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专家介绍,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自闭症孩子从来不与人交往,与人缺乏目光接触,对自己的亲人没有感情,行为兴趣狭窄而怪异,生活方式刻板教条,简单重复。喜欢自言自语,鹦鹉学舌。真正的危险不知害怕,听而不见或对某音节很敏感,好动或过分安静,有很好的听觉或视觉记忆能力。经常有莫名其妙的表情或笑容。以下描述他们社会性

描述一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自闭症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描述二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自闭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三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自闭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儿童保健专家提醒,家长要经常让孩子多和他人接触,尤其是与同龄小朋友接触,不要娇惯和纵容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指本年龄段应该学会做的事情),鼓励孩子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怒哀乐。从小塑造一个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有人缘的好孩子。

相关阅读

儿童早教:孩子过分依恋父母并非好事


儿童一些少年儿童对父母十分依恋,要是一离去父母,便会又哭又闹不己。那样的小孩,了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

少年儿童分离性焦虑抑郁症,指少年儿童两者之间依恋对象分离时造成的过度焦虑心态。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24%~4.9%,75%的患儿伴随学校恐惧症状。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儿童

本症一般主要表现为太过担忧父母等依恋对象将会会碰到损害;太过担忧自身会失踪、被绑架、住院治疗,担忧与依恋对象别离;因不愿意离去依恋对象而回绝念书;担心独居,或沒有依恋对象随同决不出门,回绝发生关系睡眠;不断噩梦惊醒,內容与别离相关,以至晚间数次吓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現过多的情绪反应,如焦躁不安、哭叫、闹脾气、忧伤、冷漠或胆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現头疼、恶心想吐、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对的身体病症。

两大类个人行为与抑郁情绪相关,即依恋与躲避,与依恋对象分离是造成分离性焦虑的根本原因。躲避是患儿应对生疏自然环境时需造成的情绪反应。患儿在家里通常遭受娇惯,个人素质存有缺点,依靠、骄纵、懒散、太过内向型、羞涩、胆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研究发现,漫性或重特大精神实质刺激性能够 让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失调,出現生理性情绪反应。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儿童

针对少年儿童分离焦虑抑郁症,最先应向患儿的依恋对象掌握患儿的生活起居及生活方式、性情、常用语汇及表述必须和规定的独特方法,尽早协助患儿融入新领域。对宝宝要以非語言沟通交流主导,如强抱、抚摩等,以語言沟通交流辅助,如引逗等。另外,要想方设法迁移患儿的专注力,给患儿喜爱的小玩具,说故事,玩游戏等。并让患儿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事,如穿衣服、洁面等,以锻练其独立生活的工作能力。

针对年纪稍大的患儿,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理,告知小孩应当怎样应对新领域。

孩子过分依恋父母怎么办?在医治全过程中,一些小的奖赏有益于推进患儿的优良个人行为。例如,针对没哭的小孩,能够 奖赏大红花,针对又哭又闹强大的小孩,能够 在前一天夜里对他说,明日有好看的礼品,可是只发送给没哭的小孩,为此来诱发小孩创建优良的个人行为。

早教启蒙:孩子依恋妈妈怎么办


孩子依赖妈妈该怎么办

1、多留意锻练孩子独立能力

孩子依恋妈妈怎么办?有的父母,可以说绝大部分父母都想竭尽全力给孩子搞好一切,帮孩子穿着打扮、绑鞋带、喂食这些,那样对孩子而言很不太好,不但非常容易让她们培养懒散的不良习惯,并且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能力、自学能力。在孩子有意义的事的范畴内,要多让孩子自身进行,既能提升她们的信心,又能塑造她们的自学能力。

2、积极主动塑造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情

孩子的性情要留意塑造成乐观向上的,例如开朗的去应对日常生活的艰难,例如自身的靴子提不到了,不必让孩子心急,能够 告知孩子,是靴子让你玩笑呢,你坐着穿就可以了。那样一想,孩子也会非常高兴的。乐观向上的性情,能让孩子轻轻松松解决许多难点的。孩子依恋妈妈怎么办?

