吃东西,为了得到自己的最爱,相信宝宝会乖乖就范的。
相关推荐
科学健康婴儿抚触手法详解
婴儿抚触手法有哪些?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如果家长能够多给他做些抚触,对他的生长发育肯定是有好处的。不过,根据育儿省钱攻略,家长在给婴儿做抚触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要仅凭自己的想象任意为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说到婴儿抚触手法,我们先来看看给婴儿抚触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第一,在恰当的时间为婴儿做抚触。一般情况下,可以选取婴儿吃饭后半个小时来给他做抚触,这样,孩子不会因吃得过饱而感觉到不舒适,也不会因饿着肚子而不配合家长的动作。第二,在合适的地点给婴儿做抚触。家长给婴儿做抚触,最好是在卧室里进行,同时要将室温调节到25度左右,这样婴儿会感觉格外的舒服。第三,在抚触前,父母可以以轻柔的声音播放一段音乐,让婴儿的情绪稳定下来。第四,在抚触前,父母可以给孩子洗个澡,让孩子彻底放松。
根据新生儿护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具体的婴儿抚触手法。第一,在给婴儿抚触时,妈妈最好保持一样的节奏,不要时快时慢。第二,在给婴儿抚触时,妈妈最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进行,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习惯。第三,在给婴儿抚触时,妈妈最好与孩子之间有语言的交流和眼神的交流。比如说,妈妈可以用微笑鼓励孩子感受抚触的快乐,也可以用关爱的话语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爱。这样,抚触就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增进感情的一个重要步骤,当宝宝明白了父母的心意时,他会更加快乐地成长起来。
婴儿抚触手法有哪些?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给婴儿抚触有了更多的了解。建议,抚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父母长期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才有耐心为孩子做抚触。也只有爱孩子的家长,才能在抚触中收获快乐。
5方面着手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教宝宝正确洗手
家长的烦恼:
冬冬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意洗手。
妈妈经常唠叨:“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洗手,细菌吃到肚子里就会肚子疼!”冬冬呢,妈妈在旁边的时候就好好洗手,不在时就敷衍了事,不是沾湿一点,就是用毛巾擦一擦。
有一次玩了橡皮泥,吃饭的时候,冬冬跑进卫生间,稍微擦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拿起一个鸡腿啃了起来。
看到冬冬手上还有残留的橡皮泥,妈妈只好要求他仔细看看自己的手,再回卫生间重新洗手。
对这样一个孩子,妈妈实在为难,这可怎么办呢?
专家诊断
幼儿对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口号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但实际上很多幼儿都做不到。
√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限制,缺乏对卫生、细菌、疾病等相关概念及因果关系的认识,加之病菌特殊的存在方式,导致幼儿对手的卫生与疾病的引发等关系认识不清,常常嫌洗手麻烦而不认真洗。
√勤洗手、剪指甲能够清洁双手、消灭细菌,避免疾病的传染以及由病菌引起的各种病症,有利于保证胎儿儿的身体健康。
您的孩子是否这样(教孩子正确洗手预防手足口)
√不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敷衍了事,稍微洗洗、擦擦就完事。
√认为手没黑就很干净。
手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沾上各种病原菌,尤其是手闲不住的孩子,哪儿都想摸一摸。如果再用这双小脏手抓食物、揉眼睛、摸鼻子,病菌就会趁机进入宝宝体内,引起各种疾病。而经常正确地洗净双手,可以显著减少手上所带的各种病原菌,有效预防感冒、腹泻、肺炎、脑膜炎、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所以,洗手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有效的防病措施,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1、怎样洗手才有效?((宝宝怎么样洗手)
为了达到真正有效驱除病原菌的目的,洗手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下面是洗手六部曲:
●用温水彻底打湿双手;
●在手掌上涂上肥皂或倒入一定量的洗手液;
●两手掌相对搓揉数秒钟,产生丰富的泡沫,然后彻底搓洗双手至少10~15秒钟;
●特别注意手背、手指间、指甲缝等部位,也别忘了手腕部;
●在流动的水下冲洗双手,直到把所有的肥皂或洗手液残留物都彻底冲洗干净;
●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或者用热风机吹干双手。
2、用肥皂还是洗手液?(宝宝能用洗手液么)
洗手是用肥皂好还是洗手液好?是否标有抗菌的肥皂和洗手液除菌更有效?其实在家里,只要按步骤充分洗净双手,肥皂还是洗手液,抗不抗菌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在公共场所,洗手液比固体肥皂相对更合适,因为洗手液是每次按压后取得一定的量,较少有被污染的问题,而固体肥皂则因放置和被人们反复接触,容易被各种病原菌污染。如果与感染源接触过(如护理病人后),可以用含酒精的消毒洗手液,进一步消毒和清洗。
3、怎样才算洗干净了?
