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

但不是从你而來

虽然在你身旁

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

你梦中也无法去到的明天

我在这里摘录纪伯伦的诗,是因为我想说明教育中关于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的问题,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教成和我们一样,也不是为了让孩子用我们的脑子来思考,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关系,落实到教育,其负面影响之大,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3岁的贝蒂是个瑞典和中国的混血儿,我和她的中国妈妈喝午茶的时候,她不知什么时候从哪儿弄到了一支笔,在餐厅的菜谱上兴致勃勃地又涂又抹,善意的服务生立刻为她准备了一张白纸,还热情地在纸的一角飞快地画了一座房子一棵树:来,你也画一个我这样的……

我赶紧着急地谢了他,非常认真地对他说,让她自己画吧,她能画得很好的,画得不一样才好呢!

贝蒂的妈妈很惊讶,问我:这有什么不好吗?她告诉我,她自己就常常应贝蒂的要求,为她画一些小猫小鱼什么的,贝蒂每次看起来都特别高兴呢。

我问贝蒂的妈妈,那贝蒂自己在你的面前常常画些什么吗?

贝蒂的妈妈沉默了很久,才说,很少呢,我印象中她总是更愿意让我画,她自己笑呵呵地看着。

说着话,她把头转向贝蒂,“你刚才画了什么,让我看看好吗?”

贝蒂迅速地摇了摇头,飞快地一把抓起桌上的涂鸦,藏到了她的背后,说什么也不让看。

“我看见了”我大声而神秘地说。

贝蒂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她的妈妈,有点惊慌地抿着嘴。

“我看见你画了些漂亮的点,象小蚂蚁的脚印。”我小声地对贝蒂说。

贝蒂忽然爽朗地大笑起来。

“不是小蚂蚁的脚印,是瓢虫的宝宝。”她凑到我的耳边悄悄地告诉我。

“哦!”我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那旁边的那些线条呢?快给我讲讲”。

“是很多瓢虫在一起的家”,她主动展开那张有点皱了的画,热情洋溢的比划着。

贝蒂的妈妈不服气地轻轻踢我一脚,“你可真会收买孩子”。

我笑着说,“不是会收买,是会解读。”

贝蒂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她经常看到母亲示范作画,她在心里逐渐建立了一个所谓正确和完美的图画的概念,她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画出这种画,她便自发地失去了信心,而且羞于让人看到她自己的“不完美”的画,她失去了本来可以通过自由涂鸦而获得的体验,而显然更依赖于从母亲那儿得来的视觉经验。

我所做的其实很简单,我按照我的猜测,描述了她画就的画面,并且把问题留给她,鼓励她回到对自我的解释和感受,鼓励她开始交谈和讨论,特别是针对她有感觉的话题和行为。

成人的示范对孩子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其实和让孩子在画本上作机械涂色的后果是一回事。

当我看见年轻的老师,在一所很有名气的幼儿园里,给3岁的孩子发放复印好的卡通图案,并且要求孩子们象她示范的那样,把颜色涂在线里的时候,我心里十分难受。两个月之后,我恰好在一个座谈会上遇见这个幼儿园的园长,我问她,为什么不在美术课上让孩子们自由地画呢?在画本上涂色对孩子的创造思维是很有破坏性的。她不以为然地说,孩子们很喜欢呢。再说,对他们认识色彩也是有好处的。我很不同意她的说法,我相信有一部分孩子最初是可能喜欢涂色的,他也会小心谨慎尽量不涂到线外,甚至涂好了之后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我也认识不少孩子非常不喜欢涂色,自从被要求反复地作涂色练习之后,就再也不喜欢画画了。

更严重的是,当儿童学会沿着轮廓线填色的时候,他往往失去了自由创造的能力。因为他渐渐习惯了被动的局面,他不再能够自由地想到他想画的内容,而总是画着老师要他画的内容,他不再能够注意到他的画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而是注意了哪个孩子能把颜色涂得更干净,他变得越来越依赖现成的图案外形,而害怕自己动手画出“不够准确”的画来,他没有得到任何真实而宝贵的体验,也没有学到任何关于美感和运用色彩的知识。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有人要求他画一张画的时候,他将只能想到那些他涂过色的外形,他往往会不加思索地说:我不会。这真是对童年的巨大浪费。

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艺术教育中教师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机会和可能性,点燃他们天赋的直觉智慧,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失去信心和自我的人。

小其妈妈,原载《父母》杂志

相关知识

教育孩子要看孩子的脾气


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好现实看好孩子的性格,根据孩子的性格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更合适,家长可以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内容,可以更详细的了解如何让孩子培养孩子细节问题。

急脾气——兔宝宝的教育法则

这类孩子一般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时,能明显表现出敏捷和灵活的特点,并能从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耐力。