3、针对孩子能离去父母单独玩乐的优良主要表现

父母夸奖时不必太浮夸,应当依据具体情况或考试成绩来夸奖孩子。夸奖的水平应当和孩子的发展水平同歩,例如孩子能单独穿袜子,父母可以说非常好,继续加油穿其他衣服裤子;孩子能单独穿裤,父母就需要说非常好,再接再厉;孩子能单独穿系钮扣的衣服裤子,父母能够 说实话非常好,你又发展了。那样大力加强夸奖幅度,孩子更能容易认可了。

孩子太过依赖妈妈的缘故

1、父母繁忙,没有时间亲身照料宝宝,初期依恋关系不稳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进而非常容易黏妈妈。

2、妈妈对宝宝传出的数据信号不比较敏感,感觉宝宝衣食无忧了,就无动于衷了,造成 宝宝脾气暴躁。在那样的心态下,宝宝也会依赖妈妈。

3、当宝宝受到惊吓,妈妈沒有陪在身边或沒有立即给与宽慰,宝宝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依赖妈妈。

怎么解决孩子太过依靠父母

1、接纳他的个人行为

粘人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一个一切正常环节。每一个孩子会在不一样的時间历经这一环节,并且粘人水平不一,但它是一切正常的,你不用为这个问题担忧。不必由于孩子粘人,而责怪、处罚或者把他或她拉开。那么做总是让本来就敏感的小孩子觉得被忽略及担心。

2、评定你自己的个人行为

孩子的粘人个人行为是不是有可能就是你不经意中导致的?有的父母对孩子维护过多,一直尽量减少让她们负伤或出現消极情绪。你也许必须先让自身释放压力,不紧张焦虑,才可以渐渐地让孩子自得地主要表现自身的自觉性。

3、绕开使孩子越来越更粘人的场所

你能先临时绕开会使孩子越来越更粘人的场所。举个事例,假如拥堵的儿童游乐场或者和某一人一起玩乐会使孩子越来越更粘人,先绕开这种场所或主题活动,直至孩子更单独才行。孩子依恋妈妈怎么办?

4、尽可能别过多维护孩子

在适度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随意和单独的机遇。你将会务必先学习培训摆脱自身的害怕与焦虑,才可以教會孩子那么做。

5、给孩子必需的适用

粘人的孩子寻求庇护和归属感。不必由于孩子的粘人个人行为而回绝、忽略或责怪他。在你激励孩子单独的当儿,也别忘记给孩子相拥和宽慰。

6、用心对待孩子的心态

试着掌握他或她的害怕与焦虑情绪,不在危害这种心态的前提条件下,向孩子表述为何这种场所是安全性的。告知孩子你了解他或她的体会,即便你已经勤奋使孩子不那麼粘人,也别忘记对他说这一点。

7、不必处罚粘人的孩子

孩子仅仅想要你在身边,别因此处罚他或她,让她们觉得心寒。处罚于事无补。

孩子太依恋母亲怎么办(下)


我的儿子已经22个月了,刚刚送幼儿园2个星期了,现在他表现得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一切都说“不”,和过于依恋我:家里的一切亲戚朋友他都不跟,这与以前是截然相反,以前他很热情,见人就能主动问好,而现在我若说:“快叫姥姥好。”他则说:“不姥!”见小朋友抬手就想打,而且不跟爷爷,甚至爸爸,只跟我一个人,我想这与平时家里人很少有时间与他玩所致,可是我又不能改变这种现状,请告诉我该怎么办?

