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胎教
2021-04-15 爸爸的胎教 爸爸胎教 涂鸦亲子活动画家爸爸解读孩子的涂鸦。
因为儿童在作画时是绝对单纯的、自我的、符号化的,没有任何束缚。而这一点,正是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孩画画,鼓励最重要,再就是给她创造好的条件。我经常买各种不同品种的画本,彩色笔作为礼物,她也最喜欢。至于她画出来的画,我真的觉得在父亲眼里,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们一律拍手称赞,表示赞赏。
画家爸爸解读孩子的涂鸦
1.小胡扬今年四岁。两年前画家爸爸了给她买了一包彩色蜡笔,她一下子就毫不犹豫地画上许多直线斜线,并且满纸涂划。“到底划的是什么意思,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解读。女儿非常喜欢画画,每天画一、二个小时,是她必做的‘功课’,而且画画时候极为自我、极为专心。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吧。”
2.小胡扬画画的经历,到目前为止大致经过了由简单的无意识的涂抹到复杂的有意识的描绘,刻画的过程,一开始她只会画直线或横线,接下来就开始画圆圈,一遍又一遍地画,不厌其烦。“后来她逐渐学会观察,会根据物体的特征画画。在画人物时从一开始的无方向(上下颠倒等)到后来任务和动物的动作、表情的日趋平实。所画的人物和卡通形象可辨性也越来越强。”
3.第一次发现孩子能有意识画画是她二岁多,那天她手里拿着一朵小花。博士妈妈问她,你能不能把那小花画出来,结果她仔细看了看手中的小花,刷地画了条竖线,紧接着在线的顶端又画了个圆圈表示花,画家爸爸和博士妈妈看了非常惊讶。
4.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画画的能力欲望也越来越大,小小的速写本已不能满足她的表现力了。她的“作品”也就逐渐离开画本到处乱跑了。家里的门框、墙壁上到处留下了她的“手迹”。“还好,那时我们住的是老公房,到处乱画无所谓,我反而觉得那房子被她一画,感觉更丰实了。经常我忙了一天看着墙上经常变化的‘壁画’倒真是一种享受和休息。”
5.这是最精彩的一幅,《兔子一家》已被画家爸爸拍成照片收入电脑了。画中兔子一家全家排队,从兔爷爷、兔奶奶直到兔宝宝,人手一支胡萝卜,边走边吃。画家爸爸说“从画面上看,这时她画的动物已有动态、表情,只是手指等细节还不会也没有透视之类的感觉,一切只是通过平面形象来表达。
6.还有一幅画也很有意思。有一次晚饭时她妈妈不知为了什么事批评了她。结果她满心不欢喜,饭后立即抱起画本就画,博士妈妈走近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只见她画了很多动物,个个张开大嘴,露出大牙,她还边画边说“我要画出来咬你的!”。“原来,她用画画来发泄对我的不满情绪。”
7.现在小孩大点了,接触的东西也多了,小时候只是一些玩具娃娃的形象,现在她妈妈经常给她买各种动画书呀,碟片之类的,什么小熊维尼、樱桃小丸子、蓝猫、机器猫等都是她爱看的。她经常边画边编故事,画完,还学自己画中人物动作的样子给我们看,给我们作解释,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
延伸阅读
涂鸦解析
一、不要以成人画的标准评价儿童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
某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家长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家是把孩子画画看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囿于“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所谓“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来要求儿童,近于成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为“不行”。
诚然,儿童画的确是儿童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体现,它反映着儿童本身内在的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儿童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注,需要成人的帮助。
第一,正确对待儿童画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画画动机,了解他想表现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创作,这就要求家长把孩子的画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联系起来;
