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舞入学准备
2021-05-05 手指舞入学准备 五根手指童话故事 金手指童话故事7计3招 搞定吸手指宝宝。
7个方法预防吸手指
要预防宝宝过分吸吮手指,最好在婴儿期就开始行动,如下7个方法都值得重点借鉴:
1、在哺喂宝宝时,要注意不能只给宝宝营养,还要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温暖,而母乳喂养无疑是最佳选择。
2、如果是人工喂养,奶嘴开口的大小要适中,不可太大,以有效控制奶液的流速,要让婴儿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吸吮的需要。
3、妈妈在哺喂宝宝时,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给宝宝造成压力。
4、在宝宝睡醒后,不要让他单独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宝宝感到无聊而把手放进嘴里,进而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
5、如果宝宝已经出现喜欢吸吮手指的倾向,那么要尽可能及时地把他的手指轻轻从嘴里拿出来,并用玩具或其他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
6、多陪陪宝宝,利用空闲时间多和他谈话、唱儿歌、玩积木或看图书等,让宝宝在游戏活动中忘记吮手指。
7、在宝宝刚有吸吮手指的倾向时,把衣袖拉长遮盖着手指也是可行的措施。当然,通过在手指上涂上苦、辣味的药使宝宝放弃吮手指的方法,也不是不可行,但是要特别留神,因为很多外用药物是不能舔食的,因此要特别小心,以免发生意外。
3招搞定吸手指宝宝
如果家中的宝宝已经有过度吸吮手指的倾向,那又该如何帮助他去戒除呢?建议家长尝试如下3大妙招:
妙招1:多给宝宝玩具
多让宝宝用手去拉、扯玩具,例如悬吊玩具、手摇铃等,可提升宝宝的手部能力。他会自然而然地明白,手不是只能放进嘴里,还可以拿、抓、扯,而且做这些动作会比吸吮手指来得更有成就感,于是慢慢就会减少将手放在嘴里的动作。
妙招2:提升认知能力
让宝宝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东西,比如看看花、树、车子,同时跟他说说话。一方面可以带着宝宝牙牙学语,另一方面也能让宝宝多接受周围事物的刺激,增加他对其他方面的注意力,以免有事没事只想着去吸吮手指。
妙招3:用生动表情来纠正
在和宝宝进行沟通时,注意要使用孩子所能够理解的表情、姿势和语言。当宝宝开始出现不好的行为时,要用比较严厉的语气、表情和手势来矫正宝宝的行为。例如对宝宝说:“不可以把手手放进嘴巴!”同时还可做出摇手或摇头的动作,以表示这是不好的行为。
TIPS:注意对症下药,严防操之过急
婴儿在口欲期是需要被满足的,如此才不致于造成长大后的心理不平衡及缺乏安全感。当然,也不能让吸吮手指成为长久的习惯,在纠正或帮助宝宝戒除吸手指的习惯时,应该循序渐进找对方法,千万不要因为太过紧张而导致宝宝产生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尽量不要把焦虑的情绪带给宝宝,先分析吸吮手指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延伸阅读
4招教你轻松搞定固执宝宝
现代人喜欢追求个人,但太过有个性的固执宝宝却会常常令他们的父母焦头烂额。而对于固执宝宝的养育,父母更是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过事物总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只要教育得当,具有个性的固执宝宝或许将来会更有作为。
案例:圆圆妈妈说,儿子天生就是个顽固分子。睡在襁褓里的时候,永远把头拧向右侧;开始吃饭了,他坚决抵制吃米粒状的食物;拉便便时,如果不把内裤外裤脱了就坚决不往马桶上坐;即使再冷,也别想把帽子给他戴上;上了幼儿园,老师也总向我感叹:圆圆怎么一点也不像他的名字,真是个说一不二的孩子……总之,圆圆打一出生,似乎就注定是个没人能强迫得了他的孩子。
专家分析: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个性固执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么问题所造成的,但是研究发现,这种性格是天性使然。
而且这种固执性格还有其积极的方面,譬如这种个性的孩子通常比较有主见,他们不会随波逐流,无论身边的人有多强大、多成熟,都不能对他们产生威胁;其次是个性固执的孩子往往比较专注,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业很有益处,他们会在更短的时间里掌握一门技术工种;其三是这种性格如果能与耐力配合的话,通常做事情成功的机率会比较高。
然而,要达到美妙前景的路程并不平坦,需要父母持有更多的耐心和适宜的方法去引导。
方法1: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很多时候,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在那些与他有关的事情上,多听他的意见,是让父母孩子都感到轻松的一种方法。父母需要掌握一个原则,只要不危及安全、不伤害他人、不妨碍尊重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譬如他想与小伙伴一起玩足球,就未必一定要求他与父母一起去公园。
提示:在和固执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谈判技巧,给孩子更多地尊重和宽松,从中柔和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要试图与他硬碰硬,不然肯定是一个难以收场的结果。
方法2:教孩子取舍和谦让父母不妨经常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真正聪明的人常常以退为进。如果两个小朋友都想玩那个玩具,并且争抢起来的话,最后反而谁都玩不上。不如大家轮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还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提示:对于比较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就不必再强调让他争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岁以前就让他逐渐学会谦让。
方法3: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其实,孩子的固执的性格多半来自父母的性格基因,所以在“改造”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别忘了自我修炼。如果很难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可以多听听周围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
提示: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固执己见,不仅是对孩子,而是对待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晚餐时,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面为小事而争吵。
方法4:不要过于迁就孩子即使再多的策略和招数,有时还会觉得对待固执孩子是一场耐力测试,如果所有的宽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时,也应行使父母的权利。譬如到了睡觉的时候孩子仍拒绝上床的话,可将他抱上床,并且告诉他:“睡觉的时间到了,即使你现在睡不着,也必须在床上呆着。”
提示:在为固执宝宝做规矩时,既不要抹平孩子的棱角,也不要过于迁就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感叹他有多倔,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特殊的孩子,或者让他自以为有权肆意妄为。
不过,固执孩子的个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好转,并且其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宝宝爱打人,教你6招轻松搞定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爱打人,教你6招轻松搞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宝宝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真实案例
扬扬妈妈来信:儿子扬扬3岁,上幼儿园小班。最近发现他有脾气了,只要不高兴或者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就抬手打人。老师也跟我们反映,他在幼儿园期间,随意性大,在游戏和活动时喜欢去推搡别的小朋友。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一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平时和我们在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时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但是过不了一会就忘记了,实在令人头疼。我该怎么办?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那么如何改变宝宝爱打人的习惯呢?下面就介绍六个细节给各位爸妈参考。
别让孩子从攻击中获得任何好处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宝宝
