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父母打不打孩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外国父母打不打孩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自己的孩子打得打不得?打了又如何?

大西洋两岸前后脚公布的两个有关大人打孩子的调查结果,引出今天这个孩子教育中让人容易激动的话题。

先说大西洋彼岸的研究。美国密执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加诺(MarjorieGunnoe)领导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得出的结论说,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与那些从没有被父母碰过一指头的孩子相比,在学校更勤奋、更有可能上大学;长大成人后更快乐、更成功、更乐于助人。

晚打不如早打?

这里先说明两点。一,调查中说的,也是本文探讨的“打”,是“smacking”,就是打一巴掌,不是“棒子底下出孝子”的痛打;二,打的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不是打别人家的孩子。

2600名受访者按是否挨过打,挨打的经常性和挨打持续的年龄等分成若干组,然后与相关的积极/消极(或说正面/负面)后果作对比。

只在2-6岁年龄段挨过打的孩子,积极后果的比较每一项都超过从没有挨过打的孩子。7-11岁挨打的孩子,消极后果总体上比没有挨过打的孩子稍微大一点。但十几岁以后依然挨打,消极后果的对比则全面大于没有挨打的孩子。

加诺教授说,这项研究姗姗来迟,是因为现在的美国成年人中,很难找到足够比例的儿时从未挨过打的孩子。

美国建国还不到三百年,或许依然“粗犷”了点。讲究“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对打孩子该是深不以为然的了?

三分之一的英国大人都说孩子该打

大西洋这边公布的一个相关调查同样让我意外。

英国主要的儿童慈善机构,儿童协会(Children’sSociety)与皇家儿童保护协会、约克大学联手,就打孩子的态度问题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

2000名受访成人中,32%的人都觉得打孩子是一种“低危险的惩罚方式”(alow-riskformofpunishment);年长的受访者中,觉得打孩子不是问题的人超过了一半;认为绝对不应该碰孩子一指头的人只有14%。

儿童协会组织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忧心忡忡,再次强烈呼吁政府修改有关法律,彻底禁止打孩子。

儿童协会组织负责人雷特梅尔(BobReitemeier)说:“儿童是英国社会中,可以合法的被打而几乎没有法律保护的唯一的一个群体。”

下手无痕

这话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的确是上了联合国的“黑名单”的。

英国的儿童保护组织、人权组织多年来一直要求彻底把家长打孩子行为列为非法。但迄今为止英国政府似乎顶住了压力,保持现行法律不变。

为此,2008年联合国点名批评英国保护儿童权益不利。英国是欧盟国家中仅有的5个仍然可以合法打孩子的国家。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都通过了彻底禁止体罚儿童的法律。

打一巴掌揉三揉问题不大,打一巴掌留下五个指印,就麻烦了。

《英国儿童法案》(2004Children’sAct)规定:家长可以对孩子施以轻微的体罚,只要不在身体上留下看得见的痕迹。

打完后孩子身上如果出现青紫、瘀肿、破皮儿,则可能被处以最高5年的监禁。换句话说,打一巴掌揉三揉问题不大,打一巴掌留下五个指印,就麻烦了。zj09.cOM

打孩子要掌握的“火候”,或者说“火候”掌握不好的后果,举一个具体例子。

打一梳子,丢了儿子

英国Somerset一位单身母亲(法律原因不能公开名字),早上催8岁的儿子起床穿衣上学。儿子赖在床上不起,母亲气极了用手里的梳子照儿子肩头拍了一下。

一梳子打下去,妈妈就心疼了,搂着8岁的儿子哄了又哄,直到儿子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问题是,那位母亲更确切的说是拿梳子打了儿子两下,一下是用梳子背面,一下是用梳子带齿的一面。

在学校,孩子说肩痛,老师发现了孩子肩头有红印记,随即报警。

长话短说。这位妇女被以侵害罪起诉并被判有罪,获12个月社区监督管制(communitysupervisionorder)。她的儿子被暂时收养。每周她只能与儿子见面4个小时,直到服完刑期才能重新获得儿子的抚养权。

