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计划对于学习的具体好处和作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计划可以减少我们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强化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可控性。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到宏观、小到具体,都经常处于一种茫然、盲目的状态,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我们的具体学习由于没有清晰的行动导向而处于一种盲目、无序、混乱的状态,由此造成了时间与精力的诸多浪费。的确,面对庞杂、浩繁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不知道眼下最该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从而使我们学习时犹豫、彷徨、拿不定主意、静不下心来,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看,结果哪个都深入不进去,哪个也学不好;或者想起什么学什么,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经常使我们耽误了真正该学的内容;或者盲目跟着外界走,老师留什么作业就做什么,别的同学学什么自己也跟着学什么,没有真正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学习目标等等,这种根据当时想法和即时状态现打主意的做法,以及由外界大众化的要求和临时性、随机性事件所决定的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情绪化色彩,与真正符合规律的正确选择和应该的模式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a另外,盲目、无计划还导致一种被动、失控,无法有效地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走到哪里算哪里,学到哪儿算哪儿,使我们成了无舵的航船,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没有把目标始终描向自己的问题和缺陷,空耗了时间和精力。而计划的作用正在于把我们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并落实分配到每一天、每一时的具体学习中,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明白自己现阶段要完成的各项工作,知道本次学习的具体任务,即该做什么、怎样做,不浪费每一段时间,专时专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无计划学习,把学习中的茫然、盲目现象压制到最低限度,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攻于一点,直指靶心。ZJ09.COm

第二,计划可以减少我们学习中的紧张、忙乱,带来一种和谐和秩序。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都要上若干节正课,课下还要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做一些补充性学习,如看看课文,整理一下笔记等,还要完成老师留下的各科作业,当天新学的功课完成后,还要预习一些新课,复习一些以往的旧课以弥补所忘所缺,或进行某一章节的综合性拔高练习,等等。具体来讲,我们每天几乎都要永无休止地背单词、记定义,要弄懂公式定理,要看各种参考书、练习集,要分析,要比较,要归纳,要总结,要干许多该干似乎又永远干不完的工作。这种情况如不设计好,规划好,极易出现应接不暇,茫然无措,东抓一头,西撞一下的被动应付、疲于奔命的局面,尤其是处在期中、期末的考试复习阶段,各科内容、各种工作,都堆到了一块,在有限的时间里,各科内容都争时间,结果时间都不够用,丁作总干不完,也干不好,这种情况下最易出现昏了头,乱了方寸,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下也最需要冷静的客观分析和宏观的综合协调,以把各项工作都组织安排好,越是时间紧、任务多、难度大,越是需要科学的安排与控制。而本章所谈的计划,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组织协调和理智控制功能的、可以把新秩序带人我们学习的有效办法。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现状及客观要求,把该做的工作一一清点出来,明确下来,然后依据心理运作的规律,依照各工作的内在联系,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把其组织好、安排好,以使我们的学习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地进行,从而避免了杂乱无章、无头无序,避免了前松后紧、张弛无度,避免了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使我们既全面展开,又有主攻方向,既能从容地应付常规任务,又能灵活机动地处理临时事件。总之,计划可以给我们带来快捷、秩序、高效的学习方式。

第三,计划强化了对人的行为进行理智的引导和意志的控制,迫使人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行事,从而使我们学习中的随意行为受到整顿。

人不仅仅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智的高级生命,更是一个受本能驱使、受情绪控制、受各种积习和偏见影响的非理性动物。拿我们的学习来说,我们有着各种笨拙低效的学习方式,随意散漫的学习习惯,不合时宜的日程安排,以及无处不在的、可以随时影响我们的畏难、怠惰、懒散、厌倦等消极因素。因此,如果一味地由着习惯自然运行,不加遏制地听任消极因素的干扰,将会使我们的学习严重偏离正确的轨道,大大降低我们学习的质量和效能,必须以科学的法则和范式对我们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规范和改造!而计划正是经过科学设计的、用以规导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一种顺应规律、符合实际的行动策略和程序,反应了一种科学的行为轨迹,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习惯和定势发生冲突,要遇到各种不良倾向、消极情绪以及外部有害囚紊的冲击和干扰。于是,照章执行的过程,自然就是一个理智地规范随意行为、限制不良行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忍受不适、强制激活某种兴奋的意志控制过程。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意识之流奔向成功的大海,必须不断加同理智的堤防,以防其四处漫流;为了驾御行为的野马,跃上胜利的颠峰,必须高扬起意志的鞭子!

