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正确面对宝宝的4个成长危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有一天早上醒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昨天那个乖巧而听话的小宝贝,突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个脱缰小野马。就在昨天,你们还彼此微笑,亲密地在一起玩耍,而今天,他变了!不用大惊小怪,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只是你的小宝贝在逐渐长大,伴随而来的成长危机更需要你这个妈妈了解和面对。

TIPS:什么是“成长危机”?

成长危机——是指孩子从一个成长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候的异常表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心智的日趋成熟,会在心理上出现“从平静→骚动,又从骚动→平静”的周而往复的过程。这是孩子在面对不断扩大的世界和不断增多的接触人群时,心理进行调试的过程。

俄罗斯心理学家、教育家叶夫根尼娅佩列古多娃划分了5个危机年龄段,阐述了“成长危机”的所在、告诉妈妈们:如何在这个时候,跟我们的宝贝交流呢?

①新生儿危机

危机表现:一个哭宝宝的诞生

新生儿危机把胚胎发育时期和婴儿时期分开。这个时期完全不同于其他时期,因为最重要和独一无二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呼吸,第一个眼神,第一个不确定的微笑。是宝贝们进行着对外界生活的适应,这时候的宝贝最爱哭了,因为面对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好害怕呀!

妈妈应对:有妈妈为你加油

在这个阶段,妈妈的陪伴和无私关爱是必须给到宝贝的,这样他才会更加大胆地去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

②1岁危机

危机表现:宝宝爱说“就是不”

1岁危机是婴儿向童年早期的过渡。这个时期的危机也被称作走路、语言和意识的危机。宝宝在1岁的时候出现第一次反抗,开始对比自己与别人的能力。他的反应会非常强烈,特别是在承受不愿意接受的事物时。通常,孩子拒绝他人或者不明白他人意图时,他开始大叫,拒绝走路或者躺下,用脚踹地板。这些是反对、禁止和拒绝的意识,从1岁开始,到两岁结束。

妈妈应对:给宝宝讲清道理

同样,在这个阶段妈妈的爱很重要,你需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在帮助他。遇到孩子不愿意接受的食物,你需要和这个小家伙商量一下,并且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之所在。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你的话,这就是你教会孩子学习听话和遇到问题与人商量的过程。比如,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苹果,你就要告诉这个小姑娘,宝贝,你只有吃个苹果才会越长越高,越长越漂亮呀!

③3岁危机

危机表现:我是独立的小人

佩列古多娃认为,3岁危机在所有成长危机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阶段。这时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这个危机会在少年时期重复。3岁前,宝宝把自己和妈妈混同一体——怀孕和哺乳期建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孩子的身体虽然已经和妈妈分离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和妈妈分开。但是,在3岁的时候,宝宝突然明白:妈妈是一个人,而他自己——是完全另一个人。他开始试图独立。在这个年龄你听得最多的就是宝宝说:“我自己来,放开我”等。

妈妈应对:给与孩子教训和关注

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予“小不点儿”争取的独立。当然,要在严密的监视下!在这个时期,成长危机的特征就是——不听话。表现在孩子偏偏不做那些要求他做的事。美美就是这样的孩子。外婆刚刚烙了馅饼,告诉美美“不要动馅饼”,美美马上就用手去拿。这时候的父母一定要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因为这是他们在使性子,告诉你他们独立的存在。而这样的使性子的做法,有的时候是会妨碍到别人的。所以你需要给美美解释“不要动烫烫的馅饼”这一禁令的原因,给他形容一下后果有多严重!让孩子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妈妈对于他这个独立小人的关注。

④6~7岁的危机

危机表现:根本不理睬妈妈

孩子快上学和刚刚上学的时候,这个年龄段被称作换牙和长个儿期。这时孩子的行为会大大改变:用争论、耍滑头、固执来回应父母习以为常的要求和命令。他们会被父母们认为,这孩子真是太有主意了!我简直管不住了!还学会和我犟嘴了!先是孩子的反应会出现停顿,也就是根本就不理睬妈妈的话,妈妈的要求,然后呢,就可能是公开地争论喽!

