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案例: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里,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

“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同是4岁孩子家长的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

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后果。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还是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或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相关推荐

孩子受欺负了不还手怎么办?


“我家孩子很乖巧,很活泼,但从来不攻击人,最近连人家打他都不还手,甚至比他小的小朋友都欺负他。可能是遗传了一些我软弱的性格,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看着孩子被欺负的样子,真的好心痛,好着急,也好自责。我该怎么办啊?”一位网友妈妈在西祠发帖求助。

如果你发现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了,会怎么做呢?

寒江42:我儿子就是这样的,很老实,从来不跟别的孩子抢玩具不说,别人抢走他的玩具,他也不会去要回来。我有时也很发愁,明年去上幼儿园,不知道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哦。不过娃他爸很淡定,说教会孩子打架很容易,但教会孩子懂得谦让就不容易了,我想想,说得也有道理。

emily_zhang178:我们小宇就是这样,被人打不知道还手,在幼儿园经常被小朋友抓伤或是推倒的,他也不敢告诉老师,我经常告诉他被人欺负了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可怜的小宇还是不敢哦。应该让孩子知道谦让,不能打架的,从小就欺负别的小朋友,长大了还了得啊,被欺负的小朋友也应该知道保护自己才是哦!

兔兔小茜:说句不好听的,我很支持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强势一些,特别是女孩子。孩子受欺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阴影。我家逗逗不到3岁,说太多她听不懂(如:谁打你了,你就打谁;谁不打你,你也不能打人家。)这种话很绕口,大人也能绕晕,我索性就跟她说:谁打你你就打他。现在这个社会弱肉强食,我的观点就是孩子要开朗乐观,要强势。也许我的观点不是很对,但是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

南京夫子庙小吃:柴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经常会被小朋友欺负,后来慢慢就好些了。看到自己的宝宝被欺负,每一个妈妈都很难受,小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可能不一样,有时候拍拍打打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种交流方式。在幼儿园里被欺负,我一般都让孩子告诉老师。在外面玩的时候,我会告诉柴华,有小朋友不礼貌的时候,要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好,你再这样我就不和你玩了。

摇钱树开花:我们家宝贝还好,每次宝贝回来都会主动讲出来,我们就会教育她怎么反击,总的来说也不会吃亏!

柔情似水66:原来我家的也是一直被欺负,后来我也教她要强势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这种东西是教不会的。还好我家宝宝会见机行事,看到比她强势的,她会主动示好,把好吃的、好玩的主动和别人分享,人家也不好意思欺负她了,看到比她弱的,睬都不睬,呵呵,小人精。

妞827:我家糖糖胆子很小,不知道以后上幼儿园了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不过她现在在家里倒是挺凶的,我和她爸是希望她以后在外面也凶一点,至少不会被人欺负。

驹家宝典:我家就是这样,打不还手,我教都教不会,但我也发现孩子的大度和包容,很会原谅人,人缘好,情商高,现在给他学跆拳道,不打人,最起码学会自保吧。

victoryjing:为什么要还手?我家会还手,但这不代表他就厉害,不代表不被欺负。我们还是教他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对的。不还手,反而能远离这种纠缠。

只爱向日葵:你愁宝宝被欺负,我愁我家宝宝太要强,都怕别的家长不让孩子和我宝宝玩,现在想着方法给她上规矩。

椰子茶:我女儿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犯你”。小时候和她说过,不能和小朋友们打架,在一起要友好地相处,可女儿说:那人家打我怎么办,为什么他们能打我,我不能打他们,不公平。这样是好是坏呢?每个家里只有一个宝贝,当然不想让别的孩子欺负,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毕竟家长不可能一天24小时跟在小人的身后。 

亲子早教:受欺负时不要让孩子以牙还牙


“孩子!下一次再有些人欺负你,你也就拿板砖‘削’他!”那样的“嘱咐”并不是动漫漫画中的剧情,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受欺压时就是这样告知她们。亲子

亲子快下学的情况下,小学二年级的小雪的同学要借橡皮擦,可小雪却以得装背包为由没出借他。結果小雪的同学十分发火,用手推式了小雪一下,还说小雪是“小抠”。小雪回到家向妈妈张女士述说自身受欺压的历经。“记住了,在外面谁如果欺负你,你别哭,谁打你你也就打谁。”张女士那时候那样对小雪说。

曾做了那样一次调研:假如孩子校园内受欺压了,家长应该怎么办?結果40%的家长碰到孩子校园内与同学造成矛盾时,让孩子采用以血还血、以眼还眼的方法;30%的家长告知孩子找教师解决困难;20%的家长告知孩子能够 找学生干部或找另一方立即谈;10%的家长会立即找另一方的家长处理这个问题。

家长怕孩子吃大亏,我们可以了解,但不可教孩子采用暴力行为方法,要当做和平使者。亲子碰到孩子中间产生矛盾时,如果是校园内里,最好是根据教师来处理。要不是产生校园内,家长最好是先和孩子沟通交流,掌握事儿的实情。假如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孩子,应当积极向同学们致歉;假如矛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自身的孩子,能够 和另一方的家长沟通交流。

