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相关推荐

孩子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二、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要点:

1.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2.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四、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


1、以人为本抢救生命

生命那么脆弱,4月20日早8: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发生7.0级地震,眨眼之间千万房屋倾覆,千万生命危在旦夕!还有没有比抢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后,所有的救援,都紧紧围绕着生命的抢救!生命,在那一时刻,又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这珍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坚韧精神咽下泪水,忍住悲痛,面对死神,不言放弃!

2.心理救援在行动

人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对经历特大灾难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体的救助,还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灾区人民渡过心理创伤,尽最大可能将这场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因此,整个社会救援系统中应该也必须包括心理社会干预部分。

严重地震以后,不仅仅是受灾人群,指挥救援的人员,搜索救援小组、处理尸体的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帮助搜索救援的人员也需要给予心理支持。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以上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许自己休息,在极为疲惫的情况下还坚持救灾活动,这种表现被称之为继发性疲劳综合征。

本次灾难巨大,救援条件恶劣,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因此,在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前提下要及时适度的轮流短时休息,保证有清醒的头脑和较为充沛的体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救援人员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救援人员在面对大量伤亡之后,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后,要有专业人员给予心理支持,使他们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心理压力,会使救灾工作更加有效。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会帮助他们,避免发生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请记住下面的话:

受灾后,寻帮助;先躯体,后心理;多鼓励,缓压力。

3、本次地震对人们心理影响的特殊性是什么?

本次地震突如其来,伤亡巨大,余震连绵不断,震区交通破坏,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也会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损害人们的安全感,严重者甚至产生急性心理反应。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身体不适等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

4、灾区的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

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

5、最严重的急性心理反应有什么表现?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尽管灾难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对有上述情况的人要加强识别和干预,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

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比如到处打听信息造成头脑混乱,不能判断真伪,反而影响自身健康;

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险区域的房屋里;

相信政府,做到不听信传言,不传播谣言,以防引起混乱;

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尽可能定时就餐,适量饮用清洁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恶挑拣食物;

注意保暖,特别是夜间;

如果您有慢性病,请不要忘记按时服药;

尽量注意卫生,尤其是在暴雨过后,一定要保证食物、饮用水和手的清洁。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

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

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一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

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

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

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

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

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

7、在困境下,哪些事情应当尽可能避免?

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没有人愿意遭受地震。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绪,也不要在亲人之间相互埋怨,而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可能会有少数人会散播各种小道消息,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诱使大家上当受骗。因此,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不听、不信、不传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通过暴力的途径不能达到解决困难目的,反而增加了解决困难的难度;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还在继续,生命还有危险,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中国一定可以渡过灾害,重建家园!

宝宝四大高危性格父母早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宝宝的“重复行为”家长该干预吗?


很多家长都发现,宝宝会对一个绘本情有独钟,读了一遍又一遍,不夸张的说怎么也要二三十遍。这可苦坏了家长,一遍又一遍的读,到最后简直都可以倒背如流了,可宝宝们似乎还意犹未尽。那么宝宝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复行为"?家长该怎样对待宝宝的这种行为呢?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重复行为”?

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重复”?很大的原因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让父母念给他听,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是什么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是:“请你时刻注意我,爱我!”

宝宝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学习。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有些细心的父母或有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就会发现:宝宝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说出那句话、唱出哪首歌,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宝宝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宝宝喜欢重复地读一本书时,家长只要能够接受就可以大方地读给孩子听。但家长总有坚持不住的时候,那小编就教你几招,来轻松化解这个小小的尴尬。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孩子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宝宝通常就会失去往下再看的兴趣,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你察觉到孩子还想要求再读,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孩子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

4、直接诚恳地告诉孩子:“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1岁多的孩子,也常常能尊重你坦诚相告下的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