4、当然,对有些事无法让他选择的,就要坚持你的意见。比如现在要回家吃饭了,就不要说:“宝宝,咱们现在回家吃饭了,好吗?”可以说:“宝宝咱们现在回家吃饭了,爸爸已经在等了”,说完,就把他领回家。

5、不要给太多的命令,不要像老板一样,最好有点灵活性,有点鼓励的意思。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说:“你得坐在这儿”,最好说:“宝宝,你坐在这张椅子上,它高一点,我好看着你吃”。

6、不能和孩子对着干,他说:“不”,你也说“不”,用不了两三个回合,你就败下阵来,这就糟了。对孩子说和“不”,要善于疏导、要转移注意,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些。

7、对孩子的服从行为要大力表扬,让他有对比。家长往往忽略这一方面,而这一方面更有用。

8、不要失去冷静,不要惩罚逆反,尊重孩子说“No”的权利。

9、当你决定对某一件事说“不”了,就要坚持到底。比如孩子要玩爸爸的手机,他已经拿在手里了,你和他要,他不给,而这个东西他又不应该玩。你必须坚决地说:“宝宝,这个你不能玩,给妈妈,妈妈给你音乐盒子玩(这也是他喜欢的)”,他如仍不肯放下,则要把手机拿下,一边说:“刚才爷爷打电话来让我们星期天去玩,咱们现在就给他回电话,说我们去,好吗?”千万不能让他玩下去。

10、有的时候要解释你说“不”的理由,简单的理由,他能听得懂。比如他不洗手,说“不洗”。你可以解释说:“你不洗手,沙子会弄到眼睛里去了”;又比如他要碰取暖炉,你不让他去,他说“不,去”。你可以解释说:“取暖炉是烫的,会烫着你,手会疼”。

现在再谈谈第二个问题:过于依恋母亲。

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是母子联结(mother-childbond)密切的表现,对一个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依恋母亲到“排他”(其他人誰也不要)的程度,那也不好了。

家长常常为孩子离不开自己而困惑。你以为他愈大愈少依赖你吧!他却愈来愈依赖你。他也想自己闯天下,但刚出去,马上又缩回来了。对于一个快两岁的孩子来说,他在一段时间内,要徘徊于独立-不独立、自己闯天下-在你身边更安全之间,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事。

这是一个很难的转折年龄,你要注意不给他太多的保护,也不能给太少的保护,要给他爱,也要给他鼓励,他才会放心离开你向外求发展。

对待过分依恋母亲的行为,可以这样试试:

1、你出门以前,一定要向孩子保证肯定回来。有许多孩子以为一个亲爱的人走了,就消失了,所以缠住他,不让走。

2、孩子得到的注意多了,他就会平静,所以当你在家时,应尽量花时间和他玩,这样,当你有时必须离开他时,他也可以接受了。

3、你离开他不能太久,应该常常出现(出门买东西,赶快回来),同时,给他一个人可以玩的玩具(如积木、毛绒玩具等),鼓励他一个人玩。你回来后要对他说:“我回来了”,让他感到你没失言,以后即使你不在家,他也会感到“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有一定的安全感。

4、自己出去时,要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离开他时要微笑,声音要轻柔。

5、家庭成员,包括孩子爸爸、奶奶、姥姥、爷爷、姥爷等,如果在家,应该把孩子推向他们,让孩子和他们多接触,有助于建立感情。

6、平时尽量在他耳朵里灌输XX(爸爸、姥姥……)对他好、喜欢他的一些话,让他对XX有比较深的、好的印象,这比什么都重要。

7、在假期或闲暇时间,尽量让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所谓日亲日近,日远日疏也。有时孩子不理会他们,这也没有关系,只要家人对他表现出真爱、真关心,和他玩得多,他会喜欢他们的。

8、他怕你离开后就消失了,不再看见了,所以往往很紧张。一旦看见你,就缠住不放,这是正常发展的过程,只要他感受到爱,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以致消灭的。

9、这种依恋母亲的行为,在有的孩子那里消失得比较快,但在有的孩子那里却会延续到学前年龄或更晚,这不要紧,多接触人会有好处,孩子终于会达到社会化的。

10、与爱人共享做父母的乐趣和责任,不要在爱人面前表示孩子喜欢自己,甚至骄傲。应该共享、尽量让孩子喜欢你们两个人,而不是你一个人。

11、可以完全离开三五天,让爸爸照看他,有时会使爸爸和他建立紧密的关系,他就不那么缠你了。父亲来看他,也许由于不同的育儿方式,使孩子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你回来以后,他甚至还会和爸爸更亲呢!