第二,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首肯和接纳;
第三,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儿童画不要太空泛,也不宜于过分夸大,应该言之有物,就图画本身的表现、长处和进步予以确实的肯定。这样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千万不要由于家长对儿童画的态度不够端正而使儿童产生挫折感,降低或损伤儿童创作图画的积极性。
二、不要一味注重绘画的结果,应该注重绘画的过程。
人们拿起一幅儿童画会轻易地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番。评者不经意,但对孩子本人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教师和家长给幼儿的图画评分,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成人以自己的标准制定了5、4、3、2、1的尺子,给孩子的图画打上“好”与“不好”的烙印,可是孩子一点儿也不了解高低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从表面上评“好看”、“不好看”也好,给儿童画评分也好,都是简单地从画面上评价孩子们的画,是单纯重视绘画结果的表现。
首先,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他的思想的表现,内涵着他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内涵丰富的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孩子自身,最重要的是绘画的过程及其发展历程。重视儿童画的发展过程首先要把注重点放在儿童的绘画活动中,注意他是如何表现其内心活动的,是怎样反映他的周围环境的,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绘画意图,引导他将绘画与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要看重孩子的劳动和努力。不可否认,孩子绘画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差异本身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兴趣和努力程度,特别是他的创造精神;
第三,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可以说评价儿童画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要将孩子的画与范画比较,也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之间的比较上,需要的是珍惜孩子自身的发展变化,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给孩子以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
三、不要让孩子模仿成人范画,培养他们自主作画的能力。
许多家长受模仿画的影响,热衷于让孩子模仿范画,或者代替孩子画画,让孩子模仿家长的画。如果强迫他们模仿,他们就会成为范画的依附者,模仿的工具,自己内在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自我表现的热情受到挫折,从而使孩子的绘画失去活力,变成百万儿童千篇一律的呆板相似画。
既然儿童画是一种表现,就要给孩子表现的能力。我们不主张在孩子绘画过程中直接干涉他,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儿童自主绘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儿童的经验,扩大知识眼界,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比如通过游戏、参观商店、医院向孩子讲解,特别需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2、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些智力技能图画是通过图形和颜色来表现的,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孩子多认识些颜色和图形--包括几何图形和实物图形是必要的训练;平时让孩子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讲故事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给儿童多种形态的图画印象,避免一种模式的束缚。
……
家长指导儿童画应该像对朋友那样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儿童,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达到新的创作水平。