第四,计划便于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主体积极性的激发,有着明显的动机作用。

计划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鲜明的目的性,即对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明确的目标提高了心理的兴奋度和大脑的唤醒水平,使我们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例如,这学期我要争取进入班里前三名,前半学期我要把英语1-3册过一遍,本周我要做完这本练习册,等等,都是一些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会转化为我们内在的张力,激发我们行动的欲望和冲动,无形中就像给我们注入了精神的兴奋剂,提高了我们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使我们强化努力,积极运作,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能。而具体的目标,一次可达的短平快目标,例如,这十五道题,我这一节自习一定要做完,我在五分钟内一定要记住这个定理,等等,更使我们的意识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和具体的量化标准,避免了长远目标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把一些漫漫无期的枯燥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个可度量的阶段性工作,使我们容易产生并保持兴趣。同时,这样也使我们有了一种现实感和胜任感:只要努力,就伸手可及!另外,目标达到或完成后还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后续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具体来说,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任务要明确而具体,难度要适中,节奏要紧张而紧凑,要定质、定量、定时、甚至定点,这些明确的客观要求会无形当中对主体造成一种压力,也产生一种动力,对克服消极、怠惰、拖拉、松散等不良习惯极为有利,对主体潜能的激发也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动力环境。

第五,计划有助于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任何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要发挥真正的效力,必须养成特定的习惯和熟练的技能,必须形成稳固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仅凭心血来潮地干,一曝十寒的做,再好的方法也难以发挥效力,也不足以养成习惯。而计划严格的规范作用,照章执行的程序和步骤,可以使我们经常地、连续地、重复性地去做一些经过科学分析和综合设计的操作模式,便于使一些良性行为转化为稳定的自然习惯,也便于培养严谨、规矩、守时、克制、持久性等心理品质。

第六,计划有助于我们培养统观全局、整体运筹、综合协调的组织管理能力。

任何一个计划,都是根据相关规律又根据主客观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设计而产生的,它对我们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是一个全面考验,也可以锻炼我们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靠书本知识是很难学到的,也没有现成不变的模式可遵循,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根据复杂多变的主客观局势,灵活机变地选择应对的策略。因此,真正完善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极具挑战性和需要创新精神的,制订计划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战的机会!

总之,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减少我们学习中广泛存在的茫然盲目、消极被动、混乱无序、懒散放任,强化了科学理智的控制,削弱了各种不良的内外因素对学习的干扰和影响,使我们更科学、更合理地分配使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既全面出击,又有所侧重,既重视一次学习的成效,更兼顾各次学习的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整体效能的优势,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巾的各种损失和浪费,提高了学习的效能。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复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是主体通过与认知对象的相互作用,逐步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并把其转化为自身内部成分的过程。鉴于客体对象的复杂性以及我们认知能力的限制,这种消化吸收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正如战场上的争夺战,需要一个个地消灭敌方的据点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许多区域需要反复拼杀才能夺取,甚至已经占领的还会丢失,需要重新夺回D因此,学习是一个针对认知的目标和学习的对象,逐步地展开进攻、尝试地探索和迸击的过程,它需要针对内容采取一系列大大小小、各具有不同目的和特点的学习行动,在这若干次的学习活动中,每一次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指向,都是向敌方阵地(认知对象)发动的某种规模强度、某种特殊意图的攻击行动:它们或是重复冲击某一特定的据点,或是收复丢失的阵地(遗忘造成的).或是探索寻找敌方隐蔽的火力点,或是攻击新的阵地以扩大自己的地盘。总之,不论战斗的规模是大是小,间隔时间是长是短,不论每一次具有怎样的意图,不论是正面强攻还是采取辅助性的迂回战略,甚至不管该次的学习有没有效果,都是针对整个敌方区域而采取的有目的有步骤的行动,都是整个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对内容的完全把握。

