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2021-04-28 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胎教方法大全换个方法宝宝注意力就会跟你走。
1岁大的宝宝摇摇晃晃地向电灯的电线走去。你不要马上赶过去一把将他抱开,这么做会引起他的反感,让他大发脾气。你首先应该叫他的名字,或者你知道你说一句什么可以让他在行走过程中停顿足够长的时间,以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应该迅速地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安全的东西上去。举例来说,在劳琳小的时候,每当她快要开始淘气的关头,我们就会赶紧向她叫道:“劳琳!”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会让她感到意外,使她暂时忘记了原先的目标。她会回答道:“哎?”然后我们就赶紧转移她的兴趣。到了现在,这个办法还时常能对劳琳起作用。
给宝宝的行为提供重新引导。宝宝的头脑里充满着数以百计的词语联想。在马修的成长日记中,我们记录了这么一个联想模式,当我们对16个月大的马修说“走吧”的时候,他就会拿起包宝宝用的三角吊带跑到门口去。在对他的教养中,我们就利用了这个联想能力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当我们看到马修快要开始大大地淘气一番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他说“走吧”。这个提示信号诱导他的思维和肢体改变了方向。我们把许多这样的提示词语(比如“皮球”、“猫咪”、“走吧”等等)记录下来,做成了一个表格,把它们作为对马修的“重新引导”。当然,光这么说还不行,你还必须继续做下去,带他出去走一走,或者去玩一会儿皮球,或者去找猫咪;如果只说不做,你的孩子就会变得不信任你,你也就失去了一个有用的管教手段。14~18个月大的小孩子需要大人花费许多精力来满足他的要求。到了18个月之后,你可以开始对他说“现在不行,以后再说吧”,或者诸如此类的话。
我们的劳琳是个性情倔强的孩子,她在17个月大的时候总是固执地要到隔壁房间去找她的妈妈,而妈妈正在酝酿写作。当我伸出胳膊把她挡住的时候,她会生气地把我的胳膊推到一边去,并且对我大发脾气。我向她传递了她必须与我待在一起的信息,但是我决定要通过游戏来做到这一点。我不再去强行阻止她,而是在我用胳膊挡住她的时候让她玩我的胳膊,玩着玩着,我们两个很快就转而玩起了猜拳游戏;在这之后,当她用小手把我的胳膊推开时,我就会拉着她的小手,教她轻轻地摸我的胡须,她会因此而大笑起来。用不了多久,劳琳就忘记了原先那个要到隔壁房间里去的强烈念头,觉得和爸爸在一起玩也很开心。转移劳琳的注意力需要花费时间,还要花费额外的精力,但是这么做使我们俩都避免了心力交瘁的折磨。我真正地使我们父女之间的关系加强了,避免了父女之间出现不愉快的肢体冲突。孩子越固执,父母就越需要在引导孩子培养良好品行方面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给宝宝的行为设定限制。你对孩子的教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孩子设定限制的能力。人人都需要有所限制,而且年纪越小,限制就必须越明确。孩子渴望冒险的勇气引导着他探索,而他的少不更事又会让他误入歧途,为他设定的界限给他带来了安全保护。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经典的实验:把校园四周的栅栏拆除后,先前在校园里四处闲逛的孩子们会挤在一起跑向周边热闹的地方,而不再愿意去仔细探究原先围在栅栏里的各个角落。对孩子所作的限制实际上并不是要捆住孩子的手脚,而是要对这个好奇的探索者以及他的环境加以保护,让他在给定的界限内放开手脚、更好地发挥自己。例如,你的学步期孩子在和你一起穿过街道或停车场的时候不想拉住你的手。你应该态度坚决地做出限制:只有拉着手才能穿过街道和停车场,没有别的选择。我们自己在实现孩子的自由与约束之间的良好平衡方面需要作出艰辛的努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设定限制给生活带来了十分有益的教诲:世上充满了允许和不允许。你应该确定孩子的什么行为是你不能允许的,并且要做到始终坚持这样的限制。对于不同的家庭和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采用的做法可以各不相同。设定限制把孩子经受的挫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这正是每个孩子在离开家门到社会上经受挫折的打击之前必须预先经历的。如果你确实不想要初学走路的孩子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那么你就应该把垃圾桶盖起来,或者关上门。你要是不想让孩子把架子上的食物随手拿光,你就得把食品储藏室的门关上。剪刀和尖利的刀具是不能让他碰的,你要学会把它们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当难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要坚定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其他东西来吸引他。对孩子有所限制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处。学步期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与全家一起分享家里的东西,而且父母们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们有限的容忍度。正如一位母亲所说的:“我知道孩子们的忍受程度,也知道我自己的。”