任何有学龄儿童要伺候的父母,都不难想象那位母亲气极败坏的模样,也不难理解她的一时“走火”。

我自己的女儿,眼看着上学要迟到了还在那里磨磨几几,多少次气得我牙根、手心都痒痒的。这个案例,给我们做父母的敲了警钟,但也说明现行的英国有关法律是管用的。

子不教,父之过。应该信任天下绝大多数父母管教孩子是能够把握尺度的。

延伸阅读

美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幽默感?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幽默感?”,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根据美国专家从事的专题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幽默感大约3成是天生的,其余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因而在儿童教育专家的倡导下,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实际,不少较聪明的婴儿这时确已萌发“幽默意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对这些天生就有较强幽默感的孩子,美国的家长们除了常跟他玩“下坠”游戏外,还与他玩捉迷藏(如,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见了可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敲击游戏(如,用一汤勺敲击碗碟使其发出清脆声响,然后再佯装用汤勺敲击自己的头或孩子的手,他可能也会冲你一笑)等。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学步摔倒时,美国的家长们大多是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大人扮的鬼脸逗得破涕为笑。不仅如此,家长还鼓励孩子们模仿做鬼脸,做得愈怪异愈能得到赞赏。

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如,大人把袜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在美国,若孩子这时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家长不仅不对孩子横加指责,相反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美国的家长往往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从模仿中体味幽默的快乐。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时,不仅不阻拦,自己还可能客串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

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这时,美国家长会利用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及绕口令等的学习,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有些笑话虽不够高雅,但大人们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评乃至责备。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或“调节”自己的心态。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理应包容。原因很简单: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若大人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才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美国的家长常常倾听孩子们讲述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此外,大人们还常常引导孩子们编幽默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结局。

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会常常组办有关“幽默故事”写作或讲述的比赛。对于这类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家长们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持。

孩子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而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懂得幽默的孩子更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或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也能帮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美国父母如何放手让孩子独立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美国父母如何放手让孩子独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不是一天能培养起来的,这跟美国父母的放手有很大关系。天气已经很冷了,孩子们还穿着短裤,跟在大人后面跑,能走路的孩子大人很少抱,摔倒了父母只是在一边看着孩子站起来。经常看到老美带着几个月甚至刚出满月的孩子旅行,有的把孩子放在篮子里提着满世界转悠。几岁的孩子则自己拉着小旅行箱,父母绝不会来帮忙。

碰上美国传统的鬼节,真让我们对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叹为观止。小一些的孩子多把自己打扮成各种小动物、小天使的样子,撅着小尾巴、挥舞着小翅膀、提着南瓜灯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也有的打扮成骷髅的样子,但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可爱的“小鬼”的模样。

至于那些大一些的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则装扮成千奇百怪的厉鬼,大鬼、小鬼、老鬼、少鬼、男鬼、女鬼、东方的鬼、西方的鬼、温柔的鬼、暴戾的鬼……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厉鬼都被装扮出来,那些比较有特点的“鬼”则很高兴地摆出各种造型来跟大家合影。他们的劳动和创意得到了承认,孩子们会特别心满意足。孩子们的创意使得这样一个群魔乱舞的阴森可怕之夜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在这么一个大的节日里,我们根本见不到大人的影子,他们任由孩子们“胡闹”,发挥着孩子自己的创造力。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导游说,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不断强化孩子的独立意识,反复灌输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爱好、特长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父母只是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有体育、音乐特长的孩子就会发展他们的特长,对动物、植物方面的爱好也会被尊重,给特长孩子以极大的发展空间,父母不会要求他们所谓的全面发展。老师和家长对于肯定孩子的创造力真是做得不遗余力,对孩子的多元智能的肯定完全是在自然流露的方式下被发掘,没有教师或家长揠苗助长。

各国父母都如何对孩子讲性


美国众多的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到园的第一天,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幼儿上厕所时老师就会提醒他别走错了。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坐厕姿势的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的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小尺寸的而已。不仅如此,为了更便于幼儿识别,有的女厕所的墙、瓷砖还用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孩子是好奇的,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看清了有什么不一样。

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更细心,是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着哭,松开手。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

新加坡对低龄儿童的性别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

当孩子学说话时,妈妈们就会把性别告诉孩子。常见新加坡的年轻妈妈告诉怀抱的婴儿:“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经常重复。在孩子学说话时,又教他们学说“iamaboy”或“iamagirl”。如果你故意对一个小男孩说:“youareagirl。”尽管他还不满两岁,他还是会很生气地大喊:“no!iamaboy !”(不!我是男孩!)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幼儿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们分门进出。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所设,只是比例缩小而已。幼儿入园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男女厕所的门上,分别贴着男女标志。这个标志与公共场所的比较接近。

