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需要安慰物的案例

儿子十个月了。今天中午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时他已经是一脸的睡意,换好纸尿裤往房间走,刚到门口就开始准备哭了。我哄他“妈妈进去拿开水给贝贝喝”,才让他安静下来;往床上放时他又准备哭,这回倒没哭出来,怎么回事儿呢,我很奇怪,看了看他,他嘴里发出“哼哼”声,眼睛看着平时睡觉盖的浴巾,我就想“难道他要浴巾?”顺手将浴巾递给了他,他一把抓过去,用两手抱着,然后上眼皮就开始往下掉,我就顺势抱起他喂奶,很顺利,没5分钟他就睡了。放到床上时他突然哭了,我顺手将浴巾塞进了他在空中挥舞的小手中,他立马安静下来,神了。

宝宝为何寻找安慰物

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十个月就需要安慰物的孩子很少,但是在他早期的秩序建构中,睡觉时只要有那个熟悉的毛巾被在眼前,他就会把睡觉的模式和那个毛巾被整合在一起,于是睡觉时就需要毛巾被。可能妈妈没有注意以前孩子与这个毛巾被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突然地这样依恋一个物品。

对于十个月的孩子,这种需要更是出自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出于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只要需要就给他,应该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好。妈妈要考虑的是,一个十个月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仍然焦虑地需要安慰物,这是为什么?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母亲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使孩子的愿望不能获得满足;第二,母亲每次在生气和痛苦时离孩子很近或者抱着孩子;第三,母亲不是经常心情愉悦或者经常放松的。如果有这三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就在家长身上了;如果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那就让孩子放松地去依恋毛巾被吧!

温馨提醒

十个月的孩子正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在孩子醒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适合于嘴啃和用手抓捏的物品,让孩子沉入工作中。

妈妈要反思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不良情绪就尽快调整。

妈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满足,包括孩子所需要的安慰物,在孩子需要时一定递给他,当孩子不需要时则不要用这个物品去刺激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身心是愉悦的,又能获得发展的满足(即工作的满足),成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任凭孩子去喜欢任何一件物品。

总之,养育好宝宝,家长就应该更懂得宝宝,让宝宝有个健康的身心是主要的。

相关阅读

孩子处于新环境需要安慰物


儿童初上幼儿园时,都会很不适应,幼儿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压力,这个时候妈妈最好给宝宝准备一些安慰物。做为早教的工具,比如一个玩具,一个靠垫,甚至一块毛巾。都会缓解宝宝的压力。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研究期间,我看到一个2岁多的女孩整天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枕头,不时地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在室外活动荡秋千的时候,小枕头都不会与她分离,“我的小枕头”是她对安慰物的称呼。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年的8月,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小枕头依然与她相伴。在她生病后,有一个星期没有来幼儿园,身体好起来后,到幼儿园时,我发现她对小枕头的依恋更强了,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玩,不愿意吃饭,不愿意参加活动,嘴里念着“想妈妈,想妈妈”,一边念,一边将脸贴在小枕头上。可能因为离园时间太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开始主动接近她,几天后,我成为了她的朋友,因为她在有些时候可以把她的小枕头交给我,请我帮她保管一会儿!我受宠若惊啊!要知道,在幼儿园里,得到这样的待遇的人只有我一个人啊!后来她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变得活泼开心,现在她3岁,小枕头依然陪伴着她。

我亲戚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记得洋洋的毛巾最后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现在才发现,她们的父母当初没有强迫孩子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是有问题,是多么的明智!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没有社会的不适应感。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儿童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儿童的安慰物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研究期间,我看到一个2岁多的女孩整天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枕头,不时地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在室外活动荡秋千的时候,小枕头都不会与她分离,“我的小枕头”是她对安慰物的称呼。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年的8月,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小枕头依然与她相伴。在她生病后,有一个星期没有来幼儿园,身体好起来后,到幼儿园时,我发现她对小枕头的依恋更强了,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玩,不愿意吃饭,不愿意参加活动,嘴里念着“想妈妈,想妈妈”,一边念,一边将脸贴在小枕头上。可能因为离园时间太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开始主动接近她,几天后,我成为了她的朋友,因为她在有些时候可以把她的小枕头交给我,请我帮她保管一会儿!我受宠若惊啊!要知道,在幼儿园里,得到这样的待遇的人只有我一个人啊!后来她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变得活泼开心,现在她3岁,小枕头依然陪伴着她。