具体来说,对于某一特定的认知对象来说,要实现对它的完整认知,需要把握其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数据,例如,它的轮廓,它的正面、反面、侧面以及各个角度的断面和剖面等等,只有完全掌握这些信息和数据,才可能真正掌握对象的完整图式。这些有关对象特征的信息,在现实中就体现为一个个知识点,学习就是以学习对象所包含的知识点为目标导向,以我们的掌握状况为尺度,逐步向目标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实中就体现为一次次具体的学习活动,而复习所指称的过程显然也在其中。那么,这些学习活动中,究竟哪些该称为复习,哪些又不是呢?如果学习的任务非常简单,如记忆一个单词、一篇短文,往往一个照面即可以覆盖全部内容,那么,笫一次之后的历次学习都应该叫做复习,因为它们的任务只是为了巩固强化上一次的学习效果,不涉及扩展新的疆界。可是,大多数内容是很复杂的,即便我们第一遍学习把内容全部过了一遍(如一节课讲完了一个数学公式),也常常只是初步掌握了某一知识,只是一个轮廓,一些基本的方面,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地学习。于是,随后的学习中,不仅涉及到对上次学习效果的恢复和巩固,还涉及对知识新的拓展和深化,需要把握事物的其他方面及其他隐含意义,而这些学习既可以看成是对同一日标的反复攻击,也可以看作是对不同目标和知识点展开的依次扫荡(因为该内容本身又包含了许多次级的知识点).这样的话,复习的功能意义就不能简单地局限为对先前学习的巩固与强化,还包括新的学习与探索。也就是说,许多被称为复习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方面是在进行全新的学习,因为,虽然从整体上是针对同一内容,但每一次都是不断地进行新的扩展,触及对象的其他方面,这样,通过若干次的学习,我们才可能把握事物的完整图式。因此,复习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是对同一内容的再学习,但它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绝不限于对内容的巩固翻恢复,而是一个不间断地向学习对象反复冲击的过程,其每一次具体的学习过程,可能只是对内容的保持和巩固,也可能是边稳固战线边开拓疆界;可能是目标清晰的行动,也可能是盲目的尝试探索;可能效果明显,也可能徒劳费力。但是,不管怎样,每一次学习一定是在前期学习的遗留效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和进取,这便是复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学习始终遵循的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某一内容展开的一系列各有目的、各具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其实很难确切地对复习进行界定和区域划分,而且似乎也无太大必要和实际意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课前对某内容做了预习,那么上课时的学习其实已经是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了,这一过程的学习我们该怎样称呼呢?当然,目前我们的学校学习.都是以课堂听讲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切活动都以上课为中心,都要为它而服务,所以,课前对内容的学习才称为预习,是预备性学习而不是正式的学习,而课后的学习,则是正式性学习之后的补偿性学习,即复习,它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当然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其功能意义也相对模糊、笼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复习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在整体学习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和意义,这样就便于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充分提高复习的效果。

回忆总结学习法的功能作用


首先,回忆总结可以强化记忆。我们上面讲过,凡是通过一个阶段学习而获得的各种信息,在主体内部都会留下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模糊,或完整或片断等不同状态的印迹,至于各部分信息实际的记忆效果与保持状态,则是由信息的结构特征与主体即时的身心状态的特殊感应、作用共同决定的。根据遗忘规律,主体刚刚获得的信息,除了那些刺激强的、印象深的、有意识记的、深入理解的、归整强化过的,会保留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印迹浅的,暂时储存的,尤其是微观思路中一些萌芽观念、模糊意念,随着学习过程的终止,会迅速发生蜕变。因此,在其退化、消失前,及时、迅速、努力地进行回忆总结,会起到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作用,会使大量飘忽不定的不稳定信息得以固定和扎根,会使许多痕迹浅、印象不深的信息得以加强。因为努力地回忆和追想本身,就是在搜寻、激活那些微弱的、模糊的,许多被认为根本没记住或已经消失、遗忘,实则深追、细想还是可以恢复和忆起的信息,是在使信息再一次流经大脑,是一次再记忆、再强化过程。

