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

2021-04-03 亲子活动 格林童话故事大全 安徒生童话故事大全

打架还是避让?。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架还是避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Part1豆豆被咬事件

我的女儿26个月了,是一个内敛的孩子,原来我们一直想把她送幼儿园,但经历了昨晚的事情,我竟然有点怕怕了。

昨晚,我和老公带着豆豆去大超市买东西,豆豆对那里的游乐场很感兴趣,我们于是把她放在里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们都没有离开,在场外看着。刚开始,有两个比豆豆大的小女孩,拿起球就往豆豆身上扔,当然可以说那是孩子们的玩耍,但那小孩后来竟然用手去推豆豆,我连忙进去,提醒她们“好孩子一起玩”之类的话,接着情况有所好转。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豆豆躺在球堆里,我过去叫她回家,但她不愿走,就在我转身走出去的时候,我看到在豆豆身边的一个男孩也跑了出来,看那孩子的神情有点不对,我立即跑过去,豆豆已经在里面哭了。可怜的孩子!在左眼的眼皮,被那男孩咬了一口,牙齿的印还在,红红的血丝分外清晰。我抱着豆豆来到了那个小男孩面前,当时他已经跑到他的爸爸怀里,我问他:“为什么要咬小朋友?”那小孩大声的说:“我就咬,我就咬!”男孩的父亲说:“是谁咬谁啊?”我指着眼睛的位置让那个家长看,家长只对他的小孩说:“我回家叫你妈打你。”孩子听了,更凶凶的叫:“我咬她,我就要咬她!”

最后,我们抱着哭着的豆豆走了,我们连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听到。在那一刻,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我看着那个伤痕,很想哭,但当时周围人太多了。我想,现在的幼儿园,一个老师加一个保育员,就要带40个左右的小孩子,他们又怎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呢?也许送到那些小孩少的幼儿园会好些,起码老师对小孩子的关注多一些。但没有学生,老师的收入从何而来,她的教育会不会打折扣?真的很矛盾!

我的豆豆现在心里还有阴影,今天开始发烧了,晚上睡觉老哭,我被我妈妈骂了一顿。天啊!我是不是应该教育孩子凶一点才不被欺负?

Part2谁之过?

看了豆豆的故事,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成人的责任和孩子的打架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例子中,最令人生气的是对方家长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受到欺负”的问题。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为对方孩子造成了伤害,或者互相造成了伤害,首先应该对对方表达诚挚的歉意,如果出现后果,则应该坦诚地承担。虽然可能孩子们是无意间的行为,但家长的处理方式却会很深刻地影响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回到孩子打架这个问题。从小到大,表面上的“打架”行为其实表达的是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你应该打回去”、“告诉老师”等一概而论:

1、在2岁半到3岁以前,特别是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流畅表达滞后于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逻辑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特点是口头语言表达为辅,动作语言表达为主,同时通过孩子的语言习得,逐步掌握更多的口头语言并放弃动作语言。这就是成人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相互“打起来”了,可他们自己无所谓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很多幼儿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冒犯”,或者没有认为自己被严重地“冒犯”了。当然,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婴幼儿常常分不清轻轻拍和暴打的力度,把握不好轻吻和咬人的感觉,也不能预见“我要从这里过,他挡着我,我就推他一把”的后果,所以这些动作语言的交往也往往会造成伤害,很多情况下受到伤害的小孩子也会很疼,会哭。

家长这个时候当然也会心疼,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了。这个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出现状况的双方,是否处于动作语言和口头语言混和表达期,如果正好在这个阶段,在告诉他其行为不恰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起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对于被伤害的孩子,在安慰他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安慰的同时,理解同伴的行为,并且能够消除可能带来的其他心理伤害问题。而如果不了解这个阶段的争端的特点,一味教孩子“打回去”,“凶一点”,则可能让孩子觉得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看谁能打,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形成“暴力”观念,可能会出现主动打人、欺负人等现象,这又造成了家长的另一个“头疼问题”。

