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陈宇教授在他的博克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规律是什么?说得刻薄些,这恐怕是连许多动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鸟一圈圈地领着小鸟飞行,大鸡一次次地领着小鸡捉虫。这不就是教育吗?但是,后来,大鸟大鸡进化了,变成高等动物了。它们决定学习高等动物的榜样——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把小鸟小鸡十几年关在学校里,让它们坐在那儿听飞行课和捉虫课,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听得昏昏欲睡。后来终于有了个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师,小鸟小鸡们听得脸上有了笑容,但飞行呢?捉虫呢?依然不会……。终于毕业了,小鸟小鸡离开学校后,发现还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飞行和捉虫的本领。”不让孩子去做,什么都等于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在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小毛病,这些小毛病让孩子和家长都很头疼,却难以解决。其实,很多问题,都同儿童时期动手能力的欠缺有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后,马马虎虎的,丢三拉四,不是忘了带课本,就是忘了带作业,这个毛病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考试时不能认真审题,丢掉很多不该丢的分数。从此,马虎成了很多家长和孩子要克服的大问题。其实,同前面我们探讨的很多问题一样,任何体现出来的问题都不只是单一的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很可能是几种因素的混合作用,马虎我们在后面还会有论述,不过,本章节,我们只讨论造成马虎的一个因素,就是动手能力和马虎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关系。

婷婷从小就很优秀,学习成绩更不用家长操心,很轻松就可以名列前茅。中学时,婷婷考到了北京实验中学,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孩子中,婷婷依然算比较优秀的。不过婷婷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个小毛病,就是不仔细,考试时,常会因为马虎而丢分。当然不只在考试时不仔细,马虎的习惯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可是不论是婷婷还是家长,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女孩子大大咧咧点好,太仔细了难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现代的优秀女孩子嘛,当然要大气一点。婷婷就这样在实验中学读了六年书,经常会有老师指出她的马虎,不过婷婷从未把这个意见放在心上,马虎不就是小毛病吗,自己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快,婷婷就要参加高考了,高三的一年过得很紧张,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让婷婷和家长都倍感压力。实验中学每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考入清华和北大,做为中国顶级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他们眼里,中国只有这两所大学,其余的学校都是不值一提的。婷婷的目标就是北大,别的学校她连想都没想过。可是模拟考试的情况,让她意识到了麻烦,每次考试,婷婷都会因为马虎丢10分到20分。关键时刻,马虎成了婷婷非常头疼的问题。

婷婷的班主任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指出,马虎并不仅仅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看,马虎反映了能力上的缺陷。一般来说,除了态度上不重视会形成马虎,动手能力差的孩子,马虎得更多,由于孩子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各个器官发育不均衡协调,手、眼、口、脑中有一项超前或滞后,都会出现错误,造成马虎的假象。大一些的孩子,还会由于对所学的功课不熟练,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一般,对习题特别生疏的,不容易马虎,因为对知识还没掌握呢,特别小心仔细。对非常熟练的东西也不容易马虎,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写对的,很难犯错误。只有半生不熟的才容易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题目一点都不难,可实际上自己又不是很好的掌握了,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总之,马虎不是小心就可以纠正的小问题,马虎是因为学习上的不彻底,知识点理解不够细化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马虎的孩子一定都是很少动手的孩子,要么是不动手做家务或手工,要么就是不动手做习题。

婷婷的妈妈恍然大悟,自己这些年对婷婷的确照顾得无微不至,婷婷从未做过家务,甚至连自己的内衣袜子都没洗过,每天晚上妈妈要把水果切成适合的小块,插上牙签,女儿才肯吃;刷牙时,要事先给婷婷准备好漱口水,把牙膏挤好……自己希望婷婷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不被别的事情分心,没想到,正是自己的这种无微不至,剥夺了婷婷成长的机会。婷婷发现自己的问题太晚了,晚到她没有时间来纠正自己,最终,她没能如愿进入北大。

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

对于小孩子,可以让他动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草稿纸、作业。草稿纸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就算完了,而是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减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

其次,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但是可能很多父母没想到,动手能力的强弱也同领导能力密切相关,一个能妥善整理自己的房间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组织、分层负责和监督的人,也是一个能懂得轻重缓急的人。

明月是在结婚后,发现自己的很多毛病的。明月受父母影响,喜欢读书,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忙于功课,几乎没做过什么家务。明月的妈妈对家务也不太在行,明月的妈妈崇拜知识和学问,有时间就看书,专研业务,对于怎么把家里的生活弄得舒适漂亮,从没花费太多的心思。耳闻目染中,明月也养成了对生活稀里糊涂的习惯。但是结婚后,明月自己做了女主人,她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比如她不会整理衣柜,衣柜买回来后,对于空间的利用,是需要主人的再次开发的。可是明月没有概念,她不知道怎么把衣服放进去,才能让空间更合理,使用更方便。于是,所有的衣服摆进去后,取放几次就乱了套,找东西不方便不说,一开柜门,衣服就噼里啪啦地掉下来。明月想,还是空间小,以后换个大房子,有个大衣柜就好了。有了大房子后,也有了大衣柜,但是,情况依然如此。这时明月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同家务上的无能联系在一起。比如她逻辑思维混乱,在家务上的体现就是很多东西没有明确的归类,东西随手乱放,然后要用的时候总是不知道东西在那。她经常丢东西,做什么事情稀里糊涂,马马虎虎。她思路不清晰,对家庭财产没有明确的概念等等。明月发现,其实,所有的功课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包括做家务,整理物品,而这些都同你的某项能力密切相关。由于在幼年没有受到这种训练,明月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妇。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在一个包办代替的家庭,孩子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应该替他们做好的,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们首先会找别人的责任,他们会说父母没替自己做好。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要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理的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相关阅读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方法简单又有效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窍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第一步:两岁以前,孩子的一切都要依赖父母。父母的照料和爱护,会让孩子有安全感,相信周围的一切。反之,如果总是受到冷落,婴儿就会产生恐惧、不安全感,害怕周围的环境,不相信自己。因此,孩子出生的头一两年,是让孩子建立勇气、敢于自立的关键时期。