另外,人们在学习知识时(尤其是理科),除了少部分内容,如对概念、原理、公式的记忆,是采取有意记忆和纯背诵的形式,大多数情况下的学习,如在听课,看书,解题,问答讨论时,很少对感知、加工和理解的过程加以有意识的记忆,这些发生过的事件在头脑中的印记,主要是通过无意记忆来形成的,而无意记忆要远远逊色于有意记忆,尽管多次重复,尽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常常难以达到有意记忆的效果,因而靠无意记忆所形成的记忆是非常靠不住的,也是效率很低的。而在许多时候,记忆和理解实在难以分开,一些认为主要靠理解才能达到的认识境界,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记忆跟不上而达不到,是记忆阻滞了对内容的深化理解。例如,对原理公式的认识与把握,很多情况下就受困于我们对原理的理解性语言及有关的习题没有记住。因此,记住会大大有助于理解,尤其是随取随到的再现式记忆,对理解会带来出乎意料的好处和帮助而目前人们对此很少去进行有意识的记忆,这方面主要靠大量的重复而无意识地形成,这无疑会大大延长学习的周期。相反,如果采取有意记忆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门的背诵,又实在是一件苦差,难免力不从心。可是,如果在学习结尾加进回忆总结这一步,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因为,那些在学习中流经大脑的信息,虽未加记忆意识,有许多实际已经初步记住了,有许多已到了记住的边缘,再加一把劲(强力回忆).许多靠近边缘的大量信息就会被记住,已经记住的则更加巩固,这样就可以无意而达有意记忆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如若就此罢手,许多刚记住或快记住的信息就会迅速丢失而难以再追,前期学习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本可以因这一步而保持住、稳固住,却都白白地流失了,本可以因这一步而达到的境界却没达到,由此大大降低了本次学习的价值。

同时,回忆总结本身,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化的过程,有助于把零碎、杂乱的内容整理有序,而简捷有序、脉络清晰的知识是极有利于记忆和保持的。因此,回忆总结,从这个意义讲,也是有助于记忆的。

其二,回忆总结可以深化理解。学习的目的,在于形成对客体知识的清晰认识与完整把握,而真正完整、深刻的认识,应该是能把对客体方面的感受、体验等零星的认识,通过系统的串联和规整,然后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叫做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就无法达到学习的高境界。对部分知识来说,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递增,但具体到每一次学习或学习的某一阶段,一方面会有理解了和已经弄明白了的部分,另一方面也一定有纠缠不清、感受不明的部分,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我们更多地接触内容的不同方面,认识清楚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同时不确定,不好把握,不好理解的部分也难免会增多,因而,整体上澄清、理顺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这种广泛存在的、边界模糊的不成形状态,不过渡过到清楚、明了的成文状态,学习境界是难以提高的,而回忆总结就是能够促使这种转化的有效方式。

但是,现实中,人们对上述不确定状态却有着莫名其妙的惊人忍耐。在对待偏重理解的知识上,人们常常满足于知道意思,满足于以意象和内部言语支撑的理解。当然,知道意思,以及建立在意象和内部言语的理解也是一种理解,只不过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阶段,真正意义的理解,一定是能用清晰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各种意思和意义,表述不清,一定是认知不明、认知不透!可是,要从模糊的状态过渡到清晰明朗的状态,要把靠意象和内部言语支撑的理解发展到能够用明白的语言表达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新的认知境界和水平,需要进行一系列新的认知加工,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劳动,尤其是到了学习的综合阶段,要把我们对知识的全部理解和感悟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正是由于这一工作难,人们先天的避难倾向自然要回避它,再加上人们对它的重要性、必要性又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人们往往经过若干回合的学习,仍没有认真做过这一工作,甚至到了学习的结尾,这一工作仍然被拖拉着、搁置着!正是由于回避了这一必做的重要工作,才导致了人们虽然在学习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认识水平很难达到一个高度;尽管我们经过了千难万难的努力,对知识的把握仍然是一个没有了结和完形的半成品!而回忆总结这一直指目标的工作,正是要把人们目前靠大量的低效能重复,靠松散的长时间累积,寄希望于自然形成或仅靠低强度思考而能达到的高境界,通过这种直截了当的强力劳动和有意努力,力图尽快地完成和达到。这一工作无形的客观要求,会迫使我们把零碎的、模糊的、纠缠不清的状态,努力地进行梳理、加工和整合,促其成形,把意象变为内部言语,把内部言语变成口头或书面言语,也就是说,起码得成话,否则就表达不出来。当然,尽管我们做了这一工作和努力,但也不一定能够立时达到那种境界,但这种强力要求和努力本身,会促使我们大脑激烈运转、拼命思考,克服无意识的避难倾向,使以往若干次重复也难以达到的境界,尽量提早达到和实现。

