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绘画与智能发展有什么关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这种绘画有利于智力的培养(掌握正确的观察、思维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重要的应是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绘画与锻炼这几种能力的关系都很密切。在绘画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当然,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讲一讲怎样通过绘画培养这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

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2.记忆能力。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许多作家、画家、演员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能力,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写作、绘画和表演中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中国绘画传统很强调画家的“默画”能力,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顾闳中一连几夜在韩熙载家窗外偷看他和客人、侍女、姬妾的行乐情景后绘制出来的,显示了画家精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记一样东西,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一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二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观察后默画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看图画书讲故事后默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脑子里会贮存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画临摹画养成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到了儿童绘画晚期,只凭直觉的观察、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相应的理解力。绘画艺术不只靠形象思维,还要伴以相应的抽象思维(分析、比较、概括、取舍的能力),才会有绘画作品的质的提高,才会使儿童绘画向成人绘画顺利过渡。

4.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作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察狮子、罗汉想到舞台的亮相,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活动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5、6岁孩子的有意想象逐渐增长,让他画公园,他能想到公园的花、树、亭子等。儿童的想象是很活跃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让他想象故事的结尾,看图讲故事,都能调动孩子积极想象。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有个孩子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水果(西瓜、香蕉、苹果、桃等),叫“百果树”,这是孩子的创造想象。如果我们成年人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对儿童进行绘画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透过绘画能力可以窥见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所以说绘画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画画不好的孩子是不是智力就差了呢?那倒不能绝对地看待这个问题。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叫做“多智力”的理论。加德纳证实,人的大脑共有6种智力,每一种智力都受大脑的一个“小区”的控制。其中有两种是人们熟悉的,这就是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但人们对其它四种智力就很陌生了。加德纳把它们归纳为:音乐智力、空间直观智力,身体活动智力、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各种智力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因此,所谓“智力”,就是观察、分析、理解信息的综合性混合体。然而,现行教育对儿童进行的“智商”测验,主要通过对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进行测试是缺乏科学性的。儿童智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具备全部智力才能,但及早发现孩子具有哪方面的优势并加以培养,因材施教就可能帮助他们早日成才。

根据观察以及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资料反映,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次序并不会颠倒。不少学者经过研究,把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分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这个时期的特征。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了30万张儿童画来研究,把儿童画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错画期:乱画各种线。②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③对线发生感情时期: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④想表现实物时期:用轮廓线画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故不大像实物。⑤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远近、明暗,会写实。

1943年赫伯特·李德在《透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引用了白特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分期:①涂鸦期:2、3岁。②线:4岁。③叙述的象征主义:5、6岁。④叙述的写实主义:7、8岁。⑤视觉的写实主义:9、10岁。⑥抑制时期:对所画不满而失去兴趣,11~14岁。⑦艺术的复活期:青年期。

1952年维克多·罗恩菲在“创造与心智发展”中的分期:①错画期:2~4岁,从无目的的乱画到有目的的乱画。②前图式期,4~7岁,以图式记号表达自己的意念。③图式期;7~9岁,主观的强调图式的特征。④写实初期:9~11岁,摆脱图式,描写得像实物。⑤拟写实期:11~13岁,表现形似而有孩子式的手法。⑥停滞时期:15岁以后停滞或感到没兴趣。

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分析,尽管分期划分不尽相同,但仍能从中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共同轨迹:即开始时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称之为涂鸦;渐渐从涂鸦的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然

而仍看不出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象征符号表达直观感受画实物对象;最后达到具备写实能力。

根据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和观察,儿童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涂鸦期;大约在1~3岁。②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5岁。③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④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环境的影响。对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来说,教育,或称环境熏陶,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尤为突出。儿童6、7岁以前学的东西,常常终身不忘。许多人认为,学习某种东西有一个最佳时期。4岁左右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必要的音乐、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阅读和外语教学也如此,这个年龄的儿童虽然不识字,但通过语言传授,他们会很容易地记住并背诵。WWw.zj09.COm

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14年,美国有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赛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赛兹的儿子。据说他一岁半开始受教育,3岁就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居然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成绩。6岁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点编入一年级,可是,到中午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是3年级的学生了,而且当年就小学毕业。7岁因入中学年龄不够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因为古今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8岁他进了中学,各科成绩出色,尤其数学出类拔萃。很快中学的教学内容他都掌握了便退学自修。9岁、10岁两年自学,11岁进了哈佛大学。

