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童话故事说的是谁
2021-05-15 外国童话故事说的是谁 睡美人是谁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孩子言行不良是谁的过错!。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言行不良是谁的过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孩子言行不良是谁的过错!
家长的不良行为或语言,直接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立了绊脚石。
绝不吃亏
天津市某幼儿园小班老师透露,九成以上的小班新生家长曾经直接告诉或者暗示过孩子:“遇到有人打你,你就要更厉害地打回去。”
已有10年幼教经验的王老师表示,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老师们通常重在保证孩子的安全和进食、适应新环境及培养孩子的个人生活能力等,但从今年来看,她们至少要拿出70%以上的精力来平息孩子们之间的“战争”。王老师回忆说,她所在幼儿园新学期安排的第一节集体活动课,是让孩子们一起到器材室玩儿玩具。为了让全班的30名孩子都有玩具可玩儿,三名老师特意将孩子们分成了三组。谁知当玩具摆到孩子面前时,原本分成的三个小组立即大乱,许多孩子随意跑到其他区域抢夺别人的玩具。全班30名孩子竟然有10多对在打架,有些还是三四名孩子在抢夺同一玩具。不少孩子都对其他小朋友推、打、踢、抓等。
更令老师惊讶的是,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而当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王老师和其他几名老师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小朋友们“劝架”。往往是这对小朋友刚结束“战斗”,另一对小朋友又开始“宣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特意进行了调查,从结果来看,九成以上的儿童家长在新生入园前或平时曾多次教育子女“不要吃亏”,一些家长不仅教育子女受到欺负时要采取暴力的方式反击,甚至还有家长专门教导子女如何打人。
◎专家观点
“孩子现在不吃一点亏,长大就会吃大亏。”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幼儿园董娟园长分析说。由于独生子女及“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现象的普遍,家长担心孩子到了新环境可能会受“欺负”的心理很正常,但也应该正确面对小朋友间发生的摩擦。比如当小朋友推了自己孩子一下时,应该教育子女主动去告诉老师,而不是采用暴力还击的方法。
董园长指出,如果在幼儿时期孩子长时间处于“自己永远不能吃亏”的意识下,就会导致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这种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成年后就很难和其他社会成员融洽相处,往往会因为一点琐事就采取暴力手段还击,以致出现严重的后果。可以说,如果家长在幼年时期培养了儿童“以牙还牙”的心理,不仅不是对孩子的爱护,还会给孩子的将来埋下巨大的隐患。
满口脏话
一些曾经在成人口中流行的、甚至连大人都难以启齿的脏话,如今却变成了儿童的口头禅,也出现在纯洁的幼儿园小朋友的嘴里。
“当我第一次听到‘我靠’这个词竟然出自4岁的小雨辰(化名)之口时,心里真不是滋味。而这句脏话,几天前他还不会说。”近日,在天津市某幼儿园中班的韩老师讲述了她的所见所闻。
韩老师说,由于小雨辰的父母都很忙,他大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此之前的一年多幼儿园生活中,韩老师从来没有听过雨辰说脏话。而就在“十一”放假后的第一天,另一名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雨辰的脚,小雨辰竟然脱口就说道:“我靠。”脸上还带着大人不满时通常才会流露出的表情。听到这样话语的韩老师急忙上前追问他在说什么,满脸狐疑的小雨辰再次说出了“我靠”。在接下来的一整天幼儿园生活中,每每小雨辰不满意的时候,这两个字就会脱口而出。
当天晚上,当韩老师将小雨辰的异常变化告诉他的爷爷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小雨辰爷爷说,“十一”黄金周期间,放假的儿子、儿媳终于有时间和小孙子在一起了。放假的7天中,小雨辰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那句脏话,正是雨辰父亲的口头禅,尤其是在雨辰父亲接电话的时候,使用这两个字的频率最多。只是短短7天的接触,小雨辰已经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并运用自如了。
