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童话故事
2021-04-03 快乐的童话故事 快乐的亲子活动 童话故事快乐的音乐引发宝宝的快乐体验。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引发宝宝的快乐体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幼儿的情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面对哭闹、发脾气、摔玩具等消极情绪的宣泄,教师应因势利导,尽快帮助他们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因此,在一日生活中借助音乐,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
一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借助音乐进行情景游戏。
小班幼儿能听着音乐一个跟着一个走,他们还喜爱情景游戏,当听到活泼、快乐的音乐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模仿小动物。于是,在进行〈捉尾巴〉的游戏中,运用欢快的〈匈牙利舞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愉悦身心中得到锻炼。
二在打击乐的活动中引发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在新小班幼儿是否能进行打击乐活动,自己进行初步的尝试。这对于刚刚入园两周的幼儿来说,投放的乐器是串铃,可喜的是他们能听懂开门、关门的取放乐器的常规要求,能听音乐随着老师一起用小串铃进行感受音乐的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得到积极的调整。
三运用音乐游戏引发幼儿的快乐体验。
为了让幼儿体验在幼儿园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通过尝试〈一条小鱼〉的音乐游戏,使他们进一步知道在幼儿园的快乐,从而,帮助幼儿逐渐摆脱对家人的依恋情绪,转化为与同伴、老师的亲情。
四在不同音速的乐曲中引导幼儿的倾听能力。
挖掘不同快慢的乐曲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动作,是小班幼儿最有趣的的体验,他们在调整动作快慢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不仅培养倾听能力,而且使他们的积极情绪得到有效的调动。
通过尝试:作为教师应相信幼儿的潜在能力。活动使小班幼儿的积极情绪得到提高,消极情绪得到削弱,幼儿对借助音乐的活动积极参与性极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己将继续大胆尝试。
延伸阅读
体验扔东西的快乐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验扔东西的快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随着一声脆响,杰西手里的玩具小鸭不小心掉落在地板上。她好奇地看了看自己的小手,又看了看掉落在地上的玩具。杰西眼里亮光闪闪,她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杰西从小椅子上出溜下来,俯下身子,急切地爬过去捡起小鸭,随即高高地举起她那只抓着小鸭的小胖手,狠狠地将小鸭再度扔到地板上。又是一声脆响。杰西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小家伙咧着小嘴乐了。
扔玩具的感觉真爽!
自从发现了扔玩具的乐趣,杰西便兢兢业业地开始了她的尝试。每天一大早起来,杰西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爬到玩具屋旁边,将各种色彩纷呈材质各异的玩具一个个掏出来,开始她百玩不厌的扔玩具游戏。
杰西不停地试验,很快便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实。将毛毛熊狠狠地扔在地上,一种低沉而发闷的声音传出来,如果不仔细听,几乎听不到什么动静。杰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她又捡起毛毛熊,狠狠地扔在地上。声音还是有点发闷。杰西皱了皱小眉头,不屑一顾地将毛毛熊撂在一边。是不是还有更好玩的呢?杰西转而抓起一只硬塑料的小松鼠扔到地上,一种很脆的声音响了起来。杰西满意地笑了,她又好奇地扔了几次小松鼠。突然,杰西看到了那只彩色的小皮球,她的注意力马上被小皮球吸引过去。杰西好奇地拿起小皮球,继续她扔东西的游戏。小皮球在地面上上下下蹦跳着,仿佛一只生机勃勃的小动物。杰西因为这个新发现而大受鼓舞,她不停地追着在地板上舞蹈的小皮球,嘴里咿里哇啦说着些什么,那情形仿佛在说:“扔玩具的感觉真爽啊!”
杰西有了新发现!
