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而开朗,随时渴望着做任何事情的14岁学生,如果他本身性格方面蛮健康向上,而且学校的纪律管束也比较到位,那么这会是理想的好学生。我们以前曾经建议,如果可行的话,最好让14岁的学生搬到一栋一应俱全的独立教学楼里去上课,这将使得他们的学习生活大放光华。

如果跟12岁、13岁的孩子混在一起,位居老大的14岁孩子往往会过于高高在上,对那些稍微年幼一点的12岁、13岁学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手画脚。但是,如果让14岁的孩子进入4年制的高中,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在这里,他作为刚入高中的新生,当然由不得他颐指气使。在这个通向成熟的、充满奇遇的新门槛面前,年青的高中1年级新生往往会感到一份压力。

(译者注:美国的学制比较多样化,既有3年制的高中,也有4年制的高中。如果是3年制的高中,那么14岁的孩子就是初中的老大哥;如果是4年制的高中,14岁的孩子就成了高中的小弟弟。)

跟所有其他青春期各年龄段之中的青少年一样,只有老师方是他最尊重的人。老师不但是约束他管教他的人,也是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的人。他也会对老师不满,不过他的不满更往往针对学校行政人员,针对学校体制。

很多14岁学生的成绩比过去有了提高。有些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故意用低劣的成绩和糟糕的作业来惩罚自己的父母;相反,他开始认识到是自己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成绩,因为不论他将来要上大学还是高中毕业就去找工作,好成绩只会对他更有好处。家庭作业也大多比以前完成得更好,因为现在他已经越来越明白,这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事情。

延伸阅读

了解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尹学兵:请问,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呢?

谢斌:校园暴力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关。

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暴力倾向或出现反复暴力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其在婴幼儿期间、甚至是在胎儿期间就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缺陷,导致中枢神经发育迟缓或异常。这种缺陷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与遭受物理性、化学性的损伤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暴力行为的产生与体内激素异常有关,如雄性激素过高的人,可能较常人更具有攻击性。但这种观点未予明确。

心理学因素:有暴力攻击行为者,大多数在人格方面存在偏差或障碍。有些孩子孤僻偏执,易为琐事长期记恨。有的人具有冲动性人格的特征,通常表现为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做事不考虑后果等。还有人可能表现为反社会性人格特征,表现为对他人遭受的痛苦冷漠无情、缺乏责任感、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等等。

社会学因素: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与其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些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不当(如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甚至少数家长还对孩子抱有敌意)或是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都会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许多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在家庭中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目睹者。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有些父母本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差,其不良心理素质对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己也不懂得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就更不可能来指导孩子的行为与心理,一些孩子在成长中遇到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无法排解,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人格偏差。

学校教育因素:有部分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忽视了他们情商的培养和提高,致使许多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有的孩子又是家中的皇帝,唯我独尊,就更不懂得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妥协,一旦遇到不如意,相互间就会产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困于学业就业的压力,却不懂得解压,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就会产生情绪障碍,而通过攻击、暴力行为来疏泄。

此外,当下很多媒体上都充斥着宣扬暴力的文化,孩子长时间耳濡目染,接受这些暴力文化,对暴力行为也就习以为常了。

还有一些年龄稍长的学生在向成年人转变中,由于其体力上成长很快,精力比较旺盛,但情感和行为控制方面的发育还未完善,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处理事情时就易冲动,甚至毫无诱因地使用暴力行为以填补空虚无聊。

专家妈妈支招了解孩子幼儿园生活


对于一些刚刚入园的一些宝宝来说,当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一些情况孩子自己并不能说清楚,家长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反常的状态后,家长应该怎样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大事小事呢。

问题:我家宝宝今年刚三岁,这个学期幼儿园开学没几天,夜里他做梦老是大哭,要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了,问他,他又说不上来。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一切正常。可我总是放不下心来。你能不能给支支着,让我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妈支招:你的宝宝才三岁,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要让他完整告诉你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确实是个苛求。常有一些妈妈跟我抱怨,问宝宝,幼儿园老师有没有骂他,宝宝说骂了,一会儿再问他,是不是没骂,他又说没骂。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确实还分不清想象和事实,极易受成人所提问题的误导。这样提问,是找不出真相的。各国法律在采纳幼儿证言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也正是考虑到幼儿在表达上的局限。