有些父母无法对孩子作出限制,原因在于他们做不到对孩子遭受的挫折袖手旁观。挫折只要不严重到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程度,那就会有助于孩子形成适度的抵抗力,让他能够尽力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而如果到处都是挫折,那也就不会有生机。你务必要为孩子示范健康的克服挫折的方式。成年人也是有所限制的,如果你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限制范围,那么你就会懂得如何去为你的孩子作出限制。
学步阶段的孩子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设定限制。没有限制的话,世界会让他们感到提心吊胆。他们直觉地知道自己需要限制所带来的安全保护。当他们对限制进行试探时,会要求你向他们表明你以及你对他们作出的限制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信赖的。
负起对孩子的监管责任。随着我们的孩子一个一个地进入学步阶段,我们不得不仔细地审视我们作为权威人物所扮演的角色——权威形象指的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我们的权威形象。我们希望明确地对初学走路的孩子负起监管的责任,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保护,让他们知道有人挡在他们和包藏着危险的世界中间,有一个地方让他们可以寻求到帮助,我们并不是为了要感受到自己的强有力而把他们当成木偶来控制。与某些理论家的观点正好相反,我们也根本不相信学步期的孩子想要控制我们。他们想要学会控制的正是他们自己,我们通过两种途径来帮助他们:用我们讲话的语气和我们的行为来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成熟的大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受保护的家庭环境,作为他们可以随时离开和回归的大本营,让他们出发去探索世界,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回来享受舒适、重拾自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内在的自我控制力。
当我们的孩子处在学步阶段时,我们给了他们充分的机会,随他们去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他们从父母对失败的援助中学会了知识。一次,斯蒂芬想要喝一个广口杯中的果汁,他硬是不要玛莎帮他,于是玛莎就让他自己去试,结果他把果汁倒了自己满身。冰凉的果汁从他的身上流下来,让他吓了一跳。为了喝第二口,他就自觉地不再那么任性了;他仔细地听从玛莎的指导,“慢慢地”把杯子倾斜过来。由于我们在孩子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建立起了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敏感,因而孩子们在学步阶段很容易地把我们作为权威人物来敬仰。我们能够让他们明白无误地知道我们期待他们具有什么品行,而他们的行为也常常表明,他们希望通过让我们满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转移注意力把握5原则
提前打好“预防针”
让宝宝突然中断手头的活动,会很痛苦,因此不妨提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如“宝宝不能再玩了,要赶快收拾玩具了。”通过这样的过渡,宝宝会慢慢适应的。
慢慢来
让宝宝改变一个固执的习惯通常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这事急不得。如果慢慢来,你会发现一切会更好掌控。
巧妙奖励
当宝宝中止或停止某一行为时,就给宝宝画上一颗五角星,当五角星累计到3颗的时候,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如一本漫画书、去游泳等。宝宝会很喜欢这样的方式,自然心甘情愿完成任务。
不要心软
如果宝宝变得沮丧或者焦躁,你千万不要自责、内疚。当他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这件事情就会被渐渐淡忘。所以,不管他哭得多么厉害,你都要立场坚定。要知道,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学会冷处理