这种例子我国也有,少年攻读大学课程,这就是世人说的神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不少成绩卓著的儿童。自古说:“10岁神童,15才子,一过20就是凡人。”所谓神童并非超凡之人,儿童在某些方面较早地显示了才华,说明他们是经过早期教育智力聪颖的人。有些人小时候成绩突出,成年以后就一定成大器吗?那还要看个人努力的程度。也有不少伟大的人物是大器晚成的,像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就是一个例子,他早年曾是个木工,57岁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90多岁时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

目前不少家长盼子成龙,看到孩子能画几笔,就到处寻师访友,打听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才,见到孩子能抹两笔国画,偶然出一些笔墨趣味就认为是“神童”了。对儿童画画适当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如果过分宣传,对儿童并无好处。

儿童学画需重视培养兴趣和毅力,因为在教育中,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人格因素。有人查阅中外53名学者(包括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家)和47名艺术家(包括诗人、文学家、画家等)的传记发现,他们除了异常聪慧以外,还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①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地工作;②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③虚心学习、实践,④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成功;⑤争强好胜,有进取心,⑥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

可见积极的人格因素是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各种智力成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人格特征是极重要的。

相关知识

绘画和智能发展的特殊关系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这种绘画有利于智力的培养(掌握正确的观察、思维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重要的应是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绘画与锻炼这几种能力的关系都很密切。在绘画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当然,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讲一讲怎样通过绘画培养这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2.记忆能力。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许多作家、画家、演员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能力,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写作、绘画和表演中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中国绘画传统很强调画家的“默画”能力,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顾闳中一连几夜在韩熙载家窗外偷看他和客人、侍女、姬妾的行乐情景后绘制出来的,显示了画家精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记一样东西,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一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二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观察后默画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看图画书讲故事后默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脑子里会贮存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画临摹画养成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到了儿童绘画晚期,只凭直觉的观察、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相应的理解力。绘画艺术不只靠形象思维,还要伴以相应的抽象思维(分析、比较、概括、取舍的能力),才会有绘画作品的质的提高,才会使儿童绘画向成人绘画顺利过渡。

4.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作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察狮子、罗汉想到舞台的亮相,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活动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5、6岁孩子的有意想象逐渐增长,让他画公园,他能想到公园的花、树、亭子等。儿童的想象是很活跃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让他想象故事的结尾,看图讲故事,都能调动孩子积极想象。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有个孩子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水果(西瓜、香蕉、苹果、桃等),叫“百果树”,这是孩子的创造想象。如果我们成年人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对儿童进行绘画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透过绘画能力可以窥见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所以说绘画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画画不好的孩子是不是智力就差了呢?那倒不能绝对地看待这个问题。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叫做“多智力”的理论。加德纳证实,人的大脑共有6种智力,每一种智力都受大脑的一个“小区”的控制。其中有两种是人们熟悉的,这就是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但人们对其它四种智力就很陌生了。加德纳把它们归纳为:音乐智力、空间直观智力,身体活动智力、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各种智力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因此,所谓“智力”,就是观察、分析、理解信息的综合性混合体。然而,现行教育对儿童进行的“智商”测验,主要通过对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进行测试是缺乏科学性的。儿童智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具备全部智力才能,但及早发现孩子具有哪方面的优势并加以培养,因材施教就可能帮助他们早日成才。

根据观察以及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资料反映,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次序并不会颠倒。不少学者经过研究,把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分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这个时期的特征。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了30万张儿童画来研究,把儿童画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错画期:乱画各种线。②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③对线发生感情时期: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④想表现实物时期:用轮廓线画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故不大像实物。⑤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远近、明暗,会写实。

1943年赫伯特·李德在《透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引用了白特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分期:①涂鸦期:2、3岁。②线:4岁。③叙述的象征主义:5、6岁。④叙述的写实主义:7、8岁。⑤视觉的写实主义:9、10岁。⑥抑制时期:对所画不满而失去兴趣,11~14岁。⑦艺术的复活期:青年期。

1952年维克多·罗恩菲在“创造与心智发展”中的分期:①错画期:2~4岁,从无目的的乱画到有目的的乱画。②前图式期,4~7岁,以图式记号表达自己的意念。③图式期;7~9岁,主观的强调图式的特征。④写实初期:9~11岁,摆脱图式,描写得像实物。⑤拟写实期:11~13岁,表现形似而有孩子式的手法。⑥停滞时期:15岁以后停滞或感到没兴趣。

