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性人格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在儿童或者部分中年人中很常见。而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和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1.元主见。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为什么会产生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放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此类患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承担起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或子女受到遗弃或受到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例如孩子从小受到母亲的遗弃或成人对儿童的依赖性过早、过分地苛责,都会导致儿童过分依赖性。尤其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对孩子过分的依赖行为,无疑会起到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这也是依赖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父母须知

国内外的研究者都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在外交友、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家庭破裂或气氛恶劣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亚文化”的选择。

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例如,青少年的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心、找不到生活目标以及孤立无助之感等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相当多的因素来自父母和家庭关系中的不良影响。

至于父母对儿童的伙伴群关系采取何种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一是权威型控制,二是放任自流。前者使孩子疏远、畏惧父母或产生逆反心理,其通常后果是撒谎或转入地下,所有丑事、坏事都可能在地下发生。后者使孩子无所约事、无所遵循,盲目放纵,可能在无知中出问题。这两个极端的结果都是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延伸阅读

依赖书本将扼杀孩子创造力


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语言表达,上学就是依赖书本和老师,教什么会什么,不教不会。这样的被动学习又如何会有创造力?

孩子有了经历才能去写作,可以防止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在国内,我好几次看到媒体上报道,高考作文中出现谎言,如为了写出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竟然编造在事故中失去一条腿,或编造从小失去母亲。当我们对这种现象痛心疾首时,也许应该反省孩子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

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鼓励孩子说真话、写真事了吗?家长和老师做到言行一致了吗?我们都明白夸大事实、掩盖事实、胡编乱造的危害,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团体和国家的利益。如果我们能从小培养孩子写出真实的事情,他们就会养成诚实、认真的态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华德福学校不仅是学生自己动手写课文,他们还为课文配色彩、配图画。如学习怎样做面包之后,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学生写出做面包的过程,另一位学生画出做面包的过程,这样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大家可以互相学习。还有,结合亲身经历写课文,他们还能学到做事情的步骤和表达的顺序。

另一方面,华德福学校虽然没有教科书,但十分重视口语和阅读的训练。每天早上开始的半小时,主要通过儿歌、绕口令、诗朗诵等,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到了四年级,每年还要在学校舞台上表演戏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有些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学生读的第一本书是老师亲手做的故事书。

捧着手工制作的书,孩子们不仅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也懂得对书本的珍惜和爱护。我在麦克荷学校看到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阅读,老师记录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向书本学习的前提是别窒息了自己的创造力。

自己动手写课本

麦克荷小学三年级一班的主讲老师是弗沃德(WilliamForward)先生。一天上午,我在教室听了他上的课。

语文课上,弗沃德老师先帮助学生回忆上周五清洗羊毛的过程。老师一步步提问,“先做什么?”“闻到什么味道?”“观察到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学生自由回答,有答对的,也有答错的,常常是几个学生同时抢着回答,不用举手。经整理后,大概的过程是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把羊毛用手拉扯开,使它变得蓬松,这时手上油乎乎的,沾上了羊油,还能闻到散发出的羊膻味;第二步,在水龙头下用较热的水清洗,洗出的水开始是浑黄色,后来变成清水,这时的羊毛变得雪白;第三步,把洗过的羊毛抖开来,放在桌子上晾干;第四步,把晾干的羊毛收拾起来,放进口袋备用。回忆、复述过程中,老师把个别新单词或关键单词写在黑板上,最后由老师写出关于清洗羊毛的短文,学生抄在作业本上。这就是他们的自编“课文”。

自编“课文”是华德福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他们不用任何现成的课本,而是自己动手写。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直接经历相联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约三分之二的课文由老师写,约三分之一的课文由学生自己写。以后随年龄增长,学生自己写的课文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老师写的课文或学生写的课文,肯定比正规教科书上的文章水平低,但书上的文章再好,总是别人写的,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老师写的或学生写的课文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出自真实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华德福教育中的自写课文,也就是一次作文练习,在老师帮助下把过程写出来,是为将来写文章打基础。

几年前我遇到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家长,她得意地告诉我,她的女儿背下了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范文,作文考试无论考到哪个季节,都能应付自如。我感慨不已,她的女儿是从书本上死记硬背四季,而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长时间地生活在房间里,甚至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只是怎样能写出得高分的标准作文。

我的一位朋友是大学的文科教授,几年前,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按老师的要求写了一篇题为《我的小手绢》的作文,他和妻子都认为作文写得不错,却被老师批评,认为不符合作文标准。我想一定的写作要求是必需的,但对八九岁的孩子要求作文标准是否太早?对于12岁以下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和大自然,鼓励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为他们设置标准。

