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吗?

这是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因此,我要告诉所有年轻的父母: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艰难,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在孩子12岁之前,不要隔绝了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你;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的依恋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机不可失。

相关推荐

父母不可放任孩子的依恋行为


孩子喜欢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但有的孩子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如:孩子都五六岁了,还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极不情愿到幼儿园去,回家后就缠着父母和他玩,甚至还让父母抱,否则就闷闷不乐或者大哭大闹……有的父母为此很着急,但又没有办法;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对自己亲热是好事,虽有些烦,但也只好听之任之。

孩子这种过分的依恋行为是不正常的,需要分析原因,及时加以矫正。

一种情况是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要有意识地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感情,并让孩子接受这种方式。当孩子也逐渐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时,那种对父母的粘缠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对父母表现出反常的依恋行为,以求得一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这种依恋行为不是经常的,偶尔因素较多。只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就可达到目的了。

最多的一种情况则是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父母惟恐孩子营养不足,一味地给孩子增加营养,买补品。稍稍刮风或下点雨就不让出门,还怕太阳晒坏了身体。教养方面,孩子受到全家人的宠爱,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在行为方面,因为家长怕孩子出危险,使孩子爱动的天性受到压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在心理方面,家长怕孩子生气,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发展起来,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就导致孩子依恋行为的发生。要改变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孩子独立性入手。父母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导和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树立起独立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先从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做起,再培养他们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可放松。

当你的孩子不再过分依恋你,那说明你的宝贝能逐渐自立了。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孩子将如雏鹰展翅,翱翔于长空。

早教知识: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1.存活要求的考虑小孩的依赖心理状态最先反映为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而不单纯性是感情上的依赖。

什是依恋心理?针对这一个月段的小孩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存活的难题,饮食起居要获得立即的照料,生理学各层面的要求要获得立即答复和考虑。这类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协助他可以在新的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下来。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2.看护人依恋关系当宝宝在生理学上获得考虑之后,就会产生出心理需求。

例如,宝宝独居时候觉得孤独必须父母的守候,喜爱母亲给他们做婴儿抚触,喜爱他人跟他聊聊天。可是这类心理状态上的要求不仅反映为对父母的依赖,关键是对看护人的依赖,谁平常与宝宝触碰得数最多,宝宝就会主动创建起与这一看护人中间的依赖心理状态。什是依恋心理?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3.不亲爸爸为缘何现代家庭中,许多宝宝与父亲关联不亲,事实上便是由于在宝宝的成长阶段中,父亲沒有两者之间创建起一种连接关联,沒有与宝宝在生理学和心理状态上产生依恋关系。

因此,要想更改这类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联,要是父亲多抽出来時间陪伴小孩,亲密接触小孩就会渐渐地改进了。什是依恋心理?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4.依赖与年纪反比依赖自身是一种牢固的日常生活关联,并不说明宝宝在某一方面较为弱或不太好而产生依赖。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当宝宝本身工作能力发展趋势到可以自身处理基础的生理学和心理健康问题时,对看护人乃至父母中间的依赖就会降低,趋于愈来愈单独的发展趋势。

儿童依恋 父母5招疏导


宝宝在幼儿时期对于妈妈爸爸有很强的依恋感情,这不仅影响到了宝宝上幼儿园同时也会对他的自立成长有影响。父母可以尽量的做一些特别的游戏,来减轻孩子的这种依恋情感。小编有5招帮助你减轻宝宝对您的依恋感情!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第一招:经常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

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或游戏中时,妈妈可以像躲猫猫一样地轻手轻脚地出现的孩子身边,让孩子感觉妈妈一直都在,这样他就能更安心地自己玩耍了。接着,你再悄悄地离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习惯妈妈的短暂分离。

第二招:给孩子在家里找一个独立的游戏空间。

建议家长在家里腾出一个小房间,作为孩子的“游戏间”。如果家里腾不出一个房间,那就建立一个“儿童游戏角”。总之,这是孩子的“领地”,把属于他的玩具、小桌子、小椅子、图画书、画笔等都集中到这里,让他意识到这是他的游戏场地,在这里,他可以尽情的玩耍。平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地玩,你只在暗地里帮助他、留意他。

第三招: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当孩子情绪烦躁、特别“依恋”你时,你可以带他为外出走走,沿路多认一些自然的事物,以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扩大他的视野。

第四招:做事前,专心陪孩子玩一段时间。

在你准备做饭或者是干其他的家务之前,不妨和孩子单独地专心玩上半个小时,游戏时你要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这样做后,他就不会老缠着你,让你没有办法做其他事情了。

第五招:让孩子陪你一起做家务。

你在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坐在地板上,给他一块抹布、几个塑料盘子或碗,让他帮忙擦拭这些碗、盘;你在清扫房间时,不妨让他帮你启动吸尘器开关。当你在忙碌时,只要分配给孩子一个相应的“小任务”,让他有事可做,他就不会显得那么粘人了,而且还能让他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呢。

儿童早教:孩子过分依恋父母并非好事


儿童一些少年儿童对父母十分依恋,要是一离去父母,便会又哭又闹不己。那样的小孩,了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

少年儿童分离性焦虑抑郁症,指少年儿童两者之间依恋对象分离时造成的过度焦虑心态。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24%~4.9%,75%的患儿伴随学校恐惧症状。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儿童

本症一般主要表现为太过担忧父母等依恋对象将会会碰到损害;太过担忧自身会失踪、被绑架、住院治疗,担忧与依恋对象别离;因不愿意离去依恋对象而回绝念书;担心独居,或沒有依恋对象随同决不出门,回绝发生关系睡眠;不断噩梦惊醒,內容与别离相关,以至晚间数次吓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現过多的情绪反应,如焦躁不安、哭叫、闹脾气、忧伤、冷漠或胆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現头疼、恶心想吐、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对的身体病症。

两大类个人行为与抑郁情绪相关,即依恋与躲避,与依恋对象分离是造成分离性焦虑的根本原因。躲避是患儿应对生疏自然环境时需造成的情绪反应。患儿在家里通常遭受娇惯,个人素质存有缺点,依靠、骄纵、懒散、太过内向型、羞涩、胆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研究发现,漫性或重特大精神实质刺激性能够 让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失调,出現生理性情绪反应。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儿童

针对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最先应向患儿的依恋对象掌握患儿的生活起居及生活方式、性情、常用语汇及表述必须和规定的独特方法,尽早协助患儿融入新领域。对宝宝要以非語言沟通交流主导,如强抱、抚摩等,以語言沟通交流辅助,如引逗等。另外,要想方设法迁移患儿的专注力,给患儿喜爱的小玩具,说故事,玩游戏等。并让患儿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事,如穿衣服、洁面等,以锻练其独立生活的工作能力。

针对年纪稍大的患儿,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理,告知小孩应当怎样应对新领域。

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在医治全过程中,一些小的奖赏有益于推进患儿的优良个人行为。例如,针对没哭的小孩,能够 奖赏大红花,针对又哭又闹强大的小孩,能够 在前一天夜里对他说,明日有好看的礼品,可是只发送给没哭的小孩,为此来诱发小孩创建优良的个人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