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识字的多寡和智商的高低有关系吗?错。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即重视“卡片教育”,与其说卡片式教育只是训练记忆力,倒不如趁早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智力活动?我们来探索一下

最近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三个朋友一起观看了一场超常记忆、闪卡、识字卡和珠心算的示范表演。

它们都打着“智力开发”的旗号,但观看完表演后,我恍然大悟——其实这些活动,并非在开发儿童的智力。那些过目不忘的记忆、挑选点卡、识字、珠心算,并不是真正的智力活动,只是在利用儿童时期的某些特性,进行哗众取宠的表演,除了让家长赚取一些虚荣心,没有任何长效的益处,反而会损伤孩子的正常发展。

卡片记忆跟智商高低无关

在场的一位老师指出:“闪卡不是什么教育工具,而是商品!它不仅开发不了儿童智力,反而害了孩子。”

我儿子在3岁左右也认识100来个国家的国旗,这是他当时痴迷的事情,我们并没有拿它当回事儿。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本事”,但是它不能持久,长大一些后就都忘记了。只是有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这种远远胜于成年人的记忆力,是智力超群的证明。

然而,记忆力远远不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重要因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对于一个人的智力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用记忆储存知识是必要的,所以人们会看重记忆力。但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把脑力当做储存卡或者记忆棒那样去使用了。

儿童(也是人类)真正的智力活动在于探索、体验、观察、发现、联想、反复的试验(尝试-失败-再尝试)、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和创造,也就是说,儿童每天进行的正常活动,尤其是自由玩耍和料理生活,已经是在进行智力开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的亲身体验对其认知的重要性。智力活动意味着独树一帜的思考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

儿童是通过运动学习的

闪卡和识字卡从业人士说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视觉进行的,这恐怕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运动进行的。在生命的头几年,思维与运动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孩子在活动的时候,脑子才进行工作。在静止的状态下,脑子也不动了。其实不仅是儿童,就连成年人,最佳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坐在那里看书听讲,而是动手去做。

儿童首先发展的,不是视觉,而是触觉,是身体的感觉。儿童在学龄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掌握自己的身体。掌握了身体,才能够发展智力,这也是现代脑科学早已经证明的事实。大部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都在身体感觉和平衡方面有问题。要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首先要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身体运动,发展他们的运动感和平衡感。通过运动,身体将全方位的感官感觉传递给大脑,儿童逐渐形成图像思维。

学龄前的儿童,图像思维正在发展,并不成熟,直到学龄期,才有真正的图像/形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的萌发则更晚,要等到12~14岁。因此,让学龄前的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是在透支他们的生命。

至于珠心算,孩子走了一条捷径,好像具备超常的计算能力。其实,真正的数学能力是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的。简便地“算”,孩子不理解数理关系和逻辑,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给孩子进行早期识字训练的家长,声称5岁的孩子在一天之内可以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我不知道有哪本10万字的书是适合5岁儿童阅读的?如果是成年人的书,孩子无法理解阅读内容,也只不过是往他的脑袋里塞了一堆乱码而已,即便懵懂地懂得一些,提前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因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幼小孩子通过某些强化训练表现“超常”,只不过是给家长炫耀的资本而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而言,有百弊而无一利。我们那天看着被展示的孩子,心情都感到十分沉重。还是那句话,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他们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珍惜要善待。

闪卡容易造成孩子斜视

越来越多的新妈妈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近日,一种利用文字、数字等图案的卡片来训练孩子的“闪卡早教法”在新妈妈中广泛流行。妈妈们希望借此让孩子认字早慧,开发右脑。而有关专家却表示,闪卡早教法只是帮助孩子机械记忆,并不能有效开发智力,而且极易造成孩子斜视。

新妈妈王欣告诉记者,她的宝宝刚半岁,已经开始接受闪卡早教。每天晚上宝宝睡觉前,她都会手持印有黑色圆点的卡片,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30厘米处,快速闪现,边闪自己边大声讲解,每张卡要闪10-15次。“宝宝很喜欢这些卡片,一看到都会呵呵笑,现在我每晚若是不‘闪’,孩子就会哭闹着不睡觉。”

据了解,这种名为闪卡的早教工具时下十分流行,该卡适用于6岁以下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配有不同图案的卡片,6个月之前的儿童使用黑色圆点卡片,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依次使用红色数字圆点、中文卡、英文卡、百科卡。商家宣称,闪卡早教法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提升智力。在淘宝网上输入“早教闪卡”字样,可搜寻出1552件相关商品。网上售卖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记者在网上一些论坛和早教群中看到,许多新妈妈也推荐“闪卡早教法”,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使用闪卡。

“闪卡”真的能够提升智力吗?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海波表示,“闪卡”是以图案的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认识某些数字和模型,训练的主要是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而人类真正的智力活动在于探索,独特的创意要比简单背诵更有意义,而这是“闪卡”做不到的。张教授提醒,家长要对早教有良好认知,不要忽略幼儿的亲身体验对培养认知的重要性,“其实孩子每天自由玩耍,料理生活,已经是在开发智力。”

另外,有关眼科专家也指出,婴儿时期视力发育不完善,此时适宜让孩子的眼睛望远,而该方法需要家长把卡片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30厘米的近处,长此以往,极容易造成孩子斜视。

相关知识

说话太晚可能是被父母耽误了?