邻居的一位女孩比我的女儿大两岁,她读了我女儿写的作文后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一写作文,作文书上的句子就跑出来了,赶都赶不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作文读本,做家长的恨不得每种买回一本,可是孩子们标准的作文读多了,会找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其如此,还不如少买作文书,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参与家庭劳动,多和同学交往,相信他们会寻找到自己的语言方式。我想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表达自己,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

要想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就得要多给孩子观察和学习的机会,让孩子有丰富的经历而不仅是依赖书本。

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


个性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刺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与看法,具有独特性,不因外界影响而改变。而任性却是指放任性情,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因此,个性与任性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别千里。

生活中有些父母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把任性误解为个性,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还觉得高兴,认为孩子有个性,加以肯定,乃至给予赞美。这样会使得孩子在个性与任性中陷入迷茫,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

把任性当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溺爱的结果,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过分顽皮、无理要求加以怂恿,生怕孩子受到委屈;或是以不正常的心态看孩子,把孩子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孩子越是任性,就越是感到得意,觉得孩子有个性、有出息。溺爱和不良的心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今后做人都会产生一定误导。

未成年孩子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性,对很多事物难以辨别,分不清是非。但作为父母还是应当多加教育、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早教知识:阅读,怎样让孩子摆脱依赖


孩子一直让读了,何时他才可以自身念书呢?许多 父母那样问。是否孩子不识字,就只有依靠大家来阅读呢?怎样让孩子摆脱依赖?

怎样让孩子摆脱依赖?实际上,要是把握每一次阅读的会话提出问题重中之重,就能协助孩子培养边阅读边思索的良好的习惯,慢慢解决依靠,真实变成阅读的主人家。

下边大家就以《愿望树》这本书为例子,来展现一次详细阅读的整个过程。

第一次阅读

1.阅读封面图:协助孩子大概掌握故事主人翁、具体内容或是故事产生的情况,产生一定的阅读预估。

“这本书称为《愿望树》,它讲的会到底是谁的故事呢?”“这棵树便是愿望树吗?你猜猜,这棵树会考虑小熊的什么愿望呢?”

紧接在封面图后边的有序言页,也有尾页,这种不建议第一次阅读的情况下就带孩子看,在后面的阅读中,它有自身与众不同的功效。

2. 诵读内容页:根据密不可分紧紧围绕故事主人公、关键剧情的难题,推动孩子积极了解和思索。

比如:打开第一页,大家看到了一只下跌在树上的调皮讨人喜欢的小熊,“它是一只哪些的小熊?”让孩子在观查绘画的基本上对故事的主人翁产生一定预估。

第二页,朗读文字以后能够 问孩子:“哪只小熊是贝迪?他在做什么?”“弟弟讲过哪些?”“贝迪会说些什么?”

有的难题能够 在绘画中或文本中找到答案,提出问题能协助孩子尽快了解故事內容,而有的难题则是在这里页界面中找不着回答的,孩子务必根据对界面的推断,联络自身的社会经验,产生自身针对绘本的观点。

第一次阅读时的提出问题关键包含:

◎观查性的问题;

◎分辨性的问题;

◎预测性难题;

◎假设性难题;

◎批判性难题。

当那样阅读完第一遍以后,孩子通常会回味无穷,由于这不是妈妈在给他们讲故事,只是他自己在和妈妈一起读故事,这类把握主导权的阅读会激起孩子更深厚的阅读兴趣爱好。

第二次阅读

1.根据给孩子每日任务,让孩子参加阅读

依然要在封面图上做短暂性的滞留,让孩子大概追忆书里的內容,激励他说道出去。

开启尾页,让孩子看一下故事产生地址的全景图,一起讨论“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哪一棵是愿望树”——这能够 协助孩子勾起记忆力。

第二次阅读时,孩子早已大概了解了故事的內容,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体会,根据想像填补角色的会话。怎样让孩子摆脱依赖?比如阅读第二、三页时,父母诵读到“弟弟在后面追”以后,就可以先读“弟弟不断地喊。”把弟弟得话交给孩子去读。孩子尽管将会不认识“该我了”,可是他能够 依据自身的想像和工作经验把弟弟的語言有效地加上进来。

幼儿启蒙书籍中经常出现一些反复的句子,孩子会对这种不断出現的句子十分很感兴趣,你能把这种语句交给孩子去读。

2.正确引导孩子观查第一次阅读时沒有关心的关键点:主次角色的姿势、語言、神情;情况的转变;与剧情关联比较紧密的小原材料。

切勿在第一次阅读的情况下就要孩子关心过多关键点,不然会影响孩子针对故事自身的了解。

第三次阅读

1.演出、转述和叙述

激励孩子解决文本的限定,通过表演、转述、叙述等方式,用自身的語言描述自身针对绘画及故事的了解。

2.续编和改写故事

怎样让孩子摆脱依赖?依据孩子的年纪特性和现有水准,激励孩子续编乃至改写故事,进行真实的个性化的阅读。

早教:别让小孩子过于依赖网络,屏幕依赖有低龄化趋势


如今高新科技愈来愈比较发达,小孩子的小玩具也当然是愈来愈高級。如今许多 小孩子都早已刚开始触碰网络,可是却也让大量的小孩子愈来愈依赖显示屏,儿童一瞬间变屏奴!小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怎么办?