教男孩要有男子气,教女孩要细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约定俗成的育儿观。一次,一位母亲送两岁多的儿子上幼儿园,那孩子哭着粘着妈妈不肯走,这位妈妈用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不能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果然,那男孩强忍着泪。还有一次,一位女士与两三个男孩等电梯,电梯门一开,那位女士让孩子们先进,他们却不进,其中一个示意说,“ladiesfirst”。

日本幼儿园老师这样讲“性”

学会清洁身体

“太棒了,真让人高兴!”保育员柔声鼓励着跨在冲水便器上小便的女孩。

在这间托儿所,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进行使用便器的训练。在孩子专用的厕所,放着一大排冲水便器。孩子一入托就通过保育员人盯人的训练,学习正确使用厕所的方法。幼儿的性教育也就伴随着清洁身体开始了。

清洁身体包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否则会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刚玩过玩具的手去摸小鸡鸡,以免“伤害”这个“最重要的地方”;保育员还常提醒父母要为孩子勤换内衣,特别是为那些男孩子,因为不干净的内衣有可能诱发他们将来的性功能障碍。

了解生命的由来

“今天给大家谈一下麻子小朋友的名字。你们知道‘麻’这种植物吗?……“

“这是幼儿园在给当月的小朋友过生日时的一个镜头。老师预先与孩子的父母联系,询问名字的由来,还借来孩子自出生以来的照片在班上展览,并请孩子的母亲写信谈谈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在班里当众朗读:“在生孩子时痛极了,当时想要是死可能都比这个受罪少些……”

与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操办的大吃大喝大买礼物的生日会不同,这一系列生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而在幼儿期,通过为孩子们过生日、教他们培育动植物等活动,都可以让他们在朴素的惊奇和感动中了解生命,是培养生命尊重的绝佳机会。

认知性别角色

“看见了,看见了,XXX的小鸡鸡露出来了。”

孩子们在幼儿园上第一节游泳课。桥浦清子老师把每年的这个时候作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让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

“男孩子与女孩子什么地方不一样?”清子老师问。

“裤子不一样”,“上衣不一样”,“撒尿的地方不一样”,“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

“女孩也有相同的器官,不过女孩子的是在肚子里面,从外面看不见。”老师纠正道,用这种方法使孩子对内生殖器加以理解。

“女孩子有小奶儿。”有小朋友补充。

“男孩子不也有吗?但是为什么女孩子的奶儿会变大呢?”别的小朋友提出了质疑。

“因为要给孩子喂奶。”老师乘机引进亲情教育。

“是啊,我们也都是吃着妈妈的奶长大的。”

……

类似这样的讨论时常会有,日本幼师认为,抓住这些时机,可以让幼儿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中国父母育儿常犯的3个错误


老一辈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当今家庭里是否合适?宝宝又是否过早的接受知识教育?妈妈又是否经常质疑孩子的能力?这些常见的教育问题在新手爸妈的育儿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难题。快和小编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1、过于注重知识早教,与幼儿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实际上,年幼的宝宝会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为主。宝宝喜欢通过肢体的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大部分中国妈妈却更希望自己的宝宝赢在起跑线,各种教育机构就抓着家长们的心理。打着早教的招牌,开设各种培训班。

绘画、舞蹈、奥数这类培训班已经普遍在早教行业。但更有报道说,有部分机构居然有贵族式的培训班。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成人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再者玩是孩子的天性,过多的培训班占据着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孩子过上机械般的生活。日后出现新鲜事物也难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创新方面也自然空缺了一块。也让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本性。

2、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不少家长都会感叹外国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小小年纪就试着拿起汤匙自己进食,并且鞋子是自己穿的书包也是自己背的。但是妈妈们还是坚持着传统的“那一套”。不论是喂食还是衣食住行都一手为孩子包办。

就拿喂食来讲,进食是每个人的天生的本能。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吃饭了,当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会把汤匙拿在手中摆弄,或者把食物送到鼻子、面部上。直接翻到碗都是会发生的,妈妈并不需要太紧张。只要适当的做一些辅助的引导动作即可。在宝宝幼儿时期尽量可以让他多触摸多动手,这非常有利于宝宝日后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3、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现在的家长都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不免会因此产生焦虑也影响了育儿观,恨不得孩子在早期就体现出智慧超凡的倾向。对于孩子“晚熟”耿耿于怀,显示非常着急。其实孩子的开化有早有晚,而且有阶段性的,拔苗助长只会影响到孩子成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应该注重过程学会了什么,而一味去追求拿到什么样的好成绩,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一种从容、乐观面对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历程很重要。