当宝宝出现任性行为时,一个很好、几乎百试百灵的方法就是不理他,让宝宝明白即使哭闹也是无效的,慢慢地,宝宝的注意力就会自动转移了。
不同场景的转移技巧
由于宝宝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发生问题的场景不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了。
场景1:转移注意力,终止不良行为
佳佳1岁多了,看到妈妈的手机、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澡毛巾都要放在嘴巴里啃,有时候你拿下来,她就哇哇大哭。
应对策略:当宝宝啃咬这些东西时,你可以随便拿起身边的一样东西跟宝贝说:“看,这是什么呀?它怎么这样呀?……”注意力被引向别处,宝宝也就不哭了,效果立竿见影。
也可以在家里养小宠物,如金鱼、乌龟、螃蟹,在宝宝不高兴的时候,就带他去找找小宠物,观察小宠物,宝宝的注意力会快速有效地得到转移。
Tip:提醒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居家安全,尤其是一些小东西很容易被宝宝误食,如小纽扣、牙签、钥匙等,最好放在宝贝够不着的地方。
场景2:转移宝宝单一的兴趣爱好
佳宝走到哪里,手里都喜欢时刻不离地拿着毛绒小熊,吃饭要放在旁边,出去时也要带着,晚上睡觉要抱着。半夜醒来,发现小熊不见了,还非要找到才继续睡。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的这种偏执的兴趣爱好,妈妈要有耐心,不能强行戒除。
通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别的替代物,如“今天妈妈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要讲给你听”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宝宝的兴趣爱好。
Tip:随着宝贝年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事物的了解逐渐达到新的层面,宝贝渐渐会放弃对小玩具的依恋。
场景3:转移宝宝对对危险事物的关注
芊芊摇摇晃晃地会走路了,看见台灯的电线就想去抓,看到水晶花瓶、电视机插头、放着水果的玻璃碗,她就一直指着那东西哼哼,还拉着你的手,让你帮忙拿给她玩。妈妈看见了一把将她抱开,她就大哭,不乐意。
应对策略:很多妈妈会迅速把宝贝抱开,这样反而会引起宝宝的反感和哭闹不止。
妈妈可以先叫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物品的名字,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好是带宝宝出去走一走,玩一会儿皮球,或者去找猫咪,然后,迅速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的事物上。
Tip:要知道,如果妈妈只叫名字而不做相应的动作,宝宝可能会逐渐不信任你的。
场景4:转移逞能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超级爱玩水,非得把全身弄个湿透才罢休,玩的时候一定要把我们赶走,生怕我们去打扰干涉。在家里,宝宝一刻也闲不住,把垃圾丢得满屋子都是。
应对策略:不妨给宝宝喜欢的玩具和爱吃的零食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模仿喜欢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奥特曼、喜羊羊等。还可以换个思路,带宝贝到玩具超市逛逛,忘记刚才的不快。
场景5:中止宝宝当前喜欢的活动时
丫丫在兴致勃勃地搭积木,妈妈走过来告诉宝宝,不能再玩了,要吃饭了,并强行把丫丫拉到饭桌边。
应对策略:这时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宝完全不明白“转变”的意思,也没有时间观念,更不了解先后次序。
当你叫宝宝停止他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要明确表示你明白这是很难办到的,这样宝宝便会感到安慰,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而容易欣然接受转变。
延伸阅读
帮你提高宝宝注意力
注意力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可是你知道吗,注意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做到以下这些,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注意力的好习惯。
1、多用开放式问句对孩子说话时,不要只有“是”或“不要”的选择性语言,应该多一些开放式的问句,让孩子通过思考答案来培养注意力。比如吃饭时,不要只是问“吃不吃”,可以说“今天吃什么呢?米饭,面条,还是面包?”
