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在乎孩子在绘画中使用的颜色和形象

从妈妈们的提问里可以看到,通过孩子画中的颜色和形象来推测、判断孩子心理,担心孩子性格是否正常的家长比预想的要多得多。我感到出乎意料的同时,不禁为此而叹息。家长来信中的问题有:只使用粉红色、红色和白色的孩子性格如何?孩子爱用黑色和紫色,我们要不要担心?一个男孩子却只用红色和粉色,是不是有需求没被满足,或是有挫折感呢?……其中还有这样的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是能画出漂亮的圆的身心健康的孩子,但妈妈竟然说看到孩子画的圆,会感到不寒而栗。

妈妈对于孩子绘画方面的担忧,大概是来自那些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知识。通过画来做心理判断、心理诊断,或是对精神状态进行观察,这样的研究确实存在。但最好还是让专家来做这件事吧。这样的诊断对精神病人是否适用我们姑且不论,我认为它至少不适用于健康成长的孩子。当孩子画出一些点点、圆圈的时候,妈妈们不要再对这些一一计较,而是多“听听”孩子们的画吧!

任何颜色,一种就够妈妈们也没必要对孩子使用颜色的方法过于计较。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颜色感兴趣,对改变颜色的方法感兴趣,到5岁的时候,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于是开始对有颜色的水着迷。孩子到了五岁半、六岁左右,才开始有兴趣把自己的画分区上色。

在此之前,颜色对孩子来说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孩子会拿起手边的任何绘画工具,不管什么颜色的签字笔也好,蜡笔也好,即使只有一个颜色,也会接连不断地画下去。健康成长的孩子,画画时不会介意使用什么颜色。如果孩子开始在乎颜色,那么妈妈就首先应该放弃对于颜色的过分挑剔。

相关推荐

躲藏在宝宝脑袋里的五大才能


从宝宝行为看天赋

年龄:从出生到1岁

你的宝宝要比他看起来聪明得多。很久以来,由于婴儿的运动系统发展缓慢,心理学家一直以为婴儿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简单的。对于一个还不会走路或者说话的婴儿来说,你当然不能用测量成人心智的方式来测量他们的心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更好的了解婴儿的方式。通过这些新的方式,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心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跟很多父母的感受一样。

所有的脑,无论老幼,都拥有各种天生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宝宝具有很多天生的能力。虽然宝宝缺少经验、知识,但是他们天生就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外部的各种刺激信息进行组织以及如何应对。他们天生就能寻找各种经验,帮助他们发育中的脑来适应周遭的环境。或者,更简单一点儿说的话,宝宝的脑天生就懂得如何从这个世界中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的脑发育过程只需要一个"足够好"的环境(以后会需要得更多一些),这个环境中当然要包括一个称职的(尽管可能不是完美的)看护者。

宝宝到底知道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虽然他们不能用语言告诉我们,但是研究者仍然能用一些特别的方式向宝宝提问,了解他们的各种认知能力,并得到答案。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非言语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婴儿甚至是新生儿的内心世界。

在刚出生的时候,尽管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但是立即就能够吮吸乳头。不久以后,他就能转头,调整目光来注视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这两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例如,当你的宝宝吃奶的时候,如果发生了某件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并且他希望这件事再发生一次,他就会吃得更起劲儿。还有,如果在宝宝吃奶时,给他播放妈妈说话的声音,要比播放另一个妇女说话的声音更能使他使劲儿地吃奶。这些就是我们了解婴儿的方式。由此我们发现,从一出生开始,婴儿就能够识别妈妈的声音。

跟成人一样,宝宝也会觉得无聊。在宝宝盯着某个东西看了一会儿之后,他会掉转头,去看别的更有趣的东西。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注视某个场景的时间来判断婴儿是否对这个场景有兴趣。如果这个场景包含一些让宝宝吃惊的事物,他就会看得更久一些。

婴儿的这种反应模式使我们了解到婴儿能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如果你给宝宝看一系列猫的图片,当中插入一张狗的图片的话,这张狗的图片就会引起宝宝的注意,使他看得更久一些。这就表明,婴儿能够区分猫和狗--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很难用编程的方式让计算机也学会这种能力。>>宝爸妈第一任务——发现宝宝的天赋

育儿问答:10分钟内有问必答,快来试试吧!>>

友selenayao问:什么是右脑开发,婴儿时期的宝宝有必要接触这方面的教育吗?