兔宝宝做事一般不能持久,比如玩玩具总是玩一个丢一个,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一旦有什么声响,便能很快将他们吸引过去。在和小伙伴们相处时,他们也大多表现出不合群或好斗等不良倾向。

对于这类急性子的孩子,如果不用心调教,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成为上课坐不住、容易开小差的差生。因此,教育这类宝宝,得注意三大法则。

法则1: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强制性耐力训练

耐力培训可以从锻炼身体着手。比如:每天规定一段时间专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跑步是首选的方式。

慢跑基本适合4岁以上的所有健康儿童,当然,具体实施起来还得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设定具体的训练时间和强度,但爸爸妈妈必须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幼儿教育

法则2: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其做事的专一性

注意力分散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个孩子即便再聪明,但如果做事不专心,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提高注意力首先要从其兴趣入手,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一般喜欢做游戏,那么家长这时就应该抓住孩子好胜的心理,通过不断地过关斩将,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也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或者看书,家长也可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孩子延长做事的时间,让他们在兴趣中忘记身边的干扰,从而提高注意力。

法则3:给予适当的鼓励

兔宝宝一般比较欠缺耐心,对某件事情如果做得不好,便极容易放弃,包括做游戏也一样。因此,家长此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难度相当的游戏或者家务活儿,同时多鼓励孩子,在孩子出错时,尽量不要指责和打击。

另外,家长要注意控制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慢性子——龟宝宝的教育法则

这类宝宝并不是头脑不聪明,而是性子沉稳些,行为动作反应也慢些,相对兔宝宝来说发育得稍微迟缓了一些。幼儿教育

科学研究发现,只要父母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不要过分斥责,不要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那么他们大多会比那类早早就表现出神奇天赋的孩子要发育得更好。

慢性子的孩子一般很少发脾气,与人相处也极为融洽,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是他们的一大缺陷。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调教和引导,他们就会从周围的气氛中隐约嗅到排挤的气息,继而表现出不合群,甚至越来越孤僻的倾向。

法则1:鼓励的妙用

鼓励是最好的良方。就像一朵正在成长的花儿,他们需要的应该是温暖的阳光,轻柔的雨水,而不是当头的烈日或狂风暴雨。

因为内向,所以这类孩子一般比较敏感,不像兔宝宝般性格开朗,相对来说能经得起打击。他们有什么事都喜欢放在心里,到最后慢慢变成一个心结,无法消除。

因此,鼓励和关注能帮助宝宝重建信心,从而获得力量和勇气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法则2:放手让他做事,并培训其速度

如何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呢?家长必须谨记,在指挥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给他们讲清规则,这其中就包括时间的约定。幼儿早教

让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事,让他们明白,并不是事情做好了就行,而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算合格。

另外,家长还可以尝试一下奖惩制度,即完成有奖,否则便罚,这种办法,对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是相当有效的。

法则3:多带他去公共场所,鼓励他与人交往

鼓励交往是教育这类宝宝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都知道,与人交往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还能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幼儿早教

从小让孩子适应公共场所,广交朋友,对其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弊。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应该详细了解这孩子脾气这样更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对于这样的问题家长应该详细的了解一下方法,这样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更有效果了,家长应该怎样的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呢。

孩子的世界


如果一个小女孩,手拿着海螺贴在耳朵上对你说:“嘘,小点声,海是螺的故乡,螺在讲它故乡的故事。”这貌似天真的话语,估计会让你“傻”半天,尽管你从不自认为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傻完了,请接着想下面的问题:“爸爸,眼前的厕所门是怎么跑到我的眼睛里来的?”克里斯塔·沃尔芙在他的小说《故障》中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小说中的爸爸给儿子画了一扇门和眼睛,又画了光线是如何交叉进入眼睛,通过视神经传输给大脑的视觉中枢。尽管小男孩知道了是大脑的加工才使自己的小小的眼睛可以看到那么大的厕所门。但是他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他看着爸爸画的草图,疑惑的问:“那么我怎么就一定知道,我的大脑告诉我的大小就是门真正的大小呢?”这个问题是不是也难倒你了呢?其实,把你的窘迫和疑惑抛到一边去吧。小说中爸爸的解释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孩子们并不那么容易被一个说法敷衍,他们总是要刨根问底,直到他们被别的问题吸引。

一位教育家说过,对孩子的头脑最实用而又最自然的练习就是交谈。很多父母认为自己要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给予标准答案,仿佛有某个问题答不出来就有失父母的威严,其实,这时父母们错过了开启“人生最美的礼物”的机会,如果能够和孩子们共同充满好奇地去寻找答案,并且不会因为一个答案的存在就将问题扔在一旁,那么你会和孩子共同经历许多发现的喜悦、成长的痕迹。

