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幼儿能力培养

2021-04-04 幼儿能力培养 胎教语言 入学能力准备

家慧的语言能力(上)。

前两天,摇篮讨论有关双语教育的事情,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我决定把家慧最近的语言方面的进步写下来同大家分享。宝宝的语言教育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家慧不到13个月,现在断言成功与否还太早,但家慧的成绩令我欣慰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我是双语教育的推崇者,家慧的成绩是有力的支撑。

1、意思的理解

家慧很小就表现出对语言的理解力,名词动词完全没有问题,现在能用中英文指出五官,头发,手脚肚子,脚趾等身体部位,沙发,钟,遥控器,电话等家具和器具,能根据中英文指令从玩具堆里挑出马,猫,鸡等动物,能从书本里指出猫,狗,猴子,能按701的门铃,电梯7楼,1楼和关门的按钮,被问及年龄时能翘一指头表示(应该两指,但她的精细动作能力欠缺,动半天不能翘第二个指头)。会指出并模仿书本里的宝宝哭/CRY,微笑/SMILE,哈哈笑/LAUGH。根据中英文指令可以拿不同的遥控器开电视和音响。

她对美丽等抽象的概念也很快掌握,很小就会主动给美丽的鲜花飞吻,指自己的漂亮衣服,愿意为了漂亮忍受洗脸,懂得ICY和HOT。懂得SHORT/LONGHAIR,STRAIGHT/CURLLYHAIR,能从人和狗的头发分别指出。当我说WHATDOESTHEDOGDOWHENITFEELSHOT。她会把舌头伸出来。能张开双臂,仰头表示风。听到BIRD,BUTTERFLY,HOWDOTHEYFLY会做飞翔动作。

2、方言的识别

我们是杭州人生活在上海,我坚持对家慧说英语(受污染的伦敦音),阿姨是安徽普通话(口音很重),爸爸是普通话(略有嘉兴口音),邻居及家慧玩耍的儿童乐园阿姨说上海话,爷爷、奶奶嘉兴话,外公外婆及杭州的亲戚邻居说杭州话,对这些不同的语言,方言家慧都能听懂,能用自己的方法同大人交流,我和阿姨都可以理解,旁人也容易识别。

3、开口

因为双语教育,加上听的语言多,我很担心家慧开口会晚,现在的表现让我放心,家慧现在能清楚地叫爸爸,妈妈,阿姨,外婆(因为我知道的英语叫外婆等实在复杂,我不知道他们的小孩是怎么叫的,也因为被叫的大都不懂英语,我老早决定叫人都用中文),高兴的时候家慧会叫小朋友兰兰,扬扬的名字。她说得最多的是单音词,所以,一个音及其叠用被她用来代表很多意思,WOOF是狗;MA是马;MAO是猫,帽子,MONKEY;BO是包,BALL,不,BOOK,宝宝;D是TEDDY;GL是GLASSES,GLASS;NA是奶;等等。她可以清楚地说“没有”,“不吃”,最多的可以说“摇啊摇”,会唱OLDMCDONALDHADAFARM的YIYAYIAYO。

4、疑虑

对家慧的语言我也有疑虑,她刚开始BABBLE的时候,好象中英文比较平衡,最近有个BURST,一下子可以讲很多话了,中文却多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长大一点接触外界多了,同我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一点,我没有想好是不是让爸爸也加入我们的英语世界。

家慧的语言能力(下)

扩展阅读

婴儿期的语言能力


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响亮音符。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月)简单发音阶段

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

第二阶段(4~8月)连续发音阶段

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

第三阶段(9~12月)学话阶段

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大约从2~3个月开始,当宝宝吃饱了而且身上舒服的时候,就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象ai~ai,ei~ei,a~a~a,e~e~e,ou~ou~ou,hei~hei等等,约到半岁左右,宝宝能发出更多的语音,比如,ma~ma,ba~ba,da~da,na~na等等。