特聘专家李曼(向她提问)解答:右脑开发就是使用各种适合右脑工作的方法来激活右脑,使右脑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挥。开发右脑中隐藏的丰富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高速的右脑记忆能力、快速的理解力、正确的直觉能力。

宝宝潜能开发从婴孩期开始

通过利用这些简单的方式,研究者识别出了1岁以前的婴儿就已具备的5项天生能力,我们把这些天生的能力称为"天赋"。

天赋1:婴儿能够识别特定的事件是常见还是罕见的。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弄明白哪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时能够组成一个词,然而在说英语的时候,人们很少在词与词的交界处停顿,这就给词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不过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来判定哪些词会更常出现。当宝宝听到"宝贝"这个词的时候,他怎么才能分辨出这个词是"宝"字加上一个"贝"字,而且"宝"的音要比"贝"更长呢?有一个线索就是"宝"这个字与"贝"这个字一起出现的频率要比"宝"或"贝"单独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一般来说,婴儿的确是这么学习的。有一个设计巧妙的实验可以验证这种看法。研究者造出4个无意义的词,每一个词都包含了3个音节(例如bidaku),然后把这些无意义的词随机呈现给8个月大的婴儿。在词与词之间是没有停顿的。当婴儿已经熟悉这些新词之后,研究者或者给他们呈现一个刚才听过的无意义的词,或者呈现一个刚才没有听过的、把刚才听过的词的音节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后得到的新词(例如kudabi)。研究者发现,尽管新词和听过的旧词都是由相同的音节组成,但是,婴儿听到新词时注视朗读者的时间要显著长于听到旧词时的注视时间。研究者认为,由于婴儿已经听过所有的音节了,所以婴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效应表明,他们已经熟悉了音节最初的那种组合方式了。这种识别事件发生频率的能力,其实在很多动物身上都有。这种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能力,婴儿能够解决诸如"我最有可能在哪儿马上找到食物"这样的重要问题。

天赋2:婴儿能利用巧合来判定因果联系。在语言能力发展起来后,两岁半的幼儿能够作出明确的因果表述,例如"因为他饿了,所以他去翻冰箱"。而在此以前,小婴儿似乎就已经觉察到这种因果联系了。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把一部手机悬挂在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的床边,并用丝带把手机跟婴儿的一条腿绑在一起。当婴儿踢腿的时候,手机就会动起来。婴儿对这个"新玩具"非常着迷。另一个实验用的同样是手机,但是跟婴儿的踢腿没有任何关联。与后一种情况相比,婴儿在前一种情况下笑得更多,看得更久,经过几分钟的训练之后,他们踢腿的次数更多了。3天以后,当他们看到第一次看到过的那部手机时,即便那部手机已经没有系在他们的腿上了,他们仍然会踢腿(看到别的玩具则不会)。因为踢腿是想要使手机动起来的一种特定反应,所以,这些婴儿似乎在学习一种最基本的因果联系。这种利用同时发生的事件来判定事物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的能力,是人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的一种重要能力。