孩子之所以不开腔,一、成人没有正确的方法。孩子9个月前我们告诉家长用十一字方针(做到哪,说到哪;看见啥,说啥)为宝宝大脑积累语素。可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九个月后仍然在用这个方法。要知道在单字表达关键期的时候,家长还继续见到什么都说的话,是不利于孩子模仿的,就如同我们炒菜一样,做鱼要多放葱,做汤可以适量撒点葱花,做青菜则可以不放。方法就像那香葱,合适的时候用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不适宜的时候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武功全废。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说话晚,不愿意开口说话,有的甚至言语智能严重落后的原因。因此,在孩子需要模仿的时候就需要运用对应的方法,来引导和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

二、成人太聪明。孩子一指家长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孩子当然不愿意再去表达。所以说,孩子的问题永远都是家长的问题。知道了问题在哪,就来解决它。

【黄老师支招】

首先要了解婴幼儿言语能力发育的一般水平:

10个月,能够模仿成人发1-2个字音,如喵、嘎、打、拿等象声词和动词;到11个月时,则能自己有意识地发一个字音,如拿起电话说:喂;12个月就会看着妈妈叫妈妈,看着爸爸叫爸爸了。15个月时,会指眼、耳、鼻、口、手,会说3-5个字;18个月时,懂得三个投向,除爸妈外说10个字;21个月时,回答简单问题,说3-5个字句子;24个月时,说两句以上儿歌,问这是什么;到33个月时,他不但能说出自己的性别,还可以连续完成三个指令性的事情;36个月懂得冷了、累了、饿了要怎么办;42个月的时候,已经会说反义词了;48个月的时候,可以复述四位和五位的数字,能说四个以上的反义词;到60个月时,已经能说出家里的详细住址啦!

知道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就得学会正确的方法来激发宝宝说话的兴趣了!

把握9个月~1.5岁单字表达关键期的三个方法是:

1.单字重复,易模仿。见到所有的汽车都说车,车,车,这样便于宝宝学习和模仿。

2.词组分家,易接上。拿起水杯喝水时,就说:水~~~杯,水~~~杯,水~~~杯这样,就便于孩子来接上后面这个字。

3.掌握问话的金钥匙。把问xx在哪里?换成这是什么?因为问什么在哪里?只要用手指就好了,这样做家长是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而这是什么?则为孩子创造了表达的机会,激发他去思考去回答。一岁前我们的家长已经习惯了气球在哪里?爸爸在哪里?的问话方式,而这种问话方式主要是针对6个月~1岁发展宝宝指认物体的能力,所以,有很多时候是我们拖了孩子的后腿。

教育“逆反”宝宝勿入5误区


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

贾秀兰老师作为前北京总后五一幼儿园园长,多年从事幼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教育具有详实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针对目前人们普遍重视3岁以前对幼儿的教育,她在参加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外,对自己2岁半的小孙女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教育指导。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

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父母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

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误区五: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父母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常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当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见解会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相关推荐:

与逆反期的宝宝斗智斗勇

应对第一逆反期宝宝的11个方法

19种宝宝逆反行为的教育良策

勿让电视成为你的后悔之源


不要让宝宝看电视

今天儿童所受的电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儿童应该接受的内容。由于电视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儿童提早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可以看的,不该看的,孩子们都看了。从动物世界、卡通动画到成人影视剧,谈情说爱甚至床上镜头都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节目中还往往充斥暴力、凶杀等血腥场面。现在一些日本产的动画片,像圣斗士之类更是让家长防不胜防:画面多是打打杀杀,但是形式却是动画,孩子们看得格外过瘾。节目中还混杂着反复出现的儿童产品推销广告。这些电视节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孩子学到了很多不该学到的东西,对儿童产品的购买欲望也大大膨胀。

孩子们对电视的兴趣远远胜过看故事书、听音乐、聊天。对电视节目制作人来说,孩子们是最好的观众:他们对节目没有太高的要求,不要求有什么独创性,也不需要什么艺术性,还特别相信那些商业广告。