读《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中)
请让你的孩子过一种自然的、与朋友在一起生气勃勃的生活,并请多多体验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把古老的传说讲给他听,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无论多么小的孩子,从由衷的欢笑、快乐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自然、坦率、充满思想感情和活力的作品。
第二章孩子就是画这种画长大的——了解孩子绘画发展的一般规律
1岁孩子的特点: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是手运动的痕迹。
家长注意:让他充分地乱画,不要教他画形状。不要给多种颜色,只给他一种喜欢的颜色。
用具:给他粗的彩色笔、蜡多较硬的蜡笔、3B-6B的铅笔。用挂历纸或大纸来画。
如果已经教了画形状:马上停止,孩子很快会恢复她原来自由的画法。
详细解说:对婴儿来说,随着握铅笔的手的运动,纸被弄破,并出现了铅笔画出的痕迹,他就会高兴地哇哇乱叫,他们把用手使画纸发生变化当作乐趣。1岁半以前,可以通过手的往返运动乱画。留下的通常不是水平状态的横线,而是像半圆弧那样的曲线,由肘到手的长度,大致就是这个圆弧的半径。此时孩子还没意识到自己在画画。1岁半以后,由画大的圆向小的的圆转变。接近两岁,圆的线条变得流畅,当能把手腕当成轴来活动后,就能画小圆了,还能上下来回乱画出纵线条,手的活动开始从手腕往手指尖发展,也能像成人那样拿绘画工具了。此阶段孩子还不会给乱画的东西下定义,问他“这是什么”还为时过早。因此只要给他一张足够大的画纸,使他能自由挥洒。请让他不受形状颜色的束缚,用单色自由地画。
2岁孩子的特点:眼睛随着手移动,可以用语言来解释。
家长注意:还不能让她画脸等形状,妈妈画形状给孩子看也不好。
工具:一种颜色。除了粗彩色笔,还要用细签字笔、圆珠笔、2B-4B铅笔,蜡笔。大纸、小纸都行。如果已经教了画形状:让他回到画圆的时期,可以陪他画。
详细解说:手功能逐步发展,眼睛能注视到手指尖,2岁2-4个月左右,能画出一条有头有尾的线,圆开始能封口了。自己想要画什么的意识开始萌芽,当此意愿遭到侵害时,会猛烈反抗。对自己所画的东西开始能凭自己的想象来解释,但解释经常会变化,这是因为孩子时时都在挑选,比较自己的想象,越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越能把一个圆比作各种不同的东西,所以请不要用不近情理的话对孩子说:“为什么这是妈妈,妈妈不像这样啊!”。孩子画了画以后,请尊重他的作品,他的想象,帮他把他所赋予画的意义记录下来,并写上日期,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画画的变化情况,同时作为他的成长记录,还可以让他挑选自己的杰作贴在墙上,举办小画展供人欣赏。
3岁孩子的特点:一开始就赋予意义地画,向作为人的“表现”的画的转变期。
家长注意:还不能教形状,不要让孩子画人的脸、汽车和洋娃娃。听听孩子用许多的圆和线画的内容。
工具:一种颜色就可以了。买六七种颜色或十二色一套的蜡笔,最多给他三种。还可以用彩色笔、签字笔、圆珠笔、铅笔。采用图画本或是记笔记的纸。如果已经教了画形状:由母亲给她画出3岁孩子画的圆,可以使他对大圆和小圆的线条加以区别。并且,一边给孩子谈经历过的事,一边把圆和线条比作各种各样的东西画给他看。
详细解说:3岁以后,他从一开始就会确定要画什么,按照既定的想法来画,所以画的东西所代表的意义到最后都不会变。但这时还画不好形状,只是把圆比作什么,就一个又一个地画圆。3岁半以后,画的圆就能表现出由点和横线构成的“人的头像”,即孩子给圆、线条,赋予意义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画人的头和脚的前奏(见图15)。3-4岁孩子的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极其象征性的线条把现实事物画出来,此时,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作品横加指责,批评他没有画耳朵,没有画手脚,更不要越俎代庖地教他怎样画。
这期间孩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拟人化表现”,他们认为所有东西都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比如会画出长着鼻子眼睛笑眯眯的太阳。
4岁孩子的特点:终于会画形状了,开始凭想象画画,画中除了头足人,还会出现画了头、躯干、双腿的人。如同商品说明一样,画出的只是杂乱摆着的各种东西。
家长注意:看孩子的画时,不要只看形状,还要认真听孩子讲。把要画的东西放在眼前写生,要等到9岁以后,4-8岁,儿童画画的特征并不是一边观察一边画,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实”如实地画出来,而不管看到的事实是怎么样的。(转下文)