底该怎样从孩子嘴里套出真相呢?儿童心理学家有个很好使的法门:游戏。你可以跟他玩一个模拟幼儿园上课的游戏,让他扮老师,你来扮宝宝。模仿是宝宝的天性,等他渐渐“入戏”后,就会自然而然模仿幼儿园老师上课的姿态、说出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宝宝在玩这个游戏时,冲她嚷嚷:“不要再动,再动把小手剪掉”,她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宝宝经常在梦里哭。

当然,举这个例子,不是说你家宝宝也会是这种情况,没准他就是刚开学,还不太适应幼儿园里的节奏。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在缓解了宝宝的压力以后让宝宝了解这样的问题就相对清晰了很多了。通过上面的经验的老妈给支的招,相信家长对这一切也有了新的认识吧。让我们的努力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关于校园暴力的危害


尹学兵:校园暴力的危害有哪些?

谢斌:校园暴力的发生,无论是对受害者还是对于目击者来说,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创伤。

1.由于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承受能力极差,如果目睹了血腥的场面,心理受到刺激,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在暴力现场表现得呆若木鸡、丧失应对,过后,还会不断地回忆这个场面,经常焦虑、恐惧,长时间如此还会导致抑郁等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几年、几十年后仍I曰噩梦连连,闪回当时场景。

2.如果学校中经常发生校园暴力,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在学校的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恐惧心理。要么逃学,要么结交各种帮派小团体以保护自身安全,这其实反过来又增加了校园内外发生各种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3.孩子经常处于校园暴力的环境下,如果其模仿能力非常强,就很可能习得这些行为。那么,他以后遇到问题时,也很可能通过暴力去解决。如此一来,他就可能由受害者成为一个施暴者。

14岁大学生的早教成功秘诀


刘儒雅在5岁前就已掌握了近5000个汉字、1000多个英语单词和词组;在中学里,她却是个学习中等的学生;2002年9月,她考入吉林市北华大学医学院,从而成为2002年吉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那么,这个神奇的女孩是怎样如此神速地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并顺利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呢?刘儒雅的爸爸刘伟华讲述了他培养女儿的故事。

家庭教育从降生开始

刘伟华年轻时学过医,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对幼儿早期教育进行研究。他认为婴幼儿对外界最早、最容易认知的是声音。1988年,刘儒雅出世一个半月对声音有了反应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女儿进行训练。比如,放录音磁带给她听,让她听广播新闻……平时,还注意和女儿不间断地进行言语沟通,形成了良好的言语氛围。女儿对这种沟通反应很强烈,父女之间经常是你一句"女儿我爱你",她一句兴奋的"呀呀"地"沟通互动"。

沟通过程中,刘伟华开始尝试着把标着字样的图画给女儿看。像"山"、"河"、"狗"这些物体都能够用比较形象的画描述出来,再加上孩子对图画天生感兴趣,不久,她就掌握了很多汉字。在刘伟华的指点下,刚学会说话,女儿就已能够奶声奶气地念出许多汉字了。