天赋3:婴儿能够区分主体和客体,并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应对。婴儿跟成人一样,知道物体应该是整体的(物体的所有部分都聚集在一起)、固态的(其他的东西不能穿过该物体)和连续的(该物体的所有部分都与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只有当某个东西接触到这些物体的时候,它们才会移动。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小于18个月的孩子不能理解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指当你看不见某个物体的时候,你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开拓者让·皮亚杰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婴幼儿研究方法的革新,研究者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孩子1岁以前,如果某个物体不具备上述特征,即不是整体的、不是连续的、不是固态的或者不是永恒的,他们就会盯着看得久一些。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让5个月大的婴儿看一辆从坡道上滑下来的汽车。有一块幕布挡在坡道的中间。原来,当实验者把一个箱子一样的障碍物放到幕布的后面时,5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可以预期这个障碍物会阻挡住下滑的汽车。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当实验者偷偷地通过一扇活动门把障碍物移开时(由于幕的遮挡,婴儿看不到后面),汽车下滑没有被阻挡,一直滑到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盯着看了更长的时间。这就表明他们发现,那个箱子一样的障碍物不是固态的,所以他们很惊奇。采用同样的测试方法,研究者发现三个半月大的婴儿就已经能够思考被其他物体遮挡住的物体了。

婴儿还能识别主体,知道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外力就可以移动。例如,手总是属于主体的。如果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一只手伸出来去拿两个物体中的一个,那么,他们似乎明白伸出手的人想要拿哪个物体。当两个物体的位置被调换以后,如果手仍然伸向上次的位置(但是物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物体了),婴儿会盯着看得更久一些。相反,如果用一根棍子伸向那个物体,在同样的情况下(位置调换,物体不同了)婴儿不会感到惊奇。这是因为在婴儿看来,棍子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的一部分。

跟成人一样,婴儿也愿意赋予某些物体以生命。研究者曾让婴儿观看一段影片,内容是一个圆环似乎要追逐另一个圆环。婴儿凝视"第一个圆环跑开了(没向第二个奔去)"的时间比"第一个圆环直接跑向第二个"的时间长。

天赋4:婴儿会将事物归类。当3个月大的婴儿看过一系列男性的面孔之后,他们看新的男性面孔的时间会更短,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看男性的面孔。这时如果有女性的面孔出现,他们会看得久一些。即便照片上的女性没有头发,结果仍然如此。婴儿似乎是靠面部的特征而不是发型来区分男性和女性。这些类别的概念跟婴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跟男性面孔相比,大多数婴儿更愿意看女性的面孔--除非他们的主要看护人是男性。

婴儿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比较大的概念,如动物、水果;另一些概念则掌握得晚一些。在经验的影响下,各种概念的边界(从语言的语音到面孔的感知)都与孩子所处的特定环境相匹配。但是,没有人曾刻意教过婴儿如何对事物进行归类,这种策略是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头脑中的。这种能力为成人的归类能力提供了最原始的基础。通过这种能力,人们才能敏感地思考新出现的物体和人。同时,就像我们将在第20章看到的那样,这种能力也是刻板化和偏见的根源。

天赋5:婴儿会对周遭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忽略大部分无关的信息。正如你可能已经看到的一样,婴儿对信息的选择能力不像成人那样强,很多东西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但他们仍然拥有独特的、自动化的信息筛选能力。婴儿对人类的声音、面孔和移动的物体都会进行关注。在出生30分钟后,婴儿就开始对面孔表现出偏好;2天后,开始对人类的声音表现出偏好;3个月以后,他们开始注意到与周围的其他物体明显不同的物体,例如一堆黑色圆环中的一个红色圆环。

从婴儿很小的时候开始,看护人就开始影响婴儿的注意方向了。早在4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开始跟随成人的目光。到了12个月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朝向并注意别人正在指着的事物。无论什么年龄,集中注意力都会极大地提高婴儿学习特定事物的能力。在关于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中,如果给模型提供一个信息优先权的初始指令,这些指令就能为模型的学习提供指导,使学习过程朝向特定的任务。例如,对婴儿来说,对人类声音的天生兴趣能帮助他们学会语言。所有这些天生的能力都会帮助婴儿的脑如蒲公英一般成长,成人只需要提供各种普通的刺激就行了

上述5种能力是人脑正常运作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实际上,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上述这些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并且经常在起作用。有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计算机或者汽车看作是有意识和特定目的的(通常是在它们"罢工"的时候),并把它们当成有生命的东西。例如,当某位棒球投手穿了某双特别的袜子又赢得了三场比赛时,他就会在任何比赛中坚持穿这双袜子,因为他从偶然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中"得出了因果关系"。