如果说小雨辰的语言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接受,那么如今已经上大班的女童瞹瞹说出的脏话,甚至连大人都羞于启齿。她所在的幼儿园齐老师说,从入园到中班,老师们并没有发现瞹瞹有说脏话的毛病。而到了大班,瞹瞹的脏话不仅突然多了起来,而且其内容越来越污秽。幼儿园老师多次教育,在瞹瞹身上也是收效甚微。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与瞹瞹母亲的一次长谈才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从小班到中班,瞹瞹的母亲一直没有工作。瞹瞹每天都是由母亲接送,绝大多数时间也是母女俩在一起。到了大班,找到工作的母亲下班很晚,每天就只能由瞹瞹的姥姥先将她接回去。瞹瞹的姥姥在农贸市场内摆了一个蔬菜摊,长时间待在蔬菜摊的瞹瞹,从市场混杂的人嘴里学会了这些污言秽语。
◎专家观点
董娟园长对此分析,从生理学角度来说,3~6岁的儿童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和接受事物最快的阶段。这个年龄的儿童辨别是非、分辨对错的能力极其微弱,只是简单的模仿。家长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语言的频频出现,无疑是对儿童的一种反复强化过程。这个负面的强化过程,就会让儿童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和语言。而且越是聪明的孩子,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就越强。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年龄的儿童一旦沾染上不良的行为和语言,往往会影响到今后的一生。此外,纠正这些儿童的不良语言和行为,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淡化教育”。在纠正儿童的同时,还需要纠正家长的语言、行为并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
相关阅读
早教启蒙:“熊孩子”杀伤力排行榜引反思 是谁的错?
现如今有各式各样的熊孩子,这种熊孩子不但杀伤力持续升級,并且让家长们头疼不己。怎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做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应当自我反思。
地铁站里高声嬉戏打闹、踩椅子乃至随处尿尿,商场中米桶当海滩坐着在其中玩得欢,搞丢近万余元的手机耳机、肢解近两万块的宝贵手办模型(一种日本动画片的个人收藏模 型),搬来下水井盖压着消防水带造成消火栓闸阀损伤促使闹市区现“音乐喷泉”……从网民调侃到新闻媒体,时常有各种各样的“熊孩子”被曝出,她们的杀伤力持续升級,乃至 有车险公司还刻意发布“熊孩子险”。育儿教育权威专家提示,“熊”出现,家长请思考!
有熊孩子,必有熊家长
“地铁站遭受了三拨熊孩子,分别的家长都保持微笑地看见自己家的公主和王子们在拥堵的车箱里煞有介事地嬉戏玩耍,大声喊叫,感觉自身的小心肝活 泼讨人喜欢,视若无睹周边人厌烦的目光”,在调侃“熊孩子”的诸多主要表现的另外,许多 网民也直取“熊孩子仅仅状况,熊家长才算是实质。”
在作为教师的萌萌妈来看,“孩子是否会变为熊孩子,还得看家长下狠心教了没。”四岁半的萌萌到别人玩,看见小玩具好不愿放手,主人家都说取走吧都不 是好产品,萌萌妈就是哄了一个半多钟头给哄出来不许萌萌取走。如今萌萌有时候跟随母亲去公司办公室玩,看到放眼望去的彩笔、彩色纸这类的小玩意儿,从哪里拿要玩了再放入哪 里,决不能随手拿回家了。
作为宝宝树孕育米卡杂志社小编的于博也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在家里,于博览会有心地塑造孩子学习培训基础的礼数,“我能跟他说,请帮妈妈拿东西,告知她公 共场所不可以痛哭大吵大闹”。即使如此,于博也直言,“孩子三岁前,我曾经不愿意带她去迪斯尼玩,由于担心不可以非常好地操纵她的个人行为。”对有老人帮助带孩子的于博而 言,还需处理的是怎样与老人在教学理念层面达成一致,“例如老人会感觉小孩子憋不住尿,在马路边乃至地铁站里随处把尿并不是什么大事儿。”
“教导”并不是个坏词
我国儿童中心教学活动部科长A说,在亲子教育行业,家长关心过多或疏忽教导都是导致孩子脾气不好、惹人讨厌,“一些家长感觉‘教导’是个坏词,英语单词‘discipline’在拉丁文里实际上有学习培训教育的含意,而对孩子来讲,文化教育和正确引导是务必的”。
育儿教育权威专家B觉得,孩子不讲规矩,绝大多数是父母的修养方法务必调整 ,“我们中国人喜爱说一句孩子就立刻聪明对着做,要想有立即见效的实际效果,可是孩子是要花时间去教育 的,而不是随意训斥一句,就可以让她们千依百顺。而许多个人行为如果不适度合理改正,便会愈来愈不尽人意。”
B专家也期待,在亲子教育中父母都不必缺乏,“在大部分家中中,不只是母亲一味地勤奋塑造好母亲的品牌形象,假如父亲的爱缺少,一样会让孩子的成才遇阻,懂老规矩,讲礼仪知识,也应当从父母学起。要充足给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创建信心、好品性的机遇。”
孩子的错由谁来买单?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错由谁来买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曾看到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李大学毕业不久去一家知名的企业应聘,面试的最后是一道测试题:有5个孩子在铁轨上玩耍,其中4个孩子都在一条崭新的铁轨上玩儿,只有一个孩子觉得这可能不安全,所以他选择了一条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铁轨,并因此遭到另外4个孩子的嘲笑。