其三,回忆总结可以使我们很好地明晰现状。通过一个时段的学习,我们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一个程度,但是,到底我们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了,我们之前的学习究竟有什么收获,理解了什么,记住了哪些,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以及哪部分模糊,哪部分不懂,哪部分有疑问等等,我们往往都不是很清楚,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我们,而要确切地知道这些情况,就需要结业盘点,以确定我们具体的收支状况。本章所讲的回忆总结其实就是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这又显示了回忆总结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检查与反馈功能。只有通过这一步,方能对学习的效果予以检验,知道有什么成绩,有什么疏漏,哪部分明白,哪部分模糊,也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不单是对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本身也可因此而有个正确的评估,如看看自己用功了没有,方法对头与否,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到位,等等。另外,了解和把握自己学习的确切状况和水平,可以使我们有一种踏实、稳妥、清晰明确的感觉,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学习心中有底,这一点对学习也很重要。一方面可因成绩的取得而产生信心、胜任和自豪感,从而激起更强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对错误、疏漏产生警示,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和导向。

其四,回忆总结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次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任何学习最忌盲目,从而使意识缺乏清晰的目标,使行为缺乏应有的导向,而我们目前的学习大都是这样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现状,不能详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和缺陷,不知道未来的努力方向,这是制约我们学习进步并时时困扰我们的一个大的难题!的确,我们经常是对情况不明,问题不清的客观任务采取行动,结果导致盲目出击,平均用力,使得那些已经懂了、会了的内容,成了多余的重复,不懂、不会的往往又蒙混过关,得不到重点突破,而回忆总结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忆总结,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的错误、缺陷和盲点,下次学习就可把目标直接指向这些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击。在学习中,地毯式轰炸是必要的,而灵巧炸弹的点式攻击则更需要,每一次学习都应该是在上次学习的基础上,在确切地知道上次攻击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还未被消灭的目标采取特定方式的攻击,只有这样,才能以尽可能较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效益。

总之,回忆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回忆总结,可以使模糊的变得清晰,散乱的变得整化,飘忽的变得固定,同时还可以使我们对自我现状变得清楚明了,使后续学习变得有的放矢。因此,回忆总结,就其作用方式而言,是对刚学过的材料和内容进行一下回忆、梳理和归整;就其使用的范围和场合而言,是学习结尾的一个必要的程序;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使前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升,并为后续的学习创造一系列有利的条件和态势。它是一个多功能的学习方法,同时顺应多种学习规律,因而极具使用价值,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执行,必须努力地把其贯彻到每一次的具体学习中,以使该方法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另外,鉴于回忆总结所具有的复杂功能和作用,以及现实条件的种种局限性,在具体操作使用这一技法时,还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我们原则上要求每次学习的结尾都要加上这一程序,而且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具体学习活动的需要,在实际应用这一方法时,我们可以采取略微灵活的态度,不一定每次学习都做,可以几次合并到一起做。在操作要求上,也相对放宽些,有些必须细细追想,有些则只需抓住主干和重点,有些大致扫一遍就行。但是,还是以勤做、高要求地作为最佳;其二,由于这一方法本质上是对前期学习成果进行归整强化,因此,它既可以针对一次具体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延伸、放大或缩小而适应于任何大小不同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和需要,对某一学习过程任意划分段落,而把回忆总结的工作加进去,例如,可在早上对前一天的学习,在一节课后对当堂所讲,在下午自习时对上午的课程,在每晚睡觉前对一整天的收获,在每单元、每章节的结尾,进行回忆总结,等等。于是,回忆总结从局部上看,有时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其三,这一方法是有多功能效应的,但是具体到每一次的工作,则侧重点、收益都会有一些差异:有时侧重于记忆,有时侧重于理解;有时偏于本次学习的成果和收获,有时则主要有益于后续学习。而且行动的难度也不一样:每节课结尾处可能只是需要坚持一下的心理耐力,而每一章的总结,则是需全力突破的技术性困难。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的作用


“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抚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抚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亲情、友情的美意,激发孩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而以爱为出发点的冷面教育,也是家庭教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所谓冷面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冷静的教育。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爱抚教育有余、冷面教育不足所致。冷面教育就是在爱抚教育的同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对孩子给予严厉的批评。冷面教育就像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孩子做心灵手术。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不能脱节,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仁慈评价”是指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时,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不苛求孩子,适当放宽尺度。家长“高度”的好的评价,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同时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对自己提出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对于表现不佳或后进的孩子还有增强其自信心和激发奋进勇气的作用。这些效应就是“仁慈效应”。

家长还应注意到“仁慈评价”掌握不好,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仁慈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不能离开实际。孩子有了成绩应该进行肯定的评价,如果孩子没有成绩也进行“高度”评价,就会产生负作用。