比如面对上面小说中的问题,如果你是那位父亲,你完全可以这样应答:“孩子,你说得对,谁能确定眼睛看到的门就和真正的门一般大呢?”把孩子的问题当成了一个契机,去思考曾一直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在这种时候反问自己的孩子:“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如果你通过这种方式和孩子交谈,孩子自己不仅会在思考当中可以获得乐趣,而且会觉得自己获得了认可,也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因为自己的好奇与自己的问题居然得到了大人世界的重视,你可不要小看这些事情,这对孩子来说可是很受用的。

输不起的孩子


四岁的佩佩和小朋友玩猜拳游戏,石头、剪子、布。只要佩佩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她。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他玩。

眼见大家都跑开,各玩各的,佩佩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妈妈早就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明知理亏又霸道的是佩佩,但看到宝贝女儿伤心难过的样子,又是很心疼。妈妈真不知道如何对佩佩做出适当的反应。

佩佩的年龄正处于自儿为中心的阶段,她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要让她自己去摸索,有时要给她引导,如果两者搭配得当,孩子则会成为身心健康,为大家所接受的快乐小孩。对待佩佩这样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

适度安慰,讲请道理

孩子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此时应先同情别人都不跟她玩的感受。等她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主动邀她玩同样的游戏,并且学她刚才霸道的模样,让她体会别人的心情,知道为什么别人不想和她玩,再告诉她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相信她会容易接受的。

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之后,问问她,是否愿意向小朋友致歉,并再和他们一起玩耍。如果愿意,就带着她诚挚地邀请小朋友们同玩。希望从这样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学会知错就改,及合群,尊重别人的重要。

察颜观色,具体指导

建立尊重他人的观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第一步。然而,佩佩正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只准自己称王,不许别人赢她的行为,使她的人妹关系受挫,若此时妈妈严厉指责她,或对她晓以大义,恐怕她不能接受,或根本听不懂。

如果我是佩佩的妈妈,我会寻找机会观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场景。同时,也让佩佩在一旁观察。回家后与佩佩仔细讨论别人友好相处时有什么规则可循,陪她回想自己和别人是如何相处的,比较之后,指导她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相信她的情形会慢慢改善的。

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短时间所成。只有父母的耐心指导和温柔支持,才能帮助孩子踏出人际关系成功的第一步。

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幼儿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底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常会把责任归罪别人。这果,父母的情绪疏导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她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告诉她:“佩佩想赢,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着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她玩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提供她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她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运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比较能反省自己提高学习动机,继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冲突中慢慢累积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的。

模拟游戏,培养能力

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审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

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父母常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败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失败可以显露人们的不足之外,让人们学习谦卑、顺服。孩子如果了解失败也有正面意义,可以平和处理失败的心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输也有奖励的游戏。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缠人的孩子


“太热了,不要老是挨我那么近!”

“……”

“你这个孩子真让人心烦!”

“……”

“去,到那边玩去!”

“……”

“你不知道妈妈太忙了吗?”

“……”

“你真是个缠人的孩子!”

儿童的心理分析:

“我最爱妈妈!所以我老想靠近妈妈身旁。妈妈有股香味,我最爱妈妈!所以,我老想呆在妈妈跟前。我想对妈妈撒娇!

可是妈妈老是说我碍事儿!为什么我不能和妈妈依偎在一起?那些小娃娃一年到头都在妈妈怀里抱着,为什么我就不行?

这一类儿童的心理状态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他渴望着母爱,热烈地寻求着母爱。所以妈妈让他到旁边玩去,他感到妈妈太无情了。

纠缠不休的行为是渴求母爱的表现。妈妈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尽说些令他寒心的话,结果遭到他的怨恨。

妈妈的高招:

纠缠不休,是否就证明是渴求母爱?其对待办法也集中在这一点上。

不理解孩子这种心理的母亲,始终在考虑如何赶走孩子,说一些冷淡疏远的话或做出推开孩子的举动。这样一来,孩子觉得他对母亲的感情遭到了拒绝,越发增强了执拗的性格。

母亲越想推开孩子,孩子就越想接近母亲,恰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时候,母亲就应该想一想:“这是孩子需要母爱的表现,所以应该适当地爱抚他,让他知道母亲对他的爱。”

当孩子陷入这种状态的时候,母亲的温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贴脸,亲吻,背负,拥抱,都是必要的。对于形影不离,紧紧缠着妈妈不放的孩子,除了给他极大的满足之外,别无他法。

“那样娇生惯养好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孩子的心理,已倒退到婴儿状态,所以用这种对待婴儿的办法对待他,不必有什么顾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