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

“音乐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课题组在实验阶段,让一组5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听一首经典儿童古典音乐,如《小狗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钟店》等,一个月后,再经实验测试表明,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比未经训练的孩子提高了4倍。

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

匈牙利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依倡导过这样一种教学法:先是让孩子聆听莫扎特、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

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没有谁天生记忆就好,都是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逐渐加速和延长记忆的持续时间,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正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

音乐可以提升孩子的想像力

音乐是培养一个人直觉思维和想像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年仅8岁的小姑娘立志当一名文学家,她在语言学习和写作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成绩偏偏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经过著名音乐家的指点,开始练习钢琴。奇迹发生了!她的作文开始了突飞猛进,她说:“音乐让我有了灵感,我有写不完的想法。我再也不相信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了。”其实,小姑娘的变化是很自然的,因为她在接受音乐训练的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强烈而有效的刺激,从而培养了想像力和艺术的直觉。

温情提示:以下错误你别犯

父母教孩子欣赏音乐时,常会犯以下错误:

选择的音乐不当

父母随意拿出音乐带就放给孩子听,不管他爱听不爱听、能不能理解。

不注意孩子的情绪

父母在放音乐给孩子听时,不注意他的情绪。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玩耍时,让他听摇篮曲。

教孩子欣赏音乐的方法不恰当

只用语言将音乐的内容描述给孩子听,忽视让他自己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缺乏经常性

父母有空闲、情绪好时就教孩子欣赏音乐,忙或者情绪不好时就中断。

延伸阅读

梵婀琳:音乐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和儿童心理学家普遍公认。其实,音乐早教从胎教就已经开始了。那么音乐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有哪些作用?真正的音乐早教是教什么呢?今天,小编邀请到国内音乐艺术早教机构梵婀琳的辛蝶老师为大家一一作答。

音乐对气质培养、性格养成有很大作用

在这个需要沟通与推销自己的年代,封闭悲观的性格无疑是危险的。音乐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学习音乐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开朗,活泼,乐观大方,习惯宣传和表现自己,不少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后,性情得到极大的改善,处事待人,热情大方,更加喜欢与人沟通聊天。其转变之大经常令家人朋友吃惊不已。

6岁的阳阳来自四川,性格内向、胆怯。2014年的夏天,阳阳被在京打拼的爸妈从四川老家接到了北京过暑假。“我第一眼见到这孩子的时候,孩子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低着头,不敢看我……”梵婀琳音乐早教的辛蝶老师说到:“这个孩子与父母常年分隔两地,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也不爱出去跟小伙伴玩,这可能也是他性格胆怯、不善表达的原因。家长送来梵婀琳早教课堂,也是希望能让孩子性格有所改变。”

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梵婀琳的音乐早教课堂开始全方位“性格养成计划”。那么梵婀琳是怎么做的呢?“虽然是音乐早教,不过我们的第一堂课是从纠正仪态开始的,教孩子的坐姿、站姿、走路姿态……从3~5分钟到20~30分钟,从改变仪态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辛蝶老师的早教课就这么开课啦!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梵婀琳的早教课堂一般是6个小朋友一个班级。辛蝶老师说道:“虽然是课堂,不过‘梵婀琳早教课堂’毕竟是以早期教育为主,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孩子多了,老师可能没法做到个性化教育;不过孩子太少也会弱化集体的力量”。这里的集体力量指的就是环境的影响了,让性格内向的阳阳和早教课堂的其他孩子玩到一起,学到一起,这是梵婀琳的第二堂大课。“我们的课程里设计了很多互动、分享、合作的环节,让孩子们一起配合做手工、乐器演奏、形体表演……鼓励孩子表达和演奏、由衷表扬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和变化。短短2个月时间,阳阳变得开朗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愿意主动跟大家交流了。”辛蝶老师介绍到,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建立自信,发展思维能力,合作意识。音乐教育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音乐艺术早教不是简单的学乐器

它包含了节奏、语言、律动和舞蹈

有些家长认为音乐早教就是学习乐器,其实不然。

欧洲的早期音乐教育,起源于著名的达尔克罗兹的节奏教学和奥尔夫的综合艺术教学,发展到今天,成为名叫节奏音乐教学的早期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有节奏、语言、律动、舞蹈、合奏等,目标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而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学习上。