智能机、平板,移动智能终端盛行,互联网技术触须无所不在;网络交友、买东西、打游戏,随着“移动互联”成才的孩子日趋培养“不挪动”的生活习惯,她们的课余时间好像是在电视机、电脑上、手机上等不一样显示屏间转换。数据调查报告,4至5岁的大城市儿童有一半会上网;接近八成的未成年人应用移动智能终端上网……权威专家强调, “显示屏依赖”年轻化将会会危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相关层面应提升对其上网个人行为的正确引导和管控。小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怎么办?

4至5岁孩子中,五成会上网

“我最喜欢玩 削苹果了,学话的Tom猫也很好玩儿。”2020年五岁的亚哲从幼稚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举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玩上一把钟头。与亚哲一样,随着着电子设备成才的“零零后”孩子已变成互联网技术的“土著居民”。《城市儿童生活形态与消费状况(2012-2013)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信息:4至5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

儿童科学研究权威专家孙宏艳强调,智能机和平板的时兴,大大的提早了未成年人 “接触互联网”和“触摸屏”的年纪。“应用手机上等挪动电子产品上网,未成年人更非常容易成瘾。”孙宏艳调研发觉,未成年人应用手机上等上网闲聊、打游戏的時间更长。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里咨询师魏晨熙说,手机上、平板的触摸显示屏有利于低龄化儿童实际操作,既能激起孩子的探寻冲动,又能考虑她们的心理需求,非常少有孩子能抵御得住引诱;再再加现如今家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在家里孤单、无趣,非常容易造成“显示屏依赖”,以致于变成“屏奴”。

过度依赖网络,不好身体健康

一项数据调查报告,三分之一的孩子每日户外活动游戏不上1小时,绝大多数時间“宅”着;国家法定假日超出一半的孩子在电视机、电脑上等各种各样显示屏前呆2钟头之上。“网络是个双刃刀。”艾索儿童科学研究资询公司老总李露凌告知新闻记者,她们的研究表明,网络会让儿童提高眼界、提高自学能力,但也会危害儿童身体素质、社会发展沟通协调能力,乃至诱发未成年人作出错误做法。小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怎么办?

国家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信息,在我国学员肥胖症和超载诊断率提升,眼睛视力欠佳诊断率也在持续增长。

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负责人于刚详细介绍说,10多年里在我国各学龄儿童段学员的近视眼发病率均值升高20个百分之,有三四成中小学生是近视眼,高中学生近视率也是达到80%。“除先天性要素外,太早过多触碰电子设备是关键缘故。”

“痴迷智能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后,实际与人相处消除,社交媒体、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能力会衰退,孩子沉醉于网络虚幻世界而回不上现实生活中,跟爸爸妈妈沟通交流都艰难。”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管理中心、北大第六医院小儿科专家教授贾美香说,近些年因看手机、电脑上成瘾前去就医的病人总数逐渐升高,在其中绝大多数全是沟通交流交流障碍。

心理专家强调,一些迷上电子产品的孩子,专注力无法集中化。她们的兴趣爱好点一直游移不定,乃至连她们最迷恋的手机游戏,全是这一个都还没要玩,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

网络引诱泛滥,急需加强监管

怎样协助一些孩子解决“显示屏依赖”?权威专家强调,“适当上网是重要,家中管控很重要。”

针对年青的父母而言,应当操控孩子应用电子设备的状况,并对其上网个人行为开展合理管理方法,限定访问一些內容;另外也要科学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游戏,根据日常生活减少孩子们对显示屏的依赖。

政府机构应当制定有关相关法律法规,对网址及网络游戏开展等级分类,激励开发设计合适未成年人的网络运用商品和特殊服务项目。

小孩子过于依赖网络怎么办?公司要担负企业社会责任。如电脑上手机制造商在向未成年人客户售卖商品时,务必为管控未成年人上网出示便捷,如删掉网络访问等作用;营运商理应为儿童设置网络绿色通道政策,若为儿童设置独特的网页导航及其百度搜索引擎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