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

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

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期的偏食、挑食,如幼儿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学习用餐礼仪。

英国孩子一般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用礼仪了。

让孩子帮忙做事。

稍大一些(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重视环保教育。

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效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相关推荐

早教知识大全:培养领袖儿童国外父母有秘诀


谁都行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小英雄,小leader。不妨我们来看一看外国人是怎么培养领袖儿童的吧!

1、倾听梦想。

幼儿们的志向与爸爸妈妈们对他们以后的设计不一样时,应该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爸爸妈妈看来这类梦想如何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2、提供机会。

leader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需要机会去磨练leader感觉。让子女参加运动队、夏列营、兴趣小组还有其他,宝宝们将获得不错的经验。

3、充分鼓励。

幼儿渺小的成功都是需要爸爸妈妈的称赞的,这不说明着用虚假的话哄幼儿,也不是说爸爸妈妈永远不能批评幼儿,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

4、多问“假如”。

“可能性思维”是leader能力的一个符号,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幼儿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5、勇于表现。

鼓励幼儿在朋友圈里多发言,在别人面前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

6、盯住成功。

请说服爸爸妈妈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困难,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可以让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7、允许探险。

幼儿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喜欢冒险和能迎接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怕幼儿磕着、烫着、摔着,如此小心,难得幼儿有冒险精神。

8、学会“3R”。

Respect、Resourcefulness、Responsibility被认为是爸爸妈妈必须在幼儿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leader的皇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不停地在挫折面前找寻出路,他们英勇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亲子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培养领袖儿童应该鼓励幼儿在朋友圈里多发言,幼儿渺小的成功都是需要爸爸妈妈的称赞,让子女参加运动队、夏列营、兴趣小组还有其他,宝宝们将获得不错的经验等等。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早教文章:英国家庭对孩子的餐桌教育


英国家中有着“把饭桌当做课堂教学”的传统式,从孩子上饭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刚开始对其开展有形化或无形中的“用餐文化教育”,目地是协助孩子培养优良的就餐习惯性,学好优良的进餐礼仪,具有诸多非常值得赞叹的素养或性情。

激励孩子自身用餐

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刚开始喜爱用汤勺喝粥吃菜。绝大部分英国家长觉得,孩子想自身进餐,意味着一种对“独立人格”的憧憬,彻底应给与积极主动激励。

避免偏食、挑食英国人广泛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多是儿童阶段家长惯着导致的,因此她们非常高度重视幼儿阶段的偏食、挑食,如儿童一个劲地只吃某类菜而对别的菜不屑一顾时,家长通常会把这类菜收起來。由于在英国的家长来看,饭桌上对孩子的惯着,不但会危害孩子摄取全方位、充足的营养成分,并且会使孩子培养骄纵、自私自利、无法自动化控制等见人厌的性情。

学习培训用餐礼仪

英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刚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4岁时就学得就餐的全部礼仪知识了。

稍大一些的孩子都善于做一些在餐前摆放厨具、在饭后整理厨具等有意义的事的琐事。这一方面能够 缓解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性。

高度重视环保教育

五六岁的孩子应了解什么是经再造生产制造的“环保餐具”,什么包装袋将会变成环境污染的“永久性废弃物”。出门出游前,她们会在家长的具体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避免买可乐瓶等现有食品类,并留意节约水资源用电量,由于她们明白“乱用資源即代表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损害”。王其

国外大亨对孩子的“苛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个家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富翁,他的家族至今亦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约翰。他尽管那么有钱,却从不娇惯儿子,从小教育儿子生活要节俭。

约翰·洛克菲勒从父亲手里接过家产以后,继承了父亲重视节俭、严格教育子女的家规。约翰有五子一女,在入学以前,约翰从不给孩子零用钱,孩子上学以后,才给他们少量的零用钱。发给的零用钱根据年龄而变化,7-8岁时,每周3角,11-12岁时,每周1元,13岁以上,每周2元,每周发一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帐本,把零用钱的开支情况随时记录在本子上,每逢向父亲领取零用钱时都要给父亲检查,凡是帐目清楚,开支正当或有节余者,下次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5分。此外,凡孩子主动从事家务劳动,也或获得报酬,例如打死100只苍蝇,奖励1角,消灭1只老鼠,给酬5分,给家里人擦皮鞋,每双付劳务费5分。

约翰·洛克菲勒认为,富裕家庭的女子比普通人家的女子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贪图走最平坦的道路,因此,“富人进天堂比骆驼钻针眼还困难。”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了使洛氏家庭后继有人,不断发达,自小严格要求孩子懂得每一分钱来之不易,绝不容许轻易浪费。

无独有偶,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也是如此“苛求”孩子的。约瑟夫曾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是美国最大的五大企业家之一。他给每个孩子存了1000万美元的委托金,但是他决不允许金钱腐蚀孩子,不许孩子谈论钱,尤其不允许在餐桌上谈论钱。肯尼迪成为总统以后,曾回忆起他在10岁时的一件往事,那时他向父亲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父亲将他的零用钱从每周4角提高到6角,但是父亲断然拒绝了他。

你也许会将洛克菲勒父子以及肯尼迪父亲的想法或者做法归因于一种社会文化的原因。其实,即使在我们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不少有识之士,包括一些贤明的帝王将相,也都崇尚节俭,主张自小培养孩子以奢靡为耻、俭素为荣的美德。

国外如何教育孩子“吃苦”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