父母亲常常觉得如果不让看电视,孩子会跟不上其他的孩子,因为从电视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有些家长觉得有些儿童电视节目是孩子都喜欢看的,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看,总觉得亏欠了孩子。还有的父母因为太忙于工作或者家务,乐得让孩子乖乖地待在那儿看电视。其实,从孩子的健康成长角度看,这些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概括地说,电视对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电视中的节目常常过于暴力化和刺激。画面切换得频繁,配上相应的音乐,常常给予观看者过多的感官刺激,造成紧张情绪。有很多孩子,因为受电视的刺激,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又恶梦连连。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电视里的节目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生活。

2.电视节目也会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很强,节目中的某些角色的行为,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孩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而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暴力、凶杀等一些不该让孩子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多。

3.电视剥夺了孩子的日常活动时间。学龄前的孩子需要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听一些童话故事,随着音乐跳舞,出去跑跑跳跳,也需要时间静静地堆积木。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电视的“入侵”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

4.孩子看电视过多,没有时间与家人谈话聊天或交流,而这恰恰是孩子走向社会必需的基础训练,也将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5.使孩子的语言能力下降,因为他只听不说。视力也要下降。

6.看电视代替阅读,将使孩子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

另外,美国专家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持续看电视数小时会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的左半脑是语言和动作中枢,右半脑是视觉中枢。看电视时间长了,将使右半脑疲惫,而左半脑则由于没有机会将思维和感觉汇集成语言而发生迟钝现象。

身为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如何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呢?

(1)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让3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如果电视节目过于喧嚣、暴力、刺激,很容易吓坏孩子。学龄前的孩子最好少看电视,一个礼拜不要看超过3小时的电视。吃过晚饭之后,孩子就不可以看电视了。尤其是睡觉前的一个小时,最好是平缓地度过,让孩子能在松弛的状态中入睡。

(2)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范围,不能把遥控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节目。如果孩子常常看某一个节目,父母也要把这个节目从头到尾地看一遍。看完之后,家长要想一想,这个节目对孩子有益吗?

(3)要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节目,并对电视节目进行讨论,使孩子知道,电视节目是“做”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生活,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

(4)父母亲要花时间计划一下,孩子一天里都要做些什么活动。有了计划就不必用电视来填补其中的空白了。生活起居,如起床、三餐、点心、就寝、午休、户外活动、室内活动、讲故事、搭积木时间以及和小朋友玩耍的时间、亲子时间等等,都要有规律,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

(5)父母要以身作则,少看电视。电视是休闲的工具,大人在一天的忙碌之余喜欢用它来放松一下。但学龄前的孩子不要花时间在电视上,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很多生活技能要学。为了孩子,父母也要限制一下自己看电视的时间。

父母必看 勿让早教成心理虐待


父母实施早期教育最好是能在游玩中学,游戏中学,譬如领着孩子参观公园时,随时随地向孩子灌输知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让孩子增长知识。而让孩子一味地背书、写字,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两岁的阳阳原本活泼好动,爱玩爱笑,可是最近半个月来,阳阳的脾气逐渐变得越来越暴躁,白天时,阳阳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夜里常常半夜惊醒、做噩梦等。

经过多项检查,显示阳阳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任何问题,医生向阳阳的妈妈仔细询问孩子的最近生活习惯等,终于了解病因所在:从两个月之前,望子成龙的妈妈开始对阳阳实施早教:每天让阳阳看一个半小时的英语会话光盘,再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智力开发游戏,这让生性好动的阳阳很不适应。医生诊断,这可能是早教惹的祸,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家长们要明白,在学前阶段,孩子关于学习的体验应该是快乐的、美好的,远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犹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鉴。据说,犹太人把书涂上蜜给很小的孩子,让孩子们对书建立第一印象:书是好东西,书是甜的,从而让孩子终身爱上书。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家长要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家长才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孩子的早教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给孩子早教的机会并非一定要去昂贵的早教中心。专家指出,家长不要简单寄望于某些早教机构、老师或帮助带养孩子的人,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应体现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方方面面,家庭是孩子终生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早教内容必须适龄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不过,专家也指出,早教内容必须适龄化,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早教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专家提醒,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可以完成的。适龄教育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它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婴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欢乐的同时,轻松学到知识。

如0岁至1岁的孩子,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进行动作、语言训练;1岁至2岁的孩子,则应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体魄,促进语言发育;2岁至3岁的孩子,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

家长也是早教的主要对象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才是早教课上的重点教育对象,所以即使自己留下来陪宝宝也不会集中注意力,经常随意走动、接电话、刷微博、玩游戏、聊天……

专家指出,家长也是早教课的主要对象,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育儿知识,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同时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好的早教中心还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早教≠早学习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一些家长还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

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班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一些家长攀比心太重,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此期望值甚高,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专家指出,要做一个优秀的家长,必须要不断努力学习早期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天才和真正愚笨的孩子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常的孩子,但是他们各自身上的潜能都会等待着家长去发现并挖掘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