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分析,尽管分期划分不尽相同,但仍能从中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共同轨迹:即开始时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称之为涂鸦;渐渐从涂鸦的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然

而仍看不出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象征符号表达直观感受画实物对象;最后达到具备写实能力。

根据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和观察,儿童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涂鸦期;大约在1~3岁。②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5岁。③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④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环境的影响。对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来说,教育,或称环境熏陶,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尤为突出。儿童6、7岁以前学的东西,常常终身不忘。许多人认为,学习某种东西有一个最佳时期。4岁左右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必要的音乐、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阅读和外语教学也如此,这个年龄的儿童虽然不识字,但通过语言传授,他们会很容易地记住并背诵。

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14年,美国有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赛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赛兹的儿子。据说他一岁半开始受教育,3岁就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居然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成绩。6岁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点编入一年级,可是,到中午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是3年级的学生了,而且当年就小学毕业。7岁因入中学年龄不够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因为古今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8岁他进了中学,各科成绩出色,尤其数学出类拔萃。很快中学的教学内容他都掌握了便退学自修。9岁、10岁两年自学,11岁进了哈佛大学。

这种例子我国也有,少年攻读大学课程,这就是世人说的神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不少成绩卓著的儿童。自古说:“10岁神童,15才子,一过20就是凡人。”所谓神童并非超凡之人,儿童在某些方面较早地显示了才华,说明他们是经过早期教育智力聪颖的人。有些人小时候成绩突出,成年以后就一定成大器吗?那还要看个人努力的程度。也有不少伟大的人物是大器晚成的,像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就是一个例子,他早年曾是个木工,57岁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90多岁时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

目前不少家长盼子成龙,看到孩子能画几笔,就到处寻师访友,打听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才,见到孩子能抹两笔国画,偶然出一些笔墨趣味就认为是“神童”了。对儿童画画适当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如果过分宣传,对儿童并无好处。

儿童学画需重视培养兴趣和毅力,因为在教育中,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人格因素。有人查阅中外53名学者(包括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家)和47名艺术家(包括诗人、文学家、画家等)的传记发现,他们除了异常聪慧以外,还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①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地工作;②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③虚心学习、实践,④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成功;⑤争强好胜,有进取心,⑥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

可见积极的人格因素是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各种智力成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人格特征是极重要的。

揭秘运动与孩子智能的关系


为了保护孩子,让幼小的宝宝尽量少动,殊不知,正在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幼儿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均有对宝宝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神经系统以及各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运动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而肌肉带动骨骼一起运动,又能使神经系统反应更加敏捷,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的智能发展总,动作发展占主导地位。因此幼儿运动能力常被作为测量智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周岁内的宝宝,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经常进行活动,能使大脑的反映更加灵敏。同时,还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促进大脑的发育。日本“早期发展协会”的创造者井深胜先生也认为:“运动的基本技巧一定要在婴儿期进行训练,否则就太晚了。”

等宝宝进入周岁以后,他们也开始经历着学步、四处走动的重要阶段,经历这个阶段,他们可以更加主动地接触各种食物,从各个方面认识事物,从而扩大视野和认识范围,如此就能促进幼儿空间知觉和思维活动的萌芽和发展。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教宝宝学步的过程中,尽量少用或是不用学步车,孩子由抬头、翻身、滚动到爬行是锻炼孩子身体技能协调性的必经阶段,而爬行,是锻炼宝宝小脑发育的必经过程。爬行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与骨骼,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孩子无穷的乐趣和好奇心,因此,作为家长,不应该怕孩子摔着了,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地发育和成长。

其实,宝宝运动的每一步发育都是其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阶段,发过来又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站和走不仅需要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还需要有肢体的协调动作和身体重心的移动。因此,宝宝的站、行在促进大脑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小脑的发育。而当宝宝学会自我走动时,能够自己亲自去体验,就可以使感觉器官所接受的刺激增多,从而对智力发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宝宝爱玩的天性,也可以在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同时,增进宝宝的智力发育。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曾在《国民报》上撰文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和说话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发展。他还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5岁的儿童中,爱玩耍的孩子大脑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多为幼儿创造动作、运动或是玩耍的机会,让宝宝在实践中、在快乐中完成与大脑和思维有关的系列动作,从而提高宝宝的识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等多方面的智能。

4-5岁幼儿人际关系智能发展


但我们不能因为4岁幼儿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否认在他们同伴群体中会产生纯洁的友谊。4岁幼儿对朋友的理解是肤浅的,他们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人。当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是你的好朋友时,他们的回答多是我们常在一起玩。时空的距离促使他们能直接接触,在行动和认知上产生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了最初的友谊。