正在孩子们玩儿得专心致志的时候,一辆火车从崭新的铁轨上飞速驶来,让孩子们马上撤离是来不及了,但是,如果你正在现场,就会看到新旧铁轨之间有个连接卡,如果你把连接卡扳到旧铁轨上,那么就只有一个孩子失去生命;如果不扳,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4个孩子丧身在车轮下。现在,火车马上就要驶过来了,你该怎么办?
小李思考了几秒,觉得很难回答。但是看到几位负责面试的经理表情严肃地盯着他,小李又必须做出回答。他仿佛看见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正在向4个孩子冲过来,于是他有些紧张地说:如果非要做决定,那我还是扳吧,毕竟这边有4个孩子……
面试的经理他对小李说:对不起,你的面试没有通过。小李有些沮丧地站起身来,鼓起勇气问:可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吗?
经理说:你为什么要去扳铁轨呢?5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做了正确的选择,另外4个的选择是错误的,为什么4个人的过错要让一个无辜的人来承担?你应该以事物的对错来做决定,谁错了,谁就应该承担过错,因为谁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是社会法则,没有人会为你背黑锅,孩子在家里行的通的事,到外面就未必行的通。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让那句“我爸是李刚”成为流行语,套用网友一句话,“出来混的,迟早要还。”肇事者终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依法批准逮捕。这件尘封往事,曾刺痛大众的神经,一个大学生,把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事件演绎成轰动全国的大事,皆因他想推卸责任,拿家长做挡箭牌,让人们对他的行为觉得无耻,对他的不负责任感到痛恨。
试想如果他不是酒后驾车;如果他撞了人之后能够积极主动救死扶伤;如果他不是嚣张冷漠地抛出那句“我爸是李刚,”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那么事情又是另外一种结果。所以,如果遇到孩子做了不负责任的事情,父母一定不能纵容孩子,要让孩子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告诉他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为自己应负的责任。
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一惹祸,家长急忙给收拾乱摊子,出面摆平了事,很多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长,就是这样把好端端的一个个孩子送上了不归路。正是家长的无度纵容,才使孩子错误的认识事物,由此霸道无理,是非不分,最终害了无辜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责任就如影随行,伴着人的一生直至终老,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只有有了责任心和责任感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今的很多家长恰恰忽视了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总喜欢越俎代庖,怕孩子累,怕孩子苦,怕孩子做不好,疑虑种种。家长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培养责任心的机会,本应属于孩子自己的事反倒成了父母的责任。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别说是小孩子,即使是长大成人了,也还是会犯一些错误,人无完人,犯错误本身是正常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有一条原则我们应该坚持:孩子必须为所犯的错误承担代价!而不是由父母来买单。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愿意为孩子代过,孩子不注意弄脏了家里地面,家长在后面收拾;孩子丢三拉四忘带课本,家长急忙给送去;孩子在外闯下祸,家长出面给道歉、赔偿。家长不让孩子去承担后果,孩子就不会正确面对错误,经历一事,却没有长一智,下次这样的错误还会重复再犯。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应该引导并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一定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否则,容易给孩子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早教知识:孩子不良行为是什么造成的呢?