我们的很多研究证据都来自3个月大的婴儿。这其实是有原因的:更小的孩子很难接受测试。根据已有的证据,我们认为,这些能力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至少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具备了某种雏形。不过,这些能力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还是出生后不久就学会的,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一方面,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婴儿都要依赖这些能力,并在此后的生活中继续使用;另一方面,这些认知能力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和成熟,所有这些能力都会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过去的观点认为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有可能朝着任何方向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一样的画面,使我们不得不怀疑过去的观点。现在,我们认识到,情况可能与过去的观点相反,婴儿的发展是有某种倾向性的。婴儿早期所拥有的认知能力是其脑发育的必要条件。模拟脑的工作方式的计算机研究者也证实,虽然特定的倾向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对我们造成阻碍,但是它们的确是模拟程序得以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他们相信,只有具备了某种先天倾向性的学习机制,人脑才能最终发育成熟。

正是由于这些核心的能力,孩子们的脑在发育过程中会随时准备学习如何适应环境。这种能力使孩子们能在任何环境下成长。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物种在各种环境下都得以存活,我们已经进化出了学习和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所以,有倾向性的学习机制通常要比没有倾向性的、一般性的学习机制更优越。这些先天的倾向性使婴儿的脑能够学会很多东西,但不是任何东西。

早教知识:宝宝小微笑隐藏大秘密


宝宝的成才不止是生理学上的,心理状态上也在渐渐地完善,出世后几个月至一岁的時间里,更是宝宝刚开始学好表述心态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中,不一样成长过程宝宝的心理成长又各具特性,因此爸爸妈妈不一样阶段应当对宝宝开展不一样的正确引导。宝宝小微笑隐藏的大秘密有哪些?

许多 情况下宝宝还不知道怎样表述她们要想的要求,可是诸位爸爸妈妈知道吗?即便一个微笑,还可以讲解宝宝许多 念头的哟,不相信?大家讨论一下不一样年龄层宝宝微笑身后隐藏的秘密,看一下她们想根据微笑来表达什么呢?宝宝小微笑隐藏的大秘密有哪些?

2~3个月的宝宝:期盼抚摸和玩乐的情况下……

这一个月的宝宝早已刚开始了解周边的自然环境了,喜爱爸爸妈妈的抚摸,也刚开始学好玩了。因此这个时候,假如许多人真诚地逗他,他就会乐滋滋的笑起来。假如跟宝宝玩的情况下他高兴得很开心,表明他喜爱这类抚摸的方法哦。

因此当宝宝处在这一年龄层时,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跟与宝宝玩乐,能够 把宝宝抱起来,让宝宝跟自身对望,尽可能使他见到自身丰富多彩的小表情,他就会刚开始效仿爸妈的小表情了。另外,要常常抚摩相拥宝宝,使他感觉微笑是能够 换得爸爸妈妈的抚摸的,宝宝就会更喜欢笑了,那样也协助宝宝向着健康平安的方位发展趋势心态。

3~4个月的宝宝:吸引住爸妈专注力的情况下……

这一个月的宝宝刚开始学好根据微笑来吸引住爸妈的注意了。假如宝宝的微笑的情况下爸爸妈妈也会对他笑,跟他发言歌唱,宝宝就会感觉很快乐。这个时候的宝宝尽管还不会聊天,可是他便是用微笑而言:“宝宝我很喜欢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呢!”

