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重点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要低于乡镇和城市一般学校的男教师。在城市,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教育,相应的对教师也比较尊重,而重点小学的学生家长也大多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素养,加上重点小学的经济收入也比城市一般小学和乡镇小学要高,理应重点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要高于乡镇和城市一般学校的男教师。而调查结果却并非如此,根据事后访谈和差异分析,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精神压力不同。重点小学对老师各方面的要求很高,老师要面临着很高的竞争和生存压力,承受着无形的沉重生理心理负担,而乡镇和城市一般学校管理相对要宽松一些,对老师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乡镇和城市一般小学的教师本身就比不上重点小学的教师,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他们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比起重点学校的男教师来要小得多。二是因为比较的对象不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而公平感又取决于两个比较,一是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纵向的、历史的比较;二是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同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横向的、社会的比较。在这两个比较中,如果比值相等,人就感到公平,感到满意,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不满意感。在收入方面,尽管乡镇和城市一般学校的男教师比不上城市重点小学,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下岗职工和农民,还是有着比较高的优越感。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男人的心理与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


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便有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与女性之分,性染色体决定的遗传基因奠定了个体的生物学基础,山于社会的因素,个体获得了一定的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角色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社会行为模式。两性角色的分化是社会化的结果,影响性别角色行为差异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大众传媒以及职业性质等方面。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有着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即性别刻板印象,它代表着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它随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社会建构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为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需要而构造起来的

心理和社会的东西。男性观念没有单一标准,也不存在各种文化都通用的男性观念,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男性观念(Brod,1987;Pleck,1995)。由于男性观念有社会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其男性观念是不同的。吴荣先通过问卷调查,探讨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男性观念具有性别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具有传统性。

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身体特征上,男性表现为高大、强壮,女性表现为纤弱、苗条;男性刚强、自立、粗犷,女性温柔、依赖、细心;在角色行为上,千百年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造就了男性的社会角色一一所谓男子汉气概,如主动的、独立的、进攻的、勇敢的、自我中心的、理智的等等。社会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期待他们扮演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男性适合于社会工作,女性适于家务劳动等。社会希望男性继续扮演男性角色比女性更看重事业的追求、更好胜、更具进攻性和竞争性等。男人就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及家庭责任。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男

人更应是成功人士。王道阳、黄胜山等人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17.4%的男生希望能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出人头地、受人仰慕,而女生却只有4.29%,男生几乎是女生的4倍。男生有较高的事业成就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许多男生坚信大男子主义,认为男人应该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为小学男教师,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低下,男教师很难找到成就感,也大多会被世俗认为没出息。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模式通过伦理、道德等方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且以一种观念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得到心理上的广泛认同。幼小教育传统上被认为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基本上都是女人的一统天下,而男人从事小学教育,从本质上看似乎没有完全走出家庭的内,使男教师从心底产生一种本能的职业自卑。

增强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迫在眉睫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三者之中,又首重经济待遇。经济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职业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国在教师的地位问题上都普遍并不断地以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作为提高教师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教育已经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当今社会教师地位,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偏低,以及教师职业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己是不争的事实!

诚然,就政府而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确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一种职业为对象来立法的在我国目前恐怕还不多,而《教师法》就是其中一项。这都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小平同志早就明确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但现实的境况却不容乐观,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普遍低下,己是一个不容否定的社会现实。尊重需要受挫,与其他行业同等学力水平及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其劳动缺乏社会认同。在有关部门的多次职业形象调查中,在形象良好、受人尊敬的职业中,教师总是名列前茅;而对人们职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却总是位居末尾。1995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托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调查发现,家长最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集体企业职业(0%)、个体户(0.3%)、中小学教师(2.8%)。

在访谈中,一位乡镇小学男教师说:其实,我知道当一名教师很光荣,很好,可是,我无法忍耐住那种物质贫乏下的精神贫乏。你别笑,别以为教师的精神上就一定富有,你也许永远不会理解在乡村学校那种寂寞。要解决精神贫乏首先要解决物质的贫乏。应该说,经济收入和实际待遇相对偏低,是造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教师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近几年来,国家拿出大笔财政,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固定工资要高于同等资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其工资以外的实际收入却要比社会其它行业要低得多。脑体倒挂的现象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尤其是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脊梁的中小学教师,不仅工资以外的收入几乎没有,还面临着住房,养老,公费医疗等许多个人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己经迫在眉睫。