小心3-6岁女孩“恋父情结”!


父女关系过度亲密并不是好现象,如果父亲在意识到女儿的过度依恋心理后,仍没能根据女儿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程度调整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就会对她将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下面故事中的小薇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小薇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学习成绩好,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小薇的妈妈却满腹的烦恼,因为小薇在家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小薇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很宠她,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玩。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她穿衣服,小薇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长大了我要嫁给你。”

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

每次小薇犯了错误,总是在爸爸面前撒娇,以逃避惩罚。

小薇的妈妈认为,父母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唱“黑脸”,否则会惯坏孩子,因此,她对小薇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经常扮演严厉的角色。

渐渐地,妈妈发现,小薇和她越来越疏远了,有什么悄悄话也不和自己说,而是告诉爸爸,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

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意,认为小薇这是孩子气的表现,长大了就懂事了。但是小薇现在已经上初一了,不但没有变得懂事,有些行为反而更让人哭笑不得了。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薇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

客人走后,妈妈批评了她几句,她竟脱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

每当父母发生争执时,小薇总是帮爸爸一起攻击妈妈,特别是当爸爸埋怨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地扮鬼脸。

有一次小薇的爸爸要出差,小薇知道了,坚决不让爸爸出门。无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学的时候才脱身。

放学回家之后,小薇发现爸爸走了,又哭又闹,硬说是妈妈“捣鬼”,甚至还说,要是没有妈妈,爸爸会对她更好的。

爸爸走后,无论妈妈怎样关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而给爸爸打电话时,她又像是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说出的话更是让人吃惊,说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觉得没意思等等。

妈妈对小薇的种种行为深感困惑,这孩子是怎么了?是幼稚、没长大,还是出了其他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小薇和自己的关系岂不是会越来越僵?

从小薇的表现来看,有明显的亲近父亲、反对母亲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是“恋父情结”的典型表现。所谓“恋父情结”,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恋父情结”是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结。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把母亲置诸一边,甚至想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也称作性心理倒错。

恋父情结对女孩的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如果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就会像故事中小薇那样,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以后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此种“情结”的出现一般源于女孩在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注意性别差异,出现性的好奇心。

在这一时期,男孩恋爱母亲,嫉妒父亲;女孩亲近父亲,嫉妒母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

女孩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火机等)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带着,老师一旦在她午休的时候将其拿走,她就会大哭,甚至用头撞地,有的孩子甚至会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如若不然,待孩子年纪大了之后,恋父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加强烈,难以控制。

故事中小薇的恋父情结,追其根源,是幼儿时期父亲的过分溺爱和母爱的不足造成的。年幼的小薇,由于妈妈工作的缘故,和妈妈接触较少,在最需要母爱的滋润时,脑海中印刻的是爸爸的抚爱。再加上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娇宠和妈妈的严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造成了在情感上与妈妈的逐渐疏远,甚至认为是妈妈分享了爸爸本该给予她的全部关爱,渐渐地对妈妈产生了一些怨恨。

对于女孩的恋父情节,父母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设法给予引导与克服。

家长首先要对女孩进行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女孩明白“男女有别”,结合女孩身心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知识教育,让女孩从依恋父亲的情节中解脱出来。满足孩子渴望获得性知识的需求,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帮助女孩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是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

其次是要在行为上配合。女孩的“恋父情结”,主要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与母爱的不平衡,因此,父母双方要适度配合,不要单方面矫枉过正,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诉求。

当然,我们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角色的转变,是因人因事而异的。事实上,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靠父亲和母亲共同培养起来的。弗洛姆也曾说过:母爱能使孩子学会爱和关心,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础,而父爱则有利于孩子在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