在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的同时,要让做出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的合理权益要得到维护,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谦让。同时还应让接受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不能永远接受他人的谦让,否则会形成依赖他人或贪图便宜的心理习惯。

要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尤其在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体验。如在医院里,扮演病人的孩子就必须按病人这一角色的要求做出言行,角色的需要迫使他走出自我中心。再如纠纷与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而冲突的自主解决过程就是对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过程。成人过度的直接干涉将剥夺幼儿的发展机会。

从3岁起,儿童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在接触中,结交朋友,培养集体感和生活自理能力。独生子女入园都会面临合群的问题,所以未入园前要做点准备,如在家中凡是好东西每人都有份,谁也不许挑。不让孩子受特殊的优待,这样入园后就能适应。为避免孩子在集体中难堪,要培养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则入园后因不会吃饭,尿了裤子等小事被小伙伴嘲笑而变得害羞,不合群。

有意带他找邻居同龄小朋友玩,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先把自己的玩具同别人交换,不可硬性夺过来,让他渐渐学会一些交往技巧,再慢慢扩大他的交友范围。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畏缩、躲避、爱哭泣、不敢与人接触,这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些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过分保护,使孩子胆小怕事,遇事行为退缩。更有甚者,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干脆让孩子留在家里,到上学时才开始与人交往,这样与人相处就更加困难。孩子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对他今后的学习和事业都有影响。3岁还来得及开导,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开朗、活泼、善于与人相处的良好性格。

大动作发展与专注力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手脚动作不灵活,等进入需要较长时间坐着学习的课堂环境后,老师就会觉得孩子很懒散或是学习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其实,对这些大动作发展不良的孩子来说,有些时候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察觉孩子专注力不足时,可能需要考虑孩子的大动作发展是否良好,如果大动作不协调或是身体肌耐力不足,就要利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来改善,因为唯有“背景姿势”基础稳固了,孩子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专注力。

大动作发展与专注力有什么关系?

所谓大动作发展,就是指身体的大肌肉通过肩膀、关节、躯干、四肢、膝盖等部位表现出爬、坐、走、跑、跳等大动作的能力。

身体的大肌肉及关节就是负责稳定身体姿势的基础,也就是“背景姿势”,背景姿势的好坏,对于将来学习及专注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小朋友准备拿笔写字时,不是只有手部一个动作,还包括他的肩膀姿势、他的手臂要放在何处、脚要摆在哪里、背部要如何挺直等,只有这些大动作都到位,他才能有办法或能力用稳定的姿势来做写字这件事。

所以,如果大动作发展不良,例如坐姿不正、手无力、肩膀歪斜,那么小朋友就没办法专心看老师上课,手眼也无法协调,这样一来,字就写得不漂亮,或无法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作业,同时也让老师觉得他不够专心,缺乏毅力。

大动作发展落后3个月以上要注意

受到环境及先天肢体发育的影响,每个孩子大动作发展的速度都不太一样,有的可能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不过,原则上还是要符合一般的生理发育规律,例如:2岁的孩子应该会自行上下楼梯,4岁的孩子可以单脚跳一下等。

如果孩子的大动作能力落后同年龄孩子3个月以上就要注意了,因为大动作是精细动作的基础,只有大动作发展成熟了,接下来的精细动作,例如堆积木、画图、写字等,才有办法做得很好,所以,如果孩子有明显的大动作落后的现象,父母应该积极找出原因。

各年龄段孩子的大动作发展量表

年龄发展项目

1岁双手扶着家具会走几步。

妈妈双手拉着会移几步。

扶着物体自己站起来。

2岁会自己上下楼梯。

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一脚站立另一脚踢球。

3岁会手心朝下丢球或丢东西。

不扶东西双脚离地跳。

4岁不用扶着人或栏杆可以自己上下楼梯。

不扶东西能单脚跳一下。

5岁能以脚趾及脚跟相接向前走2~3步。

不扶东西能单脚跳5次以上。

6岁不扶东西能单脚平稳站立10秒钟。

能双脚合拢跳远45厘米以上。

7~9岁能够跳绳,次数从少到多。

能够骑自行车。

10~12岁能够将之前的大动作能力表现得更好,例如跳绳速度加快、跳得更远、技巧更好等。

注:目前临床上极少定出7岁以后会出现的大动作标准,因此,7岁以后仅以质量或效率的提升作为参考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