2、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冲突和上一个阶段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基本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发生冲突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出现矛盾。一个好的幼儿园老师,她总会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并且为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社会行为规则,比如因抢玩具发生争执。所以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的。当然,如果冲突造成了伤害,做家长的当然很气愤。如果是很严重的伤害,老师的确是要负有责任的,因为任何一个冲突,从酝酿到爆发直至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老师应该会有时间及时处理。但因孩子间冲突造成的小的皮肉伤,比如被咬了一口、被打了一下,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冲突的时候,也应该以树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则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这个阶段,孩子间的冲突及其解决(自己解决或在成人的帮助下解决)为他们心中社会规则和是非观念的建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再往后的交往中,则可能会真正遇到恶性的“欺负”性质的打架事件了。

当然,教给孩子正确的自卫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知道孩子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

1、在教育孩子的对“打人咬人”的认识的时候,比较忌讳的是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的观念,然后发现孩子在冲突中被打过,于是又改为“你干嘛不打回去”,这样孩子往往会很矛盾,不知该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认为孩子被打时应该打回去,就不要先为孩子树立“好孩子不打人”的标准;否则,孩子在冲突中没有反抗的话,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孩子懦弱。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坦诚地与孩子修正自己的观点也是很必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告诉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他使用暴力的手段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在家长本身。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不好的行为”,而家长却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往往会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处理和同伴的关系,因为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

2、另外一点就是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孩子出现冲突后,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受到伤害的一方家长如果过于容忍,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也可能会让孩子养成逆来顺受的习惯;而如果家长过于强硬,对孩子形成“宽容”的性格也不利。伤害一方的家长对于对方应该诚挚道歉并根据情况做出赔偿,因为无论是否有意的伤害,对对方孩子和家长都是切肤之痛。而只有家长的坦诚担当,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而且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家长的抵赖只能培养孩子的不负责任,家长的逃避只能助长孩子的逃避。当然,这些已经和上面的例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上面的这个事例,心疼豆豆被咬了一口的同时,我更心痛于那个小男孩的成长。

原载《妈妈宝宝》2003.10

相关知识

让宝宝在“打架”中学会成长


过节了,自然要带着宝贝去参加一些大大小小的聚会,孩子们凑到一起免不了要发生一些小冲突,如果遇上你家宝贝是个淘气包,爸爸妈妈们也许就会又急又气。教育专家告诉你:不要太担心!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在所难免。相反,越是挑逗性行为多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只要你善意诱导就行。下面的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架中长大。

挑逗式:就不给你,怎么着?

在游乐场上,森森跟两个孩子开玩笑,把他们的帽子抢走了,大家都在哈哈大笑,那两个孩子也没有着急,笑着追他。森森把这两个孩子的帽子扔到草堆里,还跳着喊着“我把你们的帽子扔到沟里去啦!”那两个孩子跑到草丛里捡回自己的帽子,开始追打森森,3个孩子热闹地打成一片。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挑逗”是儿童之间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

成长评述:追逐是儿童在锻炼奔跑能力

追逐是儿童锻炼奔跑能力,促进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一种形式。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即便走路还不稳当时,他们就无一例外地热衷于奔跑。这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需求,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儿互相追逐的游戏。

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毛毛过生日,良良妈带着良良去他家玩。毛毛立刻抱着个足球让良良和他一起踢,他们那里是踢球呀,分明是肉搏战,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嘴里还大声叫喊着,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光芒。

行为翻译:我的力量有多大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成长评述:接触是交流的开始

一个人的身体感觉越猛烈,他或她的情感的反应就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自己的情感。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不碰的孩子,会变得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哪怕是打架也没关系。

攻击式:你到底敢不敢?

小强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水水,很好奇。走上去问水水,滑梯好不好玩?过了一会儿,小强很想自己玩滑梯,让水水滑下去,可是水水有点不太敢的样子……这时,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水水一把,想把他推下去。

行为翻译: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大部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友好的。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这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

成长评述:克服儿童自我中心性

儿童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

敌意式:真正地厮打起来!