《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读后感(下)
读《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下
工具:虽然可以只用一种颜色,但若孩子想用多种,可控制在六种以内。除细签字笔以外,还可以用彩色笔、蜡笔、圆珠笔、铅笔。蜡笔要用蜡质多,较硬的。如果已经教了画形状:这个年龄画形状不成问题,但不要让他总是画同一种类型的画,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当他的生活体验增多,朋友增多,能尽情地玩以后,他的画也能自然地发展。还要注意多听孩子叙述他的画。
详细解说:不会写字的孩子通过画画,表达出他们逐步认识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画出的人会有所不同,但一定表达了他那一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人”身上的东西,例如:都是从画脸开始,慢慢孩子意识到有脚才能走,所以很快画出了有脚的“头足人”,然后注意到人有身体、手等,更可贵的是他开始慢慢发现每个人的特征,比如画妈妈的长头发、乳房,爸爸的眼睛等。所以家长千万要忍住教孩子画人的欲望,不要随便说“脚不是从头上长出来的,你画的人怎么没有鼻子?”,更不要在孩子的作品上粗暴地添上手,耳朵之类,这样做是对孩子用好不容易才获得的知识做出的表现给予否定,不但剥夺了孩子的认知乐趣,甚至会阻碍他逐步认识世界的能力。凭自己的想象画画。4岁的儿童还能把心中想的内容通过语言与具体的想象联系起来,并画出像样的形状。如可以由“爸爸”这个词来想象自己的爸爸,能够抓住自己爸爸的姿态与特征与其他的爸爸有所区分。印象深刻的东西就画得大。孩子有一种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画大的倾向。4岁半以后的画,就像商品目录一样杂乱无章。
4岁到5岁期间,孩子会在一张画纸上画各种各样的形状,或是把同一形状反复画,象商品目录一样把各种物体罗列出来的画叫做罗列表现,作为整体,他毫无统一感,但听孩子慢慢讲解,才知道在孩子心里画上罗列的东西都是有关联的。到五岁左右,就会逐步发展成为把家里家外用四方形围起来,成为有整体感的表现形式。另一特点是把时间的流逝表现在一张画面上的同存表现,如听了“仙女”的故事后,把不同阶段干不同的事的罗罗都画在同一画面上。
5岁孩子的特点: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画出来,而是只把感兴趣的如实画出。开始有了把事物程度化的“基础线”。能把听到的事所留下的印象画出来。
家长注意:不要说他的形状画的丑。要多听听他用画所表现的关系。
工具:这是喜欢分别用颜色涂抹的时候,请给他十二色一套的绘画用具或蜡笔。如果孩子喜欢用一种颜色,也可以只画一种色。这个时期还是要用蜡质多,较硬的蜡笔,不宜用粉蜡笔。如果已经教了画形状:是画形状的时期,但若总画同一种类型的画,就要多听听孩子的讲解,扩大孩子的生活体验。
详细解说: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不但知道人有的各个部位,还知道了人与这些形状之间的关系,还知道人和衣服之间的关系,能画出穿着衣服的人。由于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所以会画出基底线,基底线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换成了二维世界,成为秩序的基础。另外,无论是家里还是海中,都清晰可见,这就是透视画法,如图22和24。能把从故事中得来的印象画成画,是5岁儿童的特征。多给孩子讲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培养他丰富的想象力,然后他的画也会成为充满故事和想象力的画。
6岁孩子的特点:掌握了基底线的使用方法是事物秩序化。能做把世界抽象化的游戏。
家长注意:绝对不要对孩子的作品做好的或坏的评价。要更多注意与孩子对话,对他的画问:“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不要总开着电视让他看,让他以快乐的生活为主题来画。给他将绘画书,将民间故事和自己记忆中的故事给他听。有时,让他画一画讲故事的画。
7-8岁孩子的特点:基底线变为水平线、地平线。能从前、侧、后三个角度画人像。
家长注意:由于孩子希望能画出一看就能理解的画,所以应当理解孩子的心情,仔细地看孩子的画。
详细解说:到了7岁以后,就不只用线条来画,而是想用线条包围起来的面来表现。
第三章绘画的问与答——大家对下面的问题哪一个感兴趣,可以点播。
1.能够使用合适的颜色画画是在什么时候?
2.要不要纠正双手同时画?
3.不坐着画,而是站着往贴在墙上的纸上画,好吗?
4.要到几岁才能区分红蓝等颜色?
5.孩子总是重叠地涂色怎么办?
6.不喜欢画画,喜欢写字该怎么办?
7.孩子总是求我“画!画!”,但他自己又不想画,怎么办?我可以给他画吗?
8.孩子不喜欢画画,怎样作他才愿意画呢?
9.只画绘画歌行吗?
10.模仿朋友的画要不要改变?
11.只画点的画,是否因为欲望的不到满足?
12.为什么孩子喜欢“填色画”?