很多时候人们洗手只是蜻蜓点水,沾点水,涂上肥皂,马上就冲掉,整个过程3~5秒钟就完事,甚至用手在水里蘸一下就算洗过了,这样洗手很不到位。要把手洗干净,除了要将肉眼可见的污渍洗掉外,每次洗手需要双手涂满肥皂反复搓揉10秒钟以上,然后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如果怀疑接触了感染源,还需要反复按照以上步骤彻底清洗。
4、在流动的水下洗手和在盆里洗手效果一样吗?
在将肥皂和洗手液冲洗干净时,应该采用将双手下垂,让水从手腕、手背到指尖的顺序进行冲洗,这样就不会让脏水再次污染手腕和前臂。用脸盆盛水洗手,祛除病原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几个人在同一盆水中洗手,不仅起不到除菌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带来交叉感染,染上更多的病原菌。
5、洗完手后怎样关水龙头?
在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手上的脏东西已部分转移到水龙头开关上,洗完手如果直接用手关水,会造成再次污染。因此,在公共场所最好使用“感应式”或“脚踏式”的水龙头;如果必须用手关,可以在洗完手后用干净的纸巾包裹在开关上关水,或者在洗手的同时用肥皂和水洗净水龙头开关。
6、擦干双手是必须的吗?
擦干双手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如果不彻底擦干双手,病原菌很容易在潮湿的表皮上残留并迅速繁殖,使用不清洁的擦手纸或擦手毛巾,双手也会再次被病原菌污染,前功尽弃。因此,在洗完手后一定要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包括指缝等处,也可以用热风机吹干。实在没有条件时,可以将双手自然晾干。在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擦手毛巾,并经常清洗。
7、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洗手?(过度洗手当心“洗”出皮炎)
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一定要敦促和帮助孩子洗净双手:
●每次吃饭前,或接触食物以前;
●上卫生间前后;
●与动物嬉戏后;
●户外活动后或外出回家后;
●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
●双手有明显的污渍时;
●与病人接触后。
8、怎样在频繁洗手的同时保护好手部皮肤?(“百露德”儿童洗手液不合格)
经常洗手虽然有助于预防疾病,但也容易造成手部皮肤干燥、粗糙。所以,要在督促孩子洗手的同时,注意保护好他的手部皮肤:
●用温度适合的水洗手,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选用性质温和的肥皂或洗手液;
●用纸巾或毛巾吸干双手,而不是用力擦;
●洗完手后抹上护手霜;
●经常帮孩子剪去指甲,清除指甲边缘的肉刺。
9、如果没有水,怎样保持双手干净?
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旅途中,无法做到随时用干净的水洗手,这时可以使用湿纸巾、酒精擦手液等擦净双手。这些产品可以在商店买到,最好购买一些小包装的湿纸巾、擦手液,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和私家车上,以备不时之需。
让孩子爱上洗手的小窍门:
●每天和孩子一起洗几次手,让孩子觉得洗手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肥皂和毛巾,激发他使用它们的好奇心。
●洗手时与孩子一起哼唱一定长度的歌曲,如唱一遍“生日快乐歌”,大约就是10~15秒钟,边唱歌边洗手,一举两得。
幼儿的一次洗手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的一次洗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最近通过常规调研发现,对于幼儿日常生活得管理,我们还需要抓细抓实,于是除了当天的小值日到卫生间管理外,我自己一般都亲自“到场”。
通过观察,我发现有几个幼儿在洗完手之后,肚子附近的一块衣服总是湿答答的,我说了好几次都没见效。原因也有好几个方面:有些幼儿的肚子比较大,而且往前突出,所以洗手时肚子紧紧地贴着洗手池的边沿就很容易湿;有些是因为小朋友半个身体紧紧挨着也容易湿;还有些是因为喜欢玩水才打湿的。
根据这些情况,我就把洗手这个平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常规环节重新又通过晨间谈话环节给小朋友们演示了一遍。比如肚子较大的小朋友洗手的时候我就要求身体离开水池一点,把手伸出去;整个身体喜欢靠的就要求他们把腿站的直直的;喜欢玩水的必须在小朋友一对一的监督下完成,更强调了洗手时不要浪费水,不要把水泼到地面或是其他小朋友的身上。通过这次常规教育后,孩子们洗手的状况就好多了。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理解的直观性,有很多细微的事情在老师的嘴里不停的提到时,并不能真正的让幼儿理解、体会。只有当幼儿有了切实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之后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让他们自觉的意识到这些细枝末节,才能真正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只有轻说教、重体验才能让幼儿更多得获取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