奕奕、子轩、虎娃以及其他的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楼下海洋球池里玩球。玩着玩着,奕奕、子轩、虎娃3个小男孩儿开始拿着球互相打着玩儿。打着打着,就变成子轩和虎娃两个人跟奕奕的互相对打,奕奕逐渐感觉自己处于劣势,越打越着急,最后他干脆气愤地跟他们厮打起来。

行为翻译:我在发泄情绪

有时,个别的孩子会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孩子,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都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化解、及时处理。要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伤害他人。

成长评述:逐渐学会忍耐和表达

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所以,给孩子点“打架”训练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要能收放自如。达到某种训练目的后,要能够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碰到问题要有正确的解决方法。

小贴示

对与错:关键是妈妈的态度正确!当我们的孩子挨了别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时……

如果告诉他:“我知道这让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了。”或者“他跟你开玩笑、逗你玩儿呢!别在意!”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友善的!

错误!如果我们用一种愤愤然的态度对待儿童之间正常的扭打、挑逗……

认定对方在“欺负”自己的孩子,孩子就继承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误以为所有的动作都是意在伤害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横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长强健的羽翼保护之下,变得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

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孩子挨打时让不让他还手?

有位妈妈来咨询,说她的宝宝只有2岁,比较老实,而且不会攻击别人,因此每次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有喜欢打人的小朋友就打他,可他也不会躲,就知道硬生生地接着。这位妈妈非常困惑,她问,我是该教宝宝打回去呢,还是让她学会回避呢?

她的一位朋友给她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她很困惑该不该听从她朋友的建议。

1.告诉打人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喜欢无故打人,让他们注意到平时要对自己孩子加强教育。(×)

2.如果别的孩子老无故打自己孩子,我觉得不能光教她回避,而要教她反击。(×)

3.告诉自己孩子不要跟喜欢打人的孩子一起玩。(×)

我想,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也是孩子妈,当我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一样会觉得很心疼。不过我还是要对前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首先,孩子们之间的打斗跟我们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斗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就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我们大人的想法。所以他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打斗其实跟自然界其他小动物,比如小老虎、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是有相通之处的。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

其次,对于一个才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张教他打回去的,因为教他打回去,你传递给他的是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他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儿童,那么他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他可能会交到比较少的朋友,甚至导致周围的孩子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另外,不教他打回去,并不是鼓励他成为一个软弱的人,软弱与强硬与否并不由拳头的冲击力来决定。况且,将来他长大后,真正需要打回去的时候并不多,多的是用他的脑子去思考,去想办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战胜对手,更多的需要脑子而不是拳脚。

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告诉别人的家长当然可以,但是我觉得更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规避,另外就是直接跟打人的孩子说你不希望他打人,你的态度会让他意识到,一旦他打了你的孩子,他就会面临一种压力。同时,在告诉他不能打你孩子的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跟你家孩子玩的方式。比如,鼓励他跟你的孩子成为朋友。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打人,并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如果他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还有一点,孩子也没必要一定就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只是跟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要在一边给予关注,防止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冲突就是了。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况且,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其实都是有利的,这样,一旦他将来长大后发现他周围的世界原来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会更加难以接受。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要教给他适应现实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教女儿学“打架”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教女儿学“打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女儿璐璐生性懦弱,在幼儿园常受小朋友欺负。谁拉她辫子啦,谁捏她脸啦,谁抢她玩具啦……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告不完的状。平时在家里和几个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她也是受欺负的一个;出去玩,一旦有不认识的小朋友对她粗声说话,或是对她做威胁动作,她都会吓得大哭大叫。看着女儿胆小怕事的样子,担心如此长期下去会影响她的身心健康。

1 制订“打架”计划

于是,我郑重地向老公宣布,我要教璐璐打架,学会抗争,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公冷冷一笑:“别瞎折腾!别人想尽办法教孩子守规矩,你倒好,教女儿‘打架’……”

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我可不愿意她受人欺负。于是,我开始“一意孤行”地实施自己的计划。

来到女儿的小房间,和她面对面席地而坐,语重心长地告诉她:

第一,不欺负人,也不要受人欺负。平时要和小朋友们友好交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先出手打人。但是,如果小朋友和表哥表姐们先动手打你,那他们就是坏孩子。对坏孩子不用客气,你得坚决还击,绝不认输。

第二,先搞清楚再出击。在幼儿园里,当有小朋友捏捏你的脸、拍拍你的手时,你要先搞清楚,他们是跟你闹着玩,还是真要欺负你。如果他们是乐呵呵、轻轻地做这些动作,就是跟你闹着玩,不要自己吓自己,可以继续跟他们玩。如果他们是凶巴巴、重重地做这些动作,还骂人,就是故意的,那你就要反击。