2、在对孩子进行“高度”评价时,不要忘记指出其不足。

3、进行“仁慈评价”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过低的评价难以产生激励作用,而过高的评价会出现负作用。有效的“仁慈评价”应该是在孩子实际的成绩、能力的基础上略高一点。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孩子通过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父母在家教中的责任和作用


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是我们每位家长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从孩子出生起,为父母者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养育下一代的责任。

家长不仅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家长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必须通过各种传播知识的媒体和各种学习方式不断地充实自己,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素质,才能以美好的情操、高尚的行为和最新知识培养孩子,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成材氛围和条件。

培养孩子成材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二是家长不仅是被动模仿的榜样,还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密不可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三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可以说是良好的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区别和联系


客体及环境在狭义的学校学习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其作用也是巨大的,只是狭义的知识学习无论从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还是从参与影响因素的多少和范围,都远比社会学习来得简单,也使得客体环境的影响无论从类型、范围,还是从影响的方式,都表现出许多特殊性。具体来说,它们表现出如下的差异及特殊性:

首先,相对于学校的学习而言,社会化进程中的学习涉及的面要宽泛得多,包括言语的学习,动作与生活技能的学习,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学习等等,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和教材主要是生活的实况,是存在或发生于个体周围的活生生的人、事、物,因而缺乏严格的规范,比较随意和散乱,表现出多选择和多样式,并且正误混杂,有益的和有害的兼有。也就是说,

每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大致类似的教学内容,但每个人实际接触的教材却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全面,有的短缺;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低;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相比而言,学校的学习要简单多了,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性技能的培养,而且教材和教学内容都经过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挑选,比较正统和规范。

其次,社会学习中教授与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极其多样:既可以是观察学习,也可以是亲身实践;既可以是语言传授,也可以是动作示范;既可以是刻意地、有意识地教或学,也可以是松散地、无意识地教或学;既可以是先教授后实践,边教授边实践,也可以是先自我尝试然后再教授和调节;既可以学习那些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教条、原则等理论性的东西,也可以是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去感受、体悟和领会等等。相应的,学校的学习就简单多了,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授课以及自己看书、做作业等方式,来学习各种经高度归整过的用以表征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着专任的固定教师教授的正规性学习。

另外,社会学习中,由于更多的涉及的是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使得不同的学习内容会与不同的个性因素和人格倾向发生关联,从而成为主体学习这些内容的先前倾向和身心基础,进而影响到主体对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更会影响到对这些内容真正的接受、内化以及相应的人格转化。例如,日常的行为方式的学习,价值观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都涉及在主体某种天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个性和行为结构,其中,与主体天性倾向差距大的,哪怕外界环境再大力地提倡和灌输,有时甚至创设一些强化环境,也难以真正地被主体所接纳。相应的,学校里的知识学习就相对简单了它的学习往往只涉及到对自然法则、客观规律等客体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不与我们各方面的人格倾向发生过多的关联,不用落实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实践中,因此,它的学习主要涉及到人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技能,个性因素对他的影响往往只是间接的等等。

总之,狭义的知识学习与广义的社会学习相比要简单得多(注意:这里的简单不是付出努力多少、难度大小的简单),客体与环境对其影响的方式也简单得多,但是,两者之间毕竟还是有着许多相似和共同的规律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无论是社会学习还是学校学习,都是主体以其特有的结构倾向而与特定的学习内容及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及其内容都在向主体传达着特定的要求和规定,施加着这样那样的影响,而主体则在这种外力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特定的运动和变化。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主体通过自我的积极运作,使其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直至符合客体与环境的要求。

其二,无论是广义的学习,还是狭义的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作用的性质、作用的大小、作用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良性的,有些是恶性的;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有些作用大,有些作用小;有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则体现为一种远期的影响等等。例如,在狭义的知识学习中,能够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就包括,教材内容,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授课教师,讲述的方式方法,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家庭父母的影响,大社会环境的状况,如社会崇尚,舆论导向等等,这些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对学习产生或大或小、或动力或阻力的影响。

其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客体与环境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都是在相互作用的格局下来发挥的。因此,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更快更容易地达到目标要求,就要善于调整客体、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使得两者尽可能地接近和匹配,从而保证相应的学习能够进行得更容易更顺利,效果更好。当然,这种调整可以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同时做起,而且调整的方式方法极为多样。例如,把目标要求分解为几个梯次,以缩小它与主体现状的差距;把主体排斥或拒绝的某种环境因素与迎合主体心理趋向的因素联姻,产生以顺带逆的特殊效果等等。

