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2020-06-20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胎教 孩子刚入学的准备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个性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或刺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与看法,具有独特性,不因外界影响而改变。而任性却是指放任性情,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因此,个性与任性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意别千里。zJ09.coM
生活中有些父母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把任性误解为个性,孩子不守纪律,不讲道理,还觉得高兴,认为孩子有个性,加以肯定,乃至给予赞美。这样会使得孩子在个性与任性中陷入迷茫,分不清是与非,在学校和家中,全由着性子来,有了缺点,父母讲不得,老师说不得,稍受一点委屈,就接受不了。
把任性当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溺爱的结果,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过分顽皮、无理要求加以怂恿,生怕孩子受到委屈;或是以不正常的心态看孩子,把孩子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孩子越是任性,就越是感到得意,觉得孩子有个性、有出息。溺爱和不良的心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今后做人都会产生一定误导。
未成年孩子由于思想的不成熟性,对很多事物难以辨别,分不清是非。但作为父母还是应当多加教育、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相关推荐
从小做好性别教育,别把男孩养成女孩
有的家长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普及性知识,甚至带7、8岁的男孩子去女浴,这都是造成孩子性别误区的原因。所以现在的男孩子对性别模糊,对父母过于依赖,男孩被当成了女孩子养,这为他们之后的成长和生活埋下了隐患。
做好孩子的性别教育1.按照性别给孩子穿衣打扮: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2.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3.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不要回避孩子的性问题: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父母自身行为的模范也很重要: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本网站小编总结:男孩子就要养的“粗一点”,在生活上对于孩子健康问题当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一些问题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毕竟男孩子以后再社会上面对的压力更大一些。在我们以后不能陪伴的日子,要让他们学会如何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更好。
当心孩子由任性转为支配狂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心孩子由任性转为支配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病。“孩子嘛!”你或是不以为然,或是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的时候,你还会这么想吗?
6岁的男孩小磊站在雪糕柜前,向妈妈索要雪糕,妈妈试图劝说他放弃。小磊开始不予理睬,紧接着便大吵大闹起来。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屈服。谁知这时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雪糕上了:他一把把妈妈递过来的雪糕扔在地上;他用脚踢母亲、踹雪糕柜;他甚至对企图劝说的售货员又抓又打;围观的人越多他好像闹得越欢。这时候,雪糕似乎早已在小磊的视线之外,他只是失去控制一样地在撒野……
类似情景于小磊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很显然,小磊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任性”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已经由任性而发展为一种心理障碍—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种由于性格过分偏激而导致的情绪控制方面的障碍。具有支配狂的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上例中的小磊,后来其真正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达到自己获得雪糕的愿望,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注了。
研究发现,有慢性疾病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被宠爱过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视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5至22个月的幼儿,其感情、知觉、身体自控能力及思维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了一种极明显的感觉,对父母的可支配性极为敏感。上述几类幼儿本身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安全感,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同理心,不懂得如何在群体中与人合作,再加上家人的过分关注或过分忽视,导致他们对于自我及权利的认知更加强烈: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因其周围的一切统统都在适应他,他难免在自我中心中膨胀而形成习惯;受到过分忽视的孩子则对自我体认强烈,会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初始的支配行为没有及时纠正或被转移,他便切实体验到自己任性的作用,以后再不会作其他的选择,而是以种种方法热衷于体验支配环境和他人,不断地设想新的要求,动辄无理取闹,行为越来越霸道,最终成为小小的支配狂。
防胜于治。下面这些及时和恰当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1、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绪变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当孩子出现任性等行为时,一定要找出其背后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是孩子受到了委屈?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家长应针对原因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斥责。
2、不要无限满足孩子的要求
7个月以后的孩子,开始具有初步可预见性的思维与行为,他们常常会通过表情、行为等向家长表示自己的愿望,而不管合不合理。父母绝不能因疼爱孩子而不断地、无原则地满足他,无限地对其要求作出反应。比如,孩子如果挑剔食物,不妨就让他饿一饿,绝不额外给食物,几次之后,他就会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3、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比如在家庭中,通过食物的分享、角色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他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核心。
4、树立起父母的权威
当发现孩子开始有支配性的行为苗头时,更应当明确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让孩子能够看到并了解到、领教到父母的权威。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这种心理障碍,纠正起来就绝非一日之功了,上面这些措施有些可能也为时太晚,建议尽早找心理医生治疗。
正确认识孩子的任性与韧性
对待任性的孩子,既要用一些具体的方法纠正他的坏毛病,又要从根本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可说是“无招胜有招”。经调查发现,父母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能培养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较少任性。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些“自由度”,孩子有事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主动和孩子多谈心,平等、真诚地对待孩子。父母能得到孩子信任,就能增强教育效果,防止孩子任性。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整天唠叨得孩子烦不胜烦,孩子就容易任性。
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任性不好,要纠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见、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就看作任性。确定孩子任性的标准决不该是“听不听我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要允许。父母还要分清楚“韧性”与“任性”的界限。
“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受任何约束。任性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听劝告的表现。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主见,做事情没点韧性,很难成功。
总之,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多找找原因,认清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解决孩子任性的问题。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8岁以下儿童“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chris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chris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chris拿邻桌同学的P2P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老师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孩子啃手指甲的心理暗示
案例二:lucy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lucy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