不过变化最大的还是在刘儒雅3到4岁的时候。

这时,刘伟华开始教女儿掌握一些抽象的词。在这个过程中,刘伟华认为应该"言、行、演"并重,让孩子对抽象的词汇有个综合认识。

一天,他在检查女儿的"作业"时(刘儒雅很早就开始练习写字),对她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是(他着重强调了这两个字),有一个字写得不太好看。"但是"这个词女儿还不明白,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又过了些日子,刘伟华买回几个苹果,女儿高兴地扑了过来:"爸爸,我要吃!""好孩子,苹果就是买来给你吃的。但是(他又强调了一下"但是"),你要先去洗手。"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刘儒雅明白了:原来爸爸说的"但是",就是要说与前面半句完全是两回事的话啊!在教女儿熟悉"如果"这个词时,刘伟华对她说:"如果爸爸是小鸟,我就要在天上飞。""爸爸,你飞给我看看!"女儿来了兴趣。"但是爸爸不会飞啊,所以我才说’如果’。"第二天,刘伟华又对女儿说:"如果爸爸像你这么大,我就要和你一起玩洋娃娃了。""那你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呢?""因为我不可能像你这么大。"刘儒雅又一次恍然大悟:爸爸说的"如果"是假的。那时她还没有"假设"这个概念。就这样循序渐进,5岁时,刘儒雅已经掌握了汉字近5000个。

刘儒雅五六岁时还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伟华不愿多谈。因为他并不提倡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第二语言,除非母语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刘伟华举例说,女儿4岁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到电台去做节目,在话筒前侃侃道来,几乎没有发生过停顿。后来还作为小记者到外地采访,在摄像镜头前语言表述也很自然、流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刘伟华才开始试着让她听些外语磁带,像童话、英文歌曲等。见她听得津津有味,十分感兴趣,才正式教她学习外语。因此,女儿学习外语的劲头也很大,没有一点抵触心理。

不愿女儿学习太好

在爸爸的精心教育之下,刘儒雅5岁时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刘伟华把她送进吉林市昌邑区第20小学(现艺术小学)就读。

虽然上了小学,但刘伟华很清楚,女儿在知识层面上与同学们匹配了,但年龄上的差距,会使她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方式与同学们有差异。要想让她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学习得快乐,孩子的心理还需要调整。否则,她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感。

他寻找着机会

开学几天后,女儿放学回来说:"爸爸,同学们说我是小孩子。""你确实很小,可是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也同样是小孩子。""那为什么我要和比我大的同学在一起呢?""因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知识。你掌握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就要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收获。"刘伟华说。女儿的眼睛亮了……

刘儒雅7岁的时候,经过测试,直接升到了四年级。尽管她成绩不错,但却常常听不懂同学们用十一二岁年龄段的方式和她开的玩笑。她向爸爸诉苦,刘伟华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事。其实,爸爸也有很多不懂的事。不懂没关系,问一问别人,多向人家学习。"按照父亲教的去做,慢慢地,儒雅适应了与比她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的生活。

很快到了中学,刘儒雅的学习不那么突出了,中学6年,她的成绩始终在中游,很少出现高分,在班上能够考到前10名就算是件意外的事了。原因在刘伟华。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早慧的迹象,家长就会对他产生更大的期待。但刘伟华却并不希望女儿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怕她因学习太好而背上心理包袱。所以他基本上不督促刘儒雅学习,只要她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行了,从不加码。

学习之余,刘儒雅的生活比同学们丰富得多。那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在课余到绘画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去学习,刘儒雅却没有这个负担。刘伟华认为,如果女儿想去学习,自然会提出来;既然她没提出来,就证明她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刘儒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滑冰、去郊区采风,尽情地和大自然亲近。

这些苦心没有白费。因为从来没有感受到因学习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在刘儒雅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她一直是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

女儿对爸爸有三种称呼

刘儒雅管刘伟华叫爸爸。但除了"爸爸"以外,刘儒雅有时还叫他"刘伟华"。

两人经常在一起用英语进行对话,而在英语中互相提名道姓是很正常的事-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刘伟华就在自己和女儿之间营造了一种平等的家庭氛围。父女两人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女儿思想上有了烦恼,比如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口角、学习上有了畏难情绪时,就会想到"刘伟华"这个朋友,而不是爸爸。

除此之外,刘儒雅还管刘伟华叫"刘老师"。

那还是在刘儒雅很小的时候,一次,她向刘伟华问一个作业题目时,刘伟华说:"为什么你要问我这个问题呢?""因为你是我爸呗!""不对。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你不知道,所以你才问我。因此,你得喊’刘老师’。只要别人比你多懂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老师!"这样,刘伟华给刘儒雅灌输了一个"人皆我师"的观念,而从此,女儿问他问题时,也就开始叫他刘老师了。