向孩子提出问题,让他回忆大人刚刚说过的内容,并思考应该如何做出回答,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注意力。比如刚讲完故事,就可以问几个和故事相关的问题,答对了就给予奖赏,要让孩子明白,只有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和获得奖赏。就这样,孩子知道了专心的好处,下次就会更专心听故事。
2、足够的睡眠睡得好、精神好,情绪才稳定,白天时才有良好注意力!尤其是婴幼儿,在睡眠中仍在进行学习与认知,而且睡眠期中有50%的睡眠时间为快速动眼期,这正是婴幼儿重组信息所不可或缺的时间,因此,务必要让婴幼儿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如果幼儿白天睡得太多,晚上就难以入睡,难免连带影响大人的睡眠质量,这时就必须调整孩子白天的活动,让孩子多活动,以减少睡眠时间,晚上则加强营造睡觉气氛,协助孩子入睡。
3、尊重孩子的步调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尽相同,很多时候父母也未必了解孩子发展到何种地步,这时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明显看出是孩子所喜欢的活动,就让他玩久一点,这正是他展现注意力的时候。另外,视孩子的发展速度调整教养步伐,毕竟小孩子的动作还不灵活,本来就很难跟上大人的脚步,与其催促他,倒不如放慢我们自己的脚步。
4、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最初的学习对象就是父母,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却边看电视边吃饭,孩子也很难不学父母吧?要让孩子专心,父母就得从自己做起,比如从头到尾好好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孩子专心做事时,父母也陪着做,而不是在客厅看电视、大声谈笑。总之,别让孩子产生“为什么爸妈可以,我却不可以”的想法,这样才有助于他达成各项学习目标。
5、找出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父母,所以请善用自身的观察力,从孩子的反应中找出令他有兴趣的事物,兴趣越浓,稳定、集中的注意力越容易形成。
虽然孩子的专注时间不算长,但是一旦碰到让他真正有兴趣的东西,那么不论是高兴的表情,还是投入关注的时间,都会与不感兴趣的事物有明显差别。所以,父母要切实掌握孩子喜好的差异,以便作为学习时的诱因。
6、让大脑有休息的机会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内氧气,请千万别认为孩子长时间进行学习活动就是集中注意力的展现,事实上,学习效果会随时间增长而递减,精神也会逐渐分散。大人都知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孩子也是这样,所以要给孩子充分的休息时间,适时搭配肢体活动,让大脑能够时时保持在最佳状况。
7、一次只做一件事孩子的记忆力有限,丢三落四是经常事,因此,不如一次只要求他完成一件事情,但是必须有头有尾地完成。如果父母因为“贪心”而希望孩子同时完成很多事,那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内在混乱。反之,一次吃只做一件事,目标很明显,孩子自然会安排如何去做,也更有信心去完成,注意力集中的状况便大有改善。
8、规律的作息规律的作息可协助孩子建立固定的生理时钟,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玩、看书、运动或吃饭,也可减少不适当的行为出现在不适当的时间里。
在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之前,需要先规划生活的空间,如吃饭区、图书区或游戏区等,这样孩子才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等生活作息习惯养成之后,父母也更易于观察孩子在何时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以便安排学习活动。
9、逐渐延长学习时间不要一开始就为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当孩子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心生挫折而放弃。可以将学习时间慢慢从半分钟延长到1分钟,再延长到2分钟、3分钟,当孩子一次比一次有更好的表现时,其成就感会随之逐步增加,也就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10、适时安抚孩子情绪不好时,对什么都没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父母应随时留意孩子的情绪,适时给予安抚。只有在心情好的前提下,孩子才有兴趣去探索外面的大千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因外在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尤其是家庭气氛。因此,请父母务必牢记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11、简单明了的指令当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时,往往是父母下达了不清楚或太多太复杂的指令,无形中阻碍了注意力的发展。因此,无论希望孩子做什么事,都应给出简单明了的指令。比如吃饭,与其说“你乖一点,好好吃饭”,不如说“吃完15口饭,你就可以出去玩了”.这样孩子就会注意吃了几口饭,而不是一直寻思究竟怎么样才算“乖一点”。12、减少接触三电的时间
所谓“三电”,就是“电脑、电视和电子游戏”.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如果3岁之前的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那么到了7岁时就容易出现无法专心的问题。因为上述三电产品都属于丰富而生动的多媒体工具,变化节奏很快,当孩子习惯了既快速又强烈的声光刺激之后,自然就难以对静态的学习产生兴趣。