因此处在这一年龄层的宝宝想要微笑吸引住爸爸妈妈的留意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给与积极主动的答复,微笑地对宝宝聊聊天唱唱歌,或是亲亲抱抱小宝宝,让宝宝感觉他那么做爸妈会很喜欢他,那麼宝宝就会更为善于微笑,这也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的心态成才。

4~6个月的宝宝:对外部有反映的情况下……

这一个月的宝宝会常常“嘿嘿”哈哈大笑,当家人叫他的名字时,他会非常高兴地笑起来,它是小宝宝在答复家人的召唤呢。可是,这个时候的小宝宝心态转换非常快,不久仍在开怀大笑的他将会会忽然由于某事情使他不开心了,他就刚开始痛哭大吵大闹向爸妈大声强烈抗议了。

因此这一环节,爸爸妈妈还要多花一点时间和宝宝一起玩乐,多观查他,掌握宝宝的要求,在他想吃东西想玩耍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考虑,防止宝宝痛哭大吵大闹。宝宝小微笑隐藏的大秘密有哪些?

6~8个月的宝宝:积极效仿爸爸妈妈的情况下……

一岁后的宝宝也渐渐地听话了,早已拥有基本的幽默风趣和明显的融进周边环境的心愿,因此他会刚开始积极效仿爸妈的一些个人行为和小表情,为此来得到爸妈的留意。当宝宝的效仿获得爸妈的夸奖的情况下,宝宝就会开心地笑起来。

因此这一环节,爸妈除开要积极地夸奖宝宝的效仿主要表现,也要留意用各式各样的小表情和语气来协助宝宝学习培训大量的心态。宝宝的榜样获得夸奖了,也会更为兴高采烈效仿别的小表情了。

8~10个月的宝宝:期盼赚取称赞的情况下……

以便吸引住爸妈的留意,这一个月的宝宝不仅会常常笑,还会继续为家人做一些小小演出,例如舞蹈、识字这些,用这种来获得家人的称赞。宝宝也已不对许多 之前喜爱的游戏那麼痴迷了,也刚开始对爸爸妈妈较为“冷淡”了。

当宝宝善于演出的情况下,家人要积极地答复,浮夸“宝宝太棒了真聪慧!”这些,那样宝宝会很开心呢。并且爸爸妈妈能够 多跟宝宝玩一些表情游戏,让宝宝小表情更为丰富多彩。

10~12个月的宝宝:刚开始学好观查的情况下……

这一个月的宝宝刚开始把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爱的人和小玩具上,当他观查到小玩意的情况下,他就会开心地笑起来,仿佛在告知爸爸妈妈他很喜欢这一小玩意。

宝宝小微笑隐藏的大秘密有哪些?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能够 有目的地区宝宝去逛一逛商场,使他可以观查到大量新鮮的物品。但是常常指向一个小玩具问宝宝“爱不爱它呀”,正确引导宝宝观查和表述他的心态。

什么决定宝宝的性格


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每个宝宝都是一朵独特的小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芳香。我们常常会发现,宝宝和宝宝真的不一样,轻声哭、开心笑、天真的发呆、无忧无虑的撒欢……而性格,就像七彩的花,缤纷绽放。

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性格,从婴儿开始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对此,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气质随着宝宝日后在成长中的实践,慢慢就养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根本性格”——最真实的性格

“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谁会影响宝宝的性格?

性格的形成是个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人则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0~1岁的宝宝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而每天烦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照顾过程中,成人的性格特征、育儿方式、待人接物、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如一个温柔细致,做事有条有理的成人在育儿过程中就会表现得细致周到,呵护有加,这就可能影响到宝宝,使他也表现谨慎细心的性格特征,而性格风风火火的成人也可能会影响宝宝,使他变得外向活跃,不拘小节。可以肯定地说,宝宝的照料者,也就是和宝宝接触最多的人,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宝宝还在不断地长大,在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还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近年来,一些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告诫父母要关注3岁前的宝宝,因为他们的研究显示:在3岁前,宝宝的性格就已形成。

Tips:

母爱可改变婴儿性格和心理

英国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给婴儿多些亲吻、拥抱,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藏在李光耀童年中的育儿真理


“小时候,我们取乐的方法很简单……然而我们的时间却大部分花在比较粗野的游戏上……这些游戏,能培养一个人的战斗精神和争取胜利的意志。我不晓得这是否为我日后从事政治活动预先做好准备,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倒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李光耀

育儿头条第2期作者/小蛇

91岁的李光耀离开我们了。

也许你对他慓悍的一生早有耳闻;也许你不并认同,甚至是强烈反对他那些偏激而强硬的政治理论;也许你是从漫天飞扬的有关他逝世的消息中才开始了解这个人……但是无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作为近代亚洲政治界的传奇人物之一,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在国际政坛上曾经放射出的耀眼光芒——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然而作为一个妈妈,相信我们更感兴趣的问题点在于:如此慓悍的人生是如何炼成的?