三种称呼,表明了刘伟华在教育女儿过程中的三种态度:在生活中,刘伟华关心或批评刘儒雅时,他的身份就是爸爸;女儿有了苦恼、有了心事,刘伟华就是她的朋友;当女儿有问题需要请教时,刘伟华又成了老师。刘伟华认为,在多变的孩子面前,家长不妨多有几个身份,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理解并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

转眼间,女儿就面临高考了。在这人生重大的关头,刘伟华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了朋友。既然是"朋友",他希望女儿自己来决定人生的去向,他只是提供参考意见。因此填报志愿时,儒雅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填报的;高考那几天,儒雅也是一个人到考场去的;9月份儒雅到北华大学医学院报到时,刘伟华倒是跟着去了,但所有手续都是儒雅自己去办的。人们一见是全省最小的大学生,都好奇地问:"你的家长呢?"刘儒雅得意地回答:"我爸爸、刘伟华还有刘老师都在后面呢!"人们吓了一跳,还以为真的来了那么多人呢。

现在,虽然刘伟华和刘儒雅都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却不经常见面,因为刘伟华觉得,从上大学开始,女儿就应该自己长大了……

附记:采访刘伟华时,他再三叮嘱记者,女儿还小,未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度褒奖对她的成长不利。他还说,女儿的成长历程比较特殊,不一定值得效法。其中一些普遍的原则,仅供家长们参考。

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怎么办?


最近刚上幼儿园的乐乐回家,身上总是带着伤,有时候是手背被划了一道,有时候是身上有的青一块紫一块,问孩子怎么弄得,也说不清楚。妈妈心里很担心,不知道是不是遭遇了校园暴力?这时候要怎么做?

孩子受欺负家长的错误反应

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孩子被同学欺负是常见的事情,当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后,难免着急,甚至生气。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下面两种错误的反应:

一、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插手去警告对方或实施惩罚,这样一来,会使事态扩大化,不利于解决事情,同时,如果这件事孩子本身也有错,容易养成他是非不分的习惯。另外,由于父母出面保护,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依赖父母解决与同伴的冲突,会产生依赖性。

二、家长气自己的孩子没用,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不揍他!”如此一来,习惯成自然,孩子可能会演变成小暴徒,渐渐变成施暴者,当然,若孩子没有能力反击,他可能也因此变得更加自卑。

其实,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如果让孩子打回去,这其实是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家长要让孩子多动脑子去思考,想办法化解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超出了普通打闹的范围,家长应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教孩子严肃大声地向对方表达抗议:“我不喜欢你打我,你不可以再打我。”使对方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同时,你有必要把发生的事告诉孩子的老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当然,你也可以联系这个“侵犯者”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发生的这些事情,并告诉他们,你希望这一切立即停止。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切不可用指责的口气,否则会使矛盾升级。作为父母,除非万不得已,请务必坚持教导孩子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

教会孩子如何不被欺负

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才是重要的。

1、孩子被欺负,家长切忌只观一面

孩子年龄小,和小伙伴发生争吵甚至出手打人都是正常,家长无需过分担心,更不要将孩子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家长之间或家长与对方孩子之间的“战争”。家长作为大人的身份对于其他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不要再以恫吓的方式或者斥责的方式教育对方小朋友,只要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要及时制止对方孩子的打人行为,要求他归还抢来的东西,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小手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打人的”。如果不凑效,可以告诉老师或他的家长。

2、教自己孩子学会分享和宽容

孩子受欺负是给孩子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这是培养孩子学会宽容的好时机。打架冲突是孩子进入孩子们之间“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怕他,因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不要以牙还牙,因为打人是错误的,如果你也打人,你也错了。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道过谦后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建议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对方交换,两人轮流玩;勇敢地伸出手去和对方一起玩,只要不打人、不争抢,都可以成为好朋友。

3、提前演练应对方法防被欺

比如教孩子在独自遇到攻击性的大孩子时选择迅速离开,避免受到二次攻击,尽快向周围成人寻求帮助。

光是选择离开是不够的,还可以教孩子在受到攻击时双手推开对方胳膊或者抓住对方的胳膊,同时双眼严厉瞪着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威严。

