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中国完形教育广西分支机构老师何明谦说,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何明谦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何明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徐亮认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何明谦说。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何明谦说。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何明谦表示,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何明谦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何明谦认为,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培养情商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何明谦表示,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

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何明谦说。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哭时,家长在处理时很容易走入误区,专家称,应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相关知识

妈妈不让看电视


小时候我妈不让我看电视,那时候她的策略是把插头拔下来,然后上班走人。然后各种教育我说那个东西有电,不能碰,碰一下就死,然后等她上班走了我总是一声冷笑插上插头各种欢乐,后来我妈把遥控器藏起来了,在装袜子的抽屉里。

当前的社会现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现象之一: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家庭,饭熟了,孩子盛的是第一碗;菜上桌了,孩子夹的是第一筷。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起用餐,孩子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的碗里,然后筷子一伸,大模大样地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忌母亲的感受。至于母亲呢,还笑眯眯地任由他去。

现象之二:孩子放学了,书包在爷爷奶奶身上,孩子手里拿的是零食、玩具;在公交车上,爷爷奶奶拿着书包站着,孙子孙女坐在座位上吃着东西;在小区门口,妈妈两只手都拎着菜、主食、水果,身高已经快要超过妈妈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地跟着。

现象之三: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测试,关于10个上三年级的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孩子在一个屋里,隔壁屋里是他们的妈妈,孩子并不知道妈妈在隔壁。当引导老师问:你们知道妈妈每天有多辛苦有多累吗?孩子的反应是“不知道”或者“我从来没看到过妈妈累啊。”还有“妈妈说她不累”等,这些语言让隔壁辛劳的妈妈们泣不成声!

现象之四: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和父母有这样的沟通:孩子:“妈妈,今天我写完作业了,我要看一个小时电视。”“妈妈,我这次考试得了双百,你给我买双耐克鞋吧。”“看,我给你写完了,读完了。”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孩子和父母在做“交易”。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易式沟通”很多,父母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这是责任不清的表现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令人不安的现象呢?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具体分析:第一,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干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哪些事情是父母应该干的。作为学生,学习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却总是拿这个来和父母做交易。

第二,孩子缺乏外在表现上对父母的尊敬和内心对父母的关爱。语言和肢体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孩子从行为和动作上,对父母不尊敬、不礼貌,就更谈不上对父母的关心了。

第三,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形成对事物和对他人的感恩之心。对自己父母的付出熟视无睹,那么对于别人的付出他也很难感受到。

本网站小编总结: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

伤害宝宝自信心的10大杀手


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塑造了孩子的成功。宝宝的信心应该从小培养,父母应该积极配合,而不是主动去做伤害宝宝自信的凶手!

1.父母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比较负责的教师会告诉孩子这个需要练习,怎么练,练多少遍。假如说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操练,这时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这个孩子会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够!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有一些学生在考研究生过程中,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状态异常,导致失败。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2.没操练却希望卓越表现

家长在看护孩子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人家孩子可能准备了很多年,因为孩子绝对有互相比较的心理。

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曾经非常沮丧地对我说:老师布置练习题在黑板上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已经做完了,这是对其他孩子多大打击!原来这些孩子参加“化班”、“奥班”早就做过!这本身就给孩子很大压力,你没有操练过,没有积累,家长就要求孩子达到那个标准。这样比较,落在后面是毫无疑问的。

我女儿在小学六年级时,她的很多同学都去参加教中学课程、教竞赛试题的各种补习班。女儿问我的意见时我说:“我认为一个孩子在一个年龄阶段就应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正常的教育就可以了。”我女儿说:“我想去听听。”我说当然可以。她听了一次,回来就感觉受挫了,对我说:“爸爸我听不懂,他们在讲初二的课程,我根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说:“那就不要去了吗!”“那不行,我不去不是更差了吗!”“你不是没上初中吗,只要你上初中时把课程学好,然后就能学习初二课程,他们现在把初二课程学完了,初二时学什么?我并不想让你成为神童,你正常成长就可以了!正常地读大学,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好了,何必和别人比较这些呢!”这样,上初一时,女儿班上上过“化班”、“奥班”有5、6个孩子,给女儿的压力特别大,我对女儿说:“你一定按自己的适应程度来,不要和人家比,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到一年级下半年,那些孩子泯然于众,以前的优势积累没有了!别的孩子通过正常学习也都学会了。所以,我女儿对我说:“我现在在班上,数学完全没有问题了!”

慢慢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就可以了。我们家长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不懂孩子在同龄人中竞争策略。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九年的提琴,你都没有练过,去和人家比,这样绝对不行!这样等于我们逼孩子跳过他们无法跳过的坎,最后孩子伤了自信心!