13、不要任意干扰孩子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最大的干扰源往往就来自大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所以做事情多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父母就喊上一句“吃饭啦”“我们要出门啦”,硬生生地把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打断。
也有些父母爱子心切,不时问孩子“要不要吃点心”“要不要喝水”.还有些大人觉得孩子专心的样子挺好玩,所以总忍不住去逗孩子。殊不知,正因为大人有这些不好的习惯,孩子才逐渐出现了难以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宝宝刚会走路就淘气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宝宝刚会走路就淘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宝宝会走路了。由于可以广泛地、多方面地去接触和认识周围环境和事物,宝宝的心理更快地成熟起来了,同时有了一定范围的独立活动的能力,似乎不如以前听话了,变得越来越淘气了,如喜欢爬上爬下,又爱动这动那……
刚会走路,就开始淘气成人该怎样对待呢?
1、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作为父母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要总以成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来要求宝宝。只要宝宝能分清场合、时间,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损坏财物,淘气一点无妨。
2、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宝宝的表面行为上,并急于干预。而要努力分清他们淘气行为的本质和动机:是单纯的淘气,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求索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决定是加以劝阻,还是因势利导。
3、给宝宝较多的机会到户外去玩,引导宝宝多参加健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把精力用到有益的活动上去。
4、经常找一些有益的事让宝宝做。如:帮妈妈剥豆,帮爸爸递螺丝帽。通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宝宝摆脱盲目的淘气行为。
5、“童化”家长自己,以小伙伴的身份和宝宝一起同娱共乐,帮助宝宝出主意,想办法,引导宝宝将淘气行为变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6、宝宝由于受知识经验、活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限制,缺乏分辨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淘气也会产生一些不当行为。如果强行制止,反而会引起宝宝的注意与兴趣,可能会以此为乐,故意对着干。最有效的办法,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用新颖的玩具、新鲜的事物将宝宝的兴趣加以转移,或在保障其安全的情况下,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离开现场,从而使得宝宝在无意中改变原来的行为。
总之,成人应正确对待宝宝的淘气行为,保护淘气的良好动机,满足其内在的心理需要。将其旺盛的精力,转化到有益的活动中去。
培养宝宝的注意力,这几种方法最见效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宝宝的注意力,这几种方法最见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一生最大的难题,也许就是如何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要从事一项工作,人们需要机会,需要种种条件,更需要被称之为“素质”的那些内在而恒稳的因素,而注意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养成较好的专注能力,对其终身的发展是受益不尽的。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意让孩子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一件事的能力。如在看书时,让孩子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玩具时也不要一下子放一大堆。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容易形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其次,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通过听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坚持每天给他讲故事,在讲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须在听过若干遍之后,由他复述一遍,再讲给你听,并鼓励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复述完整。
第三,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不要老是重复。有些家长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代,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地听好多遍,才能听好。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听课会漫不经心,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那样重复地讲。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行动做起,如孩子做某件事或学习或做游戏时,不东张西望,不胡言乱语,不乱动,不乱摸等等。
