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2021-04-27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小班入学前父母准备儿童依恋 父母5招疏导。
宝宝在幼儿时期对于妈妈爸爸有很强的依恋感情,这不仅影响到了宝宝上幼儿园同时也会对他的自立成长有影响。父母可以尽量的做一些特别的游戏,来减轻孩子的这种依恋情感。小编有5招帮助你减轻宝宝对您的依恋感情!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第一招:经常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
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或游戏中时,妈妈可以像躲猫猫一样地轻手轻脚地出现的孩子身边,让孩子感觉妈妈一直都在,这样他就能更安心地自己玩耍了。接着,你再悄悄地离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习惯妈妈的短暂分离。
第二招:给孩子在家里找一个独立的游戏空间。
建议家长在家里腾出一个小房间,作为孩子的“游戏间”。如果家里腾不出一个房间,那就建立一个“儿童游戏角”。总之,这是孩子的“领地”,把属于他的玩具、小桌子、小椅子、图画书、画笔等都集中到这里,让他意识到这是他的游戏场地,在这里,他可以尽情的玩耍。平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地玩,你只在暗地里帮助他、留意他。
第三招: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当孩子情绪烦躁、特别“依恋”你时,你可以带他为外出走走,沿路多认一些自然的事物,以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扩大他的视野。
第四招:做事前,专心陪孩子玩一段时间。
在你准备做饭或者是干其他的家务之前,不妨和孩子单独地专心玩上半个小时,游戏时你要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这样做后,他就不会老缠着你,让你没有办法做其他事情了。
第五招:让孩子陪你一起做家务。
你在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坐在地板上,给他一块抹布、几个塑料盘子或碗,让他帮忙擦拭这些碗、盘;你在清扫房间时,不妨让他帮你启动吸尘器开关。当你在忙碌时,只要分配给孩子一个相应的“小任务”,让他有事可做,他就不会显得那么粘人了,而且还能让他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呢。
相关阅读
3岁前不依恋父母怎么办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岁前不依恋父母怎么办”,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自闭症孩子从来不与人交往,与人缺乏目光接触,对自己的亲人没有感情,行为兴趣狭窄而怪异,生活方式刻板教条,简单重复。喜欢自言自语,鹦鹉学舌。真正的危险不知害怕,听而不见或对某音节很敏感,好动或过分安静,有很好的听觉或视觉记忆能力。经常有莫名其妙的表情或笑容。以下描述他们社会性
描述一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自闭症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描述二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自闭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三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自闭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儿童保健专家提醒,家长要经常让孩子多和他人接触,尤其是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不要娇惯和纵容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指本年龄段应该学会做的事情),鼓励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怒哀乐。从小塑造一个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有人缘的好孩子。
如何疏导宝宝“恋物”?
正常的“恋物”不是病
亲子依恋是婴幼儿时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所谓“皮肤饥渴”,就是说,人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小熊布偶这些物品。宝宝正常的“恋物”行为并不是病态,是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的,只要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宝宝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通常多数宝宝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如必须抱着枕头或玩偶才可入睡等等。对于这种情形,妈妈一般无需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宝宝的依恋物。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宝宝依恋物的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长就无需过度担心。除非是宝宝的依恋行为变成了极端状态,几乎要把依恋物品24小时带在身边,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宝宝经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烦啦,这不仅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巴里整天塞着奶嘴,宝宝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也会很缓慢。“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恋物情结有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恋物”情结,专家研究发现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很早让宝宝开始在儿童房里单独入睡,初入幼儿园环境变化所导致——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群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刺激。很多家庭居住条件优越,很早让宝宝在儿童房单独入睡;或者宝宝初入园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出现各种偏异行为,恋物就是其中一种,宝宝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
父母工作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往往与动画相伴成长——在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宝宝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和疼爱。如果父母经常与宝宝分离,由动画片陪伴、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宝宝就会缺乏安全感,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把原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物品的依恋上。
注重让孩子上早教班,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和家长嬉戏玩闹的需求在婴幼儿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宝宝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还得到了心理上的放松,能够减少紧张感。所以,宝宝所“恋”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绒玩具等比较柔软的东西。
妙招帮宝宝转移“恋物”
宝宝出现了“恋物”情结,妈妈该怎么办?在此推荐八大妙招给妈妈们一些帮助。
日常的、无条件地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鼓励比惩罚有效——父母需耐心地处理孩子的坚持。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这种影响值得深思。惩罚或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可能会令孩子养成其他更不好的习惯。
养成睡前良好习惯——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这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陪宝宝一段时间——很多幼儿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不会使他对包被、小熊之类物品过度依恋,一定会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儿园的老师,疼他的爷爷奶奶的鼓励,可以转移孩子对物品的依赖。但切记不要因此而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这些习惯。太多的压力或过于强迫孩子,有可能会使孩子更执著地依恋这些物品。
设置情境主动迁移——帮助孩子设定情境或角色,让孩子把所“恋”之物心甘情愿地送给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小手帕,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妈妈可以温和地引导孩子把小手帕送给小宝宝,做个有爱心的小姐姐。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矫正——三四岁的孩子要比两岁前的幼儿较易改善。应选择孩子压力较少的年龄阶段来矫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每个转折点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过渡一下再以温和的方式矫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钢筋水泥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人们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们了!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吗?
这是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因此,我要告诉所有年轻的父母: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艰难,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在孩子12岁之前,不要隔绝了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你;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的依恋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机不可失。
孩子为何对父母过分依恋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孩子为何对父母过分依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恋表现为“缠人”,不愿独处。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点造成这类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独立性。
2、家庭影响。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发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别是母亲),因而总爱“缠人”。
3、父母教育观点、态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护,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人袒护,总爱缠着袒护自己的人。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以下方法。
1、对因性格弱点造成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凡是孩子所能及的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2、对因家庭影响造成有,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口角,减少孩子心理上的压力,以免使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而产生对父母过分依恋的心态。
3、父母的教育观点要一致,要使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错误是无人袒护的,从而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