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大约在宝宝7~8个月的时候,开始对特定的词发生反应。比如,大人常常一面拍手,一面说“拍手、拍手”,经过不断重复后,只要大人一说“拍手”,宝宝就会做拍手的动作。如果当着宝宝的面指着猫说“猫、猫”,经过多次重复后,只要大人说“猫呢?”宝宝就会转头去看猫。实际上,这时的宝宝并不能了解这些词的意义,只是经过大人反复刺激后建立了词和物的一种联系。

当宝宝不仅能听懂词,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语言才开始成为他与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而这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不高,也只能理解20个左右的词。

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来帮助宝宝语言的发展呢?父母要把宝宝当成羽毛丰满的谈伴,耐心并经常同他们交谈。例如一个母亲同她3个月的孩子交谈:

“儿子今天好吗?(停)你好吗?(停)好,你说?/你觉得好吗?/我很高兴那样/是的,我是。你现在想要什么?/你的奶瓶?这是你想要的?好。它在这儿。”

在这个交谈中,母亲假定她的宝宝是有能力回答的。母亲问完后停顿一下,给她的小宝宝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向小宝宝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他们间彼此能够交谈。当小宝宝终于开始说话时,父母仍可继续这种方式。交谈时要注意,父母的语言要简单、短,谈话速度要慢,音调要高一些,抑扬顿挫一些,关键词多重复一下,这样的交谈方式宝宝才会有兴趣。

讲故事—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正确清楚的发音、一定数量的词汇、口头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讲故事,对全面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十分重要。怎样通过故事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1、通过听故事训练孩子的语言

(1)成人给孩子讲故事首先要坚持说普通话,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确、规范的语言为孩子做好学习语音的楷模。

(2)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注重视听结合,借助实物、口形示范和手势等直观手段,形象具体地向孩子示范发音,并让孩子反复的辨别和体验。

(3)在讲完一个故事后,可把故事中生动、有趣、可游戏的情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编成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语言。

2、通过讲故事丰富孩子的词汇

(1)讲故事过程中,可借助于表情、手势等来演示一些常见的、浅显的词,帮助孩子理解词义。

(2)讲故事时所涉及的词义要浅近、准确,尽可能让孩子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来解释词义。

(3)把故事中的某些常用词让孩子用同义词(或相近词)换一换,爸爸妈妈适时地加以启发并做出评价(肯定或否定)。

(4)边讲边启发孩子填出部分关键词,如:“树林中窜出一只(凶猛)的老虎,三只小白兔(飞快)地跑去……”

3、通过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1)讲故事时,爸爸妈妈应用亲切的语气,把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尽量避免词不达意、缺乏条理,给孩子造成错觉。

(2)应该以故事内容这个特定环境,充分给孩子提供模仿、练习的机会,如模仿故事中某些对话、声响等。

(3)讲完故事后,可让孩子复述故事(故事中部分情节或故事大意),以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4)故事讲到某一关键处,中断讲述,启发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创编出以后的情节。

(5)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孩子借助选图、拼图、绘画、粘贴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云昌答: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不同的智能,但是每个人在每一种智能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一般20个月的宝宝应该能有意识的说出3—5个字组成的,有主、谓结构的句子。您的孩子只会喊“妈妈”,常用“嗯”、“啊”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他在语言智能方面发展稍迟了一些。这是由于您及家人与孩子交流少的原因所造成的。

我建议您多带孩子做一些促进语言智能发展的游戏,让宝宝在游戏活动中多听、多看、多说、多读。下面,我举几个开发语言智能的游戏供您参考。

游戏1、看图说短句。如“小鸟飞”、“火车跑”等;

游戏2、看图说反义词。如:“上”和“下”、“高”和“矮”等;