还要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关键部位,比如头、脸等。可以教孩子练习两手握拳,两臂弯曲,横于面部,护住脸部的基本自我保护姿势。紧急情况下,先还击保护好自己,再呼叫寻求成人的帮助。

4、受欺负后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

其实,很多调皮的孩子在刚开始欺负别人时,可能只是无意行为。但是,当他发现你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会强烈反抗,很好欺负后,他就会从这种欺负行为中得到满足,从而得寸进尺,有意欺负你。因此,要让孩子意识到,一味地忍让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欺负者的气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

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时,要敢于用语言表示自己的态度,制止对方的侵犯。孩子们的一些欺负行为往往是为了取乐,如果看到被欺负的人如此坚强,一般会很无趣地离开。其次,让孩子学会适当的行为反击。因为有时,受欺负的孩子表现出一些勇敢的反击行为,也能让人震惊,从而停止其他孩子的暴力行为。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立面对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其家长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孩子护得紧紧的,不如把自护本领早一点交给孩子,这个自护本领就是,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独立面对外来的各种挑战应付各种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了解孩子的心理建构


现在,市场上的玩具大多不能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促进和刺激。现在的玩具设计有一种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仿真。有的洋娃娃甚至和小女孩本人一样大,而且衍生出许多附属于这些洋娃娃的玩具——玩具床、玩具衣服、玩具灶台等。

但是小女孩们对此却并不很高兴。如果玩具越造越大,那么女孩子就会把洋娃娃当作她的对手,并且想要得到洋娃娃的那些玩具床和玩具桌椅。得到之后,她虽然会很高兴,但洋娃娃就会被她们抛弃了。小女孩带着极大的乐趣玩着这些本属于洋娃娃的东西,这些生动的、可爱的东西让她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唯一能让她高兴并帮助她在自然方式中成长的生活。

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他自己可以利用的环境:小盥洗台、小椅子、有抽屉的写字桌、铺着漂亮床单的小床好让他可以自己整理收拾。我们给他创造的环境应该让他可以生活和玩耍,接着就可以看到他每天开心地忙碌着,而后迫不及待地自己脱衣服上床睡觉。他会每天打扫家具上的灰尘,会收拾东西,会自己穿衣服,开始变得和蔼安静,不再随便哭闹、发小孩子脾气——他开始变得听话,让人喜欢。

蒙台梭利方法强调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并认识到孩子是喜欢做事并且有条理的。同时,这种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孩子的机会,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表现出来的重要精神特征。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忽略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在促进其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教育者而言,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表现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正是蒙台梭利方法的基础。

这里,我们列举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有助于年轻的妈妈们探寻那些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尊重孩子所做的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每个合理形式,尝试理解他们。

第二,尽可能支持孩子对生活活动的愿望;帮助他们学会自理,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学会。

第三,密切关注和孩子的关系,他们对外界影响的反应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奇怪,做父母的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每个爸爸、妈妈都能更多、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成长,做自己孩子的好朋友。请回答下面的问题,能答对20个以上,说明你对孩子比较了解;答对10-15个,那你就还需努力;如果答对不到10个,请你一定要注意了,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亲子感情哟。

你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吃的和最不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小动物或小昆虫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佩服的人物是谁?

你的孩子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你的孩子假日里最希望你带他去哪里玩?

你的孩子最喜欢他的哪一位老师?为什么?

你的孩子的好朋友是谁?

这一年里,令你的孩子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这一年里,令你的孩子最沮丧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孩子最害怕什么?

你的孩子最盼望什么?

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

你的孩子最喜欢听什么音乐?

你的孩子对什么事情兴趣最大?

除了父母,谁对你的孩子影响最大?

你的孩子对你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你的孩子长大以后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孩子的血型是什么?

你的孩子的视力指数是多少?

你的孩子最喜欢哪一种颜色?

你的孩子喜欢你怎样和他说话?

你的孩子和小朋友的关系如何?

你的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