孩子有缺陷或不良习惯这类状况很一切正常,由于孩子还小,有很多情况下不可以明辨是非事非。改正孩子不良习惯,文化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是父母不能推脱的义务。父母的一些个人行为也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的缺陷全是源于父母的过错。那麼日常生活,父母应当防止什么个人行为呢?孩子不良行为是什么造成的?
因而,以便孩子的心身发展趋势,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当时刻自我反思一下自身的言谈举止,系统软件的学习培训一些上门家教层面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地协助孩子摆脱本身的缺陷。孩子不良行为是什么造成的?
1、孩子过分依靠他人的点评,源于父母的过多夸奖或指责。
适度的夸奖有益于协助孩子塑造信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受开心教育教学理论的危害,平常喜爱毫无原则的夸奖孩子,結果造成 了孩子缺乏自我认同,过分 注重他人的点评,每做一点琐事都期待获得夸奖,不然就回绝去做。一样,过多的指责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看不见自身。因而,孩子错误时,父母必须有 分寸感地强调其不正确在哪儿,进而协助其消化吸收经验教训,克服缺点。
2、孩子执着、骄纵,源于父母过度民主化。
有很多父母,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亲子教育中的“民主化”管理方法看得太重,无论大小事都指望“以理服人”,結果是理没谈妥,孩子却被娇惯了。缘故 是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缺乏充足的工作经验和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区必须依靠父母的具体指导,假如对其过度民主化,非常容易把孩子惯坏,使其越来越执着、任 性、肆无忌惮。因而,针对年纪很大的孩子,能够以情动人,而针对年龄尚小的孩子,含有强制的管理仍是不可或缺的。
3、孩子犯错误知错不改,源于父母乱用奖赏、缺乏处罚。
孩子缺乏是是非非判断力,以便协助其辨别是非,父母应当在平常培养奖罚明晰的习惯性。一些父母信仰“棒搞出书生”的意识,而另一些父母则迈向另一个极端化,只习惯应用奖赏,从不处罚孩子,这二种作法全是不正确的。孩子假如犯了不正确,适当的处罚是应当的。
自然,处罚并不特指责骂、责惩孩子,其方式和方式可各种各样,要是做到目地就可以了。反过来,假如不在适度的场地或時间乱用奖赏,也不会具有预估的实际效果。 例如:孩子在墙壁乱绘画,原本父母要是立即劝阻教育就可以了,会有的父母硬要应用奖赏的方式,“假如你没往墙壁画,明日让你买台新玩具。”显而易见,这类方 水陆法会放任孩子将来以便获得小玩具而明知故犯。孩子不良行为是什么造成的?
4、孩子不听从教导,源于父母间的文化教育建议不统一。
因为各种各样缘故,绝大部分父母在文化教育子女难题上面存有着多多少少的矛盾。聪慧的父母会绕开孩子独立商议,而求在做到建议的统一后再对孩子开展文化教育。殊不知, 也是有许多父母缺乏沟通交流而对文化教育子女的难题刚愎自用,乃至在孩子眼前公布争吵,这类状况的立即伤害是让孩子觉得缺乏归属感、手足无措。
因而,在孩子眼前,父母应留意维持建议的一致,切忌互不相让。由于假如孩子认可了父母某一方来定,今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没法说动、教导孩子,进而给一切正常的亲子教育产生人为因素的阻碍。
5、孩子缺乏信心,源于父母的盲目跟风抹杀和过分维护。
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柴鸡护雏鸡一样整天将子女庇佑在自身的翅膀下,连子女有意义的事的事儿都不舍得让她们做,乃至将子女的主题活动范畴也彻底 限定在自身的视野内。这类过分的维护,比较严重影响了孩子心身的一切正常发展趋势,造成 孩子缺乏单独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社交媒体艰难、缺乏信心、犹豫不决,乃至缺乏社会道德感情和责 任心。
再者就是,一些父母则一直主观性地否认孩子的言与行,喜爱拿其他孩子与自身的孩子做比较,乃至使用过高的成人化规范规定孩子。长久以往,便会将孩子的主动性、进取心盲目跟风抹杀,让孩子感觉自身很软弱无能,自尊和信心被绝情的催毁。
孩子不良行为是什么造成的?孩子有缺陷,父母还要多自我反思才行。由于对孩子好的教育,另外也是对父母的文化教育。
爱虚荣不只是孩子的错
如今,一些中小学生喜欢在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穿着、休闲方式等方面互相攀比。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孩子们又收获了不少压岁钱,这为他们的进一步“比”,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家长不禁担心:孩子这样比来比去的,还有心思学习吗?