我亲戚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记得洋洋的毛巾最后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现在才发现,她们的父母当初没有强迫孩子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是有问题,是多么的明智!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没有社会的不适应感。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儿童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解密宝宝依恋安慰物


安慰物是宝宝用于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宝宝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爸妈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有毛病了。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宝宝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轻度紊乱、失衡(是阶段性的),从而导致宝宝心理紧张,感觉不安全,于是将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

安慰物有助于宝宝适应与妈妈分离的过程,克服焦虑,使他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没有了,就会紧张、烦躁,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宝宝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宝宝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宝宝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宝宝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宝宝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宝宝特别富于想像,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宝宝,促使宝宝的想像力充分发展。

宝宝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是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紧张,无法正常生活。

当然,不是所有宝宝皆如此,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神经系统属强型,有的属弱型。一般来说,依恋情况比较严重的,多发生于神经系统比较弱的宝宝。有这种情况宝宝的爸妈,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随着宝宝的长大,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一位资深人士说:我亲戚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后来洋洋的毛巾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它们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看来她们的爸妈当初没有强迫宝宝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宝宝这样做是有问题了的处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现在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完全没有产生社会的不适应感。

不要强行撤销宝宝的安慰物。这样会加剧宝宝的神经紧张,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但要保证安慰物的清洁与安全。不要为此给宝宝讲大道理。因为这是下意识的行为,是宝宝自己也难以控制的,与是不是明白道理基本无关,而喋喋说教反而会强化宝宝对安慰物的依恋。若宝宝过分依恋安慰物,可以巧妙地帮助宝宝逐渐减少依恋,例如想办法转移宝宝的依恋对象,用兴趣转移法让宝宝“移情别恋”,如此一再转移依恋对象,有利于缓解依恋的执著。有些安慰物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应尽快替换。如奶瓶、手指、家人、吃手的小猴等。

最后提醒爸妈,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把握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宝宝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宝宝,促使宝宝由弱变强起来。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宝宝的依赖性,增强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宝宝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宝宝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宝宝个性的良性发展。

怎样安慰爱哭的孩子?


友:你好,我女儿两岁五个月,不知为什么,她从一出生就特别爱哭,性子也特别急,如有时候有些意思她表达不清楚也会急得号啕大哭起来,无论我们怎么哄她都不听,如果我们叫她说清楚一点,好让我们明白她的意思,她根本就不听,甚至变本加厉地哭,直到我们没办法不理睬她也不停止,如果继续让她哭下去,她真的可以哭足两小时,搞得我们全家没法安静,但平时跟她讲道理她每次都很乖地听,答应下次不再犯,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时(甚至很小的事情),她都会歇斯底里地哭,始终改变不了,以上问题该怎样解决,望教授给予指点,谢谢!

茅于燕:年龄这样小的孩子,出现较长时间的恐惧症状还不多见。你们的做法(如安慰她:“爸爸都修好了,没有什么好怕的”、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住了十来天,以离开恐惧源等),都是正确的。

也许家长想知道:到底她在天花板上看见了什么?很想搞清楚。但由于她年龄小(才两岁半),估计也说不清楚,那么就不必为此烦心吧!当然,这一定是一种强刺激。

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能离开这套房子时间长一点更好,对恐惧物的印象会更淡一些;

第二,恐惧来源于缺乏安全感,应该给他这种安全感。比如和她一起睡一段时间试试,也可以安上一顶帐子,使空间变小,显得“有着有落”,可能有用;

第三,如果再持续一个月不好,应该带她到儿童神经科去看看,吃点药物也可能有用。

不要让这种恐惧感持续太长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