妈妈应对:倾听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也经受着“缺乏交流”的苦恼。因为孩子突然面对了更多新鲜的事物,不同的人群,连自己的小伙伴都是那么千差万别呢。在这时期他会突然出现——对要求准确性的怀疑?他更需要理由。比如为什么小强的妈妈会给他那么多零食吃,而自己的妈妈却不允许自己多吃零食?他会提出“干吗”“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孩子的行为带有精神因素——孩子开始明白什么是“我高兴”,“我生气”,“我伤心”,他开始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感受定位。因此,妈妈要多和孩子交流,并以倾听的方式,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不要以全盘否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心中的愿望。有的时候,孩子说得未必不对,他已经是和你平起平坐的小大人啦!

妈妈的必胜法宝

√理解和耐心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努力解释和说出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能那么做。

√合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自主性,鼓励他的主动性。

√要记住,切忌提高嗓门——这是最无效的教育手段。

√不要忘记,孩子的行为和举止在模仿大人,给他做个好榜样吧。

相关阅读

0-4岁宝宝成长的20个里程碑


1.宝宝2到3个月大时,应停止给他叼奶嘴。如果宝宝3个月以后仍然叼奶嘴,则有可能对学习说话有影响。

2.宝宝3个月大时,开始让他独自睡婴儿床。如果你晚一些这么做,则较难让他适应独自睡小床。

3.在宝宝学会行走3到6个月以后,可把他放在大孩子玩的秋千上玩。一旦孩子学会了行走,他就有很好的“反应性平衡”能力,这就是说他能调节手臂的肌肉,保持平衡。但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秋千离地面的高度较低,并轻轻地推动秋千,以避免意外发生。

4.在宝宝5个月大之前,你如出门旅游,不必带上他。这个年龄的宝宝,你不在他身边,他不会想念你。在很多时候,如果你离开,5个月大的孩子要比一两岁的孩子更易感到愉快。你越早开始离开你的孩子,并告诉他你会回来,让他习惯被另一个人看养,那么以后他与你们分房睡将更容易。

5.当宝宝6个月内长第一颗牙齿时,带他去看牙医,最晚不要晚于他的周岁生日。

6.宝宝6个月大时,开始教他词汇、数字、颜色和形状,他的理解力没多久就会形成。用书本、有生命的东西,让宝宝对学习保持乐趣,告诉他香蕉是黄色的,皮球是圆的。与其用教学卡片,不如给他唱歌、讲故事、念儿歌。

7.当宝宝能坐起来并可以清楚地看到伙伴时,定期让他和另一个宝宝一起玩。宝宝对同伴的兴趣比人们所认为的大得多。在宝宝2到3个月大时,他们就能注意到对方。9到12个月大时,他们会互赠玩具,互相模仿对方。为了鼓励你的宝宝和其他宝宝建立良好的友谊,并尽可能避免他们互相打斗,你应该多准备一些玩具。

8.宝宝长到5到18个月时,可让他玩滑梯。宝宝学会行走,就有控制血管神经和适应身体姿势的能力。这使他能安全地在滑梯上滑下。

9.当宝宝能够平稳地坐着时,可给他玩骑坐玩具。有些孩子能很好地协调双脚,向前向后推动玩具;有些孩子能在你的推动下玩得很愉快。

10.宝宝18个月大时,可给他买一辆三轮脚踏车。虽然他还不能协调好踏板的运动,但他能快乐地坐在脚踏车上,并握住车把。

11.宝宝18个月大时,可以开始让他做家务。刚开始时,可以让他整理玩具或把纸巾拿到餐桌上来。当他长大一些后,给他更多的事做,例如浇花、铺床等。

12.宝宝18个月大时,不要再让他使用一啜之量的小杯,尝试让他在餐桌上用水杯喝水。准备一块吸水的布。

13.宝宝2岁以前,不要给他宠物玩。2岁大的幼儿会饶有兴趣地观察一条鱼,不会有什么危险。对于猫和狗这类宠物,最好等到他懂得彬彬有礼时(至少3到4岁)再让他接触。

14.宝宝2岁左右大时,给他换一张大一些的幼儿床。原有的婴儿床显得小了,大多数宝宝能够把一条腿跨出床栏杆外,这是很危险的。

15.宝宝3岁大时,教他擤鼻涕。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以取悦大人。因此如果你手把手教他,他能很好掌握。