其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要想产生好的学习效果,要想使环境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要想主体更快地达到目标状态,就要加大各种客观影响的强度和力度,以使其对主体构成足够的压力,促使主体发生顺向于环境的变化。例如,有威严的施教者,严格的组织纪律,高度统一的价值倾向,设定期限,加大奖惩的力度等等,都会有力地促进学习的进行,促成目标的达到。

总之,广义的社会学习与狭义的学校学习,虽然它们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很多差异,虽然环境的力量和影响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有不同的力度和表现形式,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环境与客体在其中的角色、作用也是大致雷同的,影响学习效能的原理和机制也是一样的,只是各有特点而已。因此,了解二者的差异及其共同性,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环境、客体因素在狭义的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让孩子学习国学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想是把中国文化诗词交给世界。”13岁女孩张元昕在纽约华埠道出她的宏愿。中国诗词小天才张元昕自4岁开始,便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到10岁时,能背诵1500多首,自已也创作了几百首。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她为中文系本科生。一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孩子,竟然如此喜好中华传统文化,并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而如今的国学热,家长是否应该跟风呢?孩子学习国学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1、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时期是宝宝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宝宝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有实验表明,通过学诵读经典,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会明显提高,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宝宝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宝宝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宝宝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学国学的三大环境

1、多播放古典音乐,尤其能开发右脑的音乐,如:《潜脑音乐》、古琴曲等。音乐能让宝宝心情放松,同时更能对国学中的意境有所共鸣。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体验到自由,学国学的热情也就更旺了。

小提示:孩子多听会让耳朵更敏感。

2、多布置名画:可选择色彩比较亮丽的、庄严的、厚重的名画,多熏陶不同风格的名家风范,这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审美标准。名画不一定要是很贵重的,有时一张韵味十足的画也是可以的,关键是画的内涵和画功。欣赏名画也对孩子的品质和性格发展有着明显的熏陶作用,可谓多利而无一害。

小提示:孩子多看会让眼睛更明亮

3、多跟孩子一起读经典。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真的认可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那就从自身做起,父母亲的兴趣也将直接传递给孩子,这“内在的环境布置”比外在的环境更重要得多!父母的陪同和支持是对孩子的最重要的鼓励,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指导作用是不可推卸的。这样的亲子活动好处多多,相信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不过,父母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万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背诵,而强迫孩子!

小提示:孩子多读经典会让思想更深远

给宝宝选择国学班的注意事项

1、考虑宝宝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家长在给宝宝选择国学班时一定要考虑宝宝的兴趣爱好,有的宝宝对音乐感兴趣,那么可以让宝宝学习钢琴或小提琴,有的孩子对绘画感兴趣,那么就让他学习画画。国学班大多注重对于孩子从小的人格培养和礼仪教育,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对其他方面兴趣更浓厚,就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慎重选择。不要因为让孩子上过多的辅导班而带来负面的影响。

2、考虑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和收费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上国学班时,一定要细心考察国学班的办学质量。尽量选择那些声誉好的、影响力大的学校。现在社会上各种办学机构令人眼花缭乱,其中的办学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父母要多方打听,最好亲自考察一下,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办学质量好、收费又合理的国学班,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受到好的教育。

3、家长自己也要适当学习国学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长在送孩子到国学班学习时,自己也应该了解并熟悉一些国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收获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动,促进孩子在学习上的的提高和进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坚强、快乐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与国学中对人的培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对人的最高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报各种培训班时,要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的不同


调查表明,初人小学的儿童,普遍嫌上课时间太长、游戏活动时间太短;读写作业偏多,普遍有眼睛酸、手酸、颈项酸的感觉;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有些小学生怀念幼儿园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这种不适应是由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由幼儿园和小学,家庭和小学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学习内容、方法等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家长首先要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应对措施。从幼儿园到小学如要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游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差异。小学教学时间的增幅与休息时间的减幅过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3次,每次在25—30分钟;而小学每天便安排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净增加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儿童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入学后,睡眠时间也受到压缩,小学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时间。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出现,自然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难以承受。

二是社会角色的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一切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入学以后,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他们的交往圈子,不再是家庭内有限的几个成员。

家长应充分认识小学生与幼儿园在学习方法、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人小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帮助孩子减少不适应症,做好必要的入学准备,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