杰西将玩具屋里的玩具扔了个遍,通过扔玩具,她得到了很多十分有趣的体验,但是这对杰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杰西会走了,她的领地也因此扩大了许多。扔玩具确实是个十分有趣的游戏,不过随着杰西体能的提高,她觉得她完全可以尝试扩大她的游戏领域。于是,杰西将妈咪叠好的被子从床上拽起来,扔到地上。被子不再那么整整齐齐,它的形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杰西看着地上那一摊被子,红扑扑的小脸上写着一脸的成就感。杰西将玻璃杯扔到地上,玻璃碎裂的响声以及玻璃碎片四处飞溅的情形对杰西来说又是个全新的体验。杰西的眼睛又瞄准了妈咪的香水,小家伙爬上梳妆台旁边的椅子,随即又敏捷地爬上妈咪的梳妆台,一把将那瓶晶莹剔透的香水抓在手里,狠狠地扔到地上。香水瓶碎裂的声音,香水瓶碎片飞溅的场景,香水在地板上一点点扩散的情景以及满屋弥漫的清香带给杰西梦幻般的感觉。有那么一刻,她几乎为她自己创造的奇迹惊呆了。
“No!baby!”当妈咪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杰西刚从梳妆台上出溜下来,正准备研究那些可爱的玻璃碎片究竟能带给她一些什么样的惊喜。杰西的游戏被迫中断了。不过这点小小的挫折丝毫也不会影响杰西玩扔东西游戏的热情。
趁着妈咪不注意的时候,杰西仍旧不断地尝试扔家里一切她能够到的物品。这些崭新的尝试让她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原来,除了玩具,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扔着玩,而且这些东西扔起来比玩具更加有趣。有一次,杰西甚至溜到了厨房,将一只奶锅还有一只炒勺拽了出来。这种不锈钢的物品扔在地上的响声很特别,清脆响亮,甚至还在木质的地板上砸出来一个个浅浅的小小的坑呢。杰西用小手摸摸那些小坑,又好奇地将奶锅与炒勺扔了下去。果然,杰西发现,那些小坑与她扔的奶锅与炒勺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是啊,没有什么比获得新发现更令人陶醉的了。后来,杰西又有了更多新的发现,于是她开始把东西往墙壁上、柜子上或者其他家具上扔,这跟扔地板上当然完全不一样。
前所未有的阻力
自从杰西摔碎了妈咪的香水瓶后,妈咪的警惕性空前提高。于是杰西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妈咪不仅将很多易碎物品束之高阁,连炒锅炒勺也都挂在了杰西够不着的位置。更要命的是,每次看到杰西扔东西,妈咪都要给她上一堂课,告诉她哪些东西可以扔,哪些东西不可以扔。可以朝着哪些地方扔,不可以朝着哪些地方扔等等。杰西仰着头,一边听妈咪上课,一边不停地四处张望,寻找任何可以用来扔一扔的物品。尽管妈咪总是细心地将那些不能给杰西扔的用具收拾妥当,某天,杰西还是将电视遥控器弄到手,狠狠地扔了一把。
妈咪的说教对杰西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力,于是妈咪给杰西定下来很多的规矩,严格地限制她。一开始,这些规矩让杰西很不舒服。不过,杰西很快就发现,一旦她不遵守这些规矩,她就可以获得妈咪的注意。这一发现更坚定了杰西决不放弃这个有趣游戏的念头。
退出历史舞台的游戏
妈咪似乎洞悉到了杰西的小心思。因此,她把一些不能扔的东西收藏好,只留给杰西一些可以随便扔但又不会构成任何危险的物品来满足她扔东西的需要。每当杰西扔东西的时候,即便妈咪心里痒痒,也假装没有看见一样,故意冷落杰西。妈咪的态度使杰西感觉十分没趣,于是,她决定加大扔东西的力度,来触动妈咪迟钝的神经。不过,杰西很快发现,她的行为丝毫没有意义,不管她如何表现,妈咪的神经迟钝依旧,没有任何改观。
令杰西深感奇怪的是,妈咪不仅不再限制她扔东西,她甚至还自创了两个很有趣的游戏——“打坏蛋”和“进进出出”。妈咪用硬纸板做了个靶子,上面贴着一只滑稽的大灰狼,杰西可以用她的“武器”狠狠地扔大灰狼。此外,妈咪还准备了一只大箱子,每当妈咪说,“让玩具回家吧!”杰西就会快速地将扔得满地的玩具捡回大箱子。而当妈咪说,“让玩具出来玩吧!”杰西就会将玩具从箱子里拽出来一一扔到地上。杰西发现,这些游戏一点都不亚于她以前玩的那些到处乱扔的游戏,因为有了情节,这些游戏的有趣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她以往那些盲目乱扔的游戏。当然,杰西有了这类更好玩的游戏,乱扔其他物品的游戏也就随之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杰西慢慢地理解了游戏情景,她扔东西的欲望也在游戏中得到释放。更重要的是,这些简单的游戏情景给了她很多启发。随着她一点点进步,她甚至开始在玩扔东西游戏的基础上尝试自创一些情景游戏,让游戏本身变得更加有趣。杰西的新游戏受到妈咪的高度赞扬,当然,杰西因为扔东西而带给妈咪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引导宝宝快乐入厕提示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导宝宝快乐入厕提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提示
●新生儿排便情况不稳定,家长不必进行排便训练,注意及时更换尿布,清洁臀部。