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做为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之前,你都要告诉他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物品的准备这些都是你要告诉他的。

否则,孩子挫伤的是他的自信心。

4.失败的阴影,或形成的负面心锚

学打篮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旦投了坏球,这种感觉记住了,形成了负面心锚。这种负面心锚,我到大学以后才明白:实际上,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投球前看篮的想法决定了你是否击中。你若是感觉进不去,那怎么投都不进!你如果感觉进了,就进了。那你投十球,进五个、六个、甚至八个、九个。这个感觉太重要了!

孩子如果在心中有负面心锚,可能他在做体育运动、舞蹈动作时出现失误,大家开始嘲笑,这种耻辱的感觉他记住了。理智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旦做关键动作时这种感觉就出现了。焦虑、脸红、心跳、没有面子……这些感觉出现导致动作失衡,最后做坏了,结果大家又是一顿嘲笑。

学习、考试都是这样。比如你到台上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语无伦次,观众开始嘲笑。你可能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可能导致一辈子都不再上讲台说话,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然后语无伦次。这种负面的阴影如果无法去掉,那么终生无法突破。

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他心中他最多能跳过174cm。现在他面对180cm,如果他心中的信念不改变,无论如何训练他都跳不过180cm。他跳过180cm的前提是在他潜意识里相信:我能够跳过180cm!他必须找到跳过180cm的感觉。坚信不移之后,经过训练他才能跳过去。这是突破极限的根本性方法。

人类在突破4分钟跑完一英里时,当时在体育上的一个定论是认为体能极限决定了人没有办法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后来一个美国教练,把4分钟分成四个一分钟。先在1分钟内跑完4/1英里,这是人类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的,通过这个成绩在运动员心中确认,我在能够1分钟内跑完1/4英里。然后,让运动员完成2分钟内跑完2/1英里,然后,3分钟内跑完3/4英里,这些都实现了,当他在脑海认定自己一定能跑过去,最后终于突破了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个运动员突破后,当年就有23个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第二年就有250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脑海。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一个小时记住30个单词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可是如果他的观念里认为不可能,那么他就真的无法记住。

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说:“这么多人在等你!通过这件事,表现出来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

6.拿别的孩子比较

孩子与孩子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呢?我们习惯性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你认为你在激励孩子,殊不知你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就是最好的。卢梭有一句天才的话:“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使孩子自负,不能让他公正地确认自己的价值。

7.消极情绪

孩子被批评了,在班级里或是在家里受伤害了。假如这种消极情绪连续21天,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恶习性的激素,这使孩子身体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一个人极端消极时,他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就极端消极,世界对他来说就太悲惨了!如果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消极环境中,世界对他来讲就是地狱!他的智力处于萎缩状态无法开发,他的感觉模式完全是从恶性的角度来感受世界。在我们生命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父母要教会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恶性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从积极的角度看,永远都有美好的东西存在,关键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我们父母教孩子看这个世界上不如意处,看别人的缺点,看世界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把目光盯在这些上,他会有何感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在风景中,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换个场景,在垃圾堆前,你感觉如何?道理完全是一样的。

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向上、快乐、幸福、宁静……人生来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可能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原因。

找到依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9.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实践。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人感觉他可以做成一点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

所以,过分保护孩子等于害了孩子。

一个孩子到十几岁时,什么也不会做,为了防止别人看不起,他说他不愿意做。这是从自卑转变成自负。所以我们坚持孩子能做的事情绝对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是牢不可破的。

10.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缺乏关爱,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需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确立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如果缺乏到极端就会导致他犯罪。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所以也认为别人无价值。无价值是对别人进行攻击伤害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公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重要价值的,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有太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当一个人认为人是无价的,能不敬畏生命吗!

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悉数伤害宝宝自信的10大凶手


宝宝的信心应该从小培养,父母应该积极配合,而不是主动去做伤害宝宝自信的凶手!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塑造了孩子的成功。

1.父母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比较负责的教师会告诉孩子这个需要练习,怎么练,练多少遍。假如说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操练,这时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这个孩子会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够!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有一些学生在考研究生过程中,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状态异常,导致失败。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2.没操练却希望卓越表现

家长在看护孩子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人家孩子可能准备了很多年,因为孩子绝对有互相比较的心理。

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曾经非常沮丧地对我说:老师布置练习题在黑板上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已经做完了,这是对其他孩子多大打击!原来这些孩子参加“化班”、“奥班”早就做过!这本身就给孩子很大压力,你没有操练过,没有积累,家长就要求孩子达到那个标准。这样比较,落在后面是毫无疑问的。

我女儿在小学六年级时,她的很多同学都去参加教中学课程、教竞赛试题的各种补习班。女儿问我的意见时我说:“我认为一个孩子在一个年龄阶段就应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正常的教育就可以了。”我女儿说:“我想去听听。”我说当然可以。她听了一次,回来就感觉受挫了,对我说:“爸爸我听不懂,他们在讲初二的课程,我根本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说:“那就不要去了吗!”“那不行,我不去不是更差了吗!”“你不是没上初中吗,只要你上初中时把课程学好,然后就能学习初二课程,他们现在把初二课程学完了,初二时学什么?我并不想让你成为神童,你正常成长就可以了!正常地读大学,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好了,何必和别人比较这些呢!”这样,上初一时,女儿班上上过“化班”、“奥班”有5、6个孩子,给女儿的压力特别大,我对女儿说:“你一定按自己的适应程度来,不要和人家比,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到一年级下半年,那些孩子泯然于众,以前的优势积累没有了!别的孩子通过正常学习也都学会了。所以,我女儿对我说:“我现在在班上,数学完全没有问题了!”