从一介“愤青”到正式走上政坛,李光耀的身上始终笼罩着与众不同的眩目光彩。作为工会领袖与政府公然谈判;以鲜明的政治立场赢得全民支持;作为国家首脑领导新加坡独立;拒不接受欧美的即定价值观,独辟蹊径建立“亚洲价值观”;强硬推行创立公积金制度、廉政公署、教育改革……;在30年内领导新加坡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李光耀的一生,深刻诠释了老罗的那句著名语录:“慓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一个伟大人物的养成必然有其不一样的过程,抛开李光耀曾经显赫的家族基因和高大上的英式教育经历,也许,我们也可以从他的童年经历中窥得一二痕迹。

因此,小编费尽心力找到了李光耀的回忆录,试图从他对童年经历的点滴描绘中,寻找一个不完全的“慓悍人生养成记”,以供各位宝妈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参考。

童年时期的李光耀

“小时候,我们取乐的方法很简单。我们捉蜘蛛,也捉褐色的身体光滑的‘叩头虫’。这种虫的习性很怪。当你把它放在火柴盒上按它的背时,它便会磕头似地敲响火柴盒,发出‘托托’的声音。我们的乐趣就在看谁的‘叩头虫’发出的‘托托’声最大。然而我们的时间却大部分花在比较粗野的游戏上。

我们斗打架鱼。我们通常在樟宜路两旁的浅沟里抓打架鱼。抓鱼时用的是一种用柳条编制的‘畚箕’。筑路工人用它来搬运泥土,我们却用它来抓鱼,然后把鱼装进玻璃瓶子里。打架鱼身长25毫米到40毫米,呈深红和紫色,一被激怒就把鳍张开,展现出耀眼的红、橙、蓝三色,异常美丽。我们把两个各装着一条打架鱼的玻璃瓶并排放在一起。两条鱼一触目,搏斗的本能便引发出来了。接着,它们仿佛跳起战舞,拍打着鳍,摆出准备战斗的姿态。这时候,我们便把这一条倒进另一条的玻璃瓶子里,让它们厮杀到其中一条惨败而逃,在惊慌失措中,身上耀眼夺目的色彩顿时消失。打胜的那条鱼的主人,把打败的那条当战利品,其实并没有什么战利品可言,因为它全身伤痕累累,不但鳍被咬断,连身上的肉也一大块一大块被咬掉。经此一败,它的战斗精神很难恢复过来。

我们也斗风筝。我们用两根细长的竹片和特别的风筝纸,自己制作互斗用的风筝。要做一只轻盈而能操纵自如,又均衡得当,不会侧向一边的风筝,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把风筝线拉在两根木杆之间,把掺了碎玻璃的浆糊小心地涂在线上。碎玻璃越粗糙,越呈砂砾状,涂在风筝线上时,就越有可能割破自己的手指,也越有可能割断对方的风筝线。斗风筝的目的就在于此。断线的风筝飘落地面时,谁捡到就是谁的。后来,我在剑桥大学念书时,才得知罗马法把这样的风筝称为‘无物主的财物’。

我们比赛陀螺。陀螺是从店里买来的,最贵的一种用硬柚木制成,经得起对手陀螺的撞击,不会留下任何深凹痕。为了增强陀螺的防卫力量,我们用铜制图钉给陀螺的外表钉一层装甲,使它能挡住对手的攻击。