中小学环节是人格特质塑造的重要环节,让孩子从特色小吃一些亏,对孩子之后的发展是有益处的。家长可换一个视角对待孩子被欺负的难题,应让孩子了解生活就是填满甜酸苦辣的。

有一次小杰与小静一起玩时一不小心喊着了小静,小静哭着回了家。因此不一会儿,小静的母亲就带著小静满处寻小杰要为闺女讨个叫法,直至寻找小杰家中让小静也打过小杰两下才罢手。

大家能了解这位母亲的情绪,但这类“以眼还眼”式的教育理念将会会导致孩子吃大量的亏。由于那样会使孩子感觉自身很软弱无能,徒添孩子的心理负担不用说,还非常容易促长孩子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太强的孩子所努力的成本,不是受小伙伴们的热烈欢迎,最后将会会造成孩子产生内向﹑冷淡的性情。

亲子另外,爸爸妈妈还应当来教孩子必需的防御方式,如闪躲、用力挡面等。由于孩子在学习培训相处全过程中,在所难免出現那样那般的磨擦。也更是在这类磨擦中,孩子会持续纠正自身的个人行为,逐渐互相融入。因而,在解决孩子间的争执和纠纷案件时,家长最先要向孩子掌握事儿产生的前因后果,随后协助孩子剖析谁对到底是谁的错,对在哪儿错在哪儿,及其就怎样解决困难给孩子出示一些参考价值的提议这些。坚信孩子会在矛盾﹑挫败和遭遇的难题中长大了、完善起來。

儿童早教:坚持原则还是忍受孩子宣泄


力三岁,力妈妈常常要我资询。她在给孩子塑造老规矩的全过程中,碰到了重重的阻拦。例如入睡难题,她期待力每晚定时执行入眠,因此还专业买来好看的数字时钟挂在孩子卧室床、教會力了解钟点,可是每日来到睡觉的时候,力都是果断抵制,伴以痛哭大吵大闹。

别的层面的老规矩也这般:执念太深。要是力又哭又闹得强大,这名妈妈并不是舍弃标准,老老实实认输,便是跟他发火、大声喊叫。

以前几回我们在一起,每每力遭受回绝或是遭受管束时,都是惊天动地地号啕,力妈妈则眉头紧锁、一脸悲痛,想方设法地宽慰、哄劝孩子,试图迁移孩子的专注力。到最终,并不是她无奈的意思地妥协,便是丧失耐心地大声喊叫“你烦死我啦!别闹!再闹妈妈就离开了!”假如力還是不可以静下心来,她就果断不说话了,虎着脸瞪着孩子,直至力大喊着“妈妈对不起,抱歉!”才罢手。

我说力妈妈,在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情况下,你能不能保证不露声色,容许孩子抽泣叫喊,容许他表述自身的恼怒,你自己则很宁静柔和但又毫不动摇呢?

教育学家T.J.Scheff说,一个人抑制的情感累积得越大,越不能够承受他人对这类情感的宣泄,由于他人的宣泄会搅乱自身的平静。

力妈妈抑制了自身的宣泄,也就难以忍受力的宣泄。因而,每每力闹脾气的情况下,力妈妈的最开始反映便是:“务必立刻劝阻这类心态!”而对她而言,最奏效的方式,一是妥协,二是发火镇压。她乃至认可,大吼基本上是她的第一反应,她必须挺大的自控能力来抑制住自身的大声喊叫。由于战火镇压是她了解的方法,是早已嵌入她脑海中、变为她自身一部分的本能反应。

宝宝这些坏毛病 你可以忍受?


吃手指,扔东西,打人,发小脾气......宝宝身上的这些“坏毛病”,你真的可以忍受?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坏毛病,这些坏毛病如果不及时改正,非常影响宝宝的性格和身心,长大后更难纠正,所以,今天我们就给宝宝的坏毛病来个大扫除吧!

“坏毛病”一: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

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

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

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

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改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父母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2、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3、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4、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5、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6、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捡脏东西吃(

“坏毛病”二:捡脏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

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

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

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改正方法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1、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2、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3、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4、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破坏性行为

“坏毛病”三:破坏性行为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父母的谅解。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改正方法: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1、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2、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3、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4、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5、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

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6、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7、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8、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任性与发脾气(图)

“坏毛病”四:任性与发脾气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

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改正方法对于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2、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3、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4、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5、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6、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7、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8、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9、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10、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11、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12、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5、攻击性行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

图文无关(

“坏毛病”五:攻击性行为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可能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或电视的行为等等。咬人可能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性行为;可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能是亲吻的表现,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改正方法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注意:

1、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2、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3、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4、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5、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父母加以适当的疏导。

6、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觉得只有打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7、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地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以上列举了一些宝宝常见的不良习惯,希望对各位妈妈爸爸有所提醒,您们的正确指导将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规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