不同教学科目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


调查显示的结果,主科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副科小学男教师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学校管理维度方面主科小学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要高于副科小学男教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主科副科之分理应是不恰当也不应该的,但实际情况却与素质教育理想相背离,迫于升学压力,社会、家长的压力,更多的学校还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在社会意识中,尤其表现在知识界,还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即判断某学科的价值,并不是以该学科的对象、功能、性质来确定,而是机械地强调该学科行为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表现形式。特别在当今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功利主义倾向在所难免,其结果是将学科人为地分成等级。显然,等级高的学科群体,其社会认可值就会明显高于低等级的学科群体。于是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领导潮流,副科(如思品、体育、音乐、美术)稍逊风骚,其他(如科技、劳技等)声色暗淡。在学校管理层面,更多的优惠政策向主科老师倾斜,无论城乡,终日忙碌于副科的小学男教师们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再加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很少考虑到副科老师的专业发展。在各种评比中,副科老师往往成为被荣誉遗忘的角落。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些可学可不学学科的老师更是无足重轻。尽管副科男教师在环境、报酬和管理方面的认同要低于主科男教师,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比主科老师的竞争压力要小得多,也比较自山,和主科男教师相比在总体职业认同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认同的影响


1、性别差异

小学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l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小学男教师比小学女教师更关注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在学校中我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这两个因素,在其它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类型学校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不同学校类型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不同类型学校小学男教师在教师职业是崇高的职业、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乡镇学校的小学男教师更关注这两个因素。在其它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教龄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不同教龄小学男教师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因素上有显著差异,6-25年教龄、5年及以下教龄比25年及以上教龄的小学男教师更关注这一因素。在其它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年龄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不同年龄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不同年龄小学男教师在各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

5、不同科目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不同科目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不同科目小学男教师在教师职业是崇高的职业这一因素上有显著差异,主科教师更关注这一因索。在其它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6、不同学历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不同学历差异:

认同小学教师职业的不同学历小学男教师在家人和朋友支持我从事这个职业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中专学历的小学男教师更关注这一因素,在教师职业是崇高的职业因素上存在及其显著差异,一扫专学历的小学男教师更关注这一因素。在其它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7、是否担任班主任差异

小学男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是否担任班主任差异:

是否担任班主任在各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

幼儿升小学的择校攻略


提起择校,很多人都会与初中、高中的入学相关联。孰不知择校早已不是初中、高中的专利,它与小学的联系愈发紧密。

君不见隆冬过半,大班小朋友的家长们刚刚结束了与流感的“奋战”,马上又投入了升学大战。与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家长们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一方面紧张搜集各小学的信息;一方面加紧对孩子的学习恶补,以期在名校升学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进入理想中的小学校。

本来,期望孩子有个好未来是天下父母爱子常情,为孩子铺就成功之路也是天下父母的责任所在。关键问题是:家长们一腔热情、费尽心机为孩子们选择的学校是否真完美、他们真能如愿以偿吗?家长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他们费时费力感到满意的学校孩子们买帐吗?成人眼中的完美与孩子的完美标准是否能划等号?成人的理想是否是孩子的理想?家长们认为的好学校孩子们喜欢吗?

家长心里没底可以理解。因为当今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根本没有既往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上小学又林林总总、特色各异,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宜的小学实在成为每一位大班家长的心病。其实,小学虽多却各有不同。当找出小学之间的差异、对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权衡、比较,择校就并非难事了。

差异之一:寄宿制学校

特点:

收费较高,班额小、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多。多为私立学校或转制学校,一般以双语、计算机为教育特色。因为学生整周住在学校,教师配备多,对学生照顾相对细致、周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学校负责而省去家长照顾学生生活、学习之烦恼。

适宜家长:

经常出差在外或工作时间不定,每天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晚间应酬多,不能照顾孩子生活、辅导孩子学习之家长。

选择细节:

学校的硬件条件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生活和成长。硬件条件并非越好越好,过于奢华的硬件环境会削弱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学校的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及身心健康?是否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但同时要注意,过多为学生提供物质、娱乐设备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学校管理是否全面而有序?学生的一日生活与学习是否安排得合理、科学?