我们也比赛弹子。在一片坚实的沙地上,我们挖三个排成一线的洞,以便轮流把弹子弹进每一个洞里。比赛的时候,是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把弹子放在适当的位置,然后用右手食指把弹子弹出去。你也可以攻击对手的弹子。如果弹子靠近洞口,你尽可以用自己的弹子大力把它撞开,最好是把它撞破。便宜的弹子通常是用灰泥做的,也有用水泥和石膏混合做成的。这种弹子一经撞击,很容易裂成两半。只有贵的那种,是用坚硬的石块或是真正的大理石做的。

这些游戏,能培养一个人的战斗精神和争取胜利的意志。我不晓得这是否为我日后从事政治活动预先做好准备,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倒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何况我们并不软弱,也未被宠坏。”

小编点评:

好斗是男孩子的天性,每个男孩子一生下来就像一只随时准备战斗的小公鸡。对于男孩子们小时候玩过的许多比赛的游戏,相信我们的大脑里还留有些许记忆。神奇的是,绝大多数游戏,从形式到规则,都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无需复杂的游戏设定,也无需伤脑筋去寻找适合孩子的即定游戏,更无需为他们设立游戏方式和规则……你要相信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所以,别再忧心忡忡,也不必指手划脚,从你的语言中抹去那些“你不会”、“这样不对”、“我来教你”……从这些自发创立的团队游戏中,孩子们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

别小看你眼中的这些幼稚游戏,孩子们正是从中建立最初始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公平的竞争意识、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标配”。

当然,不是每一个独立玩耍的孩子都能成为李光耀,但是至少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当年我没有花哨的衣服和鞋子,今天我的孙子却样样有。他们所穿的轻便运动鞋,仿照成人所穿的最新款式,鞋后跟还装上电池和灯泡,能够发出绿色、琥珀色和红色的闪光。我这一代人所穿的是简单的树胶底帆布鞋,每双四五角钱,多数是本地鞋厂制造的。后来,霸打鞋公司生产了一种质地较好的胶鞋,每双一块钱。每年正二月华人农历新年到来之前或是年中,如果幸运的话,父母亲就会到密驼路的鞋店给我买双质量很差的本地制造的皮鞋。鞋内底,甚至那未外露的后跟,都是用硬纸板充数的。如果皮鞋给淋得透湿,就会扁松开来。

当年的世界比较简单。我们不穷,也不富裕。我们没有大量的玩具,更没有电视机,要使自己富于机智,得靠多阅读和发挥想象力。这对我们的求知大有帮助。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图书可供儿童借阅,而且书的价钱又很贵。我通常购买廉价的惊险小说,并追读哈里·沃顿和比利·邦特等一伙男童在格雷菲尔斯的奇遇故事。每个星期五,我总是怀着热切的心情,等待从英国开来的邮船开进丹戎巴葛码头。邮船载来英国的杂志和画报,这些出版物的价钱并不便宜。等我稍微长大时,我便开始利用莱佛士图书馆。每次从那里借来的书,可以阅读两个星期。我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阅读,但是比较喜欢西部小说,不大喜欢侦探小说。”

小编点评: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泡在“有求必应”的蜜罐里,少有人能理解那个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极度渴望。没有花样翻新的玩具,没有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阅读成了孩子们了解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且因为阅读物的来之不易,所以兴趣盎然。

当然,这种时代造成的“精神饥渴”不易、也没有必要在现代社会里复制,但是激发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却始终要好过一味地灌输。

翻一翻那些有史以来卓越人士的传记就会发现,阅读几乎是所有“大牛人”的共有“神器”,而他们的阅读习惯,则大多养成于童年时代。

关掉家里的电视,不要贪图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而带来的片刻宁静。陪你的宝贝一起读书吧!绘本、杂志、美丽的童话……不要全盘代劳,给孩子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你要做的只是:适度的引导,耐心的陪伴。