第二步:两三岁的儿童自我开始分化,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汤匙吃饭,自己摆积木,虽然他们做得不好,父母也应当支持儿童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当孩子自己学着穿衣服、收拾玩具,帮助老师妈妈做事时,他们每做成一件事,父母就应当给予表扬,或给予物质奖励,使他们从中获得愉快而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可转化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第三步:四五岁的儿童需要更多做决定的机会,此时也是孩子开始接触更多知识、培养兴趣爱好的时期。儿童也有自己的世界,既不同于同年龄的人,更不同于成年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权利,不要强迫他们按父母喜欢的方式学习或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1、与他人合作。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应该经常鼓励孩子与其他朋友多交流,还要注意不要过分的限制孩子的交友权利,否则的话不仅会导致沟通能力不行,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有自闭的现象。而儿童和同伴交流的时间,这个时候妈妈还要告诉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只有关心别人以及互相帮助,才可以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或者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更好的进行沟通。

2、交流机会。就算孩子知道再多的沟通技巧,但如果没有机会让他们实践的话,那无疑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还应该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要知道孩子的社交圈本来就小,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帮助其扩建的话,孩子的沟通能力将无法得到锻炼以及提高。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妈妈可以让其他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是多带孩子去参加聚会。多与人接触以及交谈之后,孩子的沟通能力自然而然的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在让孩子与其他人交谈的时候还要注意,必须要让孩子注意礼貌。

3、沟通技巧。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时,首先应该教孩子一些沟通的技巧。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懂礼貌,不管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其他的朋友、长辈,都必须要有礼貌。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会成为很多人喜欢的孩子,而在孩子刚开始学礼仪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赞美,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把这个好习惯延续下去,从而养成优良的品质。同时还应该给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开发一些技能,良好的孩子往往在公众非常受欢迎的注意,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有自信,而在沟通上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4、沟通冲突。大人之间的交往都会有摩擦,何况是孩子之间,因此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还应该教育孩子如果处理沟通上的冲突。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孩子们正确理解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各种矛盾,比如像分享、交流、合作、谈判等。这些方法对孩子的沟通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对孩子的认知、判断能力进行同等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用沟通代替拒绝

“孩子性格孤僻对她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要想办法让她和小朋友们交往,交往中可以锻炼她的沟通能力,你不妨想想办法!星期天多带她来我家玩玩,朵朵是个好交朋友的小女孩,让朵朵来带动她,咱们试试看能否有改观。”朵朵妈听到朋友的孩子不合群,立刻关心地出主意。

“好的,我这周就去你家串门去!”朋友很认同朵朵妈的方案。

“那我让朵朵多准备点玩具和好看的书,她们还可以一起去看动画片,咱们再给她们组织个讨论会啊!”朵朵妈继续完善方案。

“谢谢呀!”电话那头传出朋友开心的笑声。

孩子怎样才能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从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沟通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无端拒绝却会让孩子距离成功千里之外。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任务。

沟通能力是相互理解的基础

沟通能力的“左膀右臂”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具备了“外交”本领的孩子,更喜欢参与那些具有团体性质的活动并能获取别人的帮助和友情。

天生气质、遗传、父母个性及管教方式等都会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而后天的教养方式影响力更大。

爱心提示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增强孩子沟通力的小策略

一要有积极而良好的亲子互动。多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和交流,便于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比如,游戏中尽量鼓励孩子主动指导父母怎么玩,以此来激发他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互动中家长说话要多些体贴,少些数落或唠叨,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可能有的错误。

二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诗词、儿歌、故事或日常对话,增强孩子理解别人话语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茶余饭后,在家务劳动中,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比如,看一篇故事或一部儿童电影之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情节让孩子发表评论,或让他设计另一种结果。

三要让孩子理解并表达情绪。家长可以组织绘画、识图、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加深对各种情绪和情感的理解,理解言行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家长还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或是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达出来才可起到沟通的作用。

四要多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主动和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玩;还可组织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做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家长要注意的是,交往中要多给孩子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每个孩子都有其先天气质与独特的行为表现,他们在沟通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区别。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1.多带与人交往时显得比较害羞,也比较怕生的小孩到户外参加活动,让孩子多接触人群。可以从与亲戚朋友间孩子的交往开始。

2.对于缺乏与别人一起玩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加入团体游戏或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应该鼓励他加入团体活动,或请其他小朋友带领他一起玩。

3.利用同理心,让攻击性强、不受欢迎、易被排斥的孩子知道,自己东西被抢走的感觉,也让他知道别人被自己碰撞的时候并不愉快。这样的礼貌教育之后,孩子的沟通能力也会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