德国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用钱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德国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用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零用钱是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取能够满足个人愿望的唯一经济来源。让孩子学会对零用钱的支配,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和理财十分重要。通过零用钱,孩子首先有了多、少、贵、贱的感觉,可以学会决定买哪些东西有意义,哪些实际上是没用的。学会将自己家庭与朋友家庭的经济状况作比较。

调查发现,早接触零用钱的孩子,长大后融入社会的能力比没有这一经历的孩子强出许多。

专家认为,从年龄看,孩子四五岁起应该给他们零用钱了,从数额上说,每周给50欧分较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9岁。从孩子10岁开始,家长可以改为按月给孩子零用钱,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对钱的支配和安排。至于零用钱的数额,家长最好参照其他相同状况的家庭,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同伴家平均给多少。

零用钱支出面面观

13岁的居里奥准备买一部智能手机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买好牌子的,因为他认为大公司的品牌在技术上有保证。同样,如果买球鞋,他也要求买名牌,他说:“我天天踢足球,当然知道球场上穿什么鞋子合适”。据调查,德国6至13岁的孩子大都懂得什么是名牌,德国儿童消费分析报告称,60%的孩子在买手机、球鞋和书包时要求名牌,一方面看中的是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形象好。看来追求名牌已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德国儿童消费分析报告还对600万6至13岁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抽样调查,大多数孩子喜欢花钱买糖果、饮料和杂志,但80%的孩子仍有存钱的习惯,不会一次把钱都花光。

是否该有单立账户

现在多数德国孩子得到的零用钱仍是现金,仅有5%的孩子建有个人账户。德国一半以上银行允许满7岁的儿童建账户,因此从趋势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设立个人账户。金融界人士认为,12岁起是建立个人账户的合适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多年支配零用钱的经验。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德国,孩子想建账户,须经父母同意,银行在办理建户手续时需出示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证明。建立账户时,父母可以帮孩子确定最高取款额或消费额。另外银行严格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账户现有额度内消费,只有满18岁,才允许透支消费。

孩子,有人打你,你要打他!


有人打我,我怎么办?

“爸爸,今天,王小红又打我了!”

“啊,怎么又打你了?!那她今天为什么打你呢?”

“我玩积木,她也要玩,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谁先拿到积木的?”

“我先拿到的。我已经拿在手上玩了,她来抢,我不给她,她就打我。”

“她打你,你怎么办的?”

“她打我,我就哭了。然后,老师来了,我就告诉老师了。”

“老师怎么处理的?”

“老师批评她,不许她再打人……”

“那你现在难过吗?”

“难过!老师批评她,她也不改,她老打人。”

这算是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接着帮助她辨清是非对错。

“你们俩这个事情,是谁不对?”

“是她不对!是她抢我积木玩,先动手打人的。”

“好,她不对,那你要不要报告给老师?”

“要!遇到麻烦找老师……”

“老师知道后,有没有批评她?”

“老师批评她了!可是,可是她不听,过一会儿她又打我,我心里很难过。”

“你心里难过,你想怎么办才能不难过?”

阿淘不言语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那时候她太小了,她的人生里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麻烦。说到这里,算是辨明了是非对错,下面进入解决问题阶段。

有人打你,你要立即还手

“那她打人,该不该打她?”

“该打!”

“她该打,那谁去打她?”

阿淘又不言语了。至此,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她:

“好,爸爸教你:她再打你,你就打她。她打你,你要当时、立即就还手,这样她就不敢再打你。

她打你的时候,你不要先哭,不要等哭完了再还手,也不要等老师来了再还手。因为错过了时机你再去打她,往往大家只看到你打她,就会以为你先动手的。

她打过来,你要立即打过去。她踢你一脚,你立即还她一脚。另外,这种两个小孩之间的小事情,也不要去报告老师。小孩打闹,让老师处理,老师也只能批评她几句,安慰你几句,解决不了你俩的矛盾。

所以,不要依赖老师,也不要依赖父母,要依靠你自己去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爸爸告诉你:要是有人动手打你,你要立即还手打他。这样,对方才不敢欺负你。”

阿淘吃惊地望着我,继而又哭起来,眼泪汪汪地说:“爸爸,我不敢。”

我笑起来,对阿淘说:“来!爸爸跟你先练习练习。你敢不敢给爸爸一拳?我给你一拳,你还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再还我一脚……”这样拳来脚往,我陪她练习了个把月,一直到她能够条件反射般地反应才罢休。从那以后,阿淘被同伴欺负到哭的事情也少了。