●四个月左右,家长可用固定的“嘘嘘”声刺激小便,用“嗯嗯”声刺激大便,并以固定的姿势抱宝宝排便,帮助他建立条件反射,有利于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让宝宝拿出自己喜欢布熊、布狗、布娃娃等玩具当娃娃,用积木搭一个小便器,教宝宝学着妈妈的样子抱着娃娃使用便器,帮助宝宝对入厕产生兴趣和信心。
●与宝宝一起玩运动量较大的追逐嬉戏等跑跳游戏,促进他肠胃蠕动的能量,提高吸收消化的能力,从生理上帮助宝宝顺利排泄大便。
●粗纤维食物吃得少和饮水量小都会导致宝宝便秘,因此,家长要培养宝宝全面均衡的饮食生活习惯。
●宝宝在正确学会使用便器前,可能会把衣服、便器、手、地面搞得更脏,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责备宝宝,这样会让他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对新坐便器还不太适应,不但坐不稳,而且马桶的冲水声又比较响,还能看见水旋转着流走了,已经有想象力的宝宝担心自己会掉进马桶,或者被水冲走了,所以,他迟迟不敢尝试这个新事物,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宝宝并进行积极引导。
小知识
新生儿排便的次数和大便的颜色与形状因婴儿的差别而不同,只要婴儿能正常生活和生长,家长不必太介意。
婴儿排便前有各自的神态表现,如突然停止活动、用劲屏气、脸涨得红等等,提醒家长注意观察。
一岁半以下宝宝的腹部和腿部肌肉力量不发达,下蹲和起身的平衡能力较弱,不宜训练使用便器,一岁半至两岁的宝宝可以逐步训练使用便器。
总之,从小养成宝宝的好习惯有益于成长及锻炼其能力。
奥尔夫音乐让宝宝更快乐
那一路烂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鸟鸣……
音乐,就该是快乐的
多年前一些家长在倪老师的课上带孩子玩过音乐游戏以后会问:倪老师,干吗花这么多时间玩呢?什么时候才开始正式上音乐课呀?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音乐”是一座山,早早地,他们开始拽着孩子的手开始往上爬(学琴,学五线谱……),一路的美景“不许看!”“没时间看!”,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山顶”,只有到了山顶,才是音乐。那一路烂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鸟鸣都被忽略。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爬山的过程中累了,乏了,家长们也倦了。于是,他们就停下了脚步。而“音乐”那座山还在那里,遥不可及。
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开始把音乐看作是一个花园。宝宝还未出生,妈妈就会倘徉其中,让我们的宝宝在安适、愉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会抱着他们在音乐花园中闻一闻音乐的“花香”,看一看“多彩”的音乐,摸一摸,尝一尝音乐的“肌理”和“味道”。他们开始了解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他们要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
一切都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爱动,他们不满足于安静地坐着听一段陌生的音乐,他们会编自己的歌;会自然地舞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把听到音乐时的感觉表达出来;能在家长或老师的巧妙引导下用奥尔夫乐器(奥尔夫研制的系列打击乐器,分有音高和无音高两大类,均无需反复的技巧训练即能演奏)来尝试演奏,来营造他们想象中的那个童话世界;能用简单的宣叙调来唱说他们集体创作的故事……想一想,哪一个年轻的妈妈未曾在童年时裹着床单毛巾在床上,桌子下演过丫鬟和小姐之类的故事呢……这就是孩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音乐世界!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
1、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属于精英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
2、让孩子们摆脱了琴凳琴弦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
4、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
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
在奥尔夫音乐班,你和宝宝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当你抱着宝宝在音乐中旋转起舞,宝宝眼前的世界飞快地变化着——他一会儿看见这个宝宝的脸,一会儿看见那个妈妈的脸,这是多么新鲜而兴奋的事情啊!