任课教师是否专业,教育特色是否突出、效果如何?教育质量是选择这类学校不容忽视的标准。

差异之二:非寄宿学校

特点:

这是国内主流学校,收费低,以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为主。班额大,生均占有教育资源少。尽管如此,仍因建校时间长而不乏名校。

适宜家长:

工作时间固定,无其他事情干扰,可以保证每天抽出时间照顾孩子生活、学习之家长。

选择细节:

教学质量应是选择这类学校的重要条件。

尽量选择班额小、校园活动场地足够大的学校。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学校的特色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否能激发和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班主任的专业能力、管理风格也是考量的要素。一个好的学校教师也存在千差万别,孩子喜欢的班主任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保证之一。

学校与住所的距离远近因素也很重要。因为每天接送孩子并非易事。

差异之三:国际学校

特点:

收费昂贵,非寄宿,多为外国人办学、教学。教材源于国外,外语授课。学校规模一般不大、小班额,生源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

适宜家长:

随时有出国计划的家庭,父母最好有一方是全职家长,便于接送与照顾学生。

选择细节:

路途远近很重要,近距离接送是原则。

以后的定居国是决定选择哪所国际学校的前提。

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有利于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最好选择办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的资质也不可忽视。

理想的学校最好有汉语教学,本土文化教育对学生世界观形成至关重要。

总之要切记的是:孩子是择校的出发点和归宿。家长的理想再好、选择的学校再有名、教学质量再高,学校的综合条件不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孩子一定会厌学,家长的愿望也会落空。

升小学你准备好了吗?

经过了缜密思考、充分地比较,在确定了目标中的小学之后,入学准备还远远没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从8月到9月那样自然而然,小学的学习、管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许多孩子入学后的学业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与其在孩子出现了入学不适后家长焦虑,不如与孩子一起做足准备避免不适的发生。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升小学的不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在中国、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令人关注的问题。早在1970年世界各国(前苏联、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就投入了大量资金,动用了一批教育、心理学、医学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途径。我国在1980年后的几年间,大批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的指导也仅仅限于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怎样做才能将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管理模式有效衔接,身临其境的家长心中仍然无数,做法自然就各不相同了。

做法一:社会上一些小学开办了学前班,由小学老师授课,孩子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先到先得”,不愁孩子不适应。

辨析:此举不应提倡。首先,在小学举办学前班是不合规定的。这一点北京市教委曾明确规定。其次,学前班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1、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依据6岁以上儿童设计的,不符合大班(5岁)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2、小学的作息与幼儿园明显不同,特点是上课时间长,幼儿园30分/课,小学45—50分/课,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小于1.5小时/日,而小学仅在体育课和做操时才让学生运动。3、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讲述,重在学生记忆、理解,要求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而大班多数幼儿的思维还只处于形象思维水平。4、在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待幼儿入学后,重复出现的知识使学生极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久而久之自然造成学业不良。

做法二:周末带幼儿上各种补习班恶补,认为学习了知识就等于占尽了先机,幼儿园、小学两不误。

辨析:其实不然。在规范的幼儿园里,大班保教工作的重点就是与小学全面衔接,尽可能减轻幼儿的入学不适应。因此大班的作息时间已经在调整,每节活动课时间已相应延长,活动的内容更关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活动内容亦十分丰富和充实,幼儿的学习量也相应增加,已经满负荷了。周末补课无疑加重了孩子学习负担,剥夺了他们休息和体验生活的权利,提前一年使幼儿失去了自由游戏的机会。幼儿无论从心理上、身体上都无法承受,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做法三:要求幼儿园增加教学内容,教授拼音、加减法。

辨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幼教专业人士制定的,其依据就是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依教育目标组织,参考了幼儿当时发展水平,对幼儿而言是科学的、足够深的。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加入拼音和二十以上的加减法,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了幼儿园课程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超出了大部分幼儿的智力水平,教育的结果是多数幼儿不能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惧怕与小学相关学科的学习。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呢?