当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也只有在双方力量相当、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所以,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还要跟小孩渗透各种自我保护方式。

譬如,当遇到力量悬殊的对手时,小孩就不能“硬碰硬”,而需要另外寻找各种各样适宜的办法。无论如何,首要考虑的总是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另外要告诉小孩,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向大人求救。

大人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阿淘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则小练笔《恶作剧》,从中可以窥见她与同学间那种既相争又友爱的同伴关系:

平时与同学恶作剧一下,也是挺好玩的。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打算抄黑板上的作业,就顺便借邱宗乾桌子一角抄。邱宗乾装作捡橡皮的样子,趁我不注意,顺手把我的鞋带解了,我哭笑不得,想去解他鞋带,没解成。我就叫他让开,让我坐到我的座位上去。

进去之后,我就顺势往墙上一倚,邱宗乾要坐下来,我心生一计,说时迟,那时快,我在邱宗乾屁股刚要坐上板凳的那一瞬间,脚在他椅子上用力一蹬,“嘭!”邱宗乾坐到了地上。我大笑一番,邱宗乾没生气,说了声:“我嘈!”我说:“谁叫你解我鞋带呢,恶有恶报哦。”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这种做法,认为这是教小孩使用暴力。我有个好朋友也曾为此纠结,她先生要教小孩“以暴抗暴”,她要教小孩“文明礼貌”,闹了不少有趣的意见。有一次我们说到这事,我表示支持她先生,并把理由说给她听,她说:“这下想通了。”几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暴力呢?有小孩推你,你还手推他,有小孩踢你,你还踢之,伤不了的。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之要回击。有人侵犯你,你不还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郁闷的境地。

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当时当地就予以还击,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就宣泄了坏情绪,保证心理健康。

父母不可能陪伴小孩一辈子,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小孩身边,小孩子遭遇人际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打孩子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

他们的道理是:打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越打越“倔”,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而性格怯懦的孩子经常挨打,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

可是,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故事1:商场里的任性宝贝

峰峰妈妈出门前就打预防针,跟孩子讲好:“宝宝,今天妈妈带你去商场,你可以看看那里的玩具,但不能再买,家里玩具太多了。”孩子也答应了,但路过玩具柜时他又忘了和妈妈的约定,一定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他就闹个不停,哭着赖到地上,不管怎么劝,仍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哭闹着。看着路人意味深长的目光,妈妈好几次都要控制不住要打他了。

明智做法

不少玩具柜所在的楼层都附设“试玩区”或迷你儿童乐园,可以指着那里对宝宝说:“看,那个小朋友在玩赛车,你去跟他比赛好吗?”“看,那个小朋友在玩拼图,你跟他一起去玩好吗?”“那么多小朋友在滑滑梯(做沙画,搭城堡),妈妈也带你去玩好吗?”孩子立刻就站起来跟着走了,后来就再没有提起买玩具。有时候,孩子对死缠滥打要买的玩具可能只是一时新奇,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他或许就不会再提起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妈妈可以说:“我们再往前走一走,前面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哦,你见过跟小朋友合影的大米老鼠吗?”但最好不要承诺孩子“妈妈先带你到别处玩,再回来买玩具”,孩子如果之后突然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该怎么办?所以,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不要随意对孩子允诺“之后会怎么样”。

故事2:餐厅吃饭也哭闹

婵婵妈很头疼地说:“两岁多的宝宝与家人外出就餐,当时没定上包间,是在外面大厅里吃的饭,热菜还没有上齐,宝宝莫名其妙地极其烦躁,突然扔起餐巾,不想戴围嘴,而且坚持要‘出去,马上回家‘,并大哭大闹。惹得一大厅的人都朝我们看,我马上将其抱离餐厅,在外面将其放下,她就开始赖在地上哭闹,此时说理根本没用。”

明智做法

有时候宝宝并不是有意跟大人过不去,而是找个借口发泄罢了。最常见的是累了,饿了,渴了,在喧闹的环境里呆得太久了。穿得过多或者饮食不舒服也会导致宝宝容易发脾气。这时候,必须先找出宝宝发脾气的原因。当宝宝开始耍赖的时候,做父母的切记不要发火,因为这个时候,一旦发火,那宝宝就真的赖定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以这个例子来说,两岁多的宝宝是很难在冗长的酒宴上从头坚持到尾的,加上环境很喧闹,孩子就会烦躁,此时可以带他去看餐馆养的鱼和鳖、白蟮和龙虾,可以将餐馆养鱼的大水缸比喻成“海底世界”,也可以带宝宝去看厨师现场表演“印度飞饼”,要是没带玩具,也可以搜罗菜盘上的萝卜花,给宝宝当玩具,带他到空气较好的等候区的沙发上去玩。