其实,攀比是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其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同学攀比。
寒假,11岁的林畅接二连三地收到同学的生日会邀请,他煞费苦心地准备生日礼物,然后高高兴兴地“赴会”——去公园、去KTV,或去星级酒店边吃边玩。几次下来,林畅对妈妈说:“明年我的生日会不在家里办了,我也要去KTV……”
谢帆喜欢打篮球,上个月叔叔花二百多元给他买个新球,没玩几次,他又要爸爸再买新的,理由是同学买了个一千多元的,比他的好。
相比之下,买衣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就讲究起牌子了,班上一个同学买了什么衣服,其他的孩子也跟着买,泰迪熊、A02、Scat……哪件也不便宜。如今上中学了,学校要求穿校服,孩子们就更在意脚上的鞋了,不少孩子则是非阿迪达斯、耐克不穿。”家长王女士无奈地说。而北京东城区某中学初一学生李欣悦也透露,“我班上同学穿的鞋不是阿迪,就是耐克。如果穿得很寒酸,就会被同学排斥。”
如今,喜欢攀比的中小学生为数不少,他们比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诸如书包、高档文具、MP5、iPhone、手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孩子们又收获了不少压岁钱,这为他们的进一步“比”,创造了物质基础。一些家长不禁担心:孩子把心思都放在比物质上了,还能认真学习吗?
爱虚荣不只是孩子的错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当今社会,物质品很丰富,高档商品随处可见,这些物品往往令人赏心悦目,孩子很难抵御诱惑,好奇心驱使他们提出各种要求;而不甘人后的攀比心理很自然地使他们产生“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愿望。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与某些家长自身的审美观、消费观有关。如果家长给孩子过生日时讲排场,平时消费趋高,自己喜欢买名牌也给孩子买名牌,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某些家长无节制地给孩子压岁钱、零花钱和物质奖励,日久天长,孩子就学会了模仿大人的行为,不但消费水准上去了,而且其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
当然,也有的父母很要强,尽管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怕孩子受委屈或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
孩子内心不够强大,往往不自信,容易因小事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获得自信,因而常常提出物质要求。另外,孩子长期由老人照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只局限于买玩具、衣服、学习用品或给零花钱等物质方面,也容易造成孩子用物质追求暂时满足心理需要,达到某种补偿,攀比心和虚荣心会因此逐渐膨胀起来。
攀比会导致严重后果
中小学生对物质攀比心理如果滋生下去,会助长其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虚荣心的膨胀会导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撒谎,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同学,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产生挫败感、形成焦虑和自卑心理。
盲目地跟风攀比,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跟在别人的身后跑,到头来只能迷失自己。如果孩子的物质攀比习惯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离家出走、早恋、沉迷网络,也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甚至引发犯罪。
攀比也会使孩子过于计较得失。每个人都不会拥有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会拥有别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盲目的攀比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味地去追,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欲望的增多而层出不穷,幸福感荡然无存。
引导孩子比什么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
父母可以“借题发挥”,转移其“兴奋点”,比如选择新的比较内容: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穿的衣服更美观大方又舒服、谁的学习用品更有利于学习、谁的生日过得简朴又与众不同;也可以把攀比变成动力,鼓励孩子凭自己的实力与同学比谁在学习上更努力、善于创新、进步的幅度大,谁勤于思考回答问题最积极;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朋友多,谁与同学的关系好;在劳动方面,比谁为集体做的事情多、谁更乐于帮助同学……从而让孩子理解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与追求,把攀比的内容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使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源头上杜绝物质“攀比风”。
对于盲目攀比和虚荣心过强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带他去一趟贫困地区,看一看那里的同龄人是如何生活学习的,让他亲身体验一下生活的另一面,在另一种比较中学会知足,在学习、品德、做人方面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