慢慢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就可以了。我们家长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不懂孩子在同龄人中竞争策略。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九年的提琴,你都没有练过,去和人家比,这样绝对不行!这样等于我们逼孩子跳过他们无法跳过的坎,最后孩子伤了自信心!

3.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做为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之前,你都要告诉他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物品的准备这些都是你要告诉他的。

否则,孩子挫伤的是他的自信心。

4.失败的阴影,或形成的负面心锚

学打篮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旦投了坏球,这种感觉记住了,形成了负面心锚。这种负面心锚,我到大学以后才明白:实际上,你的信念,也就是你投球前看篮的想法决定了你是否击中。你若是感觉进不去,那怎么投都不进!你如果感觉进了,就进了。那你投十球,进五个、六个、甚至八个、九个。这个感觉太重要了!

孩子如果在心中有负面心锚,可能他在做体育运动、舞蹈动作时出现失误,大家开始嘲笑,这种耻辱的感觉他记住了。理智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旦做关键动作时这种感觉就出现了。焦虑、脸红、心跳、没有面子……这些感觉出现导致动作失衡,最后做坏了,结果大家又是一顿嘲笑。

学习、考试都是这样。比如你到台上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语无伦次,观众开始嘲笑。你可能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可能导致一辈子都不再上讲台说话,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然后语无伦次。这种负面的阴影如果无法去掉,那么终生无法突破。

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他心中他最多能跳过174cm。现在他面对180cm,如果他心中的信念不改变,无论如何训练他都跳不过180cm。他跳过180cm的前提是在他潜意识里相信:我能够跳过180cm!他必须找到跳过180cm的感觉。坚信不移之后,经过训练他才能跳过去。这是突破极限的根本性方法。

人类在突破4分钟跑完一英里时,当时在体育上的一个定论是认为体能极限决定了人没有办法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后来一个美国教练,把4分钟分成四个一分钟。先在1分钟内跑完4/1英里,这是人类的短跑速度可以达到的,通过这个成绩在运动员心中确认,我在能够1分钟内跑完1/4英里。然后,让运动员完成2分钟内跑完2/1英里,然后,3分钟内跑完3/4英里,这些都实现了,当他在脑海认定自己一定能跑过去,最后终于突破了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个运动员突破后,当年就有23个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第二年就有250人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脑海。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一个小时记住30个单词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可是如果他的观念里认为不可能,那么他就真的无法记住。

5.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说:“这么多人在等你!通过这件事,表现出来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

6.拿别的孩子比较

孩子与孩子各有千秋,为什么非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呢?我们习惯性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你认为你在激励孩子,殊不知你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他就是最好的。卢梭有一句天才的话:“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使孩子自负,不能让他公正地确认自己的价值。

7.消极情绪

孩子被批评了,在班级里或是在家里受伤害了。假如这种消极情绪连续21天,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

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恶习性的激素,这使孩子身体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一个人极端消极时,他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就极端消极,世界对他来说就太悲惨了!如果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消极环境中,世界对他来讲就是地狱!他的智力处于萎缩状态无法开发,他的感觉模式完全是从恶性的角度来感受世界。在我们生命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父母要教会孩子从良性的角度体会世界。从恶性的角度去体验,这个世界永远都有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从积极的角度看,永远都有美好的东西存在,关键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我们父母教孩子看这个世界上不如意处,看别人的缺点,看世界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把目光盯在这些上,他会有何感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在风景中,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换个场景,在垃圾堆前,你感觉如何?道理完全是一样的。

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向上、快乐、幸福、宁静……人生来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

8.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可能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原因。

找到依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9.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缺乏关爱,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需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确立自我价值。

一个人自我价值如果缺乏到极端就会导致他犯罪。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所以也认为别人无价值。无价值是对别人进行攻击伤害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公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重要价值的,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有太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当一个人认为人是无价的,能不敬畏生命吗!

10.过分保护孩子

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实践。自信心的最初建立是因为人感觉他可以做成一点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拿什么建立自信心呢!

所以,过分保护孩子等于害了孩子。

一个孩子到十几岁时,什么也不会做,为了防止别人看不起,他说他不愿意做。这是从自卑转变成自负。所以我们坚持孩子能做的事情绝对让他自己完成。这一点是牢不可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