一个小鼓,可以发出几种声音呢?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地去尝试,让同一样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和节奏——音乐,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大家手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用身体去感受各种音乐风格所带来的韵律;同时你可以模仿一种动物的姿态,配合它的拍子起舞;
孩子们可以拍手、跺脚、把玩乐器,甚至拍屁股,用各种能想到的方式来表现节奏,这样不断的创新使节奏练习不再枯燥;
……
世界太大了,真正能够上专业的奥尔夫音乐课的孩子只可能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然而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的滋养,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妈妈来主动学习了解这样的一种教育思想。别忘了——你,才是他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师。
奥尔夫音乐强调原本性与参与性,所以家长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充当孩子的“音乐老师”,信手拈来地让他(她)感受音乐的魅力。
1岁左右的宝宝,你可以把他放在大腿上,面对面,手拉手,配合歌曲内容与节奏弹动你的双膝或让宝宝随节奏左右晃动,并在结尾或童谣的高潮处,把宝宝高高举起,或让他轻轻倒下。
例:童谣:RIDEALITTLEPONY
ridealittlepony(在你的膝上有节奏地颠宝宝)
downtotown.(继续颠宝宝)
Whoops!Littlepony(将宝宝的胳膊往外甩)
don’tfalldown.(将宝宝轻轻往后仰)
当然,动作也可由你自己创编,只是注意不要频繁地更换动作。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反复,你会看到在若干次这样的游戏后,他会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作好姿态来准备你的下一个动作。宝宝喜欢这样的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的活动,他们会觉得很好玩,乐意一再地反复。借着这样的活动,宝宝用他们的全身体验到了一种稳定的拍率感,同时也能强化内耳感应身体位置、动作、平衡与速度的功能。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通过他们喜爱的儿歌、童谣进入稳定拍率感与节奏组合的练习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学习方法。在教儿歌的时候,用一定的韵律节奏来反复念诵,并用手边任何可以敲击的物品来配合伴奏,还可以启发他用动作来表现(不要评估好坏或限制他们的想象,如:不能在地上爬;不要跳得太重……只要保证安全,anyideaisOK)
3岁左右的宝宝开始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天地。都市中的宝宝们有着无穷无尽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他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听。但倾听却是一种全神贯注于声音来源的姿态。今天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孔不入,使得我们忘记了专心聆听的习惯对于我们宝宝在将来的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性交往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注意小鸟的歌声,小溪与岩石的嬉戏,小羊与老牛的对话,把它们录下来,回家后让他倾听,辨别这些声音的区别,开始可以是比较明显的对比,慢慢过渡到细微的差别(如:母鸡与公鸡打鸣的区别)。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对敏锐的耳朵才能体会音乐的精妙,这种能力可一定需要从小培养哦!