入学前准备小贴士

首先,父母应做一个入学前准备时间表,准备内容应涵盖入学的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大部分。

生理准备包括:培养早睡、早起的作息生活习惯;能吃足量、丰富、营养的早餐;不挑食,洗漱、洗澡能自理,会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能定时足量喝白开水。

心理准备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

学习适应包括阅读能力培养,前书写能力培养、数学准备等;社会性适应包括培养孩子参与各项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增强孩子完成任务与遵守规则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

以上准备内容中生理准备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两方面需要家长多花心思和时间参与,而学习准备在教学质量高的幼儿园基本可以完成。

在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上家长可利用周末郊游,为孩子创设不同的社交圈,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每个活动的准备都应让孩子参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做事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体育活动如下棋、打球观看比赛等着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果家长既有时间又有精力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时,一定要注意:就数学而言,孩子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如相等、大于、小于、相对等概念的理解比仅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更重要;就阅读而言,加强孩子听、说能力培养,培养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比仅会识字更重要。

学前准备固然重要,但绝不可将上述时间表作为“课程表”一样机械、僵化地执行而不顾孩子的兴趣与承受能力。学前准备也决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作业”,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做出正确科学的表率,给孩子以持久、坚强的心理支撑。

管教的重点是教育


大多数父母在谈及与子女的关系时,都会提及管教的问题。他们会说:真不知怎样管这孩子,或这个孩子真难教。似乎,在父母的观念中,孩子就是天性不驯的,所以需要管;他们亦不懂事的,故此需要教。所以我们时常见到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要看电视、你有时间便应多加温习的话。好象若不加以提点,孩子便会躲懒和顽皮似的。管教还是培养?

当然,孩子是要管教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要管孩子,他们才不会胡乱生事;要教他们,他们才明白处世的道理。但是,父母在强调管教之时,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培育。

培育有培养和孕育两方面的意思。在这个观念下,孩子是有其本身发展的潜力。父母的角色,就是要做一块肥沃的土壤,提供所需的营养,让孩子茁壮成长。

你希望培养出怎样的子女?

若说父母的任务是在培育,那么,我们期望培育的成果是甚么呢?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子女,应具备那些质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些儿童发展的质素是有助个人的长远适应。这包括孩子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内在控制、应付问题等力等等。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学派,会推荐不同的质素。然而,在这连串术语的背后,我认为有五个质素,是值得父母重视的。

这五项质素包括四自一他。四自是指自在、自信、自律和自主,而一他则是为他人设想。这个当今流行的情绪智商或EQ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情绪智商包括五方面,即自知、自制、自发、为人设想和社交技巧,属于个人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元素。全面的儿童发展,除了情绪领域外,实须包括道德、认知和社交等的元素。

自在

在五项当中,我认为自在是最重要的。自在者,感到舒适、快乐、无惭也。虽然很多人也希望一生能活得自在,但明确认定此为理想质素的人却不多。在我而这,没有快乐自在的童年,管他有多大成就,也是一种遗憾!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女儿只有九岁,已有一手超卓的钢琴技巧。不单女儿自己获得别人的钦羡,父母也感到相当光荣。有一次,在这小妹妹演奏一曲后,我问她是否因拥有这卓越技巧而自豪。她绉着眉,摇头地说:我想爸爸妈妈会较我为之兴奋。虽然我有一手好琴艺,但我不可以像其它小朋友般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我弹琴,只是为了让爸妈一尝他们的心愿。对于这个不就自己专长而感到自在的小妹妹,有多少孩子会真的感到羡慕?

早前传媒亦报导过数宗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在这些令人唏嘘的个案中,有些是向来品学兼优的年青人。为何他们会作这些愚蠢的行为?个中原因当然不易为人知,但我可以肯定,若他们的父母可以选择的话,他们必定会宁愿子女过?平凡但自在的生活。所谓自在,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

各位父母,请让你的孩子有个自在快乐的童年。不要单看表面的成就,而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灵。

自信

有位朋友的儿子,学小提琴已经四年。父母见他的技巧已经不错,便鼓励他参加校内的周年音乐比赛。他们只是希望儿子有机会和别人观摩,并非期望他获得任何奖项。可是,儿子坚决推却,说自己还是不到家。内心中,其实他害怕面对挑战和失败。他就是因为欠缺自信,便丧失了一些扩阔视野的机会。

很多父母也明白到自信的重要。可是,以实际行动培养孩子自信的却不多。曾经有位父母陈先生,他的孩子平日的功课一向均能获得很高的分数,但到了考试时,成绩却往往强差人意。我留意他考导孩子做功课的方法。当孩子写字略为不工整时,他便会说:又出界了,擦了再写过。在做数学功课时,孩子若有差错,他就立刻说:蠢蛋,算错了。擦去再算过。在他的严密督促和校对下,孩子当然取得高分,但是,孩子的自信却是被摧毁了。在考试时,他不肯定自己是否做错,更害怕做错后,会被父母责骂蠢蛋。

很多父母会和陈先生一样,单是看重成果,疏忽了孩子的自信。他们以为可以藉批评和嘲笑,激励孩子上进。可是,你真没用、你学隔离明仔喇等顺口言,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的程度,实在难以估计!