游戏3、接句游戏。如:“过马路,两边看。红灯停,绿灯行。”等。

另外,多给孩子读书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很好方法。如:在孩子临睡前,您可以给孩子读3—5分钟的故事。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表现出一种热情,让孩子知道讲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知道,父母亲密的语言、和蔼的微笑、热情的拥抱对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判断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如何,言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许多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琴棋书画各种专长,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卓见成效的技能培养——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一方面是孩子现有思维能力的反应,同时又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些家长在看待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上存在以下误区:其一,认为“说话谁都会”,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慢慢长大了就会说清楚了”;其二,认为没必要培养孩子“耍嘴皮子”的功夫,把话说出来,别人听得懂就行了;其三,桎梏于对“少说多做”的偏狭理解,认为“埋头做事”才是成才之道……诸如此类的理解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推而广之,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障碍,影响其沟通、交往甚至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呢?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由孩子自己来表述;当孩子表述出现困难时,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或是给出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断或是由家长“代劳”。例如,家长让孩子讲讲今天学到的故事,许多孩子讲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说不下去了,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什么人呢?”“哪吒!”“哪吒都做什么了?”“哪吒闹海!”“是吗?那你给我们讲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诱,他们的精细加工和言语组织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长若是面露失望,催促孩子“说啊!”“很久很久以前怎么了?”甚至于责备孩子“每回都这样,故事讲半截就没了”,如此种种,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并彻底扼杀了孩子自我表达的欲望。

学习“有效、准确”的表达,组织自己的思维,毕竟是个费脑筋的事,因此,父母在做到了“平等交流以后”,还需要创设一个让孩子愿意“表达”的情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情境不失为最佳选择。下面介绍几个参考游戏,家长可从中寻找出更符合自己孩子实际情况的方法。

看谁说得快

妈妈做考官,爸爸和孩子“同台竞技”。妈妈拿出两张卡片,一张画着鸭子,一张画着老鹰。请爸爸和孩子看清楚,卡片上画着什么。妈妈问“鸭子会游泳,老鹰——”,爸爸迅速回答“老鹰会飞”,这样,孩子就明白了游戏的规则。游戏继续进行,妈妈问“苹果是绿色的,香蕉是——”,请孩子接答“香蕉是黄色的”。游戏过程中,如果出现答案的分歧,经过三人讨论,最终由考官裁决。爸爸与孩子以竞争的形式参与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在“时间压力”下迅速反应、准确表达的能力。该游戏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随时进行,并最终过渡为由孩子来当考官: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鸡蛋孵出来变小鸡,蝌蚪长大了变青蛙……

你说我猜

这个游戏是鼓励孩子把随时想到的东西,在不说出名字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由爸爸妈妈来猜,谁先猜到谁获胜,如果都能很快猜到,表明孩子的表达非常成功,应当给予适当奖励。妈妈可以先做示范:“我现在想吃一样东西,它红红绿绿的,又圆又大,咬一口特别脆,明明这几天午饭后都吃过的……”“是苹果!”孩子回答。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要猜的东西集中在简单的形状、颜色、位置的描述上,如吃饭时问“我现在想吃离我最远的那盘菜,里面是红色的东西,妈妈,你猜是什么?”以后可以慢慢地涉及一些抽象的题材,如“我长大了要当特别有本事,专门搞发明创造的人,爸爸你猜是什么?”另外,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把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巧妙地结合起来。

小小工程师

准备两套相同的积木玩具,分工如下:孩子当工程师,妈妈当裁判,爸爸当操作工。工程师与操作工必须背向而坐。工程师按某一图纸搭建积木,边做边说,把当前选择哪块积木,摆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摆放等一切细节,详细告诉操作工,要求描述准确,表达清楚,同时操作工也按照指令搭建积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工程师提问,工程师给予及时反馈。限时一刻钟,看操作员最终能否和工程师搭建得一样。其间如果有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操作回头看,裁判则要予以制止。游戏结束后,全家人要一起总结经验,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工程师与操作员之间的“沟通”更加准确、顺利。例如,在游戏开始前,共同研究积木的每一个部件,统一称谓;统一积木每一种摆放方向和位置的说法;搭建过程中工程师常常认为自己已经表述清楚,但操作工其实还有很多种摆放的可能性,此时操作工要与工程师及时沟通,确认积木正确的摆放方式。在熟悉游戏的玩法后,可以互换角色。

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