要是宝宝仍不领情,应该马上把宝宝带离餐馆,找一个开阔僻静的地方,如街心公园,让宝宝尽情地发泄。你一旦不必担心周围的目光,就不容易恼羞成怒。可以买份报纸,坐在不远处看着他,看他哭闹多久。有一个教育原则很可以借鉴:当孩子哭闹时赶紧远离他,每当哭闹声弱一些,就靠近他一些。让孩子明白:哭闹只会让身边的人离开他;想要有人陪他,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绪。

故事3:挑战接线板的调皮蛋

3岁的罗罗就特别爱玩电源接线板,喜欢用手去戳接线板的插孔。每当遇上宝宝的这种危险动作,妈妈都大惊失色,大声斥骂他,罗罗就委屈得大哭。最近,罗罗对接线板兴趣小些了,又迷上了家中的小家电,搅拌机、豆浆机、蒸汽熨斗正在工作时,他都想过来摸一摸,好几次妈妈都想扬手打他了。

明智做法

宝宝年纪小,还不会自己做判断,如果爸妈大声呵斥或打骂,他会哭、会受到惊吓,但他也会产生怀疑:到底是这件事情做错了,还是爸妈不喜欢我而打我。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把宝宝带离危险的场所,同时收起笑脸,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后果,比如会触电,会烫伤,会让搅拌机搅掉手指头等等。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用很严肃很夸张的生气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也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摸乱碰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滚热的豆浆机外壁,或热水瓶的塞子,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厉害。也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奖罚措施,当他不再做危险动作或能主动说出错误,妈妈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比如奖励一个小玩具或一粒糖果等。当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把有隐患的插头换成安全插座,为豆浆机外壁罩上薄棉套,使用蒸汽熨斗要尽量避开宝宝,小家电插电时绝对不能离人等等。

故事4:送给别人的礼物还要收回

妈妈带小羽外出作客时,带给朋友家的孩子一个装满儿童食品的大礼包。谁知,坐下来没有多久,小羽就看中了那个大礼包里附赠的一辆玩具小汽车,死活要拆包来玩。妈妈大感尴尬,反复对小羽说,那是送给小弟弟的,“你已经有好多玩具小汽车了,每一辆都比这一辆大。”小羽不听,朋友就说,别跟小孩子一样见识,拆开来玩吧,妈妈坚决不肯,不得不带着小羽告辞出门。一路上,大道理讲了无数,小羽就咬定一条,“别人有的,宝宝没有,妈妈偏心”,小羽的任性气得妈妈直哆嗦。

明智做法

小羽的这种情况,最好先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把孩子隔离起来,让他自己先反省,妈妈也可以压压怒气。但这个隔离空间绝对不能是黑暗封闭的,要保证这个隔离空间是妈妈的视线能关注到的。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在这里呆会儿,妈妈10分钟后再来告诉你你错在哪里。10分钟后,准时把孩子叫到面前,并严肃地向他指出错误,如拆玩已经送给别人的大礼包是极没有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送了你的玩具又要回去自己玩,你会高兴吗?”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才会为自己的任性感到羞愧。

故事5:家里的零钱怎么少了?

坚坚妈发现家里的零钱罐里少了很多零钱,而且,少的多半是十元、五元的大面额零钞,一元、五角的倒是都剩着,问坚坚爸有没有拿钱,爸爸说没有;问坚坚,坚坚神情有点不自然地说,没有。后来,还是坚坚妈撞见坚坚从零钱罐里拿钱,去买小店里的花花绿绿的零食和游戏币,这悬案才告破。坚坚妈这一气非同小可,儿子才5岁半,就学会了“偷钱”和“撒谎”,不打他一顿,给他一次深刻教训,还得了?

明智做法

在这件事情上,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不该“不择手段”地满足爸妈反对的愿望。首先,偷拿家里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撒谎成性的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最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你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你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如你小时候遇上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怎么做的。为了向孩子表示你的诚意,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只要他的理由可以说服你,你就可以满足他。假如你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

TIPS: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要循序渐进。当孩子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很高兴,妈妈欣赏你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儿童外国民间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