13.我想让孩子上绘画班,上什么样的好呢?
14.孩子只画洋娃娃,怎么办?
15.孩子画了小汽车的画,就要剪下来玩儿,是否可以听任他这样做呢?
涂鸦期幼儿绘画的发展过程
幼儿一般在一岁半到三岁左右以涂鸦的方式进行绘画。
如果成人在幼儿早期便尝试性地为其提供笔和纸,那么幼儿一般会较早地表现出用笔涂鸦的行为。
一、无序涂鸦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表现出了一定的涂鸦式动作,并且这种动作,是其知觉与运动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比如用一种物品往另一种物品上乱压乱划,这种探索性的涂鸦式动作,是幼儿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本能需要。而对于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涂鸦作品,一般是成人在幼儿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有意为其提供了笔和纸以后,或是幼儿看到成人拿笔书写时,出于模仿和好奇而画出的。所以成人可以基于以上两方面,引导幼儿逐渐进入到自己的涂鸦世界。
幼儿刚开始涂鸦的时候,多是以肩为运动轴心的杂乱涂鸦。所以画面显得很“杂乱”,多为歪歪扭扭、断断续续的线或点,方向不确定,所以这时称无序涂鸦。
当幼儿处于这一涂鸦阶段时,成人如果要问幼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即让幼儿为自己的涂鸦作出命名、解释,还显得为时过早。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为难幼儿,是在打击幼儿用自己的手使画纸发生变化,并以此当作乐趣的这一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必要询问他所画的是什么。如果他们涂得很兴奋、很大胆,成人可以为他们提供较大的画纸,以满足他们的涂鸦兴趣。
这一探索性的“乱画”,为幼儿提供了感受肌肉运动快乐的机会。而且还使他们不断感受着由自己的创造活动所带来的惊奇与乐趣。同时,这种“乱画”也证明了他们的力量:自己是能够改变或创造出一些“奇迹”的,这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事。这种兴趣也是幼儿热爱绘画的原动力之源,成人一定要好好保护和培养。
二、有序涂鸦
这时幼儿会过渡到以肘为运动轴心做左右移动,这时画面中的线条或每组线条,表现出了一定的方向性和秩序性,留下的运动轨迹多为半圆弧形的线。并且在此基础上,幼儿能画出连续圆和封闭圆。能够熟练地画出封闭圆,是幼儿进入下一绘画时期——象征期的重要基础。
成人可适当地引导幼儿多画一画封闭圆,但还是要以幼儿的自由涂鸦为主。
当肩和肘相互运动得更协调后,幼儿便能把腕当作轴心来活动。这时幼儿的控制能力有了更一步提高,进而能画出较小的圆和像样的纵线条。
三、命名涂鸦阶段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其符号思维开始出现,他们开始能把环境中的事物按其特征进行认识、分类。这时幼儿的涂鸦开始进入到命名涂鸦阶段,即用自己的记号(涂鸦线条)来给自己的涂鸦命名,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命名涂鸦与有序涂鸦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当幼儿表现出了有序涂鸦的特征,便可能开始给自己的涂鸦进行命名,甚至有的幼儿还没有进入到有序涂鸦阶段,便能偶尔给自己的涂鸦线条进行命名。
当幼儿能为自己的涂鸦线条进行命名以后,便能在自己的涂鸦作品中,开始有意识地用涂鸦线条进行局部刻画,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命名涂鸦期,幼儿能够为自己的涂鸦线条进行丰富的命名。这时我们要好好保护和鼓励他们的这种宝贵能力,并通过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幼儿尽情地、大胆地去涂鸦,而不要以成人的审美眼光去限制他们或打击他们的情感表达。这个时期,保护与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自信的幼儿,在涂鸦时的线条与用色比较自由、大胆、奔放、流畅。
由于这一时期,幼儿能够且乐于为自己的涂鸦命名,所以成人可以抓住这样的时机,来引导幼儿把自己对作品的命名说出来,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现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