第三,打人方法要得当。如果是表哥表姐或其他大孩子欺负你,你还击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小手还没什么力气,打他们一拳他们也不会觉得痛,反倒有可能弄伤你自己。所以你还击的时候可以用力揪他们手上和腿上的肉,这样才能弄痛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

2 “打架”初战告捷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谁知女儿听了,天真地望着我说:“老师说打人不是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我哭笑不得:“傻孩子,先打人的才不是好孩子。”

女儿点点头,我想第一步向她灌输“自强”思想应该算成功了。一个星期后,璐璐从幼儿园回来,满脸委屈地对我说:“妈妈,我才打了他们一下,他们却打我好几下,我好疼。”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

原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东东抢璐璐的玩具。璐璐不给,东东见璐璐居然反抗,就重重地拍她的手,一定要抢。于是,璐璐听从我的“教诲”,也重重地还击了东东一下,没想到以东东为首的另外三个孩子,一起对璐璐进行了“围攻”。

我赶紧安慰璐璐:“傻孩子,你做得很好,知道要反击了。不过勇敢的小朋友是不哭鼻子的。你看,警察叔叔被坏人打得头破血流,还照样追坏人,多勇敢啊。璐璐也要学习警察叔叔,从小不怕坏人,不怕疼,好不好?”

“嗯,”女儿哽咽着抹了抹眼泪,眉宇间似乎多了些英气。

以后的日子,女儿回家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同时,我也亲眼目睹了她在表兄弟姐妹面前的“成长”:张着小嘴作威胁状,握紧小拳头作备战状。那“凶狠”的样子虽然只是摆摆架子,倒是帮她彻底摆脱了胆小怯懦的形象,有几次还成功吓退了比她大三四岁的表姐。我在心里暗笑,看来教女“打架”计划已经初战告捷。

3 不再怯懦

星期日我将女儿寄放在父母家。晚上去接女儿时,父亲告诉我:“小东西今天打架了。”原来白天璐璐在公园同一个小男孩抢滑梯玩,小男孩推了她两下,女儿觉得自己吃了亏,便跑过去推小男孩,结果两个孩子就较上劲了。父亲说,那个小男孩还算文明,就揪了几下璐璐的辫子,倒是璐璐对着小男孩的胸口就是一下,打完就跑。

觉得女儿挺勇敢的,知道不畏强势了。看着小家伙得意的小脸,我便故作严肃地说:“知道不受人欺负是好事,但还是要争取和别的小朋友和平相处,知道吗?”“他们不打我,我也不打他们。”

如今,女儿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了,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是“挺大胆”、“挺机灵”。在幼儿园,老师也给了女儿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参与表演和比赛,女儿的表现也很不错。当初老公担心我教女儿“打架”会让女儿走极端,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和女儿一直坚持“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所以女儿从未闯过祸,她依旧是个乖乖女。

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


成功派的观点是: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即使让孩子们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派乃“望子成龙”者。

快乐派的观点是:人生就理当活得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毫无意义,只要快乐,孩子没出息也无所谓。“我平庸,我快乐!”快乐派似乎是“望子成虫”者。

双方观点尽管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把成功与快乐截然对立起来。其实快乐与成功的关系远没有这样简单。二者既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相容的双方,还是并列的双方。

有的孩子潜力本来很大,但浑浑噩噩过日子,这时候适当强化他的成功意识,或许能使他活得更充实,也更快乐。

有的孩子每天无忧无虑,学习也尽了力,但能力如此,这时父母若拼命逼他“成功”,则有可能使他既失去快乐,又失去他本来可能获得的那种成功,终成一个心灰意懒的失败者。

有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心高气盛,拼命想争高分,精神表面亢奋,实际疲惫而焦虑,这种孩子万不可再强化成功意识,否则很危险。

父母无权包办孩子的未来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父母,应该学会科技含量更高的教育方式——尊重,交流,引导,指导。这很难,需要动脑筋,需要学习,但是如果不走这条路,成功派和快乐派父母将发现,成功和快乐都在离他们而去,迎面而来的则多半是失望、焦虑和苦恼。头脑古板的父母,教育现代的孩子,结果大抵如此。

亲子活动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