16.宝宝3岁时,开始定期让他参加宝宝派对。当然,宝宝的成熟度、性情以及与其他孩子的亲密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在场时,你的孩子不能自在地玩耍,那么建议下次游戏活动在你家进行。

17.宝宝4岁时,可教他系鞋带。虽然孩子在5岁之后才能掌握一些操作技能,但是在5岁之前应开始培养他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18.宝宝4岁时,可让他参加游泳训练。孩子4岁前不应该学游泳,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很好的协调力独自游泳。你应该把为4岁前幼儿开设的游泳课程当作水中娱乐项目和让孩子适应水的活动。

19.宝宝4岁时,让他学会接电话。4岁的孩子说话,百分之百能被陌生人听懂。

20.宝宝4岁时,可教他骑两轮脚踏车。大多数4岁大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平衡能力独自骑车而行。

别急,这里还有更多宝宝成长的里程碑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批评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批评?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结语:不知道天天乐源早教频道的这篇如何培养孩子正确面对批评是否能帮助您解决孩子的早教问题呢?如果还不能解决您教育孩子的问题,建议您登录育儿问答,育儿论坛,育儿百科去寻求解答,相信总有一个频道能够解答您的困惑。

正确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如下: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离婚:让孩子真实面对勇敢成长


最近,一名单亲孩子的作文《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网上流传,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广州市青少年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少年心理研究室主任戚元丽告诉记者,如今到医院心理科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单亲家庭孩子数量呈上升趋势,他们的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压力和单亲家庭的不恰当教育,其中最常见的是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比如隐瞒离婚、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等。

单亲孩子作文令人心酸

在某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命题作文《快乐是……》中,11岁的小明以《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题,记述了自己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文中写道:“快乐其实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饭。我经常在梦里梦到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欢声笑语地玩耍,可是,这对我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做的事。”“如果,老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选择出生在一个没有母爱或者缺少父爱的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如今单亲家庭的数目愈来愈多。“像小明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一些偏见和歧视,因此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背负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忧郁、焦虑、自私、胆小、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戚元丽说。

专家建议

让孩子真实面对父母离婚

戚元丽说:“不少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想孩子受到伤害而向孩子隐瞒了离婚的事实,或者当孩子询问时也是遮遮掩掩、敷衍推搪过去,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孩子将来知道真实情况后,可能受到的伤害会更大。”戚元丽建议,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教会孩子应付来自外界的各种询问,并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西方国家离婚夫妻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离婚夫妻认为离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无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确地把夫妇两人之间的事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双亲感情不和或离合与子女的存在无关。这种做法也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减少依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们会经常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认为保护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多倾听孩子心声

经历婚姻失败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坚强,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软弱,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哭,孩子会觉得天都要塌下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在父母离婚的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孩子肯定都非常不适应,这时候,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相对于其他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社会知识也不够丰富,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多认识一些朋友,多读书,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发动身边性别资源进行角色教育

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例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与此同时离婚父母也应当保持正常的接触关系,不应在孩子面前丑化另一方,破坏他们的亲情,使子女尽可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

教育误区:

把孩子当成报复的工具:很多夫妻离异后,带着孩子的一方,错误地认为子女归谁抚养,就是归谁所有,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甚至拒绝对方探望子女,以此方式来发泄私愤;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自责而过分溺爱孩子:单亲家长往往觉得婚姻失败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是不正常的。

期望值太高:有的单亲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

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应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