发展宝宝的音乐智能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发展宝宝的音乐智能”,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到2岁的宝宝最容易出现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家长可给宝宝准备一个音乐角,存放一些常用的音响玩具,例如铃铛,八音盒,小鼓,木琴,沙锤,喇叭,录音机,播放器等,让宝宝方便使用。有许多游戏能在家庭或者在亲子园中开展以帮助发展宝宝的音乐智能。
按节拍做动作
宝宝正在学走时就可在大人唱歌时做动作,例如按着节拍跟着“找朋友”的歌曲做动作;会走后,可在大人唱:“小熊小熊,你转个圈,小熊小熊,你摸摸地,小熊小熊你伸伸脚”等,按着大人的要求,押着拍子作相应动作。也可在大人唱“头,肩膀,膝和脚趾头”等歌曲中押着拍子指身体部位。如有多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就会十分有趣。
模仿发音
1岁前后,宝宝会发出声音,这时,宝宝特别喜欢模仿声音,如学习动物叫,小猫喵喵,小狗汪汪,小鸭嘎嘎,小羊咩咩等;生活中的声音例如水哗哗地流,雨淅沥沥的下,风呼呼地吹,汽车嘀嘀地叫,飞机隆隆地飞,火车轰隆隆的开,常同宝宝一起模枋这些声音,鼓励宝宝自己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家庭中还会有客人敲门声,电话铃的响声,厨房里的剁菜声,让宝宝一面模仿发声,一面理解声音的来源,懂得是什么声音。
理解歌曲
会用动作来表演,如妈妈同宝宝一起抱着娃娃,一面拍它入睡,一面么哼唱摇篮曲,使宝宝懂得摇篮曲是让娃娃入睡的声音;同宝宝一起唱“小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时,拉着宝宝的手跳起舞来,这样宝宝就会理解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意境,选择容易理解的儿童歌曲,配合相应的动作,使宝宝逐渐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
音乐记忆
宝宝喜欢看电视中的某一段有孩子的广告,也喜欢看天气预报,每次听到这些节目的前奏就会走过来看,说明宝宝已有了良好的音乐记忆。家里常播放的音乐中,也会有某些段落是宝宝特别喜欢的,家长发现了,就可反复让宝宝多听几遍,家长同宝宝一起哼唱,以巩固记忆。不过要特别注意,不让宝宝唱电视剧的插曲和音域太宽的流行歌曲,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声带。
发音说话或唱自己的歌
宝宝在学说话时,会自己发出声音自己娱乐,忽高忽低,十分开心,家长不必打扰,如声音嘹亮,不妨把它录下来,随时播放给宝宝听,宝宝听出自己的声音,就会很高兴,会努力发出比上次更响亮的声音,这时家长不但要录下来,而且赞赏地问:“宝宝唱什么歌呀?”这时宝宝会感到快乐,认真地唱起来,得到大人的赞赏,宝宝唱歌,说话都会有所促进。
敲击乐器
1岁的宝宝会拿着铃铛摇动,也会拿着棍敲击破小鼓,开头只是乱动,先让他熟练一会儿,然后大人同宝宝一起随着播放的音乐节拍,敲击手中的简单乐器,给宝宝准备一个音乐角,就是让宝宝方便拿到自己喜欢的乐器,随便练习,然后学习按节拍敲击,锻炼节拍能力。
如果家里没有这些乐器,可用一些废筷子,空盒子,旧罐头,碗,盘子等作为练习节拍的乐器。
播放音乐
宝宝最先学会操作自己的八音盒,或会作响的音乐玩具,随着家里经常播放的录音机,播放机等反复使用,宝宝很快也学会自己操作。宝宝很喜欢按键,他能认准在一排按键中,找到播放用的按键,准确操作。有些宝宝还会目录中找准自己所喜欢的一首乐曲。
宝宝的能力越是让大人觉得惊讶,他就会发展得越好,给机会让他自己自己操作,才有可能有此成就,不过大人一定要检查有无漏电,插头要固定,不让宝宝动用插头,注意安全。
听大孩子们唱歌
在散步时,听到附近亲子园,幼儿园或小学孩子们唱歌,就要停下来听。让宝宝反复听大孩子们唱歌,就会引起宝宝学习的欲望。尤其是在亲子园看到孩子们一面唱歌一面游戏,就会让宝宝很开心,常让他在旁边看,等到他愿意时就鼓励他参加。
音乐号令
军队早晨有起床的号角,听到悠扬的号声,大家会加快动作做好个人卫生准备吃饭或者早操。
在家里也可以有2~3种音乐号令,例如选定几个音节作为吃饭歌,每当响起这种声音就是要准备吃饭了,先把玩具收拾好,快去洗手,然后坐好吃饭;睡前也可以有几个固定的音节作为准备睡觉的号令,要如厕,清洗,脱衣服,穿上睡衣,上床躺下。
这几种声音可调整在手机上或录音机上,挂在固定的地方,让它定时播出,成为宝宝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音乐号令提示作息时间。