最后,在培养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孩子越小越不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在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的时间上,要随其年龄渐大而逐步增加,开始可以要求5分钟或10分钟;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情的难度和数量亦应与时间要求相应。
家长要学会转移宝宝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把握5原则
提前打好“预防针”
让宝宝突然中断手头的活动,会很痛苦,因此不妨提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如“宝宝不能再玩了,要赶快收拾玩具了。”通过这样的过渡,宝宝会慢慢适应的。
慢慢来
让宝宝改变一个固执的习惯通常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这事急不得。如果慢慢来,你会发现一切会更好掌控。
巧妙奖励
当宝宝中止或停止某一行为时,就给宝宝画上一颗五角星,当五角星累计到3颗的时候,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如一本漫画书、去游泳等。宝宝会很喜欢这样的方式,自然心甘情愿完成任务。
不要心软
如果宝宝变得沮丧或者焦躁,你千万不要自责、内疚。当他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这件事情就会被渐渐淡忘。所以,不管他哭得多么厉害,你都要立场坚定。要知道,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学会冷处理
当宝宝出现任性行为时,一个很好、几乎百试百灵的方法就是不理他,让宝宝明白即使哭闹也是无效的,慢慢地,宝宝的注意力就会自动转移了。
不同场景的转移技巧
由于宝宝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发生问题的场景不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了。
场景1:转移注意力,终止不良行为
佳佳1岁多了,看到妈妈的手机、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澡毛巾都要放在嘴巴里啃,有时候你拿下来,她就哇哇大哭。
应对策略:当宝宝啃咬这些东西时,你可以随便拿起身边的一样东西跟宝贝说:“看,这是什么呀?它怎么这样呀?……”注意力被引向别处,宝宝也就不哭了,效果立竿见影。
也可以在家里养小宠物,如金鱼、乌龟、螃蟹,在宝宝不高兴的时候,就带他去找找小宠物,观察小宠物,宝宝的注意力会快速有效地得到转移。
Tip:提醒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居家安全,尤其是一些小东西很容易被宝宝误食,如小纽扣、牙签、钥匙等,最好放在宝贝够不着的地方。
场景2:转移宝宝单一的兴趣爱好
佳宝走到哪里,手里都喜欢时刻不离地拿着毛绒小熊,吃饭要放在旁边,出去时也要带着,晚上睡觉要抱着。半夜醒来,发现小熊不见了,还非要找到才继续睡。
应对策略:对于宝宝的这种偏执的兴趣爱好,妈妈要有耐心,不能强行戒除。
通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别的替代物,如“今天妈妈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要讲给你听”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转移宝宝的兴趣爱好。
Tip:随着宝贝年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事物的了解逐渐达到新的层面,宝贝渐渐会放弃对小玩具的依恋。
场景3:转移宝宝对对危险事物的关注
芊芊摇摇晃晃地会走路了,看见台灯的电线就想去抓,看到水晶花瓶、电视机插头、放着水果的玻璃碗,她就一直指着那东西哼哼,还拉着你的手,让你帮忙拿给她玩。妈妈看见了一把将她抱开,她就大哭,不乐意。
应对策略:很多妈妈会迅速把宝贝抱开,这样反而会引起宝宝的反感和哭闹不止。
妈妈可以先叫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物品的名字,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最好是带宝宝出去走一走,玩一会儿皮球,或者去找猫咪,然后,迅速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的事物上。
Tip:要知道,如果妈妈只叫名字而不做相应的动作,宝宝可能会逐渐不信任你的。
场景4:转移逞能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超级爱玩水,非得把全身弄个湿透才罢休,玩的时候一定要把我们赶走,生怕我们去打扰干涉。在家里,宝宝一刻也闲不住,把垃圾丢得满屋子都是。
应对策略:不妨给宝宝喜欢的玩具和爱吃的零食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让宝宝模仿喜欢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奥特曼、喜羊羊等。还可以换个思路,带宝贝到玩具超市逛逛,忘记刚才的不快。
场景5:中止宝宝当前喜欢的活动时
丫丫在兴致勃勃地搭积木,妈妈走过来告诉宝宝,不能再玩了,要吃饭了,并强行把丫丫拉到饭桌边。
应对策略:这时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宝完全不明白“转变”的意思,也没有时间观念,更不了解先后次序。
当你叫宝宝停止他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要明确表示你明白这是很难办到的,这样宝宝便会感到安慰,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而容易欣然接受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