梵婀琳的音乐艺术早教中心针对2~4岁幼儿,有系统的音乐启蒙训练。通过幼儿肢体的运动,感受节奏、节拍、音高、乐曲结构;同时肢体协调训练对现阶段孩子智力发展起很大的帮助。

在梵婀琳音乐启蒙课里,通过有节奏的儿歌诵读、音乐感受的描述,提升儿童语言能力。通过律动、运用模仿、手指游戏等活动,完善儿童肌肉的协调能力;手脑配合的协调性,是智力快速发展的动力。与小朋友的交流、合作、分享;善待乐器;自我表达,都能够帮助儿童培养更好的性格,帮助内向的孩子更加勇于表达,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在集体艺术氛围中学习会更快乐

父母不必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某件乐器学得如何。梵婀琳音乐艺术早教中心的辛老师表示:“孩子在集体的艺术氛围里学习,他们会感到更快乐、开心,性格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与人交往沟通,这才是音乐艺术早教的最大的收益……”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个人只有在情感方面发展是健全而丰富的,他的智力,体力和品德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而梵婀琳的音乐早教课为孩子音乐启蒙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梵婀琳艺术启蒙和早期教育是以儿童6岁前的17个重要敏感期为基础,开发的系列课程都是用孩子较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帮助孩子建立对音乐、绘画、语言、人际关系、秩序等的认识。除了艺术早教课堂(全日制/寄宿制),兴趣课堂(钢琴、小提琴、舞蹈、声乐等)外,还有针对性较强的音乐启蒙课(2~4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还等什么,快让您们的孩子学习音乐吧!这是一份终生受用的礼物。

早期教育在不同时期的重点


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在140亿个左右,大多数在三岁前就形成了。新生儿出生后大脑已经发育完备,具有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开始早期教育。

新生儿具备了基本的运动能力以及视听触摸等感觉能力。新生儿可以把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传来的信息输送到大脑,并通过眼睛、手、腿、表情、声音等作出反应。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从训练五官、培养敏锐的感知入手。训练视力可以悬挂色彩鲜艳的挂饰;播放音乐及玩弄音响玩具能锻炼听力,还要经常与新生儿进行交谈,创造一个好的听力和语言训练环境;通过触摸一些实物让他体验到冷、热、硬、软等不同感觉;为了锻炼他的运动能力还可以给他做一些被动体操。这些训练对新生儿的成长都极为有利,父母们不妨一试。

宝宝过了新生儿期以后,在各个发育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敏感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宝宝对某种刺激的接受能力是超常的。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宝宝0-3岁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1.5-2.5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1.5-4岁是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和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2-4岁是改进动作、时间、空间概念加强的时期;2.5-6岁是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3.5-4岁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4-5岁对顺序排列特别有兴趣;4.5-5.5岁的宝宝特别爱阅读。

家长可以根据宝宝在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调整教育思想,适时地对宝宝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让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本,并给孩子布置大量读写算的作业,限制游戏时间。

2、提早入学。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到6岁左右脑功能才较完善,一些家长认为入学越早越好,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片面让孩子具有“一技之长”。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条件和潜能,盲目给孩子请专业教师,让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学舞蹈等等,而且要求甚严,动不动就批评、埋怨,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只要早期教育抓出效果,以后孩子的学习就可以放心了。其实,一个人接受教育是终身的,早期教育不可能代替一生学习的需要。

5、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抓智育和灌输书本知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种畸形教育必定产生不良后果。

6、如不进行早期教育孩子很难成材。实际上更多人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成材的,大器晚成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早期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早期教育不是早期知识传授


有这样的两个镜头:在幼儿园门口,妈妈对两岁多的孩子说:“好好跟阿姨读书、写字。”另一个是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他们的妈妈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其实,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就太简单和片面化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大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共同影响人的活动,所以,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作为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识二三个字就聪明,智力就好,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而有的人知识好像很多,但机械呆板,不会运用,智力水平也就不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智力活动,做出令人赞叹的事。而像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他嗜书如命、终日背诵,藏书7万余卷,但一生毫无成就。

早期智力开发,应是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设计、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你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

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

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为原则,也不能小学化,“填鸭式。”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点播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而不是灌输。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