美日澳幼儿园的教育重点


最近有调查显示,88.6%的中国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还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中国的过早教育情况非常严重。那么,国外的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呢?他们更注重怎样培养孩子呢?

美国孩子练动手能力

美国幼儿一般年满3岁,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3岁之前的孩子可以入托儿所,最小的几个月就可以入托,但费用比较高。幼儿园的收费不便宜,记者所在的弗吉尼亚州,一个设施中等的私立幼儿园一个月收费1500美元左右。在美国也有照顾低收入家庭的公立幼儿园,但条件相对较差,因此不少家庭咬牙也要把孩子送进收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昂贵的托儿费成了不少中产家庭的一大负担,一些家庭因此选择自己在家带孩子节省费用。孩子年满5岁可以进入小学的学前班,就不用交费了。

美国幼儿园的教师通常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曾在儿童教育学或初级教育学等专业学科获得过学位,或有较丰富的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园给孩子设置的学习课程不多,而以动手制作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

《世界新闻报》记者一位从国内到美国的朋友送5岁的女儿上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世界新闻报》记者看到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趣味十足。

日本注重培养孩子兴趣

在日本,学龄前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受到普遍重视的,其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在上世纪60年代,3-6岁幼儿的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63.5%,到1981年,4-5岁幼儿的入园率为100%。

对于在幼儿园里的启蒙教育,人们所期望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对社会有所认知,通过交朋友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在简单的玩乐中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日本的幼儿园里,除了会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生活常识之外,其一大特点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通过玩乐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此外在幼儿教育这一环当中,日本也比较注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指导,比如开办“母亲班”、“双亲班”等。学习班分两种,一种是以婴幼儿的父母为对象的学习班,另一种是以即将做父母的人为对象的学习班。学习内容大致是幼儿心理学、生理卫生、家庭教育原理等。

现在,日本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近年来,在日本就非常流行双语幼儿园,让孩子从小便接受英语教育。此外,据一项调查显示,有6成左右的日本家长会在闲暇时间让孩子们去学习一些技能。在这当中,钢琴、英语、游泳分别占到了前三位,而仅仅有0.02%的家长会让孩子去参加学习班。

有半数左右的家长也表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安排学习内容。对于日本的学龄前教育,有人也指出了现在所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批评大于表扬、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专家认为,家长们应该学习欧美教育中的表扬方式,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澳大利亚孩子玩好最重要

澳大利亚幼儿园对儿童的培养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基本上幼儿教师与儿童的比例不会超过1:10。这些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幼儿护理助理来协助教师的工作,负责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

幼儿园鼓励孩子们自己进食,自己穿衣服,通过游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反映多种饮食文化的食物。幼儿用餐时,至少有一位成人坐在幼儿身旁,边用餐边谈话,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总体上来说,让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老师还会带他们出去做游戏,去动物园、博物馆、水族馆这些地方参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触摸来感受这个世界。儿童参观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是按天计算费用,所以很多小孩不一定每天都去幼儿园,比如有时一家人出门度假,孩子就不去上幼儿园了。有些家庭也会选择自己来教育孩子,而不是把他们送去幼儿园。澳大利亚的家长对于孩子在上学前就学习算术或者外语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更注重培养孩子的体能和心智。我们经常能在海滩看到很小的宝宝在冰冷的海水里游泳和冲浪,或者就坐在沙滩上玩沙子,一副无忧无虑的天真模样。

澳大利亚游泳冠军索普曾对记者说,当他去中国,看到中国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去锻炼游泳,并告诉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他一样的游泳冠军时,索普坦言自己“着实吓了一大跳”。因为在他看来,那个年龄的孩子的任务就是玩。自己在那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强迫他干什么,无论是上幼儿园,不上幼儿园;选择游泳,或者不游泳,都是在“玩”,没有任何目的。(新华网/驻美记者/王珊珊/驻日记者/王洋/驻澳记者/陈霞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