当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时,最好给受伤的宝宝更多关注:吻一吻受伤一方的小伤口,询问他有没有问题。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欺负人的宝宝说:“不许咬人。咬人会让别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别人咬然后又去咬别人的话,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多称赞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对他说“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家伙的脚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那么他就会很自然地尝试对别人这样做。如果你因为生气而把宝宝打了一顿,那么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自然会模仿你的做法,自然去打人。
温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等。这时需要你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积极的安慰,以防止他变得暴躁。比如一个舒服的温水浴。孩子在洗澡时可以忘记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对他们的互相攻击的行为产生惊讶了。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
对孩子的行为说“不”
当孩子行为可能发生危险时,你应该及时制止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清楚、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否则会受伤的。然后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动画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烦躁想攻击别人的时候,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比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还可以教他使劲跺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教会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边寻求帮助。
重要提示: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叙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做的:
1、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犯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犯人”会越来越多。
宝宝总爱打人,爸妈六招轻松搞定
打人的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这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宝宝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真实案例
扬扬妈妈来信:儿子扬扬3岁,上幼儿园小班。最近发现他有脾气了,只要不高兴或者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就抬手打人。老师也跟我们反映,他在幼儿园期间,随意性大,在游戏和活动时喜欢去推搡别的小朋友。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一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平时和我们在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批评他时他也懂,也承认错误,但是过不了一会就忘记了,实在令人头疼。我该怎么办?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那么如何改变宝宝爱打人的习惯呢?下面就介绍六个细节给各位爸妈参考。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别让孩子从攻击中获得任何好处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
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宝宝
当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时,最好给受伤的宝宝更多关注:吻一吻受伤一方的小伤口,询问他有没有问题。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欺负人的宝宝说:“不许咬人。咬人会让别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别人咬然后又去咬别人的话,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多称赞孩子的好行为
当孩子没有依靠攻击而解决问题时,你应该多多鼓励他的这些行为,让他能意识到这才是对的。比如你可以表扬他的行为“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样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对他说“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家伙的脚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那么他就会很自然地尝试对别人这样做。如果你因为生气而把宝宝打了一顿,那么当宝宝不开心的时候自然会模仿你的做法,自然去打人。
温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等。这时需要你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积极的安慰,以防止他变得暴躁。比如一个舒服的温水浴。孩子在洗澡时可以忘记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对他们的互相攻击的行为产生惊讶了。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
对孩子的行为说“不”
当孩子行为可能发生危险时,你应该及时制止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清楚、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否则会受伤的。然后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个动画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烦躁想攻击别人的时候,可以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比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便处置,还可以教他使劲跺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教会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边寻求帮助。
重要提示: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叙述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做的:
1、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你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为孩子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最坏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犯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犯人”会越来越多。
孩子总是吸吮手指
网友提问:我们家的女儿已经一岁三个月了,也是从小就吸吮大拇指,饿了困了是尤其严重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红梅:她也有这种吸的习惯,如果频次不是很高,不用去管,因为小孩有一个毛病,就是越关注,他越出现这种东西,有的时候他可能在做这种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也是要引起父母的关注。这个孩子是饿了困了,可能在生理上有一些需求的时候,饿的时候其实你给他准备一些奶或者食物的时候,可以跟他保持语言沟通,比如说把你的声言拖长,说宝宝,再等一下,妈妈马上就来了,12345,可以用数学的这种方式,也能让他学数学,让他学会等待,学会延迟满足也是很重要的。还有困了,他可能是需要一种安抚,这个时候如果是妈妈或者其他的保姆,可以拍拍他或者是这样的抱在怀里晃一晃,这个完全是可以的,可能有的家长就担心,我如果晃的时间久了,会不会就养成习惯了?我觉得一般不会,你看很少说一个小学生还让父母去晃着睡觉,跟他年龄是有很大关系的,父母完全不要吝惜这种爱抚,这种关爱,完全可以拍拍他,跟他说说悄悄话,给他唱唱歌,这样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可能对奶嘴的需要就会降低。
赵红梅:北京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现任北大幼教特教资源中心副主任。
本文来自
专家在线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