“谈到度假,我们一家人往往到外祖父蔡金鼎坐落在菜市的树胶园木屋去,在那里逗留几天或一个星期。我们乘坐牛车从樟宜路前往树胶园。牛车由两头牛拉着,负责赶车的是外祖母的园丁。牛车的木轮用铁圈箍着,但没有消震器,所以车子在布满辙印的泥路上行走时,总是颠簸得很厉害。50年后,也就是在1977年,当我搭乘协和客机,以三个小时的时间从伦敦飞越大西洋到纽约时,我不知道同机的搭客,有谁体验过乘坐牛车的乐趣。”

小编点评:

很多人把现在的孩子称为“温室的花朵”,出一次门好像古代的皇帝出巡,不仅准备工作繁琐复杂事无巨细,全部行程安排也是极尽舒适,更要跟上一大帮“随从”随时伺候着……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最原始的乐趣。别说是牛车,如今许多城市里的孩子,可能连牛都没见过,但是这样真的好么?

李光耀的童年并不舒服,也不刻意,但就是在那些最贴近大自然的体验中,他可以用心去感受最初的幸福和快乐,也感受到了普通人生活的苦与乐。童年的丰富经历并不是去过多少国家,走了多少景点,孩子们的眼界,往往就在最自然最“原生态”的旅行中得以渐渐开阔。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李光耀贵为一国总统之后还对这段童年经历津津乐道的原因吧。

人的成长道路从来不是一番风顺,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安排孩子们“吃苦”,而是尽量少些掌控,还他们最本真的快乐,最自然的天性。正是在些许苦乐掺半的旅程里,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的际遇。

“我们三餐吃得比较简单,也比较健康。当时没有汉堡包和意大利馅饼之类的快餐,也没有不健康食物和特许经营的餐馆,更没有外国的小甜饼,有的是本地烘制的糕点。每年一次,母亲和阿姨们为了准备农历新年除夕和往后两个星期的节庆所需,会一连几天烘制糕饼,然后把一个个玻璃瓶装得满满的。当年也有本地生产的“和和”饼干,是仿制英国亨特利和帕尔默饼干厂的产品。至于英国饼干,只有英国老板和本地富有人家才吃得起。我们都吃得饱,从没挨过饿。在我记忆中,当年在家里,在渔村里,或是后来(1930年一1935年之间)在直落古楼英校里,都没见过肥胖的孩子。”

小编点评:

孩子的肥胖问题,是很多现代父母心底磨不去的伤。优越的物质条件下,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可乐、薯片、零食长大的孩子,要么小小年纪大腹便便,要么瘦小羸弱营养不良,身材发育健康正常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深知各种垃圾食品的危害担忧不已,一方面面对孩子或渴望或任性的目光不忍拒绝,面对着孩子超越年纪的硕大身影,只能默默自我安慰:“孩子喜欢就让他们吃吧,长大应该就会好的”。

然而,事实表明,自小身材肥胖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恢复正常身材。自小养成的任性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一再放纵自己的欲望,缺乏必要的运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力发育。这不仅仅对孩子的健康和形象毫无益处,更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

许多肥胖的孩子很小时就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即使在长大成人后,也很难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而一再在饮食上毫无节制地放纵,让他们长大以后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也较差,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日后的事业、心理、和人际关系发展。

李光耀一生坚持控制饮食,并崇尚运动,每天20分钟的长跑他坚持了几十年,即使晚年也始终如一。其他如高尔夫、自行车、游泳,都是他热爱并长年坚持的运动。正因如此,李光耀的身材始终保持匀称挺拔,任何时候都展现出极为旺盛的精力,更成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力。李光耀在任期间,在新加坡大力倡导运动理念,让一代代新加坡的年轻人从小养成了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也正因如此,整个国家才始终保持着健康向上的活力。

李光耀的一生,尽管外界褒贬不一,却几乎写满了强悍的印记。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几番起伏和外界的巨大压力,始终领导新加坡坚定地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在世界政治史上划下慓悍的一笔。

无论成绩还是财富,一时量化的数据都难以成为一个人的注解,但是坚强、自信、独立、智慧却永远是生而为人的必备素养。也许,从李光耀的童年回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启示。

——原文部分节选自李光耀回忆录《风雨独立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